保羅·埃米爾·勒科克·博勃瀚
保羅·埃米爾·勒科克·博勃瀚 Paul 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 | |
---|---|
出生 | 法蘭西王國干邑 | 1838年4月18日
逝世 | 1912年5月28日 法國巴黎 | (74歲)
國籍 | 法國 |
母校 | 巴黎綜合理工學院 |
知名於 | 發現鎵、釤、鏑 |
獎項 | 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戴維獎章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無機化學 |
學術指導者 | 夏爾-阿道夫·武爾茨 |
保羅·埃米爾·勒科克·博勃瀚(法語:Paul 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1838年4月18日—1912年5月28日),又名法蘭索瓦·勒科克·博勃瀚(法語:François Lecoq de Boisbaudran),是一名法國化學家。博勃瀚發現了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預測的化學元素鎵,從而驗證了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及後又發現了化學元素釤和鏑;他又提出氬和氦與其他化學元素的性質截然不同,應在元素週期表分離成一個新系列(即後來的貴氣體)。此外,博勃瀚研發了改良的光譜學技術,用於化學分析。
早年生平
博勃瀚出生於一個富有且備受尊敬的領主家庭,這家庭主要從事釀酒,但他比較喜歡研讀化學[1]。少年時期的博勃瀚曾參與家中的釀酒業務,不久後在沒有正規教育的情況下研讀化學,他對此充滿熱誠[2]。成年後的他移居到巴黎,進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師從有機化學學者夏爾-阿道夫·武爾茨;後來,科學家以新興的光譜學發現化學元素氦,令博勃瀚留下深刻印象,轉為研究無機化學[1]。他掌握了羅伯特·威廉·本生的光譜學分析技術,在1859投身光譜分析,開始找尋未發現的化學元素[3]。由於他當年在學界不是知名人物,因此在自家的實驗室獨自工作[2]。
貢獻
元素週期表相關
1869年,俄羅斯化學家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公佈他製作的元素週期表,並預測了Eka鋁(即後來的鎵)等多種化學元素的存在,又預料它們的性質[3]。博勃瀚決定找出這種元素,但花了四年時間仍未成功;1875年,他以光譜學技術檢驗一塊來自庇里牛斯山的閃鋅礦,發現一種從未觀察到的色帶,馬上斷定自己發現了新的化學元素[1][4][5]。他以法國的拉丁文名稱「Gallia」(高盧)命名這種新元素,把它命名為鎵(gallium);亦有陰謀論者認為,博勃瀚是以自己而非祖國的名稱來命名新元素,因為「勒科克」的拉丁文正是「gallus」,他後來在1877年否認此說[1][4]。鎵被發現後,門捷列夫指出元素週期表的真確性無容置疑;亦有科學家認為,博勃瀚確認了門捷列夫的預測,可能是元素週期表歷史的頂點[6]。
博勃瀚花了數年時間提取純淨的鎵,最終在1878年成功,立刻把這個發現匯報給科學期刊[4]。但是,門捷列夫一向不太願意與其他科學家分享功勞,於是以曾經預測Eka鋁為由爭功;博勃瀚反駁指,他才是真正發現該元素的人,門捷列夫則繼續爭辯[4]。結果,俄羅斯人和法國人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在科學期刊中力陳己見;博勃瀚否認看過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更提出有法國人比門捷列夫更早製作出元素週期表,但門捷列夫將之篡奪[4]。博勃瀚對純淨的鎵樣本進行化學測試,發現他的實驗結果與門捷列夫的預測幾近相同,但實驗得出的密度與門捷列夫所預測的存在差異;門捷列夫審視博勃瀚的實驗數據,認為後者必定是出錯[1][4]。博勃瀚檢查實驗結果,發現門捷列夫說得對,自己的實驗的確有誤,門捷列夫的預測正確[4]。
1894年發現氬後,博勃瀚指出氬和氦與其他化學元素非常不同,應在元素週期表分離成一個新系列(即後來的貴氣體)[1]。他向朋友威廉·拉姆齊表示,元素週期表應設立一個新族來放置它們[a][2]。
發現釤和鏑、分離釓
除了鎵外,博勃瀚亦是化學元素釤和鏑的發現者[b],這兩種元素均是用於電子元件的稀土金屬[1][7]。1879年,博勃瀚從鈮釔礦分離出釤的氧化物或氫氧化物(或兩者均有),並以光譜學技術顯示有新化學元素[7]。1886年,博勃瀚在一種氧化物中識別了少量的氧化鏑雜質[c],但無法把鏑分離出去,因此以希臘文的「dysprositos」(難以獲取)命名這種新元素,把它命名為鏑(dysprosium)[8][9]。
博勃瀚也成功把化學元素釓從瑞士化學家讓-夏爾·加利薩爾·德馬里尼亞克發現的氧化釓分離出來,並確認德馬里尼亞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在德馬里尼亞的同意下,博勃瀚以芬蘭科學家約翰·加多林命名這種新元素,把它命名為釓(gadolinium)[1][10]。
研究電解和光譜學
博勃瀚對晶體化學和運用物理方法研究化學有建樹,尤其是在電解和光譜學上;例如,他建立了一個有系統的譜線數據庫[11]。
晚年生活和家庭
博勃瀚曾與一名年輕的寡婦結婚,兩人的婚姻生活非常快樂,但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他死時膝下猶虛[2]。晚年的博勃瀚健康狀況急轉直下,他患上了關節炎,因此容易受其他疾病困擾,最終在1912年於家中逝世,終年74歲[2]。
榮譽和評價
博勃瀚在1876年因發現鎵而獲頒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其後在1879年以同樣原因獲授戴維獎章;1888年,他獲選為皇家學會院士[1][12][13]。歐洲稀土和錒元素學會設有以博勃瀚命名的勒科克·博勃瀚獎,由對稀土金屬感興趣的公司贊助,授予對f區元素的科技作出傑出及持久貢獻的人士[14]。
法國化學家喬治·於爾班對博勃瀚予以正面評價。於爾班曾責備博勃瀚沒有做足夠的工作來令自己的研究更知名,博勃瀚微微一笑,表示「科學不缺乏公正的歷史學者」;於爾班每當回憶起這事都覺得感動,認為博勃瀚不單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更是一位偉人[2]。但是,博勃瀚在法國以外較少受到欣賞,只有英國化學家威廉·拉姆齊對他抱有正面評價[2]。
參註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Paul E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 Human Touch Of Chemistry.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 ^ 2.0 2.1 2.2 2.3 2.4 2.5 2.6 Marco Fontani; Mariagrazia Costa; Mary Virginia Orna. The Lost Elements: The Periodic Table's Shadow Sid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213. ISBN 9780199383351.
- ^ 3.0 3.1 Paul-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 ^ 4.0 4.1 4.2 4.3 4.4 4.5 4.6 Sam Kean. The Disappearing Spoon: And Other True Tales of Madness, Lov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from the 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0. ISBN 9780316089081.
- ^ Gail Dixon; Paul Parsons. The Periodic Table: An Indispensable Pocket-sized Guide to the Elements. Hachette UK. 2013. ISBN 9781780875682.
- ^ Mansoor Niaz; Marniev Luiggi. Facilitating Conceptual Change i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iodic Table.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40. ISBN 9783319010861.
- ^ 7.0 7.1 SAMARIUM. 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1).
- ^ Dysprosium Element Facts / Chemistry. Chemicool.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 ^ Dysprosium: historical information. WebElements.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 ^ Gadolinium Element Facts / Chemistry. Chemicool2.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30).
- ^ David Parker wins prestigious award. Durham University. 2012-05-23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 ^ Stephen G. Brush. Making 20th Century Science: How Theories Became Knowle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165. ISBN 9780199978519.
- ^ Jagdish Mehra; Helmut Rechenber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0: 161. ISBN 9780387951744.
- ^ LeCoq de Boisbaudran award (PDF). European Rare-Earth and Actinide Society.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