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外交部
印度尼西亞政府政府機構 | |
---|---|
印度尼西亞外交部 | |
Kementerian Luar Negeri | |
部門概要 | |
成立時間 | 1945年8月19日 |
機構類型 | 外交部、ministry of Indonesia[*] |
機構駐地 | 印度尼西亞中雅加達珀詹邦街6號潘查希拉大樓 |
僱員數目 | 69332名公務員[1] |
年度預算額 | 5.4920億美元 (2019財年) [2] |
機構首長 | 外交部長:蘇吉約諾 |
網站 | www |
影像資料 | |
外交部總部——潘查希拉大樓 |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外交部(印尼語:Kementerian Luar Negeri Republik Indonesia,縮寫:Kemlu),是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負責管理外交事務和對外關係的政府部門,前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外務省(印尼語:Departemen Luar Negeri Republik Indonesia,縮寫:Deplu),在2008年法律變更後改為今名。
外交部長是和國防部長、內政部長一齊為《印度尼西亞憲法》所提及的政府首長之一,總統無權解散這些為憲法提及的部門。如果印尼的正副總統都不能履行其職責時,政府的重任將暫時落在上述的這三名部長身上,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人民協商會議也將在接下來的30天內盡快選舉出總統和副總統。[3]
現任外交部長為蘇吉約諾,自2024年10月上任。
歷史
印尼外交部建立於印尼從荷蘭手中宣佈獨立的1945年[4]。其最早的總部是在第一任外交部長艾哈邁德·蘇巴佐位於雅加達市區辛基尼路80-82號的車庫裏面,整個部門加上另一位創始人哈迪·塔耶布才只有6個人[4]
責任和義務
外交部的主是負責印尼外交事務的法定部門,其部長也是總統外交事務的首席顧問,外交部支持和補充總統的外交政策,優先考量印尼在國際社會中的國家目標和國家利益,並同時也向印度尼西亞公民及外國遊客提供重要服務,其包括雙語項目、領事事務、以及代表印尼參加海外活動的所有事項都涵蓋在印尼政府預算中,外交部的預算約佔全部預算的不到0.30%。根據第56任印尼總統條例規定,外交部的主要目標包括[5]:
- 組織對外交流和對外事務,提出相應的政策方案
- 補充相應外交的政策方案的具體實施措施
- 為政策方案實施提供技術指導和監管
- 評估、衡量、並發展外交領域政策和關係
- 為外交部及駐外代表機構內所有組織提供實質性支持。
- 為外交部及駐外代表機構提供行政支持;
- 加強外交領域教育培訓
- 處理外交部及印尼駐外代表機構的公共財產
- 監督外交部及印尼駐外代表機構履行職責
組織架構
首要事務
外交部首要工作有八:一則「印尼的海事外交和海上邊界建設」,二則「提升印尼在東盟的領導地位」,三則「提升印尼在國際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四則「鞏固經濟外交」,五則「強化外交政策」,六則「優先服務和保護本國公民、法律實體及海外同胞」,八則「督導外交有效取得進展」。[6]
外交部長
外交部長是外交部的總負責人,其團隊需要管理和監察整個外交部門,部長同時也是內閣成員,需要直接對總統負責。[5]
辦公機構
外交部一共有69,332名僱員[1],其組織架構如下[7]:
- 外交部長
- 副部長
- 總秘書處
- 亞太和非洲總司
- 歐洲和美洲總司
- 東盟合作總司
- 多邊合作總司
- 法務和國際條約總司
- 資訊和公共外交總司
- 禮賓和領事服務總司
- 總督查團
- 政策評估和發展局
- 部長經濟外交特別顧問
- 部長社會文化事務及僑民援助顧問
- 部長部門協調特別顧問
- 部長管理事務特別顧問
- 部長戰略事務特別顧問
- 部長優先事項推進特別顧問
職責和使命
外交部的職責和使命因時而異。
1945–50年
其主要使命在於爭取外交援助:
- 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深化跟領域團結合作以爭取對印尼獨立的支持和承認。
- 出席各項國際會議並簽署協定:
- 1947年簽署林芽椰蒂協定,荷蘭殖民當局承認囊括了爪哇和馬都拉的印尼為獨立國家
- 1948年簽署倫維爾協定,聯合國安理會承認包括爪哇和蘇門答臘在內的印尼為獨立國家
- 1949年召開圓桌會議,確定印尼為聯邦制國家
- 1950年撕毀圓桌會議協定以維護印尼統一
印尼獨立後的頭五年是決定印尼獨立抗爭成果的五年,同時也決定了印尼外交的特徵和本質,印尼的抗爭外交也在1950年爭取到了聯合國社會的支持。
1966–98年
其主要目的為:
- 承認西伊里安主權
-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成果承認印尼是一個群島國家
- 發展東南亞國家聯盟
- 努力爭取國際社會認可印尼對東帝汶的主權
- 成為不結盟運動的主席國,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利益
- 成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十五國集團的主席國
- 促進發展合作
1998年至今
其任務主要在:
- 預防國家分裂的可能
- 盡力協助經濟恢復
- 盡力提升印度尼西亞的國家形象
- 提升服務和保護印度尼西亞公民的水平
部長列表
任數 | 圖像 | 名字 | 起始 | 結束 |
---|---|---|---|---|
1 | 艾哈邁德·蘇巴佐 | 1945年9月2日 | 1945年11月14日 | |
2 | 蘇丹·夏赫里爾 | |||
3 | 阿古斯·薩利姆 | 1949年12月20日 | ||
— | 亞歷山大·安德里斯·馬拉米斯 | 1948年12月19日 | 1949年7月13日 | |
(3) | 阿古斯·薩利姆 | 1949年8月4日 | 1949年12月20日 | |
— | 穆罕默德·哈達 | 1949年12月20日 | 1950年9月6日 | |
4 | 穆罕默德·魯姆 | 1950年9月6日 | 1951年3月20日 | |
(1) | 艾哈邁德·蘇巴佐 | 1951年8月4日 | 1952年12月20日 | |
5 | 韋洛坡 | 1952年4月3日 | 1952年4月29日 | |
6 | 穆卡爾托·諾托維迪格多 | 1952年4月3日 | 1953年7月30日 | |
7 | 蘇納里奧·薩斯特羅瓦多約 | 1953年7月30日 | 1955年8月12日 | |
8 | 伊達·阿納克·阿貢·格德·阿貢 | 1955年8月12日 | 1956年3月24日 | |
9 | 魯斯蘭·阿布杜加尼 | 1956年3月24日 | 1957年4月9日 | |
10 | 蘇班德里約 | 1957年4月9日 | 1966年3月28日 | |
11 | 亞當·馬利克 | 1966年3月28日 | 1978年3月23日 | |
12 | 穆赫塔爾·庫蘇馬阿馬查 | 1978年3月29日 | 1988年3月21日 | |
13 | 阿里·阿拉塔斯 | 1988年3月21日 | 1999年10月20日 | |
14 | 阿爾維·希哈布 | 1999年10月26日 | 2001年7月23日 | |
15 | 哈桑·維拉尤達 | 2001年8月9日 | 2009年10月20日 | |
16 | 馬爾迪·納塔萊加瓦 | 2009年10月22日 | 2014年10月20日 | |
17 | 蕾特諾·馬爾蘇迪 | 2014年10月27日 | 2024年10月20日 | |
18 | 蘇吉約諾 | 2024年10月21日 |
參見
參考書目
- Nabbs-Keller, Greta. Reforming Indonesia's Foreign Ministry: Ideas,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pril 2013, 35 (1): 56–82.
參考資料
- ^ 1.0 1.1 Civil Service employees. Ini 10 Instansi Dengan Jumlah PNS Terbanyak. [May 4,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 ^ Komisi I Setujui Pagu Anggaran Kemenlu RP 7,8 T Tahun Depan. [May 5,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 ^ Constitution of Indonesia, article 8 paragraph 3
- ^ 4.0 4.1 Senior diplomat Thayeb dies at 91. 雅加達郵報. 11 January 2013 [1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 ^ 5.0 5.1 Peraturan Presiden Republik Indonesia Nomor 56 Tahun 2015 Tentang Kementerian Luar Negeri (PDF). [May 5, 20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13).
-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trategic Goals. [May 5,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 ^ Struktur Organisasi | Portal Kementerian Luar Negeri Republik Indonesia. kemlu.go.id. [201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5).
外部連結
- 印度尼西亞外交部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