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君子館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君子館之戰
宋遼戰爭戰役的一部分
日期986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地點
結果 遼軍勝利
參戰方
宋朝 遼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劉廷讓
桑贊
楊重進 
田重進
張思鈞
遼聖宗
蕭太后
耶律蒲奴寧
耶律休哥
蕭打里 
兵力
數萬 至少數萬騎[1]
傷亡與損失
劉廷讓全軍盡喪,死者數萬[1] 不祥

君子館之戰是宋遼戰爭中一場重要戰役,是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之後遼軍發動的南侵。宋軍在天凍無法使用弓箭[2]的情況下被遼軍擊敗,劉廷讓的部隊「全軍皆沒,死者數萬人」[1],宋軍河北防線遭到重創。

過程

遼軍南下

986年十月十七日,遼聖宗向拒馬河南六州軍民下詔,宣佈將向宋朝開戰[3]。十一月,遼軍分三路南侵,第一路,以耶律休哥為先鋒都統;第二路,北大王蒲奴寧守聖州,負責山西戰事[4];第三路,林牙謀魯姑蕭繼遠負責沿邊巡轄。

宋軍方面,太宗調遣侍衛親軍馬軍司都虞候、武州防禦使李繼隆、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擔任滄州瀛洲定州都部署,防備遼軍南下。

遼軍選擇兩個地方作為突破點,一個滿城;一個唐興口。前者用偏師進攻,後者投入了遼軍的主力。遼軍抵達唐興口時宋軍屯駐在滹沱河的北岸,遼軍亂箭齊射宋軍,宋軍被擊潰,橋樑失守,勝利後遼軍焚毀了滹沱橋。[5]。遼軍攻佔唐興口後,立即派出蕭撻凜耶律迪子所部向東路行進,十二月五日,耶律休哥則帶兵向西南進發,擊敗望都的宋軍後殺入祁州[6]。九日,遼軍南大王和耶律休哥部會合,這支軍隊開始向君子館推進。十二日,漫天大雪,宋遼雙方大軍於君子館相遇。

血戰君子館

宋代士兵出行圖

瀛洲都部署劉廷讓決定主動出戰迎擊遼軍,同時把一部分精銳部隊交給李繼隆[7],讓他情勢危急時救援。遼軍首先發動進攻,弓弩(神臂弓?)本是缺少騎兵的宋軍對抗遼軍騎兵的利器,但嚴寒的天氣讓衣衫單薄的宋軍士兵被凍得手木足僵,無法使用弓弩,所以在戰鬥中面對遼軍騎兵處於劣勢。宋軍御前忠佐神勇指揮使桑贊領本部兵與遼軍激戰,雙方從辰時戰至申時,但遼軍增援部隊不斷湧入戰場,桑贊終於支持不住,引眾先逃。他的撤退導致所在方的防線崩潰,宋軍大敗,劉廷讓所部全軍盡喪,死者數萬人。先鋒將六宅使、平州團練使、知雄州事賀令圖和武州防禦使、高陽關部署楊重進被俘,劉廷讓單騎逃回。[8]

在殲滅了劉廷讓軍後,遼軍打算同時消滅田重進部,但田重進吸取教訓,沒有與遼軍主力正面對抗。遼軍只能將攻下的深州速城文安等城縱兵大掠、屠其青壯[9][10]後撤回幽州。

評價

宋代跳蹬弩

香港中文大學曾瑞龍副教授認為宋軍失敗的原因一般來說除了遼軍選擇宋軍新敗之際入侵、擁有優勢騎兵、機動力高能夠在主要方向上集結、天氣寒冷這些明顯的原因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是否應該出戰和選擇戰鬥時機是否正確;二,讓李繼隆作後備隊,是否是對抗遼軍騎兵的正確方法。前者,曾瑞龍認為宋軍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指揮體系,只注重各點孤立的反擊,沒有發揮防禦戰的優點。後者,曾瑞龍認為遼軍擁有騎兵優勢,能夠以優越的機動性快速集結打擊對手薄弱之處,甚至繞過步兵方陣,加以切斷和包圍,擁有戰略上的巨大優勢。步兵為了不陷入四面受敵情況,有必要使用弓弩。但此時天氣嚴寒,士兵被凍僵無法使用弓弩,所以李繼隆不派出援軍救援劉廷讓的舉動是正確的,避免了更多的傷亡,李繼隆在後來的唐河之戰時自言:「往年河間不即死者,固將有以報國家耳。」[11]也印證了當年君子館一戰他本人不是害怕出戰,而是為了保存實力。[12]

註釋

  1. ^ 君子館地處華北平原腹地,瀛州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間市所轄。居北京、天津、石家莊之間交匯處,地勢平坦,介於沙河和唐河之間,106國道經過該地,曾是漢代大儒毛萇講學授徒的地方。

參考出處

  1. ^ 1.0 1.1 1.2 (宋)李燾.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十七. 
  2.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七:「會天大寒,我師不能彀弓弩。」
  3. ^ 《遼史》本紀十一:「壬子,詔以敕榜付于越休哥,以南征諭拒馬河南六州。」
  4. ^ 《遼史》本紀十一:「詔以北大王蒲奴寧居奉聖州,山西五州公事,並聽與節度使蒲打里共裁決之。」
  5. ^ 《遼史》本紀十一:「時宋軍屯滹沱撟北,選將亂射之,撟不能守,進焚其撟。」
  6. ^ 《遼史》本紀十一:十二月己亥,休哥敗宋軍於望都,遣人獻俘。
  7.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七:「廷讓先以麾下精卒與滄州都部署李繼隆令後殿,緩急期相救。」
  8.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七:"御前忠佐神勇指揮使鉅野桑贊以所部兵力戰,自辰至申,而敵援兵復至,贊引觽先遁,廷讓全軍皆沒,死者數萬人,廷讓得麾下他馬乘之,僅脫死。先鋒將六宅使、平州團練使、知雄州賀令圖,武州防禦使、高陽關部署楊重進,俱陷於敵。 "
  9. ^ 《遼史》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癸丑,拔馮母鎮,大縱俘掠。丙辰,邢州降。丁巳,拔深州,以不即降,誅守將以下,縱兵大掠。」
  10. ^ 《遼史》卷十一 本紀第十二:「五年春正月乙丑,破束城縣,縱兵大掠。丁卯,次文安,遣人諭降,不聽,遂擊破之。盡殺其丁壯,俘其老幼。」
  11.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四
  12. ^ 曾瑞龍. 《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3年: 261,262,263,264頁. ISBN 978962996053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