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鼎
吳金鼎(1901年—1948年11月18日[1]),字禹銘,山東省安丘縣景芝鎮萬戈莊人。中國考古學家[2],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者,被石璋如稱為「田野考古第一人」[3]。
生平
1917年,吳金鼎於安丘德育中學畢業,第二年考入濟南齊魯大學文理科預科。1923年冬,吳畢業於齊魯大學文理學院。翌年,吳金鼎被聘為齊魯大學文理學院歷史社會學系助教。[1]
1926年冬,吳金鼎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第二期,離開齊魯大學,師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又被稱為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李濟學習人類學[2][4]。肄業後在齊魯大學擔任助教[2]。
田野考古
在1928年初次發現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後(亦有資料稱系1927年[2]),吳金鼎6次調查平陵[2];1930-1931年秋參加城子崖兩次發掘;1931和1932年春參加殷墟第四和第六次發掘。之後,他又在山東各地調查考古遺蹟,他的足跡幾乎走遍山東全省,是當時知道全省考古遺址最多的人[4]。著有《山東人體質之研究》一書[4],並於1931年得到出版[5]。
六次調查平陵
1928年3月24日,吳金鼎第一次到龍山鎮的平陵調查漢代的平陵古城。在同年4月4日的第二次調查中,他通過現場環境與發現的二枚骨錐,認為此處為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1929年,他又四度前往平陵調查試掘,收穫了大量的骨、石、貝器,黑陶片最多,他推測油光黑陶是龍山文化的典型特徵[6]。通過這六次的調查,他寫成了《平陵訪古蹟》一書。
城子崖和發掘
1930年1月吳金鼎進入史語所從李濟改學考古學[7],成為史語所助理研究員。年初受史語所之命前往山東臨淄調查,也發現與龍山相似的黑陶遺存[8]。1930年11月5日,中研院史語所與山東省政府組成山東古蹟研究會,7日便開始了對城子崖的第一次正式發掘。12月7日發掘結束,出土文物運回濟南,吳金鼎負責保管整理。吳金鼎用一個多月時間完成《龍山城子崖實物整理報告書》,報告了「整理工作之經過」、「整理期間所得之印象」、「研究問題之提出」三項田野資料整理內容。返回北京後,李濟、吳金鼎等着手撰寫發掘報告,1931年8月完成發掘報告初稿[9]。
殷墟第四次發掘
中原大戰結束後,1931年3月,史語所重返安陽,開始了第四次發掘。吳金鼎和李光宇負責小屯村西的四盤磨遺址的發掘工作。四盤磨遺蹟現象簡單,結束髮掘後,他便帶工人去幫助梁思永發掘後岡遺址[4]。在後岡,梁思永發現了著名的白陶、黑陶、彩陶的三疊層現象,表明城子崖遺址的黑陶文化分佈十分廣泛,城子崖遺址是探尋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遺址。因此史語所決定暫緩編印城子崖遺址發掘報告,重返城子崖遺址進行更大面積的發掘[9]。
城子崖第二次發掘和發掘報告的撰寫
1931年10月9-31日,梁思永帶隊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吳也參與其中。1932年3月報告編寫完成[9],1934年出版發掘報告《城子崖——山東歷城龍山鎮之黑陶文化遺址》。吳是主要的發掘人員,也是發掘報告的主要起草者。李濟在《城子崖》報告的序中寫到[10]:「初稿大部分是吳金鼎預備出來的,他是城子崖的發現者,田野工作他費力很多,屋內工作及報告草稿也費時最久。他的初稿交到梁思永先生手中的時候,要比現在多一倍以上,可見他用力之勤了。」但報告的整理者是梁思永,吳雖然是城子崖的發現者和主要發掘者,但是並沒有在發掘中留下十分鮮明的個人印記[11]。
殷墟第六次發掘
1932年春,吳金鼎又參加了李濟主持的殷墟第六次發掘,發掘的高井台子遺址再度證實了後岡三疊層的現象,後在《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上發表了《摘記小屯迤西之三處小發掘》一文。
留英讀博
1933年,吳以庚款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師從葉慈(Yetts)。同年冬天,吳同弗林德斯·皮特里在巴勒斯坦做發掘工作,收到皮特里的好評[7]。在英國留學期間,吳還在莫蒂默·惠勒手下發掘過梅登堡。1937年吳撰寫博士論文《中國史前的陶器》(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獲得博士學位並回國,這篇論文在1940年出版。
抗戰期間的考古工作
回國後他先在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後回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38年11月至1940年6月,吳金鼎與曾昭燏、王介忱一同到雲南大理的蒼山洱海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共發現遺址32處,並主持發掘了馬龍遺址、佛頂(甲、乙)二遺址、龍泉遺址、白雲甲遺址5處,三者合編的《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甲編》於1942年出版。這是中國考古學家在雲南首次運用科學方法開展的「鋤頭考古」活動,奠定了中國西南地區現代考古學的基礎。[12][13][14]
1941年春至1942年冬,在四川彭山主持漢代崖墓的發掘。1943年主持成都王建墓的發掘。[14]
投筆從戎
1944年,吳金鼎放棄田野考古,選擇投筆從戎、加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四川新津美國空軍第二招待所主任職務,為在華對日作戰的盟軍做翻譯和後勤工作[1]。
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後,吳金鼎應齊魯大學之邀回到母校參與學校復建事宜。1948年9月18日,吳金鼎在濟南病逝,年僅47歲[1]。
評價
梁思永:「像吳禹銘先生才算是田野考古學的正統派,着重田野考古而輕視故紙堆中的研究」[1]。
夏鼐:「在中國考古剛剛發軔的時代, 像吳金鼎這樣正統派的田野考古學家,尤為需要,只有多做田野工作,多發現新材料,然後才能進一步做切實可靠的綜合的工作」[15]。
石璋如:「時間上下數千年,地區縱橫數萬里,涉獵經驗之豐,文化貢獻之多,直到現在為止,有哪一個人能比得上他呢?稱得起田野考古第一人。」[15]
弗林德斯·皮特里:「吳先生確是一位田野工作的好手。雖不勇銳機警,但沉着勤奮,工作罕匹」[15]。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許志傑. 吴金鼎:发现了龙山文化 (PDF). 大眾日報. 2019-12-14 [202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中文).
- ^ 2.0 2.1 2.2 2.3 2.4 劉長秀. 吴金鼎: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018-12-07 [202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中文).
- ^ 石璋如. 《田野考古第一——吴金鼎先生》. 新學術之路. 1988: 631-637.
- ^ 4.0 4.1 4.2 4.3 吳金鼎. 中央研究院. [2018-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 ^ 吳金鼎. 山东人体质之研究. 百度學術. [202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中文).
- ^ 鍾倩; 卞文超. 吴金鼎:六上城子崖凿出龙山文化. 清華校友總會. [2018-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 ^ 7.0 7.1 夏鼐. 夏鼐文集(第四册).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4: 203. ISBN 978-7-5097-8708-3.
- ^ 陳星燦.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 83. ISBN 978-7-80230-423-9.
- ^ 9.0 9.1 9.2 佟佩華. 纪念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发掘80周年. 中國文物報. 2011-10-8 [2018-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3).
- ^ 李濟. 《城子崖》序二. 南京: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4.
- ^ 徐堅.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2: 76–98. ISBN 9787030334695.
- ^ 抗战时期云南省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 雲南日報. 2011-12-02 [2023-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7) –透過中新網.
- ^ 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山东文史集粹 修订本 下集.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8: 255. ISBN 7-5034-0977-0.
- ^ 14.0 14.1 夏鼐著; 王世民,林秀貞編. 敦煌考古漫记.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 319. ISBN 978-7-5306-3322-9.
- ^ 15.0 15.1 15.2 吳魯鋒. “中国田野考古第一人”——吴金鼎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