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哥倫布時代前的跨大洋接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哥倫布宣佈佔領新世界。

哥倫布時代前的跨大洋接觸是指公元前10000年前就定居在了美洲的那些美洲原住民們及其後裔和其他大陸(非洲亞洲歐洲大洋洲)的人們之間,在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抵達加勒比群島之前,所發生的互相影響,然而穿越白令海峽,或者穿越該地區的曾經存在過的陸橋,都不算是跨大洋接觸。

哥倫布時代前的歐洲人美洲人的接觸推測只有一個實例被確認無疑了,那就是古北歐人大約在公元1000年定居在了加拿大紐芬蘭水母灣牧草地[1][2]

除了維京人定居加拿大以外,根據歷史記述、考古發現、文化對比,又有其他許多哥倫布時代前的接觸被提了出來。不過,關於這些接觸的宣稱大多數都是有爭議的,這一部分是因為這些理論的提出者所引用的證據許多都是含糊不清的,或者有充分的細節卻無法證實的。科學界對於哥倫布時代前的接觸的宣稱的回應既有在同行評議刊物中的嚴肅的考慮,也有將之視為邊緣科學偽考古學而進行否定,等等。

已確認的古北歐人跨大洋接觸

維京人所到之地的位置。
圖中文字翻譯
Brattalid 布拉塔赫利德英語Brattahlíð
Grønland 格陵蘭
Helleland (正確拼寫應該是Helluland) 赫德呂蘭英語Helluland
L'Anse aux Meadows 水母灣牧草地
Markland 馬爾克蘭英語Markland
Newfoundland 紐芬蘭
Vinland 文蘭
克里斯蒂安·克羅赫格英語Christian Krohg於1893年繪製的《萊夫爾·埃里克松發現美洲》。

維京人屬於古北歐人。他們航行到北美洲的事跡既有史學證據的支持,也有考古學證據的支持。在10世紀晚期,在格陵蘭有古北歐人的殖民地被建立,並且該殖民地持續到了15世紀中期。在布拉塔赫利茲英語Brattahlíð有他們的宮廷和議會(日耳曼議會),在加扎爾還有他們的主教。從格陵蘭到加拿大,在最狹窄的可能的渡口處,經過內爾斯海峽,到埃爾斯米爾島,距離只有26千米。文蘭傳說英語Vinland sagas和其他的來自哥倫布時代前的文檔詳述了一些曾經的從格陵蘭向西到赫德呂蘭英語Helluland馬爾克蘭英語Markland文蘭的遠征。其中文蘭是一個更南的、氣候更溫暖的地方。這些傳說涉及到的探險家們包括比亞爾尼·赫爾約爾松英語Bjarni Herjólfsson萊夫爾·埃里克松索爾瓦爾德爾·埃里克松英語Thorvald Eiriksson索爾斯泰恩·埃里克松英語Thorstein Eiriksson居茲麗聚爾·索爾比亞德納爾多蒂爾英語Gudrid Thorbjarnardóttir,以及索爾菲德恩爾·「真漢子」·索爾扎爾松英語Þorfinnr "Karlsefni" Þórðarson。其中索爾菲德恩爾的旅行團隊較為巨大,他們中的開拓者包括弗蕾迪絲·埃里克斯多蒂爾英語Freydís Eiríksdóttir蒂爾克爾英語Tyrker斯諾里·索爾芬松英語Snorri Thorfinnsson被報道為第一個出生在美洲的「歐洲人」。在書面的原始資料中,亞當·馮·不來梅是第一個提到文蘭的人。在1070年,在和丹麥的斯文二世的談話中,他提到了文蘭。

水母灣牧草地。

在1961年,考古學家赫爾格·馬爾敘斯·英斯塔德英語Helge Ingstad安娜·絲蒂娜·英斯塔德英語Anne Stine Ingstad夫婦在加拿大紐芬蘭島最北端的水母灣牧草地考古遺址中發現了一處古北歐人的定居點的遺蹟。水母灣牧草地與文蘭傳說之間的聯繫常常被提到。一些書面的文件敘述了更為古老的口頭歷史,這些歷史講述了一位名叫萊夫爾·埃里克松的古北歐人探險家率領人們在格陵蘭西部的一個叫作文蘭地區建立了一個臨時的定居點。文蘭也許就是紐芬蘭。巴芬島上的發現物暗示了古北歐人也許在遺棄水母灣牧草地之後曾經在那裏出現過,不過那些發現物也可能是當地的多塞特文化的人工製品。[3]

極少有存在的原始資料描述了美洲原住民與古北歐人拓居者之間的接觸。現今的因紐特人的祖先圖勒人與古北歐人在12或13世紀的接觸是已知的。格陵蘭的古北歐人稱這些到來的拓居者為斯克賴林人英語Skræling。格陵蘭人與斯克賴林人之間的衝突被記錄在了《冰島編年史》裏。記錄於數百年後的文蘭諸傳說則敘述了與原住民們的貿易與鬥爭。這些傳說也稱這些原住民們為斯克賴林人,但是這些人也許是另一群完全不同的人。對於格陵蘭島上的接觸,考古學方面的證據是有限的,但是這些證據似乎暗示了古北歐人沒有在本質上影響原住民們的技術或文化,更沒有同化他們。

1434(±11)年的文蘭島地圖。

文蘭島地圖據稱是一幅包括了文蘭島的古地圖。但是它的真實性受到了懷疑。根據碳-14檢測,它的時代被精確地定在了1434(±11)年。這雖然是在哥倫布時代前,但是已經不是古北歐人的時代了。

可能存在的波利尼西亞人跨大洋接觸

波利尼西亞三角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地理區域,夏威夷(1)、新西蘭(阿奧提亞羅亞)(2)、復活節島(拉帕努伊島)(3)是它的三個角,中間的是大溪地(5),西邊是薩摩亞(4)。

在公元300年到1200年間,波利尼西亞人坐着獨木舟而散佈在波利尼西亞三角英語Polynesian Triangle各地。他們抵達了遙遠的復活節島新西蘭夏威夷,甚至也有可能抵達了美洲。目前被提出的波利尼西亞人的跨大洋接觸所發生的場所包括加利福尼亞瓜亞基爾灣阿勞卡尼亞

來自番薯的證據

波利尼西亞人乘坐獨木舟跨越太平洋。

當歐洲人首次抵達了太平洋時,美洲土生土長的番薯已廣泛分佈在了波利尼西亞。庫克群島上的番薯通過放射性碳檢測,其時間被推到了公元1000年,而當今的意見則是,番薯是在約公元700年時被從美洲帶到中部波利尼西亞並最終散佈在波利尼西亞各地的。[4]有提議說,[5]是航行到了南美洲的波利尼西亞人將番薯帶回來的,或是南美洲人將番薯帶到太平洋的。這種農作物通過自然手段而漂洋過海是不太可能的。[6]

波利尼西亞人-馬普切人接觸

來航雞(左)與阿勞卡尼亞雞(右)。

最近若干年顯露出的一些證據暗示了在哥倫布時代前,智利中南部的馬普切人與波利尼西亞人之間的接觸。阿勞卡尼亞地區的馬普切人生活的阿勞科半島上的埃爾阿雷納爾遺址中發現的雞骨頭暗示了阿勞卡尼亞雞英語Araucana在哥倫布時代前就被引入了南美洲。[7]根據放射性碳檢測,在智利發現的骨頭被推測在1304年到1424年間,早於西班牙人的到來。檢測所取得的去氧核糖核酸序列與美屬薩摩亞湯加的雞的相配,而與歐洲雞的相異。[8][9]不過,之後在相同的雜誌上又出現了一篇報告,表示經過觀察同樣的線粒體去氧核糖核酸,得出的結論是智利雞樣本組的序列和歐洲、印度次大陸、東南亞的雞的序列是相同的,因此便不能支持波利尼西亞的雞被引入到南美洲的說法。[10]

莫查島。

此外,在2007年12月,有人發現在康塞普西翁的一家博物館的一個架子上,放置着一些帶有波利尼西亞特徵的人類骷髏頭,這其中的特徵包括從後面看時,骷髏頭成五邊形。這些骷髏頭最後被發現來自莫查島。該島位於太平洋,並且就在離智利海岸不遠處。如今生活在該島上的是馬普切人。奧塔哥大學莉莎·馬泰蘇-史密斯教授和瓦爾帕萊索大學何塞·米格爾·拉米雷斯·阿利亞加英語José Miguel Ramírez Aliaga希望快些獲得莫查島當地人的同意,以開始對島上波利尼西亞人遺體的挖掘研究。[11]

語言學表面上的支持

新西蘭泰晤士的待售番薯。「Kumara」這個名稱已經從毛利語進入了新西蘭英語,並且被廣泛使用。

荷蘭的美洲印第安人語言專家威廉·阿德拉爾英語Willem Adelaar彼得·梅斯肯暗示,有兩個詞彙條目也許是波利尼西亞諸語言和南美洲語言所共有的。其中一個是番薯的名稱,而番薯被種植於新世界。關於「番薯」一詞,復活節島語kumara夏威夷語ʻuala(還可與毛利語名稱kumāra相比較)也許與克丘亞語艾馬拉語k’umar ~ k’umara有聯繫。第二個可能的詞條是單詞「石斧」。復活節島語為toki馬普切語也為toki,而在更為遙遠的尤魯曼吉語英語Yurumangui language中,「斧頭」為totoki。根據阿德拉爾和梅斯肯的理論,「番薯」一詞的相似「幾乎構成了安第斯地區居民和南太平洋居民間的偶然接觸的證據」──儘管根據二人的理論,「斧頭」一詞的說服力沒有如此之大。這兩位作者表示,「番薯」一詞的存在暗示的是波利尼西亞與南美洲之間的偶爾發生的接觸,而非移民。[12]

遺傳學的支持

復活節島相對南美洲的位置。

遺傳學者埃里克·索爾斯比和同事們在同行評審的雜誌《組織抗原英語Tissue Antigens》上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顯示了美洲印第安人對復活節島人口在遺傳學上的貢獻,表明了在歐洲人發現該島之前,美洲人就有可能先到達了那裏。[13][14]

系統發生學的支持

源於中美洲的番薯大約從公元1000年起就被種植在波利尼西亞了。

系統發生學的分析支持番薯從南美洲被引入波利尼西亞至少有兩次,並且其中一次是在歐洲人接觸之前,一次是在之後的假設。[15]

其他的理論

厄瓜多爾-東亞接觸

厄瓜多爾的位置。

根據2013年的一項遺傳學研究,厄瓜多爾東亞間曾有過接觸。這項研究暗示,這樣的接觸可能是跨大洋的接觸,或者是一場晚期的海岸移民活動,並且這場接觸沒有在北美洲留下遺傳學上的印記。[16]這場接觸可以解釋人們宣稱的厄瓜多爾的瓦爾迪維亞文化英語Valdivia culture陶器日本繩文文化的陶器之間的相似性。[16][17]

埃及木乃伊古柯與煙草

在一些埃及木乃伊上面找到的微量的古柯尼古丁使得一些人推測,古埃及人也許曾經旅行到了新世界。最初的發現者是德國毒理學家斯韋特拉娜·巴拉巴諾娃。她在細查了一名叫作赫努特·陶伊的女祭司的木乃伊之後,得到了這一發現。這之後的對其髮幹的檢測,排除了這些是粘上去的髒東西的可能性,支持了之前的結果。[18]這些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古柯和煙草兩種植物都是美洲土生土長的,並被認為之前並不存在在非洲,直到哥倫布航海之後的某一時候才出現。[19][20]隨後巴拉巴諾娃又對許多蘇丹木乃伊進行了細查,結果跟在赫努特·陶伊的木乃伊上發現的一樣。[21]巴拉巴諾娃暗示,對於這些煙草,也許是可以解釋的,因為在中國和歐洲,人們也有可能曾知道煙草,這是通過對這些地區的人類遺體的分析所得出的。巴拉巴諾娃提出,這樣的植物也許曾經在各個地區都有,並且是獨立發展的,只不過之後它們有些滅絕了。[21]其他的解釋包括認為這是騙局,然而慕尼黑的埃及博物館的阿爾弗雷德·格里姆館長對此提出了質疑。[21]出於對巴拉巴諾娃的發現的懷疑,曼徹斯特博物館埃及學負責人羅薩莉·大衛對從曼徹斯特收藏的木乃伊中取出的樣本進行了類似的測驗並報告稱,兩個組織樣本和一個頭髮樣本確實測出了尼古丁。[21]英國生物學家鄧肯·埃德林則論述了尼古丁的來源絕對不是煙草,而古柯鹼的來源絕對是在舊世界。[22]

主流學者們仍然保持懷疑並且並不將此視為古代非洲與美洲間的接觸的證據,尤其是並不將此視為舊世界的來源是可能存在的。[23][24]兩次複製巴拉巴諾娃的古柯鹼發現的企圖都失敗了,暗示了「要麼巴拉巴諾娃和她的夥伴在誤解他們的結果,要麼他們檢測的那些木乃伊樣本被神秘地接觸到了古柯鹼。」[25]

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

在20世紀70年代,對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的重新細查顯示了在其腹部存在着煙草葉碎片。這成為了邊緣文學與媒體中的一個流行話題並被視為了古埃及與新世界間的接觸的證據。研究者莫里斯·比卡耶注意到,當這具木乃伊在1886年被解開身上的帶子時,其腹部是敞開着的,因此「無論腹腔里有什麼材料被發現了都不再可能有任何重要性了,因為這些材料就可能來自其附近的環境。」[26]巴拉巴諾娃對煙草星子進行了研究,羅薩莉·大衛在一部2000年的出版物中提及了它,而隨着對該研究和該提及的重新討論,《古物》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暗示了,對於木乃伊中的煙草和古柯鹼的報告「忽視了它們之後的挖掘歷史」,並指出了,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在1883年到1975年間被移動了五次。[24]

秘魯木乃伊

秘魯納斯卡的一具木乃伊。

一支由約克大學的木乃伊研究組和生物考古學組領頭的學者隊伍[27]博爾頓博物館英語Bolton Museum細查一具秘魯木乃伊時,發現它是用樹脂來防腐的。在此之前,人們認為秘魯木乃伊是天然防腐的。該木乃伊上的樹脂被發現是來自於一棵屬於智利南洋杉的近親的南洋杉屬針葉樹,並且這種樹木所來自的變種只有在大洋洲以及可能在新幾內亞才會被找到。「根據牛津大學的放射性碳實驗室的檢測,該樹脂和該身體兩者被確定實質上是同一時代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200年。」[28]

邊緣理論

1492年,哥倫布在美洲登陸。

有一些其他的哥倫布時代前的跨大洋接觸的事情在未獲得主流學術的接受的情況下也被提出來了。這些通常被視為邊緣理論英語Fringe theory,並且其可信性也在變化。

中國人

玉制的奧爾梅克面具。著名考古學家兼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館長戈登·埃克霍爾姆暗示,奧爾梅克藝術風格也許起源於青銅時代的中國。[29]

一些研究者主張,奧爾梅克文明的存在是因為得到了中國難民的幫助,尤其是商朝末年的中國難民。[30]在1975年,史密森尼學會貝蒂·梅格斯聲稱,奧爾梅克文明起源於商朝中國人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影響。[31]在一本1996年的書籍中,許輝在陳漢平的幫助下宣稱,拉本塔石斧英語Celt (tool)帶有中國文字。[32][33]然而,主流的中部美洲研究者們並不支持這些宣稱。

還有一些宣稱稱早期的中國人與北美洲有接觸。

在1882年,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發現了中國錢幣,同時,一些人工製品也得到了識別。有一份當時的報道稱:[34]

在1882年夏天,一名礦工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卡西阿爾區的德福(迪奧爾斯?)溪的水下二十五英尺處的含金的沙子中,發現了三十枚中國錢幣。它們看起來是串在一起的,但是在拿起它們的時候,該礦工讓它們分散掉了下去。它們上面的和它們周圍的土跟鄰近地區的任何土都一樣地緊密。其中一枚錢幣我在維多利亞的朱鍾(音譯,Chu Chong)的店裏進行了細查。無論是其金屬或其標記都不像現代的錢幣,但是從其外形上來看,更像是一部阿茲特克日曆。據我對其標記的理解,這是一部中國的六十年編年循環,其發明人是公元前2637年的黃帝,它以這樣的形式循環,以使他的子民們記住它。

在1885年,一個裝有類似的圓片的瓶子也被發現了,當時它被纏在一棵約300歲的樹的根部。[35]皇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博物館考古學館長格蘭特·凱迪細查了卡西阿爾的一枚錢幣(現在在哪裏不知道)在20世紀40年代被拍攝的一張照片,並相信錢幣上的漢字風格和它的機器基礎跡象顯示了,它是一件明朝廟宇紀念品的一件19世紀的複製品。[36]

秦朝徐福曾經出海向東而去。關於他的去向,其中一種說法就是認為他到達了美洲。

東晉法顯曾經在海上被暴風吹離了航線。章炳麟在1908年便聲稱,法顯到達了美洲。

在公元500年前,南齊的慧深領導的一群中國佛教傳教士宣稱他們已造訪了一個叫作扶桑的地方。儘管中國的地圖繪製者將這個地方標在了亞洲海岸,但是最近一段時間,一些人在加利福利亞海岸找到了與扶桑類似的要素,因此聲稱,扶桑是在美洲。[37]

鄭和艦隊木炭畫。
一些人製作的所謂的鄭和在1418年航海時所繪製的地圖的複製品。

英國作家加文·孟席斯在他的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做了有爭議的宣稱。他宣稱鄭和的艦隊在1421年就抵達了美洲。[38]孟席斯的接觸假設被專業的歷史學家們視為了沒有根據的虛構。[39][40][41][42]

在1973年和1975年,在加利福尼亞海岸有甜甜圈一樣的石頭被發現,它們類似於中國漁夫使用的石錨。這些石頭(有時被叫作帕洛斯弗迪斯石頭)最初被認為是早在1500年以前的東西,是哥倫布時代前中國水手與美洲接觸的證據。之後的地質學調查顯示,它們是當地的一種叫作「蒙特雷頁岩」的岩石,並且它們被認為曾在十九世紀被中國定居者使用來在該海岸捕魚。[43]

閃米特人

巴特溪銘文。

學者居魯士·赫茨爾·戈登英語Cyrus H. Gordon相信,猶太人腓尼基人,以及其他的閃米特人群體,在古代就已跨越了大西洋,並最終抵達了北美洲和南美洲。[44]這一觀點是基於他自己的關於巴特溪銘文英語Bat Creek inscription的作品。[45]約翰·菲利普·克黑恩英語John Philip Cohane也持有類似的想法。克黑恩甚至宣稱,美國的許多地理名字都有閃米特來源。[46][47]

巴特溪銘文和洛斯盧納斯誡文石英語Los Lunas Decalogue Stone導致了一些人提議,猶太人航海家有可能在猶太戰爭時期,在逃離了羅馬帝國之後,來到了美洲。[48]

腓尼基城邦迦太基沿着西非海岸擴張了與非洲海岸的貿易。他們使用通過貿易而獲取的黃金在公元前350年鑄造了金斯塔忒耳英語stater。他們的這種錢幣的背面的刻記處的圖案,被解釋為是一幅地中海地圖,並且在其中,美洲被顯示為向西跨過了大西洋之處。[49][50][51]有報道稱在北美洲發現了據推測屬於迦太基人的錢幣。這些報道中的錢幣其實是現代的複製品。這些複製品可能被人埋在了從馬薩諸塞到內布拉斯加的地點,目的是混淆和誤導考古學研究。[52]

里約熱內盧的上桅帆岩的神秘的「臉」。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有一處名叫上桅帆岩英語Pedra da Gávea的岩石。它有着一張神秘的「臉」,並且它上面還有着一些銘文。這些銘文也被宣稱是腓尼基人的。

有一個類似於奠祭碗的大型的石制器皿,被叫作「大資料」,又被叫作「資料碗」。它被聲稱是在20世紀50年代被一名勞動者找到的,發現地是在玻利維亞拉巴斯以西的蒂亞瓦納科附近的丘阿大莊園。該器皿上的銘文被宣稱包含了蘇美爾文字,並被宣稱類似於之後找到的波科蒂亞巨型獨石英語Pokotia Monolith[53]該巨型獨石現在存在在玻利維亞拉巴斯哈恩街的一家小型博物館裏;該博物館叫「黃金博物館」貴重金屬博物館

主條目:考古學與摩爾門經英語Archaeology and the Book of Mormon

伊薩帕石碑5號。

摩爾門經》聲稱,新世界的一些古代居民是所有的從舊世界航行而來的閃米特人的後代。

摩爾門教的護教學群體,比如古代研究和摩門探究基金會,企圖為這些理念辯白。

伊薩帕石碑5號英語Izapa Stela 5最早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和被用文件證明的。到了1953年,它被變得特別顯著,這是因為它引起了一場爭議。這場爭議源自M·韋爾斯·傑克曼教授在那一年提出,這塊石頭記錄的是《摩爾門經》的生命之樹幻象英語tree of life vision[54]他認為這來自舊世界。

羅馬人

有一些人孤立地宣稱,他們在美洲的遺址經過考古發現,找到了來自於舊世界的事物,而這些事物據此被視為了與古典時代的文明相接觸的證據,並且這樣的文明主要被認為是羅馬帝國,不過有時候也被認為是該時代的別的文化。

這些證據之一便是特卡克斯克-卡利斯特拉瓦卡頭顱英語Tecaxic-Calixtlahuaca head。它是一個小型的陶瓦頭顱雕塑品,有鬍子,還有歐洲人的相貌。它是在1933年在一處墓葬(在墨西哥城西南72公里處的托盧卡谷英語Toluca Valley)的祭品中被找到的。該墓葬位於三塊完整無缺的地板之下,而那三塊地板屬於一座日期在1476年到1510年間的建築物,時間是在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之前。這一人工製品曾被羅馬藝術權威人士貝納德·安德烈埃和羅伯特·馮·海內-蓋爾登英語Robert von Heine-Geldern研究過。前者是意大利羅馬的德國考古學會的榮譽退職主管,後者是奧地利的人類學者。二人都聲稱,該人工製品的風格與2世紀的小型羅馬雕塑品可並立。[55]如果它不是偽造品,並且不是在1492年之後(隨之一起被找到的陶器的日期是在1476年到1510年間[56])被放在那兒的,那麼這件發現品就提供了新舊世界間,至少有過一次接觸的證據。[57]

根據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米高·厄內斯特·史密斯[58]所說,佔據領導地位的中部美洲學者約翰·帕多克曾經在他去世前的幾年裏,經常告訴他班級里的人,那件人工製品是原先在那裏工作的學生烏戈·莫埃達諾埋到地下去,以作為一個玩笑。儘管史密斯和那些認識最初的發現者(加西亞·帕永)的人們進行了交談,並且也和莫埃達諾談過,然而他說他仍然無法確認或者否決這一宣稱。儘管史密斯仍然保持懷疑,但是他還是承認,他不能排除這顆頭顱真地是卡利斯特拉瓦卡的一件後古典時期[59]的墓葬祭品的可能性。[60]

淺浮雕是雕刻的總體深度很淺的浮雕,在錢幣上很常見。

羅馬人與新世界的接觸還有其他的宣稱。這些宣稱通常都是基於出現了類似的基本圖案的藝術品或裝飾品,或者就是因為在一個世界所描述的物種或對象,被認為具有另一個世界的特徵。著名的例子包括一個被宣稱雕出了一個在划船的有鬍子的男人的瑪雅小雕像,以及帕倫克十字架神廟英語Temple of the Cross淺浮雕中的一個十字架,還有龐貝的一座房屋的牆上的一幅鑲嵌畫,被宣稱描繪了一個菠蘿。然而,這些發現物大多數都能被解釋為誤解的結果。比如帕倫克的十字架,差不多無疑是風格化的玉米;而龐貝的「菠蘿」被鑑定為一個來自意大利石松松果,這種植物是地中海地區土生土長的。[61]

愛爾蘭人

愛爾蘭修士聖布倫丹的傳奇提到他在6世紀為了尋找天堂而開始了一場航向大西洋的奇異之旅。自從新世界被發現之後,許多作家都試圖將布倫丹神話和對美洲的早期發現聯繫起來。在近期,蒂姆·塞韋林英語Tim Severin重新創造了這樣的一次航行。

歐甘字母。

生物學家兼有爭議的業餘碑銘研究家巴里·費爾英語Barry Fell宣稱在弗吉尼亞的石刻中找到了愛爾蘭歐甘字母[62]語言學者大衛·休米斯頓·凱利英語David H. Kelley曾批評過費爾的一些作品,但儘管如此,他卻認為,真正的凱爾特歐甘字母銘文事實上在美洲已被發現了。[63]不過,其他人還是對這些宣稱提出了嚴肅懷疑。[64]

中世紀的阿拉伯人

全盛時期的穆拉比特帝國(約1120年)包括了西班牙的一部分。
圖中文字翻譯
Empire almoravide 穆拉比特帝國
Empire du Ghana 加納帝國
Royaume hammadide 哈馬德王國英語Hammadid dynasty
Castille et Léon 卡斯提爾萊昂
Navarre et Aragon 納瓦拉阿拉貢
Tribus hilaliennes 希拉勒諸部落
Achir 阿舍爾法語Achir
Alger 阿爾及爾
Cordoue 科爾多瓦
Fès 非斯
Lisbonne 里斯本
Marrakech 馬拉喀什
Séville 西維爾
Sijilmassa 錫吉勒馬薩
Tanger 丹吉爾
Tlemcen 特萊姆森
Tolède 托萊多
Valence 華倫西亞
《諸蕃志》書影。
圖中主要文字
交趾,古交州,東南薄海,接占城,西通白衣蠻,北抵欽州。歷代置守不絕,賦入至薄,守御甚勞。皇朝重武愛人,不欲宿兵瘴癘之區,以守無用之土,因其獻款,從而羈縻之。王系唐姓,服色飲食,略與中國同,但男女皆跣足差異耳。每歲正月四日,椎牛饗其屬,以七月十五日為大節,家相問遺,官寮以生口獻其酋,十六日,開宴酬之。歲時供佛,不祭先。病不服藥,夜不燃燈,樂以蚺蛇皮為前列。不能造紙筆,求之省地。土產沉香、蓬萊香、生金、銀、鐵、硃砂、珠貝、犀、象、翠羽、車渠、鹽、漆、木棉、吉貝之屬。歲有進貢。其國不通商。以此首題,言自近者始也。舟行約十餘程,抵占城國。

古代中國人曾記述了穆斯林的遠征,說穆斯林水手到達了一個叫作「木蘭皮」的地區。木蘭皮現在被認為就是穆拉比特,而中國人記述的那個叫作「木蘭皮」的地區,通常被認為是穆拉比特王朝的西班牙部分,然而一些邊緣理論則認為它是在美洲的某個地方。[65][66]這樣的宣稱的出處是周去非的《嶺外代答》(1178年)和趙汝适的《諸蕃志》(1225年),亦包括後來周致中的《異域志》(1389年之後),其中前兩者被一起稱為《宋代文檔》。

將木蘭皮解釋為美洲的一部分,這一解釋的支持者之一是1961年的歷史學家李惠林,[65][66]李約瑟也覺得這是有可能的,不過他懷疑,那個時期的阿拉伯船隻是否有能力禁得起一趟跨越大西洋的如此長距離的來回的航程,並指出,沒有關於盛行風與水流的知識,一趟來回的航程是不可能的。[67]

威爾斯人

擁護馬多克的人們相信俄亥俄河畔的魔鬼脊骨上的土製堡壘遺址是威爾斯拓殖者的作品。[68]

根據英國傳說,威爾斯王子馬多克早在1170年就探索了美洲。雖然大多數學者將這一傳說視為不真實的,但是這個傳說曾被英國人用作了宣稱對美洲主權的藉口,因為他們稱在其他歐洲民族的人之前,就有一名布立吞人抵達了那裏。[69]在肯塔基的路易維爾有一處岩層,叫作魔鬼脊骨英語Devil's Backbone (rock formation)。當地的傳說稱魔鬼脊骨曾被馬多克及其同伴用作要塞。[68]阿拉巴馬莫比爾灣摩根堡英語Fort Morgan (Alabama)處,曾樹立了一塊紀念碑,上面寫:「紀念威爾斯探險家馬多克王子。他在1170年登陸於莫比爾灣岸上,並給印第安人們留下了威爾斯語。」據說曼丹人的部落是說威爾斯語的。

約翰·迪伊宣稱,除了馬多克以外,不列顛的布魯圖斯亞瑟王都曾經征服過美洲的土地,因此他們的後繼者英格蘭的伊利沙伯一世有優先權宣稱對那裏的主權。[70][71]

日本人

史密森尼學會的考古學家貝蒂·梅格爾斯說,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厄瓜多爾海岸的瓦爾迪維亞文化相關的陶器顯得類似於日本繩文時代生產的陶器。出於年代的問題和其他的問題,大多數的考古學家並不接受這個說法。[72][73]提出這一說法是因為它們二者有相似之處(雖然不是完全相似),而認為它們相似僅僅是因為那些可能是在雕刻泥土時產生的數量有限的圖案。

蘇尼人在語言、文化上與其他美洲原住民不同。

阿拉斯加人類學者南茜·約·戴維斯宣稱,新墨西哥蘇尼人顯得在語言和文化上類似於日本人,[74]蘇尼語英語Zuni language孤立的語言,並且戴維斯聲稱,就血型、地方病,以及宗教而言,蘇尼人的文化也顯得不同於其附近的原住民的文化。戴維斯推測,日本的佛教神職人員或求變的農民們也許在13世紀跨越了太平洋,旅行到了美國西南部,並影響了蘇尼人的社會。[74]

14與15世紀的歐洲人

作家羅伯特·洛馬斯和克里斯托弗·奈特宣稱蘇格蘭的羅斯林教堂的雕刻描畫的是印第安人的穀物(玉米)。[75]

蘇格蘭貴族奧克尼伯爵兼羅斯林城堡英語Roslin Castle的封建男爵亨利一世·辛克萊爾英語Henry I Sinclair, Earl of Orkney(約1345-約1400)今天最被人熟知的原因是有一部現代傳奇說他幾乎在哥倫布之前100年就參與了對格陵蘭和北美洲的探索。[76]亨利是第一代凱斯內斯伯爵威廉·辛克萊爾英語William Sinclair, 1st Earl of Caithness的祖父,而威廉是羅斯林教堂(靠近蘇格蘭愛丁堡)的建造者。作家羅伯特·洛馬斯英語Robert Lomas克里斯托弗·奈特英語Christopher Knight (author)相信這座教堂的一些雕刻是新世界的穀物──或者說玉米──的穗。[75]在該教堂建造之時,這種作物在歐洲還是未知的,並且也沒在歐洲被種植,直到數百年之後。奈特和洛馬斯視這些雕刻為支持亨利·辛克萊爾早在哥倫布之前就旅行到了美洲這一構想的證據。中世紀建築學的專家們將這些雕刻解釋為小麥、草莓或百合的風格化的描繪。[77][78]

澤諾兄弟的地圖展現了格陵蘭(圖中用意大利語標註為:Grolandia)與北美洲海岸。

1558年,意大利人尼科洛·澤諾出版了一幅地圖,宣稱這是他發現的一幅他家族的地圖,並因此宣稱這幅地圖以及隨之一起被發現的那些信件描述了他的祖先澤諾兄弟英語Zeno brothers在14世紀90年代做的一場航海遠征。這次航海據推測可能到達了美洲。

一些人猜測,哥倫布之所以能夠勸說卡斯提爾王冠領地阿拉貢王冠領地天主教雙王支持他計劃的航行,僅僅是因為他們已經知曉了某一場最近的更早的跨越大西洋的航行。一些人暗示,哥倫布在1492年之前就親自造訪了加拿大或格陵蘭,因為根據巴爾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所說,哥倫布曾寫道,他在1476年曾經航行了100里格[79],經過了一座他稱之為圖勒的島嶼。他是否真地這樣做過,以及他如果真地這樣做了,那麼他造訪的究竟是哪座島嶼,都是不確定的。哥倫布被認為在1476年造訪了布里斯托[80]布里斯托也是喬萬尼·卡博托在1497年駛離的港口,當時他的船員也幾乎都是布里斯托水手。在1497年晚期或者1498年早期,英格蘭商人約翰·德伊寫信給哥倫布介紹了卡博托的發現。他說卡博托找到的那片土地「在過去就被來自布里斯托的人們發現了,這些人們就是找到了閣下您所知道的『布拉西爾』的人」。[81]在1480年和1481年,從布里斯托出發,去找尋「布拉西爾島英語Brazil (mythical island)」的遠征記錄也許是存在的。[82]布里斯托與冰島間的貿易從15世紀中期起,就被很好地記錄在了公文里。

在1492年以前,布里斯托和巴斯克地區的漁民們就在冰島以西捕撈鱈魚了。有證據顯示,巴斯克人比哥倫布更早到達美洲。

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德·奧維耶多·伊·巴爾德斯英語Gonzalo Fernández de Oviedo y Valdés在他的1526年的《印第安人總史與自然史》中記錄了若干如此的傳奇,其中包括關於哥倫布的傳記性的報告。他詳述了關於當時的一艘西班牙輕帆船的故事,說那艘船在去英格蘭之時,被風吹離了其航線,並迂迴到了一片居住着裸體的部落成員的陌生土地。船員們採集了補給品並一路往歐洲返回,但是這趟航行花掉了若干個月,船長和大多數人員在抵達陸地之前就死了。這艘船的舵手,一個叫作阿隆索·桑切斯英語Alonso Sánchez的人,以及很少的幾個其他人,最終到達了葡萄牙,但是他們都得了重病。哥倫布是那位舵手的好朋友,並將對方帶到了他自己的住宅進行醫療,而這位舵手在死之前描述了他們見到的那片土地並在地圖上標註了它。在奧維耶多的時代,人們所知的這個故事有若干個版本,但是奧維耶多將它看作了虛構故事。[83]

在1925年,索富斯·拉森丹麥語Sofus Larsen寫了一本書,宣稱丹麥人與葡萄牙人的一支聯合遠征隊在1473年和1476年兩度登陸在了紐芬蘭或拉布拉多。拉森宣稱當時的船長是迪德里克·皮寧英語Didrik Pining漢斯·波托爾斯特英語Hans Pothorst,領航員是若昂·瓦斯·科爾特-雷阿爾以及可能是虛構人物的約翰·斯科爾武斯英語John Scolvus,陪同的還有阿爾瓦羅·馬丁斯[84]支持拉森的宣稱的更為詳盡的證據一直沒被找到。[85]

非洲人

一些奧爾梅克巨型頭顱的特徵顯示了可能的非洲人的接觸造成的文化傳播。

有宣稱說非洲人在中部美洲出現過。這樣的宣稱的依據是奧爾梅克文明的特點,或是美洲出現了非洲植物的物種,或是對某些歐洲和阿拉伯歷史記述的詮釋。

奧爾梅克文明存在的時間大致上是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奧爾梅克人與非洲人發生了接觸這一想法是何塞·梅爾加爾提出來的。此人在1862年在韋亞潘(今特雷斯薩波特斯英語Tres Zapotes)發現了第一顆奧爾梅克巨型頭顱英語Olmec colossal heads[86]更為不久前,艾文·范·瑟蒂馬英語Ivan van Sertima提出這些雕塑描述的是來自非洲的定居者或探索者,不過他的觀點已經成為了嚴厲的學術批評的目標。[87]

北非的一些資料被一些人認為描述了在1311年,一支馬里艦隊對新世界的造訪。[88]根據這些資料,400艘來自馬里帝國的船在被洋流帶離了航線之後,向西越過大洋,發現了一塊陸地。只有一艘船回來了。船長向阿布巴克里二世英語Abu Bakr II皇子報告發現了西方的洋流。這支由400艘船組成的偏離了航線的馬里艦隊據說引導了與那片西方陸地的人們的貿易與戰事。據稱,阿布巴克里二世放棄了他的皇位,並動身去探索這些西方的陸地。在1324年,馬里君主曼薩·穆薩據說告訴了阿拉伯歷史學家奧馬里,「他的前任們在西非發動了兩場遠征,為的是發現大西洋的界線」。

根據巴爾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製作的哥倫布日誌摘要,哥倫布第三次航海的目的是為了檢測兩項宣稱。一項是葡萄牙的若昂二世國王宣稱「找到了從幾內亞[西非]海岸出發而航向西方的帶有商品的獨木舟」,另一項是西班牙島的原住民宣稱「從南方和東南方來了黑人。他們的矛是一種叫作瓜寧英語Guanín (bronze)的金屬製作的……從中發現,在32份中:18份是金,6份是銀,8份是銅。」[89][90]

從新世界出發的跨大洋接觸

「新世界」(綠色部分)又叫「新大陸」。它主要指的是美洲,但是有時候也包括澳大拉西亞

除了從別處跨大洋旅行到美洲,還有跡象表示,可能也有從新世界出發的旅行。

海谷師

     主條目:海谷師英語Hagoth

《摩爾門經──耶穌基督的另一部約書》。

摩爾門經的故事不僅有關於人們航海到新世界的故事,還有海谷師的故事。根據《摩爾門經》,海谷師是古代美洲的開拓者當中的尼腓人英語Nephites。他生活在公元55年左右,是一位造船者。他造的船至少有兩艘失落了。據稱,海谷師從美洲航行到了波利尼西亞。不過,雖然李海和雅列的故事是被普遍接受的,但是海谷師的故事卻更含糊不清,並且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也不普遍支持這論點,而非教會成員們則一點也不接受它。摩爾門經和經外書對於海谷師及其船隻的記述是不同的,因此有一位後期聖徒作家經過細察後,做了如下的言論:

《摩爾門經》並沒有在「西海」與太平洋間劃等號。《摩爾門經》並沒有告訴我們,海谷師曾登上了任何一艘失落了的船隻。經書中並沒有說他曾擔任了某艘船的船長,或者他曾是一位探險家或冒險者,或者他曾領導了人們。我們能講述的只能是,技能熟練的海谷師的主要目標是從船運業獲利。海谷師不親自出海,各個地方的人民也有可能和海谷師的人民(尼腓人)有聯繫。那些跳上了尼腓人的船隻而移民到海岸和島嶼的人們,可能建造了更多的船隻並航行到了很遠之處。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意識到,太平洋島嶼的人民也許不只是從一個方向來的。[91]

非摩爾門經的來源暗示,海谷師領導了一場遠征,從美洲航向了太平洋。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領袖們[92][93]和學者們聲稱,包括夏威夷、波利尼西亞、新西蘭在內的太平洋島嶼的人民,都是尼腓人海谷師及其據推測的追隨者們的後代。[94]根據《摩爾門經》,尼腓人是以色列的後代。波利尼西亞的後期聖徒教會的許多普通成員已經開始相信海谷師就是他們的祖先了。[95]

因紐特人與北極人

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因紐特人和其他的美洲北極人在哥倫布航海之前就抵達了歐洲。美洲原住民與格陵蘭的古北歐人間的早在11世紀的接觸已被很好地證實了。在1009年,古北歐人探險家索爾菲德恩爾·「真漢子」從馬爾克蘭(拉布拉多)捉到了兩個男孩並將他們帶到了格陵蘭,之後他們在格陵蘭被教授了說古北歐語並受了洗禮。古北歐的傳說文學作品們報道說,索爾菲德恩爾航行到了挪威,不久後又到了冰島;他有可能抓到了他的那兩個俘虜,不過那些傳說文學講得不夠明白。如果是真的,那麼他們就可能是最早來到歐洲的美洲人。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古北歐人可能一直在將別的原住民們作為奴隸帶到歐洲,因為他們曾經因為捉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奴隸而有名。[96][97]

乘坐愛斯基摩小艇的因紐特海豹獵人。

在1420年,丹麥地理學家克勞迪烏斯·克勞森·斯瓦爾特英語Claudius Clavus寫道,他親眼見過乘坐一艘小皮船從格陵蘭而來的被古北歐人抓來的「俾格米人」。他們的小船和其他船隻一起被掛在特隆赫姆尼達羅斯大教堂里,從「俾格米人」那裏還帶來了更長的小船。克勞森·斯瓦爾特的描述符合因紐特人和他們的兩種類型的小船,即愛斯基摩小艇愛斯基摩木架皮舟英語umiak[96][97]同樣地,瑞典教士奧勞斯·馬格努斯在1505年寫道,他在奧斯陸大教堂看見了兩艘在數十年前被帶來的皮革小船。根據奧勞斯所說,這兩艘小船是一個名叫霍孔的人從格陵蘭的海賊那裏捕獲的,這件事情發生在14世紀。[96]

此外,還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在1492年之後,因紐特人在他們自己的力量下或者作為俘虜,而來到歐洲,這也顯示了這樣的事情在那之前也有可能發生過。最先在19世紀被收集的格陵蘭因紐特人民間傳說中,有許多講的都是小船航行到阿基利內克英語Akilineq的故事。在故事中,阿基利內克被描述為一個海洋彼岸的富裕之國。[98]

在哥倫布時代前,通過亞北極阿留申群島而發生的阿拉斯加堪察加間的接觸,也是可相信的。阿留申群島上的定居者來自美洲一側和群島西邊的延續部分──科曼多爾群島。阿留申群島以前被認為無人居住,直到1741年,維他斯·白令等俄羅斯探險家發現了阿留申人之後。沒有遺傳學或語言學上的證據證明在這條路線上有着更早的接觸。[99]

印加人

印加帝國第十代帝王圖帕克·印加·尤潘基據說在1480年左右領導過一場持續了九個月到一年的向太平洋的遠征,並在這場遠征中發現了兩座島嶼。[100]有暗示稱,他所造訪了的島嶼是科隆群島[100]或者可能是波利尼西亞的群島(復活節島)。這個故事說,他帶回來了黃金、黃銅,以及一匹馬的皮和下巴,而這些在南太平洋的島嶼上都是找不到的。

孔蒂基號」的遠征是對這個故事的熱烈頌揚。「孔蒂基號」的出海就是為了證明這樣的一次航海是可能的。

其他的可能的跨大西洋接觸

費爾南多·哥倫布。

根據巴爾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所說,有兩具看似印度人的屍體在葡萄牙亞速爾群島弗洛雷斯島上被找到了。他說他在哥倫布的筆記里找到了此事,並且這也是為什麼哥倫布認為印度是在大洋彼岸的原因之一。[101]費爾南多·哥倫布英語Ferdinand Columbus寫的他父親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傳記中,費爾南多說,在1477年,他父親在愛爾蘭戈爾韋見到了兩具屍體。這兩具屍體躺在他們的小船上,被衝上了岸。屍體和小船看起來都有着異國情調,並被提議是偏離了航線而漂來的因紐特人。[102]

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

有一些建議說,馬尾藻海也許在哥倫布之前就已經被地中海的人民知曉了。儘管這個地區離美洲仍有幾百英里遠,但是它位於西大西洋,並且它離美洲比離歐洲或非洲更近,所以關於舊世界的船只有沒有能力到達那裏,出現了一些疑問。

公元4世紀晚期的作家魯非烏斯·費斯圖斯·阿維埃努斯的一首詩描寫了大西洋的一部分,稱那個地方被覆蓋了海藻。它引用的是一份現已失落的記述,其作者是公元前5世紀的迦太基探險家航海家希米勒卡特。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也提到了馬尾藻海,並且帶來了關於水面上的大量的海藻的報告。[103]

阿拉伯地理學家穆罕默德·伊德里西在《到遠方的愉快之旅》一書中似乎提到了馬尾藻海,並可能提到了美洲。伊德里西的地理學文本《到遠方的愉快之旅》經常被哥倫布時代前的安達盧西亞-美洲接觸理論的擁護者們引用。在該文本中,伊德里西寫下了關於大西洋的如下內容:

穆斯林們的指揮官阿里·伊本·優素福·伊本·塔什芬派他的艦隊司令艾哈邁德·伊本·烏馬爾──更有名的名字是拉克什·奧茲──去攻擊大西洋中的某一座島嶼,但是他在如此做之前就死了。[……]在這片霧之洋的更遠處存在着什麼是未知的。沒有人對此有可靠的了解,因為要橫越它是非常困難的。它的空氣是多霧的,它的波浪是非常強勁的,它的威脅是危險的,它的野獸是可怕的,它的風中充滿了暴風雨。那裏有許多島嶼,其中一些有人居住,其他的則被淹沒了。沒有航海家穿越了它們,最多只是繞走它們,逗留在靠近它們的海岸處。[……]後來是來自里斯本鎮的人稱「穆加馬林」(被誘惑的傢伙們)的冒險者們出發了。他們穿行了這片霧之洋,並想要知道它包含了什麼,以及它在那裏結束。[……]在又航行了十二天以後,他們察覺到了一座似乎有人居住的島嶼,並且那裏還有被耕作的田地。他們航向那個地方,去看它包含了什麼。但是很快,三桅帆船們包圍了他們,使他們成為了俘虜,並將他們運送到了一座位於海岸處的淒涼的小村。他們在那裏登了陸。這些航海家們看見,那裏的人們有着紅色的皮膚,他們的身體上毛髮不多,他們的頭髮是直的,並且他們的身體很高。他們的女人有着特別的美麗。[104]

這段文字的英文版是由穆罕默德·哈米達拉英語Muhammad Hamidullah教授翻譯的。這段文字是可疑的,因為它報道說,在抵達了一片「又粘又臭的水域」之後,這些穆加馬林們(亦被譯為「冒險者們」)往回航行,並首先抵達了一座無人居住的島嶼。他們在島上找到了「許多許多的羊,並且它們的肉很苦並且不適合食用」。之後,他們「繼續向南」並且抵達了上面所報道的那座島嶼。在那裏他們很快被三桅帆船們包圍並被帶到了「一座居民們通常毛髮美麗,頭髮為亞麻色的長髮,且女人們有着罕見的美麗的村莊」。在村民之中,有一名說阿拉伯語的人問他們來自何處。之後村莊的國王命令他們將這些人帶回大陸。來到大陸後,他們驚訝於受到了柏柏爾人的歡迎。[105]

撇開對這段歷史的這些非凡而古怪的報告來說,對這段歷史的最可信的解釋是,這些穆加馬林們抵達了馬尾藻海。它是被海藻所覆蓋的海洋的一部分,非常靠近百慕達,而離美洲大陸有一千英里遠。而在他們回來時,他們登陸的也許要麼是亞速爾群島,要麼是馬德拉群島,甚至或許是加那利群島最西部分的耶羅島(因為那些羊)。最後,關於那座有人居住的島嶼的故事所發生的地方,也許要麼是在特內里費島,要麼是在大加那利島。那些穆加馬林們大概是在那裏遇到了某個關切人部落。這能解釋為什麼他們中的一些人能夠說阿拉伯語(加那利群島與摩洛哥間保持着一些偶爾發生的接觸)以及為什麼他們很快就被放逐到了摩洛哥並在那裏受到了柏柏爾人的歡迎。然而,伊德里西報道的這個故事是阿拉伯人和他們的安達盧西亞與摩洛哥的下屬們對大西洋的某種程度的了解的無可否認的記述。

註釋

  1. ^ 水母湾牧草地国家历史遗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世界遺產中心»列表»世界遺產列表. [2013-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  (英文) (亦可轉為法文)
  2. ^ 加拿大水母湾牧草地国家历史遗址 (加拿大公园管理局 2007). 加拿大政府加拿大公園管理局網站. 2011-01-28 [201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英文) (亦可轉為法文)
  3. ^ 基米魯特遺址暗示早期歐洲人接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4. ^ 喬·安妮·范·蒂爾堡. 1994. 復活節島:考古、生態及文化.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史密森尼學會出版社.
  5. ^ 羅伯特·蘭登. 竹筏是引入番薯到史前波利尼西亞的關鍵, 太平洋歷史雜誌, 第36冊, 第1期, 2001.
  6. ^ 是“巴塔塔”,不是“波泰托”. Botgard.ucla.edu網站. [201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9).  (英文)
  7. ^ 斯托里等, 第10335頁.
  8. ^ 希瑟爾·威普斯. 鸡骨头暗示波利尼西亚人在哥伦布之前发现了美洲. 生活科學. 2007-06-04 [2007-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9).  (英文)
  9. ^ 愛麗絲·A·斯托里; 何塞·米格爾·拉米雷斯; 丹尼爾·基羅斯; 大衛·A·伯利; 大衛·J·艾迪生; 理查德·沃爾特; 阿索爾·J·安德森; 特里·L·亨特等 (2007). 哥倫布時代前的波利尼西亞雞引入智利的放射性碳與去氧核糖核酸證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104 (25): 10335-10339. 數字對象識別號: 10.1073/pnas.070399310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公共媒體中心英語PubMed Central: 19655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公共媒體識別號: 1755654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10. ^ 海梅·貢戈拉、尼古拉斯·J·勞倫斯、維克多·A·莫貝吉、韓建林、何塞·A·阿爾卡爾德、何塞·T·馬圖斯、奧利維爾·阿諾特、克里斯·莫蘭等 (2008). 線粒體去氧核糖核酸揭示的智利與太平洋的雞的印歐與亞洲起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105 (30): 10308-10313. 數字對象識別號: 10.1073/pnas.08019911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公共媒體中心: 249246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公共媒體識別號: 1866321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11. ^ 安德魯·勞勒. 超越「孔蒂基號」:波利尼西亞人是否曾航行到南美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科學. 2010年6月11日, 328 (5984): 1344-1347. 數字對象識別號: 10.1126/science.328.5984.134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公共媒體識別號: 2053892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12. ^ 南美印第安語言的遺傳學關係. 阿德拉爾&梅斯肯 (編). 出自: 安第斯語言.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4, 第41頁.
  13. ^ B·A·萊; B·M·迪皮; A·斯珀克蘭; M·A·費爾南德斯-比尼亞; E·哈格爾貝格; E·索爾斯比. 對復活節島原住民的分子遺傳學研究:早期歐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對波利尼西亞人基因庫的貢獻的證據. 組織抗原. 2007, 69: 10. 數字對象識別號: 10.1111/j.1399-0039.2006.00717.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14. ^ E·索爾斯比; S·T·弗洛姆; B·沃爾塞特; B·M·迪皮; A·桑切斯-馬薩斯. 美洲印第安人對復活節島的波利尼西亞人基因庫的貢獻的進一步的證據. 組織抗原. 2009, 73 (6): 582-585. 數字對象識別號: 10.1111/j.1399-0039.2009.01233.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公共媒體識別號: 1949323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15. ^ 歷史搜集品顯示大洋洲的番薯的傳播格局因現代的種植活動和遺傳因子重組而變得模糊. 數字對象識別號: 10.1073/pnas.12110491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16. ^ 16.0 16.1 盧茨·勒韋爾, 米夏埃爾·諾特納格爾, 萊奧諾爾·古斯芒, 維蘿妮卡·戈麥斯, 米格爾·岡薩雷斯, 丹尼爾·科拉奇, 安德烈·薩拉等 2013. 來自南美洲原住民的語言和地理的Y染色體遺傳變化的大陸分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出自: 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 (英文)
  17. ^ 埃米利奧·埃斯特拉達; 貝蒂·梅格爾斯; 克利福德·埃文斯, 厄瓜多尔海岸的可能的跨太平洋接触, 科學, 1962, 135 (3501): 371–372 
  18. ^ 埃及木乃伊上的美洲毒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19. ^ 古柯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ww.encyclopedia.com網站 (2007) (英文)
  20. ^ 煙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ww.encyclopedia.com網站 (2007) (英文)
  21. ^ 21.0 21.1 21.2 21.3 《古柯鹼木乃伊之詛咒》, 莎拉·馬里斯編劇與導演. (出品: 希拉里·勞森, 莫琳·萊米爾里; 旁白: 希拉里·基爾伯格) 英國第四台探索頻道合作而成的一部影視作品, 1997.
  22. ^ 木乃伊古柯碱证据一瞥. www.thehallofmaat.com網站. [201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2).  (英文)
  23. ^ 石器时代?. www.thehallofmaat.com網站. [201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2).  (英文)
  24. ^ 24.0 24.1 P·C·巴克蘭, E·帕納吉奧塔科普盧, 拉美西斯二世與煙草金龜, 出自: 古物, 75: 549-556, 2001.
  25. ^ D·C·康塞爾, 古埃及的麻醉品?鴉片、睡蓮、古柯,及煙草, 出自: 安·羅薩莉·大衛 (編), 埃及木乃伊與現代科學,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8, ISBN 978-0-521-86579-1, 第213頁.
  26. ^ 莫里斯·比卡耶. 法老的木乃伊:現代醫學研究 紐約: 聖馬丁出版社, 第186-188頁.
  27. ^ 28801_April08.indd (PDF). york.ac.uk網站. 2010-12-02 [2011-02-03]. [永久失效連結] (英文)
  28. ^ 約克大學雜誌, 第9頁, 2008年4/5月.
  29. ^ 普爾, 第92頁, 引用: 戈登·埃克霍爾 (1964) 跨太平洋接觸, 出自: 史前新世界人類, 傑西·D·詹寧斯, 愛德華·諾貝克 (編),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 第489-510頁.
  30. ^ 這一理論在威廉·哈迪·麥克尼爾的歷史書《西方的崛起:人類社會史》(1963)中有提及。
  31. ^ 貝蒂·梅格斯.
  32. ^ 許, 奧爾梅克文明起源.
  33. ^ 許輝博士的跨太平洋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比較了奧爾梅克的人工製品與中國商代的人工製品。 (英文)
  34. ^ 詹姆斯·丁. 人类学. 美國博物學家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美國博物學家協會). 1884-01, 18 (1): 98–99 [2013-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英文)
  35. ^ 周蔡小珊. 淘金热. 追寻梦想. 喬治王子城, 不列顛哥倫比亞: 凱特琳出版社. 2000 [2013-05-13]. ISBN 0-920576-8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英文)
  36. ^ 梅甘·梅麗·麥科爾米克. 中国钱币与哥伦布时代前的亚洲与太平洋西北地区的接触. 赫伯特·C·泰勒, 加蘭·F·格拉伯特 (編). 西华盛顿印第安社会经济学:安杰洛·阿纳斯塔西奥纪念论文. 西華盛頓大學. 1984: 172. 
  37. ^ 肯內思·L·費德爾英語Kenneth Feder, 騙局、神話、謎團:考古學中的科學與偽科學, 第3版, 五月田出版公司, 1999, 第103-104頁.
  38. ^ 加文·孟席斯, 1421:中國發現世界 (環球出版社, 2003).
  39. ^ 揭露1421年神话. [2007-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8).  (英文)
  40. ^ 郑和在美洲以及其他的不太可能的探索与发现的故事. [2007-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7).  (英文)
  41. ^ 加文·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 [2007-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7-05).  (英文)
  42. ^ 羅伯特·芬利森. 如何才能不(重)写世界历史:加文·孟席斯与中国人发现美洲. 世界史雜誌英語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004, 15 (2) [2013-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21).  數字對象識別號: 10.1353/jwh.2004.00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43. ^ 肯內思·L·費德爾, 可疑考古學百科:從亞特蘭蒂斯到瓦拉姆奧盧姆, 第209頁 (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2010). ISBN 978-0-313-37919-2.
  44. ^ 埃里克·佩斯. 居鲁士·戈登,古代语言学者,享年92岁. 紐約時報. 2001-04-09 [2013-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6).  (英文)
  45. ^ 小羅伯特·C·梅恩福特; 瑪麗·L·夸斯, 巴特溪石:田納西猶太人? 出自: 田納西人類學者 第16卷, 第1期, 1991年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46. ^ 居魯士·赫茨爾·戈登, 哥倫布之前;舊世界與古代美洲的聯繫, 王冠出版集團, 1971, 第138頁.
  47. ^ 考古學. 期刊存儲號: 677086. (英文)
  48. ^ 聖經考古學觀點, 1993年7-8月.
  49. ^ 馬克·A·麥克梅納明 1996. 迦太基人的地圖製作:一幅風格化的刻記處地圖 明馬出版社, 南哈德利, 馬薩諸塞.
  50. ^ 馬克·A·麥克梅納明 1997. 腓尼基世界地圖:墨卡托的世界 2 (3): 46-51.
  51. ^ J·M·司各特 2005. 早期猶太教與基督教中的地理學 劍橋大學出版社, 第182-183頁.
  52. ^ 馬克·A·麥克梅納明. 腓尼基人、騙子及巴里·費爾:解答美國發現迦太基錢幣之謎 明馬出版社, 南哈德利, 馬薩諸塞.
  53. ^ 阿爾貝爾托·馬里尼. 玻利维亚拉巴斯大资料的苏美尔铭文. 銘文協會非經常性論文. 1985, 13: 9 [2013-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英文)
  54. ^ 斯圖爾特·W·布魯爾, (1999); 一個構想的歷史:來自墨西哥伊薩帕的5號石碑的場景,描述的是李海的生命之樹幻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第12頁) (英文)
  55. ^ 墨西哥找到的罗马“头”. www.econ.ohio-state.edu網站. [201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7).  (英文)
  56. ^ 傑克·D·福布斯. 歐洲發現美洲. 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 2007年4月16日. ISBN 978-0-252-03152-6. 第108頁.
  57. ^ 赫里斯托夫; 赫諾韋斯 (1999).
  58. ^ 米高·厄·史密斯博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59. ^ 中部美洲的後古典時期是公元1000年到公元1697年。在1697年,最後一個獨立的瑪雅城邦被征服。
  60. ^ 米高·厄·史密斯, 卡利斯特拉瓦卡發掘的可能的「羅馬人小雕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存檔: 2012-02-13. (網絡引用®存檔於) (英文)
  61. ^ 威勒米娜·賈舍姆斯基. 庞贝自然史.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2: 81. ISBN 978-0-521-80054-9.  (英文)
  62. ^ 大衛·西森, (1984年9月) 愛爾蘭人是否曾發現了美洲?. 出自: 星期六晚郵報.
  63. ^ 「[在美洲]被報道的一些銘文是真正的凱爾特歐甘字母銘文,我個人對此沒有懷疑。[……]儘管我偶爾會嚴厲地批評費爾對個別銘文的論述,然而應該被承認的是,沒有費爾的工作,就沒有[北美洲的]歐甘字母問題來困擾我們。我們不僅需要問費爾在銘文研究上做錯了什麼,還要問我們作為考古學家,是在哪裏搞錯了,才沒有承認歐洲人如此大規模地存在於新世界。」大·休·凱利, 美洲的原始提非納字母與原始歐甘字母:評費爾;費爾與法利;費爾與賴納特;約翰內森等;麥格隆與倫納德;托滕. 出自: 考古學評論, 1990年春.
  64. ^ 門羅·奧本海默; 威拉德·沃茨. 对一些西弗吉尼亚岩石雕刻的语言学分析. 西弗吉尼亞考古學家. 1989, 41 (1) [2007-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8).  (英文)
  65. ^ 65.0 65.1 李約瑟; 柯林·A·羅南. 中华科学文明史 3.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86: 119–120. ISBN 0-521-31560-3. 
  66. ^ 66.0 66.1 李惠林. 木兰皮:阿拉伯船只在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西洋旅行事例. 哈佛亞洲研究雜誌英語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哈佛燕京學社). 1960–1961, 23: 114–126.  數字對象識別號: 10.2307/2718572. 期刊存儲號: 2718572. (英文)
  67. ^ 李約瑟; 柯林·A·羅南. 中华科学文明史 3.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86: 120. ISBN 0-521-31560-3. 
  68. ^ 68.0 68.1 俄亥俄瀑布──傳奇與故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69. ^ 格溫·阿爾弗雷德·威廉姆斯 (1979): 馬多克:一個神話的形成. 倫敦: 埃爾-梅休因出版有限公司.
  70. ^ 肯·麥克米蘭, 關於歷史、地理、法律的論述:約翰·迪伊與英帝國的界限,1576-1580, 出自: 加拿大歷史期刊, 2001年4月.
  71. ^ 羅伯特·W·巴龍, 馬多克與約翰·迪伊:威爾斯神話與伊利沙伯的霸業, 出自: 伊利沙伯評論.
  72. ^ 瓦爾迪維亞、繩文漁夫,以及北太平洋的自然:梅格爾斯、埃文斯與埃斯特拉達的一些航海問題(1965) 跨大洋接觸論文 戈登·F·麥克尤恩, D·布魯斯·迪克森 出自: 美國古物, 第43卷, 第3期 (1978年7月), 第362-371頁.
  73. ^ 史前美洲 斯圖亞特·J·菲德爾 第188-189頁.
  74. ^ 74.0 74.1 南茜·約·戴維斯 (2001). 蘇尼人之謎. 威·沃·諾頓公司. ISBN 0-393-32230-0, ISBN 978-0-393-32230-9.
  75. ^ 75.0 75.1 克里斯托弗·奈特; 羅伯特·洛馬斯. 海拉姆鑰匙. 順風出版社, 2001 ISBN 1-931412-75-8.
  76. ^ 亨利·辛克莱尔伯爵. www.orkneyjar.com網站. [201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英文)
  77. ^ 馬克·奧克斯布勞; I·羅伯森. 羅斯林與聖杯. 主流出版公司, 2005 ISBN 1-84596-076-9.
  78. ^ 歷史學家馬克·奧克斯布勞, 引用於夢之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作者: 黛安·麥克林, www.scotsman.com網站, 2005年5月13日. (英文)
  79. ^ 一西班牙里格(legua)約4.1795公里。
  80. ^ 「哥倫布極有可能造訪了布里斯托並在當地被介紹了英格蘭與冰島的商貿。」西爾維奧·A·貝迪尼英語Silvio Bedini與大衛·布伊塞雷特 (1992).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百科全書·第1卷, 密歇根大學出版社, 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再版, ISBN 0-13-142670-2, 第175頁.
  81. ^ 克絲滕·A·西弗. (1995) 凍結的回聲:公元1000年-1500年左右的格陵蘭與北美洲的探索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ISBN 0-8047-3161-6 第222頁.
  82. ^ 西弗 (1995) 第221頁.
  83. ^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J·M·科亨 (譯). (1992年5月5日). 四度航行, 第27-37頁. 紐約: 企鵝書籍出版社. ISBN 0-14-044217-0.
  84. ^ 索富斯·拉森. (1925). 皮寧航海:哥倫布之前二十年發現北美洲.
  85. ^ 托馬斯·L·休斯, 德國人發現美洲:迪德里克·皮寧1473年在北大西洋的航海探索的爭論的評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出自: 德國歷史研究所英語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學報, 第33期 (2003年秋). (英文)
  86. ^ 斯特林, 第2頁, 引用: 何塞·梅爾加爾 (1869) 古代墨西哥,非凡的古代雕塑, 出自: 墨西哥社會地理學與統計學期刊, 第2期, 第1卷, 第292-297頁, 墨西哥; 以及: 何塞·梅爾加爾 (1871) 洛斯圖斯塔拉斯地區韋亞潘的埃塞俄比亞型巨型頭顱的時代與起源的研究, 出自: 墨西哥社會地理學與統計學期刊, 第2期, 第3卷, 第104-109頁, 墨西哥.
  87. ^ 公共人類學上的當今人類學論壇:搶劫原住民文化:范·瑟蒂馬的非洲中心性與奧爾梅克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出自: 當今人類學, 第38卷, 第3期 (1997年6月), 419-441. (英文)
  88. ^ 喬恩·巴克斯特. 非洲最伟大的探险家.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2000-12-13 [200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5).  (英文)
  89. ^ 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 关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生活与航海的日志与其他文件. 紐約: 遺產出版社. 1963: 262, 263. 
  90. ^ 約翰·博伊德·戴卓爾.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遗物,以最初的印刷版与手写记录来展现,并附上一篇关于第一批美洲历史学家彼得罗·马尔蒂雷·丹吉耶拉与巴尔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的随笔. 紐約: 喬·帕·帕特南之子出版社. 1903: 379, 380. 
  91. ^ W·溫森特·庫恩, 問與答,「海谷師的失落之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此外,庫恩註釋道,經書上使用的「好奇的」一詞也許意思是「心靈手巧的」,並且並非必然暗示有冒險的傾向。
  92. ^ 拉爾夫·拉尼爾·布里奇英語R. Lanier Britsch在《新時代雜誌英語New Era (magazine)》中聲稱:「從夏威夷的喬治·奎·卡嫩(1851-54)的時代起,教會的首腦們就越來越頻繁地暗示波利尼西亞人是早期《摩爾門經》先知李海的後人這一概念了。儘管波利尼西亞人與所謂的「冒險者」海谷師(見《阿爾瑪書》63:5-8)間的關係是不清楚的──他是尼腓人,而波利尼西亞人顯得像是拉曼人──但是教會領袖們已經一次又一次地提及波利尼西亞人是李海的孩子。」──拉·拉尼爾·布里奇, 毛利傳統與摩爾門教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出自: 新時代, 1981年6月. (英文)
  93. ^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摩爾門經神學院學生學習指導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6. (英文)
  94. ^ 摩尔门经学生手册. www.ldsces.org網站. [201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英文)
  95. ^ 在一幅摩爾門藝術家畫的波利尼西亞人的肖像畫的標題中,波利尼西亞人被稱為了「海谷師的孩子」,該作品首發於《利阿賀拿雜誌英語Liahona (magazine)》,見摩爾門經的世界範圍一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根據《利阿賀拿雜誌》所載,海谷師被波利尼西亞的摩爾門青年視為一位「英雄」──凱絲琳·C·佩林, 大溪地珍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96. ^ 96.0 96.1 96.2 傑克·D·福布斯. 欧洲发现美洲. 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 2007: 163 [2011-12-20]. ISBN 0-252-031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3).  (英文)
  97. ^ 97.0 97.1 傑克·D·福布斯. 非洲人与美洲原住民:种族的语言与红黑人的演化. 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 1993: 18–21 [2011-12-20]. ISBN 0-252-0632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9).  (英文)
  98. ^ 勒內·福塞特. 为了平静地生活:因纽特人与中部北极,1550-1940. 曼尼托巴大學出版社. 2001: 75–77 [2013-05-13]. ISBN 0-88755-64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英文)
  99. ^ 阿留申人的定居. 科學. 2012-01-13, 335 (6065): 158–161 [2013-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數字對象識別號: 10.1126/science.335.6065.15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100. ^ 100.0 100.1 佩德羅·薩爾緬托·德·甘沃阿. 图帕克·印加·尤潘基遵父命第二次出发,以征服钦柴苏尤的还未被征服之地. 克萊門茨·馬克姆爵士 (編). 印加人的历史. 克萊門茨·馬克姆爵士. [2013-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見該文章的註釋104
  101. ^ 巴爾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 安東尼·帕戈登 (1999年9月8日). 印度毀滅的簡述. 紐約: 企鵝書籍出版社. ISBN 0-14-044562-5.
  102. ^ 西弗 (1995), 第208頁.
  103. ^ 马尾藻海. 英國廣播公司──主頁. 英國廣播公司. [2011-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9).  (英文)
  104. ^ 穆罕默德·哈米達拉 (1968年冬). 穆斯林在哥倫布前發現美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出自: 穆斯林學生美國與加拿大社團雜誌 4 (2): 7-9. (英文)
  105. ^ 伊德里西, 到遠方的愉快之旅──「第一部西方地誌」, 評註: 亨利·布雷斯克, 安莉耶絲·內夫. 巴黎, 1999.

另見

參考

  • 傑弗里·阿什英語Geoffrey Ashe, 探索美洲, 紐約: 普雷格出版社, 1971.
  • 布賴恩·穆雷·費甘, 偉大旅程, 泰晤士-哈德遜出版社, 1987.
  • 肯內思·L·費德爾 (1999), 騙局、神話、謎團:考古學中的科學與偽科學, 第3版, 加利福尼亞山景城: 五月田出版公司, 1999.
  • 巴里·費爾 (1984), 公元前的美洲:新世界的古老開拓者, 紐約: 西蒙-舒斯特爾出版公司, 1984.
  • 威廉·詹姆斯·漢布林, 考古學與摩爾門經, 猶他普若佛: 馬克斯韋爾學會, 1993, 第1期第5冊, 250-272頁, 原文. (英文)
  • E·哈里·蓋羅爾, 上帝、神殿、廢墟.
  • 朱莉亞·格恩齊 (2006), 石頭的典禮與力量:中部美洲伊薩帕風格的藝術作品所表現的統治者的地位, 德克薩斯奧斯汀: 德克薩斯大學出版社, ISBN 978-0-292-71323-9.
  • 朱迪·黑伊. 关于新世界的缔造者的数量:定居美洲的人口的基因绘画 3: 193. 2005. 
  • 桑福德·霍爾斯特 (2005), 腓尼基人──黎巴嫩的史詩遺產, 加利福尼亞洛杉磯: 劍橋-波士頓出版社.
  • 威廉·霍夫高 (1971), 古北歐人到美洲的航行, 紐約: 美國人-斯堪的納維亞人基金會, 1914, 克勞斯重印公司, 1971.
  • 羅密歐·H·赫里斯托夫; 聖地亞哥·赫諾韋斯·塔拉薩加 (2001), 墨西哥特卡克斯克-卡利斯特拉瓦卡的羅馬人頭顱:對該物證的評論為新奧爾良第66屆美洲考古學界年會準備的報告 (2001). (英文)
  • 帕特里克·于格 (1992), 哥倫布是最後一個:關於誰是第一個的一段異端歷史, 紐約: 許珀里翁出版部, 1992; 異常者雜誌, 2005.
  • 赫爾格·英斯塔德, 西進到文蘭, 紐約: 聖馬丁出版社, 1969.
  • 阿德里安·約翰遜, 探索美洲, 紐約: 維京出版社, 1974.
  • 古因·瓊斯, 維京人歷史,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4.
  • 彼得·N·瓊斯, 美洲印第安人線粒體去氧核糖核酸、Y染色體基因數據,以及定居北美洲, 博爾德: 鮑烏出版社. 2004.
  • 哈羅德·G·勞倫斯. 新世界的非洲人探险家. 約翰·亨利與瑪麗·路易莎·鄧恩·布賴恩特基金會. 1962. ISBN B0007HV7US. 
  • 阿林頓·馬勒里; 瑪麗·羅伯茨·哈里森, 重新發現失落的美洲, 紐約: 愛德華·佩森·達頓出版公司, 1979.
  • 傑弗里·儒勒·馬庫斯, 征服北大西洋, 紐約: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0.
  • 法利·莫厄特 (1998), 遠行者, 多倫多: 基-波特書籍出版公司, 1998, ISBN 1-55013-989-4.
  • 弗雷德里克·尤利烏斯·波爾, 失落的發現, 紐約: 威廉·諾沃·德頓出版公司, 1952.
  • 雷德里克·尤利烏斯·波爾, 維京人探險家, 紐約: 托馬斯·揚·克羅韋爾出版公司, 1966.
  • 加里·A·倫茨堡, 彌諾斯文明的破解終會成功:彌諾斯線形文字A是西閃米特方言的文字, 聖經考古學家雜誌, 59:1 (1996), 36-43頁, 尤其是: 40頁.
  • 克絲滕·A·西弗 (1995), 凍結的回聲:公元1000年-1500年左右的格陵蘭與北美洲的探索,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ISBN 0-8047-3161-6.
  • 米高·厄內斯特·史密斯, 卡利斯特拉瓦卡發掘的可能的「羅馬人小雕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存檔: 2012年2月13日. (英文)
  • 約翰·L·索倫森英語John L. Sorenson; 卡爾·L·約翰內森 (2006), 哥倫布時代前的跨大洋航行的生物學證明, 出自: 古代世界的接觸與交換, 編輯: 維克多·H·梅爾, 夏威夷大學出版社, 238-297頁, ISBN 978-0-8248-2884-4; ISBN 0-8248-2884-4.
  • 約翰·L·索倫森; 馬丁·H·雷什 (1996), 哥倫布時代前的與美洲的跨大洋接觸:帶註釋的參考書目, 修訂版第2版第2卷, 猶他普若佛: 研究出版社, ISBN 0-934893-21-7.
  • 約翰·L·索倫森; 卡爾·L·約翰內森 (2009), 1492年前的世界貿易與生物交換, 印第安納布盧明頓: i宇宙出版公司, ISBN 978-0-595-52441-9.
  • 馬修·斯特林 (1967), 奧爾梅克問題的早期歷史, 出自: 關於奧爾梅克的鄧巴頓橡樹園會議, 編輯: 伊利沙伯·本森,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鄧巴頓橡樹園.
  • 愛麗絲·A·斯托里; 何塞·米格爾·拉米雷斯; 丹尼爾·基羅斯; 大衛·A·伯利; 大衛·J·艾迪生; 理查德·沃爾特; 阿索爾·J·安德森; 特里·L·亨特; J·斯蒂芬·雅典; 萊昂·於南; 伊利沙伯·A·馬蒂蘇-史密斯 (2007), 哥倫布時代前的波利尼西亞雞引入智利的放射性碳與去氧核糖核酸證據, 出自: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07年6月19日, 第25期第104冊, 10335-10339頁.
  • 艾文·范·瑟蒂馬. 他们比哥伦布先来. 蘭登書屋出版社. 1976. ISBN 0-394-40245-6. 
  • 亞歷山大·馮·武特瑙. 意想不到的古代美洲面孔:哥伦布时代前的艺术家们的历史证据. 皇冠出版社. 1975. ISBN 0-517-51657-8. 
  • 羅伯特·沃科普 (1962), 失落的部落與沉沒的大陸,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 斯蒂芬·威廉姆斯 (1991), 奇異的考古:北美史前時代史的狂野的一面, 費城: 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 ISBN 0-8122-8238-8/0-8122-1312-2.
  • 卡蘿爾·L·萊利 (編輯); J·查爾斯·凱利 (編輯); 坎貝爾·W·彭寧頓 (編輯); 羅伯特·L·蘭茲 (編輯), 越海之人:哥倫布時代前的接觸的問題, 德克薩斯奧斯汀: 德克薩斯大學出版社, 1971.
  • 國家地理雜誌對塞韋林的航行的報告, 第6期第152冊, 1977年12月.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