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坦·杜加
基坦·杜加 Gaëtan Dugas | |
---|---|
出生 | 加拿大魁北克省魁北克市 | 1953年2月20日
逝世 | 1984年3月30日 加拿大魁北克省魁北克市 | (31歲)
別名 | 「零號患者」(Patient Zero) |
職業 | 空中服務員 |
知名於 | 長期被誤認為是愛滋病傳入北美洲的零號感染源 |
基坦·杜加(法語:Gaëtan Dugas,法語國際音標:[ɡaetɑ̃ dyˈɡa];1953年2月20日—1984年3月30日)是一名加拿大籍男同性戀者及加拿大航空的空中服務員,在確診愛滋病後他的性生活依然活躍。他曾被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推斷為愛滋病從非洲傳入北美洲的零號感染源,但這一推斷在之後的研究中遇到爭議。2016年,美國研究人員通過最新的基因手段檢測了杜加的血樣,推翻了這一判斷。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曾把杜加斯標記為「患者O」,因為他是「加州以外的病例」(Out-of-California)。隨着時間的推移,字母O演變成了數字0,杜加斯被稱為「零號患者」,被認為是美國愛滋病的來源。[1]在一部描述美國80年代愛滋病疫情的紀錄片中,杜加由演員傑佛瑞·諾丁飾演。
愛滋病傳染採訪
1984年一份刊載於《美國醫學雜誌》關於紐約市多宗愛滋病感染個案的研究指出,愛滋病感染源頭為一名匿名的男同性戀空中服務員,流行病學者推斷這個人是杜加,認為杜加將從非洲感染得來的愛滋病病毒散播到西方的同性戀社群。[2]
同性戀與愛滋病關注記者藍迪·席爾茲接觸杜加並將其採訪整理收錄於《世紀的哭泣》(這部著作後來被改編成同名紀錄片),書中席爾茲形容杜加具有反社會的行為,故意散播身上的愛滋病病毒、或最少不顧後果地危害性伴侶。席爾茲又形容他是相貌吸引和帥氣的性伴侶,根據杜加自己的估計每年平均與一百個性伴侶發生關係,並表示自1972年活躍於同志社群起就有超過2,500名性伴侶橫跨北美洲。[3]他在1980年6月驗出得了由愛滋病毒併發的卡波西氏肉瘤,並被警告這是由性接觸而傳播,但杜加沒有停止缺乏保護措施的性行為,認為這是他自己的身體,他有權做他想做的事,有時候他會在交歡後告知性伴侶自己患了「同志癌」(Gay Cancer,卡波西氏肉瘤的俗稱)及他們都會被傳染而早晚因此死亡。1984年3月杜加死於魁北克市,死因是愛滋病併發的腎功能衰竭。[4]
零號感染源分析與反駁
零號感染源一詞是杜加死亡同期、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提出,研究人員追查在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和其他州份的男同志性交社群時,杜加被查出是其中的中心人物而給予他的代號。[5]對愛滋病病毒的基因測試為零號感染源的假說提供了一些支持數據,杜加現已被確認為一個男同志類別:經常穿梭不同地點、性行為非常活躍及於愛滋病疫情爆發的早期便因此病早逝。[6]
不過亦有人對零號感染源一說提出質疑或存保留意見,1988年Andrew R. Moss就發表了反對意見。[7]2007年11月另一篇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文章駁斥零號感染源假說,並指出愛滋病於1966年從非洲傳播到海地,再由海地於1969年傳到美國。[8][9]Robert R.則確認在北美洲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愛滋病症狀患者是死於1969年,報告指該名患者在1966年已經顯示出有愛滋病的徵狀。[10]
2016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上發文,稱已通過基因手段檢測了杜加生前保留的血樣,並與1970年代其他愛滋病患者血樣相結合,確定杜加並非北美洲愛滋病的最初傳染源。他們還發現杜加最初被稱作「零號傳染源」僅是為了研究方便,之後被公眾和媒體誤解。[11][12]研究人員發現在美國大規模流行的HIV毒株最早於1967年左右自扎伊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傳入海地,在1971年左右傳到紐約,之後在1976年左右已經傳至三藩市。檢測證實杜加血樣中的毒株在他之前已經感染了紐約的患者,證明愛滋病毒此前已進入北美。他僅僅是普通的愛滋病毒感染者之一,並非北美愛滋病的傳染源頭。[13][14]
參考來源
- ^ Solidot | 科学家为美国艾滋病零号病人清除恶名. [2016-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 ^ Auerbach, D.M.; W.W. Darrow, H.W. Jaffe, and J.W. Curran. Cluster of cases of the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Patients linked by sexual contac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984, 76 (3): 487–92. PMID 6608269. doi:10.1016/0002-9343(84)90668-5.
- ^ Gladwell, Malcolm. The Tipping Point. Little Brown. 2000: 21. ISBN 0-316-34662-4.
- ^ 藍迪·席爾茲. And The Band Played On. 企鵝出版集團. 1988: 439. ISBN 0-14-011130-1.
- ^ Auerback et. al, (1984), Cluster of cases of the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patients linked by sexual contact,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76, 487-492.
- ^ Kuiken, C; Thakallapalli R, Esklid A, de Ronde A. Genetic analysis reveals epidemiologic patterns in the spread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0-11-01, 152 (9): 814–22. PMID 11085392. doi:10.1093/aje/152.9.814.
- ^ Andrew R. Moss. AIDS Without End.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88-12-08 [201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30).
- ^ AIDS virus invaded U.S. from Haiti: study. 路透社. 2007-10-30 [201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6).
- ^ The emergence of HIV/AIDS in the Americas and beyond. PubMed.org. 2007-11-20 [201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9).
- ^ Kolata, Gina. Boy's 1969 Death Suggests AIDS Invaded U.S. Several Times. 紐約時報. 1987-10-28 [201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03).
- ^ Worobey, Michael; Thomas D. Watts, Richard A. McKay, Marc A. Suchard, Timothy Granade, Dirk E. Teuwen, Beryl A. Koblin, Walid Heneine, Philippe Lemey & Harold W. Jaffe. 1970s and 'Patient 0' HIV-1 genomes illuminate early HIV/AIDS history in North America. Nature. 2016-11-03, 539: 98–101 [2016-11-03]. doi:10.1038/nature19827.
- ^ Reardon, Sara. HIV's Patient Zero exonerated. Nature. 2016-10-26 [2016-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9).
- ^ McNEIL, DONALD G. Jr. H.I.V. Arrived in the U.S. Long Before 'Patient Zero'. New York Times. 2016-10-26 [2016-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Patient Zero' Gaetan Dugas did not trigger US HIV/Aids epidemic, gene study concludes. The Telegraph. 2016-10-26 [2016-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外部連結
- GayHalifa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在Find a Grave上的基坦·杜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