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判
大批判指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國大陸的一類批評、譴責式政治活動的通稱。
來由
「批判」一詞來源於德語詞Kritik(英語:criticism)。在康德那裏,批判是揚棄和理解、超越(否定)和熔鑄(保留),「徹底的檢討、反省」,「獨立於所有經驗去追求一切知識的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它主張一切事物都必須接受理性的審查。其本意包含有分析、探討、評價、判斷等多方面內容,可以偏於肯定性的,也可以偏於否定性的,或兩者兼有;否定性的也可引申為批評、譴責的意思。詞性為中性的。王國維譯為「批評」,胡適譯為「評判」,北京大學胡仁源譯為「批判」,賀麟譯作「論衡」。後來「批判」成為公認共用的定名譯法。
本質
大批判實際上是以權力為背景、倚仗而非以事實、邏輯為歸依的政治審判、裁斷。「批判」被冠以「大」的詞頭(政治運動要「大搞」,階級鬥爭要「大抓」,生產速度要「大上」,人民公社要「大辦」,鋼鐵要「大煉」——已經成為一種修辭、思維定式),使它超出說理、論理範疇,成了用階級鬥爭眼光看待一切,情緒化、非理性的政治鬥爭、群眾運動。
有人把它的特徵概括為:群眾運動,一哄而上,亂拳錘打,踐踏說理的基本規則;不顧批判對象的實際,斷章取義,深文周納,無限上綱,甚至隨意虛構對象文本,怎麼聳人聽聞怎麼編造;以政治正確(「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的敵我界限為判斷標準,不用事實和邏輯講道理,以人劃線,權勢壓人(1949年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社論將胡適、傅斯年、錢穆定性為「反動文人學者」,1955年定胡風為反革命集團的也是毛澤東);不容申辯,哪怕順着批判勢頭的自我貶損也被認定「假檢討真反撲」,越批判調子越高,必欲打倒為止。
發展經過
1957年反右運動中成為「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四大的核心「大批判」,其表現形式是批判鬥爭(簡稱批鬥)。在基層單位對判定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人進行批鬥,除了「亂扣大帽子」(對領導有意見就是反黨)的政治審判,還伴之以辱罵、體罰。挨批者只能唯唯諾諾、醜化自己。甚至在報刊廣播媒體出現上萬人同聲的口誅筆伐。
作為政治化的話語方式,大批判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前就已經成型、普及,較著名的計有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1951)、對《<紅樓夢>研究》的批判(1954)、對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批判(1955)、對資產階級右派的批判(1957)、對修正主義文藝路線的批判(1965)等5次大批判(見周揚《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做又會勞動又會創作的文藝戰士 ——1965年11月29日 在全國青年業餘文學創作積極分子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66年1月1日)。
文革時期十六條把大批判規定為文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鬥批改的主要階段,兩報一刊甚至專門發了社論《抓緊革命大批判》(1969年8月25日)。並把它確定為文科大學的教改方向和內容。大批判被加上「革命」的定語後,更加惡性發展到打倒一切、以言殺人的地步。雖然語氣、措辭、邏輯、分析方法、視角與文革前一樣,但大批判的戰場由報刊、學術轉向社會生活,對象指向從官員到歷次運動挨整者、普通百姓,戰線散亂,到處開花,除了無產階級司令部本身無人可以倖免。今天批判人,明天被批判。階級鬥爭的敵情觀念成為左右大批判方向的神經質主宰。大批判在當時實際上為政治上的前面整肅清算提供民意—輿論合法性支撐。典型的有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戚本禹《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和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批三家村、批周揚、批陶鑄的文章)。
群眾性大批判的戰場由報刊、學術轉向社會生活,被暴力化的大批判直接成為政治運動本身,大字報、大辯論、聲討通電、傳單標語口號漫天飛,高帽子、黑牌、批鬥砸爛了國家行政機器。天下大亂。甚至形成各說各話的群眾性派別組織(大字報、大批判的文鬥成為日後武鬥的前期準備),看似這一切出於自發,其實仍然是使用着統一的官方意識形態(指責對方背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仍然聽命於中央集權——中央文革指示、兩報一刊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的聯名通令指揮、控制着一切。清理階級隊伍、整黨時人人過關的斗私隨時可以迅速發展到批修,再沒有人民內部與敵我矛盾的明確界限。
1970年代大批判出現正規化趨勢,各級黨政機構都設有專業的大批判組。其中最著名大批判組的有梁效(清華、北大兩校)、羅思鼎(上海市委)、池恆(《紅旗》雜誌)、唐曉文(中共中央黨校)、初瀾(文化部)、洪廣思(北京市委)等。他們不但通過「評法批儒」、「全面專政」等意識形態美容術,為造成文革社會震盪的政策修補合法化,而且給鄧小平收拾殘局的整頓製造麻煩,使震動進一步制度化。
反思
後文革時期,人們清算這一話語方式時,認為它是「文藝以至整個思想戰線上的『打砸搶』」;把不講道理、權勢(政治權力、話語權力)唬人、唯我正確(革命)、泛道德化的說話/論證方式,稱之為「大批判」。其中有憤怒、輕蔑、無奈和殘留的恐懼。堅持一元化真理觀的排他性論證,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大批判基因。而明火執仗地以大批判相標榜的多半是用戲擬方式開玩笑,以加強修辭效果,吸引受眾眼球。
參考資料
- 陳兆福《一詞之譯 七旬 半世紀(之一)[失效連結]》,載《博覽群書》
- 李評《徹底否定「大批判」》,198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
- 申濤聲《「四人幫」篡黨奪權的急先鋒 ——清算原上海市委寫作組的反革命罪行》,1977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