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意大利鐵甲艦列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翁貝托國王級「西西里」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icilia在海試中全速前進。

意大利鐵甲艦列表收錄所有包括從撒丁王國海軍英語Royal Sardinian Navy開始到意大利皇家海軍所建造的所有鐵甲艦

這些艦隻組成了意大利皇家海軍戰力。這些艦隻中的第一批是兩艘從法國訂購的強大級小型船旁列炮鐵甲艦[a]「強大」號「可畏」號,這兩艦採用法國的設計方案建造。緊隨其後的是三艘意大利自行建造的卡里尼亞諾王子級鐵甲艦「卡里尼亞諾王子」號「墨西拿」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Messina[b]以及「佛得伯爵」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Conte Verde[c],這些原本是由建造中的無裝甲軍艦改裝而來。接下來的海外訂購包括兩艘美國建造的意大利國王級鐵甲艦「意大利國王」號「葡萄牙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di Portogallo[d]、四艘法國建造的瑪利亞·皮亞皇后級鐵甲艦「瑪利亞·皮亞皇后」號「聖馬蒂諾」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an Martino[e]「卡斯特爾菲達多」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Castelfidardo[f]「安科納」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ncona[g],以及一艘英國建造的撞角鐵甲艦「鉛錘」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ffondatore[h],它們都是在1861年至1863年間建造的。1863年至1865年期間,又有四艘意大利第一代鐵甲船在意大利鋪設龍骨,分別是兩艘羅馬級「羅馬」號「威尼斯」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Venezia[i],以及兩艘阿瑪迪奧王子級「阿瑪迪奧王子」號「帕萊斯特羅」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Palestro[j]1866年利薩海戰後,意大利海軍艦隊因戰敗而逐漸不被意大利政府重視,新艦隻的設計和建造也被叫停。

直到19世紀70年代,意大利政府才重新考慮新造軍艦計劃以應對日趨強大的奧匈帝國海軍。此後,意大利造船師貝納德通·伯林英語Benedetto Brin[k]設計了兩艘卡約·杜里奧級鐵甲艦「卡約·杜里奧」號意大利語Caio Duilio (nave da battaglia 1876)[l]「殷理基·丹多洛」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Enrico Dandolo[m]是為意大利建造的第一批蒸汽動力鐵甲艦。意大利級鐵甲艦兩艦「意大利」號[n]「勒班托」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Lepanto[o]則是伯林主持設計的第二批鐵甲艦。在卡約·杜里奧級的基礎上降低了側舷裝甲設計以換取更高的航速。

19世紀末建造的三艘勞利亞的魯傑羅級鐵甲艦「勞利亞的魯傑羅」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uggiero di Lauria[p]「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Francesco Morosini[q]「安德烈亞·多利亞」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ndrea Doria[r],則是意大利鐵甲艦造艦歷程中少數背離貝納德通·伯林設計理念的艦隻。然而意大利建造的最後三艘鐵甲艦又回歸到了伯林的設計理念,這就是翁貝托國王級[s]「翁貝托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Umberto[t]「西西里」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icilia[u]「撒丁」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ardegna[v]

歷史

從1860年開始,撒丁王國海軍開始訂購鐵甲艦。翌年,在意大利統一後不久,就成立了意大利皇家海軍[17]。也是在這一時期,木質戰艦逐漸被鐵甲艦所取代[17]。意大利也在這一時間開始建造鐵甲艦以及前無畏艦[17]

大多數鐵甲艦建造於奧地利與意大利之間的鐵甲艦軍備競賽之初。幾乎所有這些鐵甲艦都在1866年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時投入使用,並參加了1866年7月的利薩海戰。這次戰鬥中,意大利艦隊投入了12艘鐵甲艦,艦隊總規模達到接近7萬噸[18]。被規模小於它的奧地利海軍擊敗,「意大利國王」號鐵甲艦被擊沉[6]。這一結果導致意大利海軍在一段時間內不被重視,海軍預算減少,新造艦工程也停止。到了19世紀70年代初,意大利政府開始了一項新的建設計劃,以對抗當時強大起來的奧匈帝國海軍。作為建設計劃的一部分,海軍部長貝納德通·伯林英語Benedetto Brin負責規劃建造大部分的艦艇。首先是兩艘艦艇攜帶四門重達100噸大炮的卡約·杜里奧級[13]。緊隨其後的是兩艘意大利級鐵甲艦,這兩艦取消了早期設計的重型側面裝甲,以換取超高的航速[14]。這使得這兩艦被稱為「原型戰鬥巡洋艦」。作為伯林失勢後對因大型軍艦建造所造成後果的反應,海軍訂購了三艘較小型的勞利亞的魯傑羅級鐵甲艦[15]。意大利第二代鐵甲艦的最後一批,翁貝托國王級則再次由伯林設計[19]

意大利第二代鐵甲艦的服役生涯大多平淡無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訓練上。儘管意大利與奧匈帝國存在競爭關係,但是在1882年意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共同簽署組成了「三國同盟」,這使得意大利的海軍戰略對象變為法國。因此,這一時期的艦隊演習改為將法國海軍作為假想敵進行模擬戰鬥。部分鐵甲艦在1911年到1912年間參加了意土戰爭,為意大利在北非的軍隊提供火力支援。到1915年意大利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那些仍在服役的艦隻繼續在亞得里亞海的意大利港口擔任警備艦。大多數留存到戰後的艦隻都在20世紀20年代被拆解,僅有「勞利亞的魯傑羅」號被改造成一個浮動的油料倉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還在服役,並於1943年被盟軍的轟炸機擊傷後自沉[15]

主炮 主炮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艦體裝甲最大厚度
排水量 戰鬥狀態下滿載排水量[w]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開建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下水 艦隻下水的日期
完工 艦隻完成建造、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船旁列炮鐵甲艦

強大級

「強大」號在1861年的圖片[17]

1860年,就在撒丁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統一意大利之前不久,撒丁王國從一家法國造船廠訂購了意大利第一批鐵甲艦——兩艘強大級鐵甲艦。這兩艦最初被設計為裝甲水上炮台英語Floating battery[x],類似於在1855年金伯恩戰役中被證明十分有效的法國毀滅級鐵甲艦英語Dévastation-class ironclad floating battery[y]。然而當建造工程開始後,兩艦被重新設計為可以遠海航行的船旁列炮鐵甲艦,這也使得原定的30門艦炮被減少到了20門。由於奧地利佔據有最多的意大利人聚居地,是意大利收復故土主義最大的障礙,因此本級兩艦成為了旨在擊敗奧地利海軍鐵甲艦隊的基礎。[23][24]

兩艦在1866年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期間,參加了包括利薩海戰在內的對奧地利作戰行動。然而兩艦實際並未在利薩海戰中直面奧地利艦隊。在戰鬥開始對前一天,「強大」號因在攻擊利薩島上的岸防工事時遭到嚴重損傷而不得不撤退回港進行維修,而「可畏」號則被安排住宅在戰場以南很遠的海域,直到戰鬥結束時才匆匆抵達戰場[25][26]。之後兩艦都在1870年代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但由於當時海軍裝備技術的快速發展,本艦級的設計很快就被中央炮房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z]以及後來的炮塔艦英語Turret ship[aa]超越[29]。「強大」號和「可畏」號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擔任訓練艦,分別於1903年和1904年報廢拆解[30]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強大」號
Formidabile
4門203毫米(8英寸)炮

16門164毫米(6英寸)炮[30]

4.3英寸(109毫米)[30] 2,807長噸(2,852公噸)[30] 單軸,單脹蒸汽機,

10(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30]

1860年12月[30] 1861年10月1日[30] 1862年5月[30] 1903年報廢拆解[30]
「可畏」號
Terribile
1860年6月[30] 1861年2月16日[30] 1861年9月[30] 1904年報廢拆解[30]

卡里尼亞諾王子級

「卡里尼亞諾王子」號在1863年的圖片[5]

在撒丁王國訂購兩艘強大級鐵甲艦的同時,還訂購了兩艘無裝甲蒸汽巡航艦,「卡里尼亞諾王子」號和「墨西拿」號。和強大級一樣,兩艦在鋪設龍骨後又被重新設計成船旁列炮鐵甲艦。然而第三艦「翁貝托王子」號由於建造進度過快不適用於改造方案,因此依然按照木製艦隻建造。為了代替「翁貝托王子」號,海軍另外訂購了「佛得伯爵」號並再次優化了設計案。與前兩艦略有不同,「佛得伯爵」號並沒安裝完整的水線裝甲帶。其水線裝甲僅覆蓋了艦首和艦尾。三艦都裝備了203毫米(8英寸)和164毫米(6.5英寸)炮,其中「卡里尼亞諾王子」號分別有10門和12門炮,「墨西拿」號和「佛得伯爵」號僅分別有4門和18門。[25][31]

「卡里尼亞諾王子」號是三艦中唯一一艘在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前完工的並參加了利薩海戰。在這次戰鬥中,本艦雖然是意大利艦隊中的戰列線領頭艦,但由於奧地利指揮官特格特霍夫少將集中攻擊艦隊的中部,因此沒有遭受太多火力[26]。與強大級一樣,卡里尼亞諾王子級在1870年代也迅速過時,在此後並沒有太多的活動[29]。1875年,「卡里尼亞諾王子」號被報廢出售。為了減少海軍預算,另外兩艦在五年後也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墨西拿」號當時就被報廢出售,而「佛得伯爵」號則一直留存到1898年才被拆解[32][33]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卡里尼亞諾王子」號
Principe di Carignano
10門203毫米(8英寸)炮

12門164毫米(6英寸)炮

4.75英寸(121毫米)[34] 3,912長噸(3,975公噸)[34] 單軸,單脹蒸汽機,

10.4節(19.3公里每小時;12.0英里每小時)[34]

1861年1月[34] 1863年9月15日[34] 1865年6月11日[34] 1875年報廢拆解[34]
「墨西拿」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Messina
Messina
4門203毫米(8英寸)炮

18門164毫米(6英寸)炮

1861年9月28日[34] 1864年12月20日[34] 1867年2月[34] 1880年報廢拆解[34]
「佛得伯爵」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Conte Verde
Conte Verde
1863年3月2日[34] 1867年7月29日[34] 1871年12月[34] 1898年報廢拆解[34]

意大利國王級

意大利國王級鐵甲艦中的一艘

由於意大利國內造船廠的建造能力有限,無法滿足意大利海軍的艦隻需求,在下達第一批訂單後,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國開始向國外造船企業下造艦訂單。第一批海外建造的鐵甲艦就是從美國訂購的意大利國王級。本艦級在設計上主要基於法國的「光榮」號鐵甲艦[ab]舷側安裝有36門重炮,明顯比早期意大利鐵甲艦更為強大。然而事實證明,服役期間這幾艘軍艦的表現差強人意,其部分原因就在於艦首艦尾未得到有效防護,並直接導致「意大利國王」號在利薩海戰中戰沉。由於美國造船廠使用生材英語Green wood[ac]來建造艦體,導致艦體質量很差。這使得「意大利國王」號在服役生涯的早期就被發現艦體已經嚴重腐爛不得不棄置。[31][37]

「意大利國王」號自服役起到利薩海戰開始前不久一直是意大利艦隊的旗艦。然而就在海戰爆發前不久,意大利艦隊指揮官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英語Carlo Pellion di Persano[ad]海軍上將撤掉了該艦的艦隊旗艦職務,並轉移到了全新的炮塔艦「鉛錘」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ffondatore上。艦隊其他艦隻的指揮官基本上得知這一變動,這在意大利艦隊中造成了大範圍的混亂。在隨後的混戰中,「意大利國王」號的方向舵被打掉,導致艦體無法自如操縱。之後,該艦被奧地利艦隊旗艦「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Ferdinand Max (1865)[ae]撞沉並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42]。「葡萄牙國王」號也被「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1858)[af]木質風帆戰艦撞擊,但僅受輕傷[46][47]。在接下來的十年裏,「葡萄牙國王」號和意大利其他的鐵甲艦一樣基本上沒有什麼活動。1875年,由於船體嚴重腐爛,並且當時正在建造大型非常昂貴的卡約·杜里奧級鐵甲艦,「葡萄牙國王」號作為減少海軍開支的一種手段而被被廢棄並出售。[32][33]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意大利國王」號
Re d'Italia
6門203毫米(8英寸)炮

30門164毫米(6英寸)炮[34]

4.5英寸(114毫米)[34] 5,700長噸(5,800公噸)[34] 單軸,單膨脹蒸汽機,

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34]

1861年11月21日[34] 1863年4月18日[34] 1864年9月14日[34] 1866年,在利薩海戰中沉沒[34]
「葡萄牙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di Portogallo
Re di Portogallo
1861年12月[34] 1863年8月29日[34] 1864年8月23日[34] 1875年報廢拆解[34]

瑪利亞·皮亞皇后級

「卡斯特爾菲達多」號[48]

為了繼續其海軍擴張計劃,1862年意大利海軍向法國造船廠訂購了另外四艘鐵甲艦。這四艘艦由法國海軍設計師設計由三個不同的造船廠負責建造。因此雖然主要參數大致相同,但尺寸還是略有不同。除了三門164毫米口徑的火炮作為艦首炮英語Bow chaser[ag]放置在艦體前後火力裝甲區[ah]中,艦上配備的其他23門主炮都是傳統的舷側佈置。儘管在火炮威力方面沒有之前的意大利國王級那麼強大,但是本艦級諸艦在服役中被證明更有效率,並一直服役到19世紀80年代。[51][52]

這四艘軍艦都在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前完工,並組成了意大利鐵甲艦隊的核心。在利薩海戰中,本級四艦都加入了意大利海軍艦隊的戰列線。戰鬥中,「聖馬蒂諾」號試圖在「意大利國王」號被撞沉之前進行營救,但在混亂中卻撞上了「瑪利亞·皮亞皇后」號。在混戰中,「安科納」號還撞上了意大利岸防艦「瓦雷澤」號,但兩邊都沒有受到嚴重損壞。[53]

在接下來的20年裏,本級四艦都在意大利海軍艦隊中服役,防衛意大利本土和海外殖民地[54]。這四艘軍艦在19世紀80年代後期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之後被用作訓練船。1903到1904年間,「瑪利亞·皮亞皇后」號、「安科納」號和「聖馬蒂諾」號被海軍除籍,而「卡斯特爾菲達多」號則被作為魚雷訓練船一直留用到1910年才被報廢出售。[55]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瑪利亞·皮亞皇后」號
Regina Maria Pia
8門203毫米(8英寸)炮

22門164毫米(6英寸)炮[56]

121毫米[56] 4,527長噸(4,600公噸)[56] 單軸,單膨脹蒸汽機,12.96(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56] 1862年7月22日[56] 1863年4月28日[56] 1864年4月17日[56] 1904年報廢拆解[56]
「聖馬蒂諾」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an Martino
San Martino
1863年9月21日[56] 1864年11月9日[56] 1903年報廢拆解[56]
「卡斯特爾菲達多」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Castelfidardo
Castelfidardo
1863年8月1日[56] 1864年5月[56] 1910年報廢拆解[56]
「安科納」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ncona
Ancona
1862年8月11日[56] 1864年10月17日[56] 1866年4月[56] 1903年報廢拆解[56]

羅馬級

1870年,「羅馬」號停泊中[9]

1863年,意大利皇家海軍又訂購了兩艘鐵甲艦。彼時世界上其他強國的海軍已經開始試驗首批中央炮房艦[55]。這種新式鐵甲艦摒棄了常規的主炮舷側佈局,改採用在艦舯部集中裝設一座較小型的主炮組。這一設計使得設計者可以使用明顯更小範圍(也相對更輕型)的先測裝甲來保護部分炮組,反過來也給更多更重型的火炮提供了容納空間。由於由此設計出的艦隻艦體更短,操控性也得到提升。此外,中央炮房的佈局使得部分火炮可以向艦首和艦尾進行發炮[57]。因此,羅馬級鐵甲艦首艦「羅馬」號就按照原始設計完成建造,但「威尼斯」號卻在中途進行大規模改造後成為了一艘中央炮房鐵甲艦。建成後的「羅馬」號主炮組方案與其姊妹艦「威尼斯」號完全不同,為5門254毫米炮組和10門203毫米炮組。[55][58]

與大多數在意大利建造的第一代鐵甲艦一樣,兩艦在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期間太晚完工,以至於無法投入使用。由於意大利海軍在戰爭中的失敗,「羅馬」號在服役生涯中幾乎沒有任何活動。在普法戰爭期間,該艦被動員起來,在這期間意大利利用法國的失敗佔領了羅馬。之後,「羅馬」號與艦隊其他艦隻準備攻擊奇維塔韋基亞港口,但最終因無法集結足夠的兵力而作罷。在1890年,該艦被改裝成一艘補給船。1896年,「羅馬」號意外被閃電點燃起火以至嚴重受損,最終被迫拆解處理。[59]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羅馬」號
Roma
5門10英寸(254毫米)炮

12門203毫米(8英寸)炮[56]

5.9英寸(150毫米)[56] 6,151長噸(6,250公噸)[56] 單軸,單脹蒸汽機,

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56]

1863年2月[56] 1865年12月18日[56] 1869年5月[56] 1896年報廢拆解[56]

中央炮房鐵甲艦

羅馬級

1876年,「威尼斯」號停泊中[9]

為了應對已經出現的中央炮房鐵甲艦,意大利海軍緊急將1863年已經訂購開建的羅馬級第二艦進行改建。改建後的「威尼斯」號成為了一艘中央炮房鐵甲艦,採用與該艦級首艦「羅馬」號完全不同的18門254毫米艦炮[55][58]。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威尼斯」號開始服役時,意大利海軍已經開始建造更先進的艦艇,比如卡約·杜里奧級炮塔艦。[29]

與大多數在意大利建造的第一代鐵甲艦一樣,本級兩艦在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期間完工得太遲,以至於無法及時投入使用。1880年,威尼斯號成為一艘魚雷訓練船,1896年被當作廢品出售。[59]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威尼斯」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Venezia
Venezia
5門10英寸(254毫米)炮

12門203毫米(8英寸)炮[56]

5.9英寸(150毫米)[56] 6,151長噸(6,250公噸)[56] 單軸,單脹蒸汽機,

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56]

1863年2月[56] 1869年1月21日[56] 1873年4月1日[56] 1896年報廢拆解[56]

阿瑪迪奧王子級

「阿瑪迪奧王子」號的繪畫[10]

兩艘阿瑪迪奧王子級鐵甲艦是意大利第一代鐵甲艦中的最後一批,也是意大利建造的唯一一批一開始就被設計為中央炮房式的鐵甲艦(卡里尼亞諾王子級屬於在木製護衛艦基礎上改造)。「阿瑪迪奧王子」號與「帕萊斯特羅」號與以往意大利鐵甲艦的炮位有所不同,兩艦都將279毫米炮作為艦首炮,「阿瑪迪奧王子」號的6門254毫米口徑炮被放在一座單獨的中央炮房中,而「帕萊斯特羅」號則將其中4門安置在艦尾炮房內,另兩門安置在艦首。[60]

本級諸艦的建造速度過於緩慢以至於都未能參加意大利統一戰爭的最後階段。建成後,兩艦被分配到殖民地,偶爾在主力艦隊旗下參加活動[61]。19世紀80年代後期,「阿瑪迪奧王子」號和「帕萊斯特羅」號從前線退下,分別作為塔蘭托和拉馬達萊娜港口防禦部隊的指揮艦。1895年,「阿瑪迪奧王子」號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在塔蘭托被用作彈藥存儲船,直到1910年被當作廢品出售。「帕萊斯特羅」號在1894年至1900年間被改為一艘訓練船,此時該艦已經被除籍。最終在1902年到1904年之間被拆解。[62]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阿瑪迪奧王子」號
Principe Amedeo
6門254毫米炮

1門279毫米(11英寸)炮[63]

8.7英寸(221毫米)[63] 6,020長噸(6,120公噸)[63] 單軸,單脹蒸汽機,

12.2節(22.6公里每小時;14.0英里每小時)[63]

1865年8月[63] 1872年1月15日[63] 1874年12月15日[63] 1910年報廢拆解[63]
「帕萊斯特羅」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Palestro
Palestro
1871年9月30日或10月2日[63] 1875年7月11日[63] 1902年報廢拆解[63]

炮塔艦以及露炮台鐵甲艦

「鉛錘」號

利薩海戰後不久的「鉛錘」號。

「鉛錘」號是最後一艘在海外建造的意大利海軍鐵甲艦,1862年自英國訂購。本艦也是為意大利海軍建造的唯一一艘撞角鐵甲艦。本艦的設計者、當時的指揮官施蒙尼·安東尼奧·聖邦英語Simone Antonio Saint-Bon[ai]最初計劃不給該艦配備武裝,僅使用撞角攻擊敵方。但英國造船廠在這設計上增加了兩門300磅岩士唐炮。由於其設計目標是用於撞擊其他艦隻,其干舷較低,上層建築也較為小型。1866年6月,當意大利準備向奧地利宣戰時,該艦還在建造中。意大利海軍迫切希望得到這艘強大的新艦,於是派遣船員將尚未完工的艦隻運回意大利,以加強艦隊的實力。[64][65]

「鉛錘」號加入意大利艦隊時,利薩海戰還在進行中。在戰鬥當天上午,當奧地利艦隊還在靠近時,佩爾薩諾在沒有通知艦隊其他艦隻的情況下將旗艦從「意大利國王」號轉移到了「鉛錘」號上。他試圖在意大利戰艦背側航行,對個別艦隻發出命令。然而由於艦長們並不知道佩爾薩諾在「鉛錘」號上,因而沒有理睬他發出的命令。在「意大利國王」號被撞沉後,佩爾薩諾最終決定讓「鉛錘」號參戰。他命令「鉛錘」號試圖撞沉奧地利的「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1858)[aj],但沒有成功。在雙方艦隊脫離接觸後,意大利艦隊撤退到安科納。在此處,「鉛錘」號沉沒,其原因可能是由於戰鬥中受到的損害,也可能是其低干舷無法經受襲擊港口的暴風雨[66][67]。19世紀80年代末,「鉛錘」號被改造為一艘更現代化的戰艦。之後該艦於1891年被改成一艘訓練船服役到1907年才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之後被改裝成一艘供應船英語Depot ship[ak]。但最終命運未知[56]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鉛錘」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ffondatore
Affondatore
2門300磅炮[56] 127毫米(5英寸)[56] 4,307長噸(4,376公噸)[56] 單軸,單膨脹蒸汽機,

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56]

1863年4月11日[56] 1865年11月3日[56] 1866年6月20日[56] 1907年,命運未知[56]

卡約·杜里奧級

「殷理基·丹多洛」號1898年照片,此時已經更換為254毫米口徑主炮[69]

1879年代初,意大利政府決定再次撥款給意大利皇家海軍,以重建海軍艦隊。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在與奧地利海軍艦隊的對峙中保持最大優勢[70]。作為這項新計劃的第一步,海軍訂購了兩艘由貝內德托·伯林設計的大型炮塔艦[13]。在建造過程中,伯林對設計進行了多次修改,最終確定了由四門重達100噸的大炮組成的武器裝備,這幾門大炮分別安裝在艦舯部兩座雙聯炮塔中,允許雙炮向前、向後或者以有限的弧線向兩側射擊[13]。伯林還在艦首和艦尾採用了蜂窩式「木筏」設計,旨在降低因戰鬥破壞而發生進水風險。這使得伯林可以縮短水線裝甲的長度,從而使大型艦艇的排水量儘可能低[71]

本艦級在入役後不久意大利就與德國以及奧匈帝國簽署了三國同盟協議,這使得這些戰艦的原本設計策略變得毫無意義。其結果,意大利的主要潛在對手變成了德國的傳統對手——法國。為此,意大利海軍艦隊在整個1880至1890年代都在不停開展軍事演習,為將來對法國的戰爭發展制定理論[72][73]。「殷理基·丹多洛」號在1890年代中期接受了大規模的改造工程,加裝了很多現代化的速射炮。但由於改造工程的成本太高,因此「卡約·杜里奧」號沒有進行改造。因配置過時,「卡約·杜里奧」號和「殷理基·丹多洛」號分別於1902年和1905年被降級為訓練艦。「卡約·杜里奧」號於1909年被改裝為供應船,其後的最終結局未見記載。「殷理基·丹多洛」號於1913年被改成一搜警備艦,並在一戰期間繼續服役。1920年該艦被除籍,同年被拆解[62][74]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卡約·杜里奧」號
Caio Duilio
4門450毫米(17.7英寸)英語RML_17.72_inch_gun[62] 21.5英寸(550毫米)[62] 12,071長噸(12,265公噸)[62] 兩軸,複合蒸汽機,

15.04節(27.85公里每小時;17.31英里每小時)[62]

1873年4月24日[74] 1876年5月8日[74] 1880年1月6日[74] 1909年被改造成了儲油船,結局不明[62]
「殷理基·丹多洛」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Enrico Dandolo
Enrico Dandolo
1873年1月8日[74] 1878年7月10日[74] 1882年4月11日[74] 1920年報廢拆解[62]

意大利級

「意大利」號的照片,約1897年[75]

在伯林的指導下,意大利海軍重建計劃繼續進行。在1876年到1887年間,該計劃下又建造了兩艘意大利級鐵甲艦。本級兩艦除了幾個重點參數外,大致上與卡約·杜里奧級相似。其中最重要的不同在於意大利級放棄了卡約·杜里奧級裝備的重型舷側水線裝甲帶,轉而採用由早期艦隻中引入的蜂窩筏支撐的斜面裝甲甲板[76]。由於裝甲的改變帶來的艦體重量大幅減輕,使得本艦級的速度比當時世界上其他鐵甲艦都要快很多。事實上,高速、重炮和輕型裝甲結構的組合使得本艦級被海軍歷史學家羅倫士·桑德豪斯稱為「戰鬥巡洋艦原型」[29][77]。此外,比起卡約·杜里奧級,本艦級採用更輕量的炮塔組成主炮組[76]

意大利級兩艦在整個服役生涯中絕大多數時間都與卡約·杜里奧級一起在艦隊中服役。在艦隊中,兩艦主要負責訓練演習任務。在1900年代初,意大利皇家海軍計劃參照「殷理基·丹多洛」號的方式改裝兩艦,但最終因費用過高而放棄。隨之兩艦被降級為次要角色,「勒班托」號在1902年被改為一艘炮兵訓練艦,而「意大利」號則在1909年被改為魚雷訓練船[76]。兩艦在1911年都參加了意土戰爭,在期間被派往的黎波里,為攻佔這座北非城市的意大利軍隊提供炮火支援[78]。1915年3月,就在意大利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不久,「勒班托」號被作為廢品出售。然而「意大利」號在戰爭期間一直在服役。最初,該艦是在布林迪西作為一艘警備艦英語Guard ship[al],1917年12月被改裝成一艘糧食運輸艦在交通部和國家鐵路部旗下工作。1921年回到意大利皇家海軍旗下,並於當年被報廢。[76][81]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意大利」號
Italia
4門432毫米(17英寸)炮[76] 4英寸(102毫米)(甲板)[76] 15,407長噸(15,654公噸)[76] 四軸,複合蒸汽機,

17.8節(33.0公里每小時;20.5英里每小時)[76]

1876年1月3日[76] 1880年9月29日[76] 1885年10月16日[76] 1921年報廢拆解[76]
「勒班托」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Lepanto
Lepanto
1876年11月4日[76] 1883年3月17日[76] 1887年8月16日[76] 1915年報廢拆解[76]

勞利亞的魯傑羅級

「勞利亞的魯傑羅」號的油畫[15]

到了1880年,伯林被迫辭去意大利海軍部長的職務,他的位置被海軍上將費迪南多·阿克頓英語Ferdinando Acton取代[82]。阿克頓反對伯林設計的超大型軍艦(尤其是裝甲薄弱的意大利級),因此他指示朱塞佩·米凱利英語Giuseppe Micheli[am]領導設計人員設計了一款排水量限制在10,000長噸(10,000公噸)的小型艦隻[82]。阿克頓還規定,新型艦的設計方案應該回歸卡約·杜里奧級的防禦式設計哲學。包括新式後膛裝彈炮、複合裝甲等被納入設計中[83]。儘管如此,這幾艘軍艦在入役時就已經顯得過時。到了19世紀80年代末,英國皇家海軍已經開始建造皇家主權級戰艦英語Royal Sovereign-class battleship[an][85]。這是第一艘無畏艦出現之前的戰艦,使得老式的鐵甲戰艦變得過時[15]。此外,技術進步,尤其是裝甲生產技術(先是哈維裝甲,然後是克虜伯裝甲)的進步,也促成了這種船舶的迅速淘汰[85]

因設計過時等因素,本級三艦的整個服役生涯大多在意大利艦隊內負責參加演習活動,並沒有太多實際行動記載。意大利海軍在1909年開始建造一系列現代化的戰艦後,將「勞利亞的魯傑羅」號改為浮動油庫,而將「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改為測試魚雷用的靶船[86]。之後,「勞利亞的魯傑羅」號被更名為「GM 45」號並在二戰期間於1943年被盟軍轟炸機擊傷後沉沒[15]。而「安德烈亞·多利亞」號一直在服役中,直到1911年被改裝為補給船。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艦被重新激活為一艘警備艦駐紮在布林迪西。戰爭結束後,本艦被改造成一座浮動油庫,直到1929年被當作廢品拆解出售。[87][88]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勞利亞的魯傑羅」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uggiero di Lauria
Ruggiero di Lauria
4門432毫米(17英寸)炮[87] 17.75英寸(451毫米)[87] 10,997長噸(11,173公噸)[87] 兩軸,複合蒸汽機,

16至17節(30至31公里每小時;18至20英里每小時)[87]

1881年8月3日[87] 1884年8月9日[87] 1888年2月1日[87] 1943年被轟炸機炸沉[87]
「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Francesco Morosini
Francesco Morosini
1881年12月4日[87] 1885年7月30日[87] 1889年8月21日[87] 1909年,作為目標沉沒[87]
「安德烈亞·多利亞」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ndrea Doria
Andrea Doria
1882年1月7日[87] 1885年11月21日[87] 1891年5月16日[87] 1929年報廢拆解[87]

翁貝托國王級

1911年的「西西里」號[89]

伯林於1883年回到海軍部,這使得他的設計偏好在同年訂購新一批鐵甲艦時佔了上風。新一級鐵甲艦在遵循意大利級相同的基線下,應伯林的要求加大了排水量,同時減輕了裝甲以提高航速[19]。然而與伯林早起的設計所不同的是,這種新型艦隻放棄了艦舯部梯次艦炮的佈局,轉而採用中線佈局。在艦體中線上,前後各有一門炮。這些艦隻還採用了明顯更小的英國製造的主炮,與英國海軍上將級使用的BL 13.5英寸火炮相同。本艦級第三艦「撒丁」號採用了三脹發動機,這也是三脹發動機首次被用在意大利主力艦隻上。同樣,「撒丁」號也是首批裝備有馬可尼新型無線電報系統的軍艦之一。[90]

翁貝托國王級各艦在服役生涯的早期全都被編入意大利艦隊中,儘管更現代化的前無畏艦海軍上將聖邦級英語Ammiraglio di Saint Bon-class battleship[ao]瑪嘉烈皇后級英語Regina Margherita-class battleship[ap]已經於1900年中期入役[95]。為此,翁貝托國王級三艦在1905年被降格為預備役艦隻[96]。意土戰爭期間,三艦被重新啟用於執行對岸炮擊任務。在北非戰役中,三艦用艦炮轟擊鄂圖曼帝國港口地區對防禦設施以支援意大利攻佔的黎波里市的地面部隊[97]。戰後,「西西里」號被改成了無畏艦供應船[16]。然而隨着意大利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撒丁」號和「翁貝托國王」號分別成為了威尼斯和布林迪西的警備船。1918年,「翁貝托國王」號被改裝,以大量輕型火炮代替原有的武器裝備,成為一艘攻擊用艦隻,並預備攻擊奧匈帝國在普拉的基地。然而還未開始任務,戰爭就結束了。該艦最終在1920年被拆解,其他兩艦也在1923年被報廢拆解[98]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翁貝托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Umberto
Re Umberto
4門343毫米(13.5英寸)艦炮[87] 102毫米[87] 15,454長噸(15,702公噸)[87] 兩軸,複合蒸汽機,

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87]

1884年7月10日[87] 1888年10月17日[87] 1893年2月16日[87] 1920年報廢拆解[87]
「西西里」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icilia
Sicilia
1884年11月3日[87] 1891年7月6日[87] 1895年5月4日[87] 1923年報廢拆解[87]
「撒丁」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ardegna
Sardegna
1885年10月24日[87] 1890年9月20日[87] 1895年2月16日[87]

腳註

註釋

  1. ^ 「broadside ironclad」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1],另有來源譯作「舷側列炮式鐵甲艦」[2]、「舷炮型鐵甲艦」[3]或者「舷型鐵甲艦」[4]
  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5]
  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5]
  4.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6]
  5.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7]
  6.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7]
  7.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7]
  8.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8]
  9.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9]
  10.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0]
  11. ^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11],另有來源譯作「本尼迪托·布林」[12],或者「貝內代托·布林」[13]
  1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3]
  1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3]
  14.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4]
  15.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4]
  16.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5]
  17.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5]
  18.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5]
  19.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6]
  20.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6]
  21.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6]
  2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6]
  23.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羅納英語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20]
  24. ^ 譯名參考自《英漢船舶近海工程詞典》[21]
  25.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2]
  26.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7],另有來源譯作「船腰炮房鐵甲艦」[1]或者「中腰炮室鐵甲艦」[28]
  27.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7]
  28. ^ 譯名參考自《海戰論》[35]
  29. ^ 譯名參考自《新編英漢科技詞典》[36]
  30. ^ 譯名參考自《歐洲外交史 1815-1914》[38]
  31.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9],另有來源譯作「斐迪南·馬克斯大公」號[40]或者「埃爾澤左格·弗里德里克·馬科斯」號[41]
  32. ^ 譯名參考自《船艦》[43],另有來源譯作「凱撒」號[44]或者「凱澤」號[45]
  33. ^ 譯名參考自《英漢船舶近海工程詞典》[49]
  34. ^ 「Citadel」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50]
  35.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36. ^ 譯名參考自《船艦》[43],另有來源譯作「凱撒」號[44]或者「凱澤」號[45]
  37.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68]
  38. ^ 譯名參考自《簡明英漢辭典》[79],另有來源譯作「警戒艦」[80]
  39.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5]
  40.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84]
  41.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91],另有來源譯為「阿美阿格里·迪·聖邦」級[92]
  4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93],另有來源譯為「瑞吉那·瑪格麗娜」級[94]

引文

  1. ^ 1.0 1.1 陳悅 (2015),第234頁.
  2. ^ 李昊 (2020),第15頁.
  3. ^ 馬幼垣 (2013),第68頁.
  4. ^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2006),第206頁.
  5. ^ 5.0 5.1 5.2 張恩東 (2018),第232頁.
  6. ^ 6.0 6.1 張恩東 (2018),第233頁.
  7. ^ 7.0 7.1 7.2 張恩東 (2018),第234頁.
  8. ^ 張恩東 (2018),第237頁.
  9. ^ 9.0 9.1 9.2 張恩東 (2018),第236頁.
  10. ^ 10.0 10.1 張恩東 (2018),第238頁.
  11. ^ 楊穎莉 (2004),第264頁.
  12. ^ 布魯士·泰勒 (2021),第30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張恩東 (2018),第239頁.
  14. ^ 14.0 14.1 14.2 張恩東 (2018),第241頁.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張恩東 (2018),第243頁.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張恩東 (2018),第244頁.
  17. ^ 17.0 17.1 17.2 17.3 張恩東 (2018),第230頁.
  18. ^ 文聘元 (2019),第258頁.
  19. ^ 19.0 19.1 O'Hara, Dickson & Worth (2013),第180頁.
  20. ^ Gröner,第ix頁.
  21. ^ 袁隨善 & 何志剛 (1992),第159頁.
  22. ^ 張恩東 (2018),第126頁.
  23. ^ Ordovini (2014),第328頁.
  24. ^ Gardiner (1979),第334–335, 337頁.
  25. ^ 25.0 25.1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217–222頁
  26. ^ 26.0 26.1 Wilson (1896),第219–241頁.
  27. ^ 27.0 27.1 張黎源 (2020),第222頁.
  28. ^ 李昊 (2020),第57頁.
  29. ^ 29.0 29.1 29.2 29.3 Sondhaus 2001,第112頁
  30. ^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30.12 Gardiner (1979),第337頁.
  31. ^ 31.0 31.1 Gardiner 1979,第335, 338頁
  32. ^ 32.0 32.1 Gardiner 1979,第338頁
  33. ^ 33.0 33.1 Sondhaus 1994,第50–51頁
  34. ^ 34.00 34.01 34.02 34.03 34.04 34.05 34.06 34.07 34.08 34.09 34.10 34.11 34.12 34.13 34.14 34.15 34.16 34.17 34.18 34.19 34.20 34.21 34.22 34.23 34.24 34.25 34.26 Fraccaroli (1979),第338頁.
  35. ^ 劉萌 (2020),第105頁.
  36. ^ 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 (1995),第424頁.
  37. ^ Ordovini (2014),第338頁.
  38. ^ 毛紅梅 (2020),第598頁.
  39. ^ 張恩東 (2018),第254頁.
  40. ^ 張黎源 (2020),第165頁.
  41. ^ 郭威 (2007),第245頁.
  42. ^ Wilson (1896),第220–242頁.
  43. ^ 43.0 43.1 郭威 (2007),第122頁.
  44. ^ 44.0 44.1 西風 (2019),第226頁.
  45. ^ 45.0 45.1 郭威 (2007),第204頁.
  46. ^ Wilson (1896),第220–233, 236–242頁.
  47. ^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232–233頁.
  48. ^ 張恩東 (2018),第235頁.
  49. ^ 袁隨善 & 何志剛 (1992),第333頁.
  50.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124頁.
  51. ^ Gardiner (1979),第335, 339頁.
  52. ^ Ordovini (2014),第342頁.
  53. ^ Wilson (1896),第234–238, 240, 247頁.
  54. ^ Ordovini (2014),第343–344頁.
  55. ^ 55.0 55.1 55.2 55.3 Gardiner 1979,第339頁
  56. ^ 56.00 56.01 56.02 56.03 56.04 56.05 56.06 56.07 56.08 56.09 56.10 56.11 56.12 56.13 56.14 56.15 56.16 56.17 56.18 56.19 56.20 56.21 56.22 56.23 56.24 56.25 56.26 56.27 56.28 56.29 56.30 56.31 56.32 56.33 56.34 56.35 56.36 56.37 56.38 56.39 56.40 56.41 56.42 Fraccaroli (1979),第339頁.
  57. ^ Sondhaus (1994),第44頁.
  58. ^ 58.0 58.1 Ordovini (2014),第348頁.
  59. ^ 59.0 59.1 Gardiner (1979),第336, 339頁.
  60. ^ Gardiner (1979),第337-340頁.
  61. ^ Ordovini (2014),第358頁.
  62.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Gardiner 1979,第340頁
  63. ^ 63.00 63.01 63.02 63.03 63.04 63.05 63.06 63.07 63.08 63.09 63.10 Fraccaroli (1979),第340頁.
  64. ^ Gardiner (1979),第335, 339–340頁.
  65. ^ Ordovini 2014,第354頁
  66. ^ Wilson (1896),第223–225, 232–241, 245頁.
  67. ^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237頁.
  68.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571頁.
  69. ^ 張恩東 (2018),第240頁.
  70. ^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394頁.
  71. ^ Gardiner (1979),第340–341頁.
  72. ^ Clarke & Thursfield 1897,第202–203頁
  73. ^ Sondhaus (1994),第66–67頁.
  74. ^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Silverstone (1984),第297頁.
  75. ^ 張恩東 (2018),第242頁.
  76. ^ 76.00 76.01 76.02 76.03 76.04 76.05 76.06 76.07 76.08 76.09 76.10 76.11 76.12 76.13 76.14 76.15 Gardiner (1979),第341頁.
  77. ^ Gibbons (1983),第106頁.
  78. ^ Beehler (1913),第47頁.
  79. ^ 徐鍾 (2006),第813頁.
  80.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572頁.
  81. ^ Gardiner & Gray 1985,第255頁
  82. ^ 82.0 82.1 Sondhaus (2014),第99頁.
  83. ^ Gardiner (1979),第340–342頁.
  84. ^ 張恩東 (2018),第71頁.
  85. ^ 85.0 85.1 Sondhaus (2014),第107–108, 111頁.
  86. ^ Gardiner & Gray,第255–256頁.
  87. ^ 87.00 87.01 87.02 87.03 87.04 87.05 87.06 87.07 87.08 87.09 87.10 87.11 87.12 87.13 87.14 87.15 87.16 87.17 87.18 87.19 87.20 87.21 87.22 87.23 87.24 87.25 87.26 87.27 87.28 87.29 87.30 87.31 Gardiner (1979),第342頁.
  88. ^ Gardiner & Gray (1985),第255–256頁.
  89. ^ 張恩東 (2018),第245頁.
  90. ^ Gardiner (1979),第29, 342頁.
  91. ^ 張恩東 (2018),第246頁.
  92. ^ 楊穎莉 (2004),第22頁.
  93. ^ 張恩東 (2018),第247頁.
  94. ^ 楊穎莉 2004,第264頁
  95. ^ Gardiner (1979),第342–343頁.
  96. ^ Brassey (1905),第45頁.
  97. ^ Beehler (1913),第19–20, 47–48, 81, 90–91頁.
  98. ^ Gardiner & Gray (1985),第256頁.

參考書目

  • (英)布魯士·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世界舰船视觉百科全书. 西風,徐玉輝(譯).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5210-0178-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羅拔·巴爾曼·莫厄特. 欧洲外交史  1815-1914. 華文全球史. 毛紅梅.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20-01. ISBN 978-7-5075-5262-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東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進博物館. 郭威 主譯.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國大陸)). 
  • 史提夫·克勞夫德. 楊穎莉 , 編.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 世界武器圖典 第1版. 長春: 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4-01 [2020-02-21]. ISBN 97875386150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1)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文聘元. 西方通史 第1版. 南昌: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9-05. ISBN 978-7-5480-6640-8 (中文(中國大陸)). 
  • 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 新编英汉科技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43906822 (中文(中國大陸)). 
  • 袁隨善; 何志剛. 英汉船舶近海工程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2-03. ISBN 7-80513-966-0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 馬幼垣. 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北京: 中華書局. 2013. ISBN 978-7-101-08730-7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

  • Brassey, Thomas A (編). Comparative Strength. The Naval Annual (Portsmouth: J. Griffin & Co.). 1905: 40–57. OCLC 937691500. 
  • Ordovini, Aldo F.; Petronio, Fulvio; Sullivan, David M. Capital Ships of the Royal Italian Navy, 1860–1918: Part I: The Formidabile, Principe di Carignano, Re d'Italia, Regina Maria Pia, Affondatore, Roma and Principe Amedeo Classes. Warship International. Vol. 51 no. 4. December 2014: 323–360. ISSN 0043-0374. 
  •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九州學林. 2006, 4 (2): 206. ISSN 1729-9756 (中文(香港)).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