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斯尼夫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斯尼夫魯
索利斯 斯奈夫魯
斯尼夫魯的雕像,
藏於開羅國家博物館
古埃及法老
統治期29年(曼涅托王表),埃及第四王朝
前任胡尼 (第三王朝)
繼任胡夫
配偶海特菲莉斯一世英語Hetepheres I
子女胡夫安克哈弗
Netjeraperef (?),Ranefer (?),
Kanefer (?),Iynefer (?),
拉霍特普英語Rahotep(?),Nefermaat (?),
美莉緹絲一世, Neferetkau,
Neferetnesu (?), 荷努森英語Henutsen (?)[2]
父親胡尼
母親美勒桑克一世英語Meresankh I
去世約公元前2589年
紀念遺址曲折金字塔紅金字塔
美杜姆金字塔德語Meidum-Pyramide (部分)

斯尼夫魯(希臘人稱之為索利斯"Soris")是埃及第四王朝的創建者。現今對他的統治時期有着多種不同的估計,如《牛津古埃及歷史》認為其統治期大約在公元前2613年-公元前2589年之間,[3]長約24年;而魯爾夫·克勞斯和斯塔德曼則分別認為其統治期長為30年和48年。[4][4]他至少修建了三座著名的金字塔——梅朵母金字塔(已毀)、曲折金字塔和紅金字塔(又名北金字塔),並在金字塔的設計和施工上進行了重大的改進。

王位繼承和家庭

斯尼夫魯是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一位法老,據曼涅托記載,他統治了埃及24年(公元前2613年-2589年)。

曼涅托是一位公元前三世紀的埃及祭司,他將之前的埃及歷史分為31個王朝。[5]儘管這種劃分有其缺陷,但是現代學者大致都遵循着他的劃分方法。而普里斯莎草紙——一份中王國時期的文獻——則支持了認為胡尼是斯尼夫魯前任法老的觀點,它寫道:「尊貴的上、下埃及的國王——胡尼抵達了登岸地點(意即死亡),而尊貴的上、下埃及的國王——斯尼夫魯則作為這整片土地上的仁慈君主冉冉上升……」[6]除了斯尼夫魯繼承王位之事外,該文獻還表明後世將斯尼夫魯視為了一位「仁慈」的統治者。這種觀點可能源於對其名字詞源的解讀——「斯尼夫魯」原意為「創造美好」。[7]現今還不確定胡尼是否是斯尼夫魯的父親,但是開羅石碑記載着他的母親可能是一位名為美勒桑克英語Meresankh I的婦女。[8]海特菲莉斯一世英語Hetepheres I則被認為最有可能是斯尼夫魯的髮妻和胡夫的母親。[9]

統治期間建造的建築

斯尼夫魯統治期間建造的最為有名的建築莫過於三座現今歸屬於其名下的金字塔,分別是位於代赫舒爾曲折金字塔紅金字塔和位於美杜姆美杜姆金字塔德語Meidum-Pyramide。斯尼夫魯時期,金字塔的建造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改革,最終導致了被視為埃及古王國輝煌壯麗頂峰象徵以及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胡夫金字塔的產生。

斯尼夫魯完成的第一個大工程是位於梅朵姆的金字塔。現今對於這座金字塔是屬於斯尼夫魯還是最初是屬於胡尼還存在着爭議。不管如何,這座金字塔仍然是那個時期技術與觀念進步的突出反映之一。

巨石結構的使用是從階梯金字塔向「真正」的金字塔轉變的一個標誌性特徵。對這座金字塔進行的考古調查表明,最初它曾被設計成一座分為七級的階梯金字塔,近似於左塞爾金字塔;其後又在其中加入了一個平台;最後,又使用石灰石填充,使得建築邊棱平滑,從而成為了一座「真正」的金字塔。[10]這座金字塔擁有一個位於北面的下降通道、兩個地下腔室和一個穹形墓穴,除了其墓穴是位於主體靠近地基的部分而非位於地下之外,它在許多方面都遵循了前朝王室陵墓的慣例。[11]

曲折金字塔(也被稱為菱形金字塔或鈍角金字塔)則在建築結構方面有了進一步的創新。顧名思義,這座金字塔的邊棱傾角從上至下由55°變為43°。有可能該金字塔最初並非如此設計,而是由於地基不穩定的緣故,在施工過程中進行了修改。為了保持頂層巨石的穩定,金字塔的頂部是水平壘砌的,從而進一步拋棄了階梯金字塔的做法。[12]曲折金字塔的內部結構也有了相當的改進。它共有兩個入口,一個位於北面,一個位於西面。其地下腔室較之之前的金字塔更大,而且使用了墀頭牆技術,修建了使用更加複雜的對角線吊閘系統的頂棚。J.P·列普勒認為:

「很明顯,曲折金字塔的內部結構是當時的設計師
進行的新的摸索和實驗,這種結構能夠營建出很大
的內部空間(大約5千萬立方),這是那個時代所
能建造的最大的金字塔。」[13]

斯尼夫魯的曲折金字塔四周的衛星金字塔則顯示了這一時期建築的更多變化,這一時期的金字塔通道都是向西面抬升的,最終抵達位於塔心的墓穴;與此相反,之前的金字塔的通道都是向北面抬升。[14]

斯尼夫魯的紅金字塔

斯尼夫魯時期的建築工程展現了眾多的技術進步,自然使人期待他的最後一座金字塔——紅金字塔會成為當時最為複雜和先進的建築。但是看過這座金字塔的人大抵上都會失望——紅金字塔的建築結構較之之前幾座金字塔顯得更為簡單。列普勒指出在之前幾座金字塔中使用的內部結構創新並未應用於這座金字塔。雖然其腔室和墓穴都位於金字塔的主體部位,但是至今仍未發現上升通道,也未發現西側入口或者對角線吊閘。雖然這些結構特徵的缺乏令許多考古學家失去了進一步考察這座金字塔的興趣,但是列普勒相信在其石砌的上層結構中一定存在着未發現的秘密腔室。考慮到至今還未發現斯尼夫魯的遺體,所以其石棺木乃伊可能仍然存放於這最後一個秘密的墓穴之中。列普勒認為:「紅金字塔是最有可能暗藏密室的金字塔,它極有可能是斯尼夫魯的安葬之所。」[15]這一說法真實與否仍有待於現代考古學家來調查確定。

斯尼夫魯時期的建築創新成為了其後金字塔大量出現的催化劑。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一位法老為其繼任者們設定了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先例,而之後也只有胡夫的金字塔能夠匹敵斯尼夫魯的建築成就。隨着時間推移,古埃及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法老紀念碑的尺寸大幅縮水。孟卡拉的金字塔大小隻為之前諸金字塔的一小部分。此時,埃及人可能已經從對國王的崇拜轉變為對太陽神的直接崇拜。[16]

國際關係

為了進行規模如此龐大的建築工程,斯尼夫魯必須要獲取大量的資源。吉耶梅特·安德魯認為斯尼夫魯的外交政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斯尼夫魯對利比亞努比亞的征服做到了一舉兩得:他既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有獲得了這些地區產出的原材料和其他產品。[16]巴勒莫石碑中提及了這一情況:

「斯尼夫魯(時期)。……年
建造數艘具備100單位容積的圖阿塔瓦船以及60艘16單位容積的皇家船。
突襲黑人的土地,帶回七千囚犯、男女,以及兩萬頭牛、綿羊和山羊……
帶回了四十船的雪松木……」[17]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的金字塔中發現的重複使用過的石料,石塊上描繪的是斯尼夫魯時期舉辦塞德節的場景——左邊石塊上,位於畫面左方的法老前蹲着一人,而畫面中央的人物則是一位女神;右邊石塊則描繪了數個處於隊列中的人物。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依據該文獻的記載,斯尼夫魯能夠從其他國家掠獲大量的人口充當他的勞動力。在其攻擊努比亞和利比亞期間,他也獲取了大量的牲畜,從而解決了這麼多勞動力的生存問題。這種侵略勢必對被入侵地區的人口構成造成極大破壞,文獻還顯示斯尼夫魯發動的對努比亞的戰爭可能也導致了埃及文化在此地的傳播。斯尼夫魯在利比亞地區的軍事行動為其獲取了11000名戰俘和13100頭牛。[18]除了上文提及的雪松的大規模進口(很可能是從黎巴嫩地區),有證據表明埃及還在西奈半島開採綠松石礦。[19]為了修建金字塔,此時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採石活動。

斯尼夫魯時期運送雪松木的船隻——「兩埃及的榮耀」是第一艘史上載名的船隻。[20]

參見


註腳

  1. ^ Clayton, Peter A. Chronicle of the Pharaohs. p42. Thames and Hudson, London, 2006. ISBN 978-0-500-28628-9
  2. ^ The Complete Royal Families of Ancient Egypt, pg.52-53
  3. ^ Jaromir Malek in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p.87
  4. ^ 4.0 4.1 Krauss, R. "The length of Sneferu's reign and how long it took to build the 'Red Pyramid'"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1996, vol. 82, pp. 43-50
  5.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pg. 36
  6. ^ 「The Instructions of Kagemni,」 Papyrus Prisse
  7. ^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pg. 93
  8. ^ The Complete Royal Families of Ancient Egypt, pg. 51
  9. ^ The Complete Royal Families of Ancient Egypt, pg. 57
  10.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pg.134
  11. ^ The Egyptian Pyramids... pg. 51
  12.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pg.135
  13. ^ The Egyptian Pyramids… pg. 53
  14. ^ The Egyptian Pyramids… pg. 53-54
  15. ^ The Egyptian Pyramids... pg. 54
  16. ^ 16.0 16.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pg. 144
  17. ^ The Literature of the Ancient Egyptians, Pg. 100 (emphasis added)
  18. ^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Pg. 107
  19. ^ The Complete Royal Families, Pg. 50
  20. ^ Anzovin, item # 5393, page 385 Reference to a ship with a name appears in an inscription of 2613 BCE that recounts the shipbuilding achievements of the fourth-dynasty Egyptian pharaoh Sneferu. He was recorded as the builder of a cedarwood vessel called "Praise of the Two Lands."

參考文獻

Anzovin, Steven et al, Famous First Facts (International Edition), H. W. Wilson Company, 2000, ISBN 0-8242-0958-3

Andreu, Guillemette. Egypt in the Age of the Pyramid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1997.

Bard, A. Kathry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Malden, 2008.

Budge, Wallis. The Literature of the Ancient Egyptia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Project Gutenberg. November 16, 2008

Lepre, J.P. The Egyptian Pyramids, A Comprehensive Illustrated Reference. McFarland & Company: London, 1990.

The Complete Royal Families of Ancient Egypt. Ed. Aidan Dodson & Dylan Hilt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London, 2004.

「The Instruction of Kagemni.」. Ancient Egyptian Books of Wisdom. November 16th 2008,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Ed. Ian Sh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0

前任:
胡尼 (第三王朝)
埃及法老
第四王朝
繼任:
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