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心
朱天心 | |
---|---|
性別 | 女 |
出生 | 中華民國臺灣省高雄縣鳳山鎮 (今高雄市鳳山區) | 1958年3月12日
國籍 | 中華民國 |
籍貫 | 山東臨朐[1] |
職業 | 作家 |
活躍時期 | 20世紀 |
配偶 | 謝材俊 |
父母 | 朱西甯(父) 劉慕沙(母) |
親屬 | 謝海盟(子)[註 1] 朱天文(姐) 朱天衣(妹) |
學歷 | |
經歷
| |
代表作
| |
朱天心(1958年3月12日—),臺大歷史系畢業,臺灣眷村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經歷
1959年,朱西甯因軍職調至臺北而舉家搬遷,1960年桃園僑愛新村眷舍。此後朱天心一家陸續居住在板橋僑愛新村、婦聯一村與內湖一村,直到1972年才遷入都市邊緣的新興社區, 這段幼年的經驗奠定了朱天心對於眷村生活的認同,臺大歷史系畢業,臺灣並在日後完成《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被認為是眷村文學的代表者。[2]:21
朱天心寫作起步極早。國中時期朱天心便開始寫作,作品多發表於《中國時報》,並受到當時【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的甚大重視;1977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方舟上的日子》與北一女中就讀時寫成的長篇散文《擊壤歌》,盛名於文壇。尤其《擊壤歌》可謂臺灣高中版的《未央歌》而引發風潮[3];大學畢業後專職寫作。曾任《三三集刊》主編,其作品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金獎、聯合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洪媽從小說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等多項文學獎。
1974年,旅居日本的胡蘭成應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之邀來臺灣,惟因曾為汪精衛政府的幕僚,當年往事難被接受,遂應想寫張愛玲傳的朱西甯的安排,移居朱家隔壁;也因此成為朱天心、朱天文等人的私人教師。胡蘭成對朱天心影響甚鉅,如《擊壤歌》中朱天心便常引用大篇幅胡蘭成的話 ,外界也有對《三三集刊》的年輕作家「張腔胡調」之稱。此外,1979年與1980年,朱天心與朱天文兩次至日本東京拜訪胡蘭成,東京也成為朱天心日後最常旅遊之地與小說中重要的「原鄉」之一[4]。
政治活動
朱天心數次參與政治活動,政治立場傾向統派,1992年曾經參與朱高正所創立的中華社會民主黨並參選國大代表補選,於1995年代表中華社會主義黨於新竹縣參選第三屆立法委員;2004年又參與民主行動聯盟,於2006年底參與倒扁活動[5]。 2008年在第七屆立委選舉中,曾為北一女的同學、新黨候選人雷倩站台。[來源請求]
文學風格與評價
早期作品如《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方舟上的日子》,無論散文或小說都是直接取材自家庭、校園生活,筆風純淨,浪漫而軒揚,被歸類為「閨秀作家」。[6]但眷村出生的背景,同樣影響朱天心寫作的取材、撰寫風格,指標性的作品為1989年出版的《我記得》,當年天安門事件、鄭南榕自焚以及侯孝賢拍攝的《悲情城市》上映,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也讓朱天心的文風驟變,轉入政治批判。[7]
朱天心的身分認同,不斷被學界討論,在文化界與學界針對朱天心作品的研究被稱為「朱天心現象」,[8]何春蕤認為朱天心自身的認同壓力是源自眷村文化的「想像的中心觀」[9] 孫潔如則認為朱天心雖然承受認同的壓力,但並非是想要立場正確的合於主流,而是想要爭取「不被簡化」的論述,因此在作品中小心翼翼的處理認同問題。[2] 比較文學學者楊如英在評介《古都》時指出朱天心應是認同臺灣本土,但對於本土論述採用負面思考的方式,是在揭露本土論述有關「愛臺灣」的觀點過於狹隘,且拒絕被固定在他人論述的位置。[10]
楊翠則以朱天心〈從前從前有個浦島太郎〉為例,指出小說對政治神話的除魅,實是誤讀「真相」(黨國教化系統)與錯認「鬼魅」(台灣民主化運動)。[11]
家庭
著作
主要著作篇目查詢系統--「台灣作家作品資料庫」[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擊壤歌》 ISBN 957-522-309-8
- 《時移事往》
- 《未了》
- 《台大學生關琳的日記》
- 《昨日當我年輕時》
- 《我記得……》 ISBN 957-32-0224-7
- 《方舟上的日子》ISBN 957-9528-31-4
- 《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第四卷》
-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ISBN 957-708-000-6
- 《漫遊者》 ISBN 957-522-307-1
- 《二十二歲之前》 ISBN 957-522-312-8
- 《小說家的政治週記》 ISBN 957-13-0977-X
- 《朱天心作品集》
- 《古都》 ISBN 957-708-492-3
- 《古都風韻(清水賢一郎譯本)》 ISBN 4-336-04133-4
- The Old Capital(Howard Goldblatt《古都》英譯本) ISBN 978-0-231-14112-3
- 《獵人們》 ISBN 9867810813(2005/09/28 印刻出版)
- 《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 ISBN 9789866377495 獲2009年九歌年度小說獎、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 《三十三年夢》
- 《那貓那人那城》
合著
- 《下午茶話題》(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ISBN 957-708-017-0
- 《三姊妹》(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ISBN 957-331-265-4
- 《學飛的盟盟》(朱天心、謝海盟)ISBN 986-7810-55-4
- 《小說家族》
主編
朗讀
延伸閱讀
- 清水賢一郎著,張季琳譯:〈「記憶」之書——導讀朱天心《古都》日文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註釋
參考文獻
- ^ 臺灣女人. 朱天心(1958─).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中文(臺灣)).
- ^ 2.0 2.1 孫, 潔茹. 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 13.
- ^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國文天地》1998年1月。
- ^ 孫潔茹,外省第二代的認同歷程-以朱天心及其小說為例,《文化研究月報》2004年6月。
- ^ 藝文界熱烈響應倒扁行動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2-15.
- ^ 田, 威寧. 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8: 33.
- ^ 陳德倫. 逆時代之流,以文學煉金──專訪朱天文×朱天心:「寫作是這個家最大的事」. 報導者. 2022-03-18 [202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1).
- ^ 吳, 忻怡. 成為認同參照的「他者」:朱天心及其相關研究的社會學考察. 臺灣社會學刊. 2008-12, (41): 2.
- ^ 何, 春蕤. 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 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邊華. 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 時報. 1994: 335–343. ISBN 957-13-1466-8.
- ^ 楊如英. 多重互文、多重空間論〈古都〉中的文化認同與文本定位. 台灣文化研究網站. 1998 [202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 ^ 楊, 翠. 建構我族.解構他族——朱天心的記憶與認同之辯證. 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