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城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光緒十三年(1887)《桐鄉縣誌》桐鄉縣城圖。

桐鄉城牆為舊桐鄉縣城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梧桐街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現城牆與護城河均已不存。

桐鄉縣為明宣德五年(1430)分崇德縣募化、千金、保寧、清風、永新、梧桐等六鄉置縣,屬嘉興府,縣治設於梧桐鄉鳳鳴市[1]。建縣之初原無城池,天順、成化、正德年間均擬建城池未成,嘉靖二十二年(1543)(一說為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因倭寇騷亂築成。城牆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南北略長,東西稍短,城周約五里(實為一千二百丈,約3840米),外高三丈一尺(約9.92米),內高一丈四尺(約4.48米),上寬一丈八尺(約5.76米),下寬二丈二尺(約7.04米),上磚下石。設陸門四座、水門四座(原西水門封閉不通,清康熙時疏通),四座陸門分別為東門青陽門、西曰兌悅門、南門時薰門和北門來遠門(光緒城圖中作寧遠門),外部均設有瓮城,護城河寬六丈(約19.2米),深二丈五尺(約8米),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同治年間均有重修[2]。20世紀50年代首先拆除各城門並鑿通瓮城,1958年因建大會堂及農村水利建設需要陸續拆除城牆,至60年代末已全部拆除,此後護城河亦被填平[3]

原城內主要建築有縣署(其址今為縣前街老公安局)、學宮(桐鄉縣學文廟,其址今為桐鄉一中)、城隍廟、惠雲寺、桐溪書院等,今均已不存。城內尚存夏氏府第(位於夏家浜,今吳蓬藝術館,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向陽院(位於武廟街28號,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等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

參考文獻

  1. ^ 清·嚴辰纂修,《光緒桐鄉縣誌·卷一·疆域·沿革》:宣德五年,巡撫大理寺卿胡槩以崇德地大民夥、勢難剸制,奏析募化、千金、保寧、清風、永新、梧桐等六鄉置縣,治於梧桐鄉鳳鳴市,名其縣曰桐鄉。(按胡槩奏請在四年三月,析邑在五年二月)。
  2. ^ 《光緒桐鄉縣誌·卷三·建置·城池》:桐舊為鄉,隸崇德,明宣德五年知府齊政相度土宜分崇德梧桐鄉為縣治。天順初知縣張泰、成化中孟俊、正德中任洛等始創城隍,工俱未竣。嘉靖二十二年倭寇告警,巡撫王忬檄知縣金燕築成之,周圍五里許,計一千二百丈,外高三丈一尺,內高一丈四尺,上闊一丈八尺,下闊二丈二尺,上磚下石。陸門四,東曰青陽,西曰兌悅,南曰時薰,北曰來遠,水門四,各有吊橋跨池城隍,以通往來,惟西水門閉不通流。垛凡一千十二,城樓四座,月城四,敵台十三,敵樓八。濠周於城,廣六丈,深二丈五尺。主簿江以同有修城記。國朝順治三年建月城(金貢)(府志作鎖,俟考),亭八座,十七年知縣王好仁重修減垛口五百零六,雉堞一新。康熙十四年知縣徐秉元重修,二十四年知縣何金藺修築城垛、開竣城內河道,一律深通,西水門阻塞百年,特加疏辟,三十四年知縣郭金湯重修,五十一年知縣魯城倡捐修築女牆、垛口、雉堞及四門城樓,司其事者紳士鄒大綬、鍾彝、汪用謙、張朱、姜福元,耆民岑仙谷、金公禮、蔣惠安、陳煥文、徐虬。雍正五年知縣王輅奉檄重修。乾隆三十三年知縣李天錫詳請修建內外城垣、垛口、四門城樓。同治初,城垣坍損,知縣富拉渾領帑修築,八年又捐修續坍工段(舊志參府志)。
  3. ^ 丁伯良. 《昔日桐乡城》. 嘉興故事. [2018-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