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梨園公所

座標31°13′46″N 121°29′35″E / 31.229519°N 121.493188°E / 31.229519; 121.49318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1°13′46″N 121°29′35″E / 31.229519°N 121.493188°E / 31.229519; 121.493188

梨園公所
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1640年
認定時間2000年5月22日
地圖

上海梨園公所,是一個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593號的古建築,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伶界名人夏月恆夏月珊潘月樵等為維護伶人利益和社會地位,協調同仁矛盾,發起成立「上海伶界聯合會」,在方浜中路593號的一所舊廟址修建上海梨園公所[1]。常年開支經費則規定由伶人從自己的「包銀」收入中提取「五厘」作充助;而特別經費則從各戲班臨時公演串戲中集資。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人曾在此短住[2]

梨園公所供奉老郎神塑像。前廳、大廳、東西廂房供辦公、議事、集會和活動之用。民國元年(1912年),又增建樓房,購置義地及山莊作為收埋故世藝人。公所後來又辦榛苓學堂,專收伶人子弟免費入學習藝,以保護伶人子弟被人歧視不能入學的權利。「榛苓」之名由藝人汪笑儂所起[3]。公所還推行改良京劇,包括新編《新茶花女》、《黑籍冤魂》、《明末遺恨》等。辛亥革命前夕,由潘月樵等為首組織伶界「敢死隊」,在「梨園公所」秘密策劃參加武裝起義,孫中山得知後,曾親自到梨園公所與京劇藝人座談留念,並寫「現身說法」匾額(文化大革命期間,匾額被毀[4])。

抗日戰爭期間,梨園公所成為接受上海難民的地點之一[5]上海戰役結束後,周信芳、俞振飛還相繼擔任過董事長和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所解散,地址改為方濱中路第二小學,之後再改幼兒園使用[6]。梨園公所遺址現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2000年5月22日,登錄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5]

參考

  1. ^ 馬學新等主編. 上海文化源流辞典.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07: 606. ISBN 7-80515-238-1. 
  2. ^ 韓淑芳主編. 民国趣读 老城记 老上海.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8.01: 44–45. ISBN 978-7-5034-9419-2. 
  3. ^ 政協上海市南市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 南市文史资料选辑 第5辑. 政協上海市南市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 : 79–80. 
  4. ^ 吳漢民主編;蔣澄瀾,周駿羽,陶人觀等副主編. 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 第7辑 影剧娱乐.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9.09: 1–2. ISBN 7-80622-633-8. 
  5. ^ 5.0 5.1 蘇智良主編. 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 Robert Jacquinot de Besangeet la Protection Civile pendant la Guerre.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06: 154. ISBN 978-7-5495-6523-8. 
  6. ^ 薛理勇主編. 上海掌故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12: 142. ISBN 7-5326-0513-2. 
  7. ^ 趙宗仁主編. 旧事 老上海珍闻. 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發行有限公司. 2012.04: 119–120. ISBN 978-7-5452-1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