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歌唱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789年的歌唱劇《後宮誘逃

歌唱劇德語Singspiel)是帶有歌唱和樂器音樂演奏的小型的話劇,起源於英國的「敘事歌劇」和法國的「喜歌劇」,十八世紀後半期傳入德國,逐形成後來的歌唱劇。其特點是以音樂化的對白代替宣敘調的形式,加入民謠的風格,內容多帶有政治諷刺的含義。

歷史

從16世紀開始在德語中就已經存在歌唱劇這個名稱,當時這個名稱指的是帶有表演的小夜曲或者帶有音樂的教堂、宮廷或者城市裏的演出。在巴洛克時期里出現了參照意大利的榜樣形成的田園詩歌。當時歌唱劇這個名稱泛指所有帶有音樂的舞台演出,它與歌劇之間的區別僅在於歌劇是從拉丁語族地區來的劇目,而歌唱劇則泛指所有在德國當地形成的類似的劇目。

從1700年開始歌唱劇這個名稱開始被用來區分市民階層的音樂劇與宮廷的歌劇。與歌劇不同的是歌唱劇使用歌曲,而不使用詠嘆調,使用對話,而不使用宣敘調。當時有些簡單的歌唱劇甚至沒有自己作的曲,而是直接使用當時流行的綜藝秀曲調。

1776年約瑟夫二世將維也納的法國劇院改名為德語國家劇院(今城堡劇院),鼓勵演唱德語歌唱劇,來排擠法語劇目。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的《後宮誘逃》就是在這個情況下產生的。維也納的國家歌唱劇結合了傳統的維也納民間劇目、喜歌劇和正歌劇(《魔笛》就有這個特點)。歌德克里斯多夫·馬丁·維蘭德也為歌唱劇寫過詞。

通過約翰·亞當·席勒的影響德語歌唱劇於18世紀和19世紀初達到了其頂峰。歌唱劇往往有喜劇特徵,因為當時的傳統是市民劇目必須是喜劇。這個傳統逐漸消失後歌唱劇也被用來表達嚴肅的內容,比如莫扎特的歌唱劇以及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費德里奧》(其第一幕具有明顯的歌唱劇特徵)。

在19世紀裏歌唱劇與規模巨大的大歌劇正好相反,而且小的巡迴演出的劇團也可以表演歌唱劇。這個時候的作家包括阿爾伯特·洛爾青

在19世紀後半頁輕歌劇往往被稱為歌唱劇。20世紀在倫敦和紐約形成了音樂喜劇,今天的音樂劇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