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民鐸 (雜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鐸》(意為「人民之警鐘」,英文:The People's Tocsin),爲中國五四運動期間創辦的大型綜合性刊物,1916年6月在日本東京創刊,1931年1月停刊。

創刊

中國五四運動風起雲湧,中國留日學生社團「學術研究會」亦期望貢獻一力,於是在1916年6月於日本東京創辦《民鐸》雜誌。初定為季刊,後又改為月刊、雙月刊[1]

《民鐸》初期以「民主主義」為主導,立社思想是「促進民智、培養民德、發揚民力」及「網羅各門著述,純從根本上討論是非得失」,帶有很強的政治性及愛國色彩。其內容多為論文,兼有詩詞、戲劇、小說等,不分欄目。期間,雜誌因發表斥責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文章而被日本政府查封。

雜誌主要撰稿者有朱謙之楊昌濟郭紹虞易家鉞嚴既澄張東蓀黎錦熙梁漱溟耿繼之徐志摩范壽康李大年歐陽竟無盛朗西章錫琛陳兼善樊仲雲黃卓周予同許興凱楊東蓀等。李大釗郭沫若也發表過文章和新詩。

轉型

自1918年12月1日第1卷第5號起,雜誌社遷往上海,同時宣稱「本誌今後之責任,純以闡揚平民精神,介紹現代最新思潮為主」,逐漸偏向學術性,針砭時弊及反對帝國主義的文章日漸減少,學術性文章增多。雜誌最終成為純學術刊物。

1919年至1928年期間,雜誌改由「學術研究會」的李邦藩(李邦藩,字石岑)單獨主編。李邦藩尼采的「奮鬥意志」或「靈的覺醒」為主導辦刊,使之成為譯介西方哲學思潮的刊物,主要是系統介紹尼采柏格森哲姆士康德各大師的哲學,及達爾文進化論;同時,雜誌亦發表各家論著,介紹其他哲學學派及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及自然科學等各方面,其基調是反對封建主義,宣傳民主主義個性解放

後期

1928年以後,雜誌的主導思想轉向辯證唯物論,開始系統介紹黑格爾辯證法費爾巴哈唯物論。例如楊東蓀的《思想界之轉變》、《狄慈根哲學》、《從自然科學的唯物論到辯證唯物論》,以及許興凱的《演繹法、歸納法與辯證法的唯物論》等文,都重點在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唯物論思想,並指出它是當時「最科學、最正確和最新」的哲學思想,馬恩二人是「科學的社會主義之創始者」。

同時,《民鐸》也刊載過少數反馬克思主義、反民主主義及反對自由戀愛的文章。

1931年1月,《民鐸》停刊,總共出刊10卷共52期(其中第1卷出7期,第2—10卷各出5期)。

參考

  1. ^ 朱漢民總主編;王興國主編. 湖湘文化通史 第4册 近代卷 上. 長沙:嶽麓書社. 2015.05: 188. ISBN 7-5538-0300-6. 

參考及外鏈

  • 《上海出版志》編輯委員會.《上海出版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