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沉字橋 (蕉城區)

座標26°47′39.29″N 119°14′27.29″E / 26.7942472°N 119.2409139°E / 26.7942472; 119.2409139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梅鶴古建築群
沉字橋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虎浿鎮梅鶴村
坐標26°47′39.29″N 119°14′27.29″E / 26.7942472°N 119.2409139°E / 26.7942472; 119.2409139
分類古建築
時代北宋
認定時間2018年9月7日
保護歷史
蕉城區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
蕉城區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梅鶴古建築群)

沉字橋,又名花橋登龍橋,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虎浿鎮梅鶴村,是寧德市境內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石拱木廊橋,也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梅鶴古建築群的一部分[1][2]。沉字橋被明朝萬曆年間的縣丞范節譽為「寧陽第一橋」。[3][4]

名稱

沉字橋得名於與朱熹相關的典故。據說南宋淳熙年間,朱熹在古田杉洋講學期間到寧德石堂[註 1]遊覽,走過此橋時有感而發,稱石堂在數十年之內「必出異人」,遂在村民正在建設的廊橋上題字,後木匠以為是小孩在木板上塗鴉,試圖刨掉塗鴉時卻發現墨跡已入木三分,這座橋於是得名沉字橋[6]。該事件七十年後,出身文峰村的理學家陳普在橋上對出了下聯[3]。18世紀70年代(清朝乾隆年間),沉字橋曾進行過一次大修,因重修後橋樑工藝精湛而又有了「花橋」的稱謂。[4][7]

歷史

沉字橋始建於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橋體歷朝歷經多次修繕。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廊屋坍塌,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說為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亦有重修。2003年12月12日,沉字橋入選蕉城區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8],2015年隨梅鶴古建築群合併入選蕉城區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5],2018年9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將沉字橋公佈為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

沉字橋由花崗岩砌成,南北橫貫黛溪,全長36米,寬3.5米,有2個橋墩、3個孔洞,廊屋為抬梁穿斗式混合構架雙坡頂,高5米,有9個開間、48根橋柱,中間則是歇山頂橋亭[4]。橋內有後人重寫的當時朱熹所題寫之上聯「紫陽詩讖石堂名彰千古」,以及陳普所寫的下聯「玄帝位尊金厥壽永萬年」。沉字橋隨梅鶴古建築群入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福建省人民政府將每個單體建築四周外延20米區域劃定為保護範圍。[1][7]

註釋

  1. ^ 石堂是現今虎浿鎮梅鶴、文峰兩個行政村所轄區域的統稱。[5]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18〕218号). 2018-09-07 [2024-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3). 公有領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2. ^ 國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 福建分册 下. 福州: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07: 732–742. ISBN 978-7-80516-829-6. 
  3. ^ 3.0 3.1 八闽记忆 | 宁德蕉城:石堂林厝 梅鹤之约. 福建日報. 2021-09-03 [2024-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0). 
  4. ^ 4.0 4.1 4.2 周秋琦等. 宁德古建筑.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 235–236. ISBN 978-7-211-07042-8. 
  5. ^ 5.0 5.1 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人民政府关于要求转报将梅鹤村与文峰村古建筑群列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 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政府. 2017-01-11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5). 
  6. ^ 唐頤. 二十八个人的闽东. 福州: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11: 86–87. ISBN 978-7-80719-633-4. 
  7. ^ 7.0 7.1 林立志. 梅鹤古韵. 寧德網. 2021-03-17 [2024-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0). 
  8. ^ 張杰; 楊詩雨; 趙永茹.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梅鹤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城市規劃. 2023, (07). ISSN 100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