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樂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he Cure
治療樂隊
治療樂隊樂隊於2007年在新加坡的現場演出。從左至右:珀爾·湯普森、傑森·庫珀(位在後方)、羅伯特·史密斯、賽門·加勒普。
組合
音樂類型
出道地點 英國英格蘭西薩塞克斯郡克勞利
活躍年代1976–現在
唱片公司
網站thecure.com
相關團體
現任成員
羅伯特·史密斯
賽門·加勒普英語Simon Gallup
羅傑·歐唐納英語Roger O'Donnell
傑森·庫珀英語Jason Cooper
里維斯·蓋布瑞爾斯英語Reeves Gabrels
已離開成員
麥可·鄧普西英語Michael Dempsey
珀爾·湯普森英語Pearl Thompson
洛·托赫斯特英語Lol Tolhurst
馬泰厄·赫特利英語Matthieu Hartley
安迪·安德森英語Andy Anderson (drummer)
菲爾·多納利英語Phil Thornalley
鮑里斯·威廉斯英語Boris Williams
派瑞·巴蒙特英語Perry Bamonte

治療樂隊(英語:The Cure,台灣稱為怪人合唱團),是一支於 1976 年在西薩塞克斯郡克勞利成立的搖滾樂隊。該樂隊經歷了多次人員調整,只有其核心、結他手兼主要曲作者 Robert Smith 是固定成員。他經常以其一頭亂髮、蒼白的面龐,和塗抹故意弄髒的唇膏示人。

樂隊成員在 1970 年代末開始嘗試推出他們的音樂。他們的第一張專輯 Three Imaginary Boys (1979)同他們早期的單曲被認為是在英國後龐克新浪潮運動掀起龐克搖滾革命的一部分。樂隊在 1980 年代早期從哥德搖滾中汲取靈感,音樂主題趨向黑暗和痛苦。在 1982 年的專輯 Pornography 發行後,由於其核心 Robert Smith 十分希望將樂隊帶回原來陰鬱的風格,使樂隊的未來難以預測。隨着 1982 年的單曲「Let's Go to Bed」,Smith 開始在樂隊的音樂里注入更多流行音樂的感覺。隨後樂隊的人氣日漸增長。特別是在美國,樂隊的歌曲「Just Like Heaven」、「Lovesong」和「Friday I'm in Love」均進入了告示牌前 40 位。在 1990 年代初,治療樂隊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另類搖滾樂隊之一。經粗略統計,2004 年樂隊已售出兩千七百萬張專輯。至今,樂隊已經發行 13 張錄音室專輯、2 張 EP 和超過 30 首單曲,全球專輯銷量超過三千萬張。[1]

2019年,治療樂隊入選搖滾名人堂[2]

歷史

成立及早期(1973—1979)

治療樂隊最早的前身是一個名為 Obelisk 的樂隊,由 Succex 的 Crawley 地區 Notre Dame 中學的學生們組成。[3][4]樂隊於 1973 年 4 月進行了首次公開演出,成員分別為Robert Smith(鋼琴)、Michael "Mick" Dempsey(結他)、Laurance "Lol" Tolhurst(敲擊樂器)、Marc Ceccagno(主音結他)以及 Alan Hill(貝司)。而當他們中的一部分升入 St. Wilfrid 天主教綜合中學時,情況發生了變化。1976 年 1 月,Marc Ceccagno 聯合了 Robert Smith、Michael "Mick" Dempsey 和另兩位學校同學組成了 Malice 樂隊。[5][6]其後 Ceccagno 因想組一支名為 Amulet 的爵士搖滾混搭樂隊而離開了他們。由於 Tolhust 和 Thompson 分別取代了原 Malice 的鼓手和主音結他[7],在1977年的1月剩餘的成員們將隊名改為 Easy Cure。Malice 和 Easy Cure 兩支樂隊在尋找主音歌手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直到1977年9月才決定由樂隊核心Smith擔任。

那一年,Easy Cure 得到了德國廠牌 Hansa Records 的唱片合約。[5]然而儘管樂隊為公司錄製了數首歌曲,卻沒有一首出版。[8][9]在權衡了未來的發展後,樂隊於 1978 年 3 月與 Hansa Records 解約。Smith 在之後回憶道:「我們當時很年輕。他們總想把我們改造成一支面向青少年的樂隊。他們居然讓我們去拍(雜誌)封面照,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了。」Thompson 在該年離隊,隨後Smith將剩下的三人陣容(Smith/Tolhurst/Dempsey)命名為 The Cure 。當月的晚些時候,樂隊在 Succex 的 Chestnut Studios 錄製了他們作為三人組合的首張作品,以作為樣帶分發給各個主流唱片公司。其中的一份樣帶落到了 Polydor Records 的星探 Chris Parry 手裏,也正是他,在 1978 年 9 月將治療樂隊簽入自己成立的隸屬於 Polydor 的新廠牌 Fiction Records 旗下。此後,在 Fiction 與 Polydor 確定了利益分配問題,消除了隔閡以後,樂隊於 1978 年 12 月 22 日由 Small Wonder 廠牌發行了他們的首張單曲「Killing an Arab」。此曲同時受到了人們的稱讚和指責:雖然由於單曲激進的標題受到了種族仇視的指責,但此歌曲實際上是以法國存在主義作家 Albert Camus 的小說 The Stranger 為基礎創作而成的。樂隊選擇於 1979 年在 Fiction Records 再版此張單曲,Fiction Records 也堅持不懈地致力於消除人們對該曲含有種族仇視的誤解。一則早期 NME 關於樂隊的文章寫道:「(治療樂隊)就像從城郊向煙霧瀰漫的首都酒吧及俱樂部吹來的一股清新的空氣。」並指出「隨着 John Peel(電台 DJ)的一段時間的推廣以及因大量倫敦地區的特邀演奏而排滿的日程表,治療樂隊能否保有(音樂上)別具一格的生活情趣,讓我們拭目以待。」

治療樂隊於 1979 年 3 月發行了他們首張專輯 Three Imaginary Boys 。由於樂隊在錄音室的經驗不足,Parry 和錄音工程師 Mike Hedge 掌管了錄音的全過程。然而樂隊對他們的首張專輯感到不滿意,尤其是 Smith。他在 1987 年的一次採訪中坦承「專輯裏的許多東西都很膚淺,在那時我其實一點也不喜歡。有評論說該專輯不足掛齒,我認為他們是公正的。甚至於當我們完成製作之後,我仍想再加點實質性的東西。」樂隊在隨後作為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宣傳巡演的演出嘉賓,在八月至十月週遊了英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斯。當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的錄音結他手 John Mckay 中途離隊後,Smith 臨時頂替了該樂隊的空缺,他在巡演中身兼二職。

治療樂隊的第三張單曲「Jumping Someone Else's Train」在 1979 年 10 月上旬面世。緊接着,Dempsey 由於對 Smith 為下一張專輯所作曲子的冷淡反應而被「解僱」。於是他加入了 Associate 樂隊,同時 The Magspies 的低音結他手 Simon Gallup 和琴鍵手 Matthieu Hartley 加入了治療樂隊。同年 11 月至 12 月,Fiction Records 旗下的兩支樂隊集結到了一起。Associate 作為嘉賓樂隊偕同 The Cure 和 The Passions 參與了英格蘭的 Future Pastimes Tour 的巡演。治療樂隊的新陣容在此期間演奏了數首新專輯中的歌曲。同時,由 Smith、Tolhurst、Dempsey、Gallup、Hartley 和 Thompson 以及親朋好友們組成的伴唱團聯合主音歌手,當地的郵遞員 Frankie Bell,組成了一支「巡演副產品」樂隊 Cult Hero,並於 12 月發行了一張 7 英寸單曲。

早期的哥德式階段(1980—1982)

由於樂隊在第一張專輯中缺乏創意,Smith 在樂隊發行的的第二張專輯 Seventeen Seconds (1980) 中發揮了更大的影響力。這張專輯由他和 Mike Hedges 共同創作,並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上排名第 20 位。專輯中的單曲「A Forest」成為樂隊第一首熱門單曲,在單曲榜上排名第 31 位。這張專輯與人們印象中治療樂隊的聲音有所不同,Hedges 將其描述為「憂鬱、大氣,與 Three Imaginary Boys 非常不同」。NME在對該專輯的評論中表示:「對於像治療樂隊這樣年輕的樂隊來說,他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覆蓋了如此多的領域,這似乎令人驚訝。」同年,Three Imaginary Boys 在美國市場上被重新包裝為 Boys Don't Cry,並添加了新的藝術作品和修改後的曲目列表。為宣傳這兩個版本,治療樂隊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世界巡演。巡演結束後,Matthieu Hartley 離開了樂隊。Hartley 說:「我意識到這個樂隊正在走向自殺式的、陰鬱的音樂——我對這種東西根本不感興趣。」

樂隊隨後召集了 Hedges,並製作了他們的第三張專輯 Faith (1981)。這張專輯進一步加劇了 Seventeen Seconds 中的陰鬱情緒,在英國排行榜上最高排名第 14 位。專輯的盒式磁帶中包含了動畫影片 Carnage Visors 的器樂配樂。  1981 年末,治療樂隊發行了非專輯單曲「Charlotte Something」。至此,音樂中陰鬱情緒對樂隊的創作態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陷入了殘忍的困境」。有時史密斯會被他在舞台上展現的角色所吞噬,最後流着淚結束演出。

1982 年,治療樂隊錄製並發行了 Pornography,這是樂隊早期「壓抑沮喪」三部曲的第三張也是最後一張專輯,鞏固了樂隊作為新興哥德式搖滾流派傳播者之一的地位。  Smith 表示,在錄製 Pornography 期間,他「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但這與團隊無關,而與我的性格、年齡和性格有關。我想我在 Pornography 這張專輯上遇到了最糟糕的情況。回想起來並了解了其他人對所發生的事情的看法後,當時我真的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人」。  Gallup 這樣描述這張專輯:「虛無主義佔據了整張專輯......我們唱的『即使我們都死了也沒關係(It doesn't matter if we all die)』,而這正是我們當時的想法。 」Parry 擔心這張專輯沒有適合廣播播放的熱門歌曲,並指示 Smith 和製作人 Phil Thornalley 潤色歌曲「The Hanging Garden」以作為單曲發行。  儘管樂隊擔心這張專輯不會取得商業成功,Pornography 還是成為了樂隊的第一張英國十大專輯,在排行榜上排名第 8 位。

Pornography 發行後,樂隊又進行了名為「十四個明確的瞬間 ( Fourteen Explicit Moments )」的巡演。樂隊首次採用了他們標誌性的大而高的頭髮造型,並在臉上塗口紅。巡演結束時,Simon Gallup 與 Smith 在酒吧打了一架,然後離開了樂隊。在接下來的十八個月里,兩人沒有再說話。史密斯隨後擱置了治療樂隊,並於 1982 年 11 月重新加入樂隊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擔任主音結他手。 他隨後成為該樂隊的全職成員,並被推薦為樂隊主音歌手,還在現場視頻和專輯 Nocturne 中出現。隨後他們一起錄製了專輯 Hyæna,但在 1984 年 6 月的專輯發行前兩周離開了樂隊,專注於治療樂隊。

商業上的成功(1983—1988)

隨着 Gallup 離開治療樂隊以及 Smith 與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合作,有關樂隊解散的謠言四起。 1982 年 12 月,Smith 對 Melody Maker 說道:「治療樂隊真的還存在嗎?我自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已經到了我不想再以這種形式工作的地步了。」他隨後補充道,「無論發生什麼,我、Laurence 和 Simon 都不會再在一起了。我知道這一點。」

Parry 擔心唱片公司頂級樂隊的狀況,並確信解決治療樂隊目前困境方案是重塑其音樂風格。Parry 設法說服 Smith 和 Tolhust 接受這個想法。Parry 稱:「這對 Robert 很有吸引力,因為他無論如何都想摧毀治療樂隊。」兩人於 1982 年末發行了單曲「Let's Go to Bed」,其中 Tolhust 演奏琴鍵而非鼓。雖然 Smith 將這首一次性寫成的單曲稱為「愚蠢的」流行歌曲,但它在英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並在單曲榜上排名第 44 位, 還進入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前 20 名。隨後在 1983 年,兩首更成功的歌曲:基於合成器的「The Walk」達到了第 12 名,「The Love Cats」達到了第 7 名,並成為了樂隊第一首英國十大熱門單曲。這些單曲及其 B 面收錄在合輯 Japanese Whispers (1983)中。

1984年,治療樂隊發行了一張迷幻搖滾專輯 The Top ,Smith 在這張專輯中演奏了除鼓(由 Andy Andreson演奏)和色士風(由 Malice 的早期成員 Porl Thompson 演奏,他後來正式了加入治療樂隊)之外的大部分樂器。這張專輯在英國排名前十,也是他們第一張在美國打入 Billboard 200 的錄音室專輯,排名第 180 位。Melody Maker 稱讚這張專輯為「永不過時的迷幻搖滾」,同時發出疑問,「我還沒有遇到任何人可以告訴我治療樂隊為什麼如此受歡迎。」治療樂隊隨後與 Thompson 和 Anderson 一起開始了他們的 Top Tour 全球巡演,並由擔任專輯製作人的 Phil Thornalley 演奏貝司。 治療樂隊於 1984 年底發行的第一張現場專輯 Concert 收錄了這次巡演。巡演即將結束時,Andreson 因破壞酒店房間而被解僱,取而代之的是 Boris Williams,他曾是樂隊 Thompson Twins 的巡演鼓手。Thornalley 也因為巡演的壓力而離開。前治療樂隊低音結他手 Simon Gallup 在此期間組建了 Fools Dance 樂隊,在巡演 Gary Biddles 後與 Smith 和解,重新加入了樂隊。Smith 對 Gallup 的回歸感到欣喜若狂,並向 Melody Maker 宣佈:「我們又是一個團體了。」

1985 年,Smith、Tolhurst、Gallup、Williams 和 Thompson 組成的新陣容發行了 The Head on the Door。這張專輯成功地將樂隊音樂中樂觀和悲觀的方面結合在一起。這張專輯在英國排名第 7 位,在美國排名第 59 位。這次成功部分歸功於該專輯的兩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單曲「In Between Days」和「Close to Me」。繼專輯和世界巡演之後,樂隊於 1986 年以三種格式發行了單曲合輯 Standing on a Beach (每種格式都有不同的曲目列表和特定標題)。這張合輯進入了美國排行榜前 50 位。樂隊隨後進行巡迴演出以支持該合輯,並發佈了在法國南部拍攝的節目 The Cure in Orange 的現場音樂會 VHS 和激光光碟。在此期間,樂隊在歐洲(特別是法國、德國和比荷盧三國)人氣極高,並且在美國和加拿大也越來越受歡迎。

1987 年,樂隊發行了雙專輯 Kiss Me, Kiss Me, Kiss Me,該專輯在英國排名第 6 位,在多個國家排名前十, 並且首次進入美國前 40 名(排名第 35 位)。這張專輯還在美國獲得了白金唱片認證。[10]專輯的第三首單曲「Just Like Heaven」是樂隊迄今為止在美國最成功的單曲,也是他們第一首打入 Billboard 前 40 名的單曲。這張專輯還製造了另外三首熱門單曲。專輯發行後,樂隊聘請了 Roger O'Donnell (他曾是樂隊 the Psychedelic Furs 的巡演琴鍵手,也是 Williams 的老朋友)來填補 Tolhust 的工作,同時讓 Thompson 專注于吉他。在隨後的巡演中,Tolhust 的酗酒開始影響他的表演能力。1987年底,樂隊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演出,成為第一批在那裏舉辦大型音樂會的英國另類搖滾樂隊之一。演唱會因購買假票的歌迷被拒絕入場而引發騷亂。此後,樂隊直到 2013 年才再次在阿根廷演出。

專輯 Disintegration 與世界範圍內的流行(1989—1993)

1989年,治療樂隊發行了廣受好評的專輯 Disintegration ,並在英國排名第 3 位,成為他們迄今為止排名最高的專輯。其中「Lullaby」「Lovesong」「Pictures of You」三首單曲在英國和德國排名前 30 位。專輯在美國排行榜上也達到了第 12 位,單曲「Fascination Street」首次在美國現代搖滾排行榜上排名第 1 位,「Lovesong」更是在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排名第 2 位(這也是樂隊唯一一首進入美國前 10 名的單曲)。到 1992 年,專輯在全球的銷量已超過 300 萬張。

在專輯的製作期間,樂隊成員給 Smith 下了最後通牒:要麼 Tolhust 離開樂隊,要麼其他成員離開。1989 年 2 月,Tolhust 向媒體宣佈退出樂隊。最終 O'Donnell 成為了樂隊的正式成員,樂隊的創始成員只剩下 Smith 一人。他將 Tolhust 的退出歸因於後者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以及酗酒問題,「他在所有事情上都格格不入,這對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害的」。由於 Tolhust 在錄製 Disintegration 期間仍在成員名單中,因此專輯的內頁註釋將其標記位演奏「其他樂器」並被列為每首歌的共同創作者。然而據透露,由於酗酒,Tolhust 除了「Homesick」外,對專輯的其餘部分的貢獻微乎其微。

隨後,樂隊在美國成功舉行了巡演。1989 年 9 月 6 日,樂隊在洛杉機環球露天劇場舉行的 1989 年 MTV 音樂錄像頒獎典禮上表演了歌曲「Just Like Heaven」。1990 年 5 月,O'Donnell 退出,由 Perry Bamonte 取代其職位,後者同時還在樂隊中演奏琴鍵和結他,自 1984 年以來亦是樂隊的固定巡演人員。11 月,樂隊發行了名為 Mixed Up 的混音合輯。1991 年,樂隊榮獲全英音樂獎最佳英國團體獎。同年,Tolhust 對 Smith 和 Fiction Records 提起版權費訴訟,聲稱他和 Smith 共同擁有「The Cure」這個名字。這場訴訟最終以 Smith 於 1994 年勝訴而告終。

與此同時,樂隊返回錄音室錄製了下一張專輯—— Wish (1992)。這張專輯在英國排名第 1 位,在美國排名第 2 位,並貢獻了國際熱門歌曲「High」和「Friday I'm in Love」。專輯還獲得了 1993 年格林美獎最佳另類音樂專輯的提名。1993 年秋天,樂隊發行了現場專輯 ShowParis ,其中收錄了他們 Wish 世界巡演的錄音。

過渡(1994—1998)

1994 年,樂隊為電影 The Crow 創作了歌曲「Burn」,在 Billboard 200 的專輯排行榜上名列第 1 位。同時,樂隊的陣容再次發生了變化。Porl Thompson 離開樂隊參與 Page and Plant 的巡演,Boris Williams 退出並由 Jason Cooper 取代,Roger O'Donnell 在闊別四年後回歸,負責琴鍵演奏。而當他們的新專輯於 1994 年開始錄製時,只有 Robert Smith 與 Perry Bamonte 參與;Simon Gallup 因健康原因請假,隨後 Cooper 和 O'Donnell 加入了錄製。

1996 年發行的專輯 Wild Mood Swings 與之前的專輯相比反響不佳,標誌着樂隊商業巔峰期的結束。1996 年,樂隊進行了世界巡演以支持該專輯。1997 年,樂隊發行了 Galore,這是一張收錄了他們在 1987 年至 1997 年間發行的所有單曲的合輯,其中亦收錄了由 David Bowie 的長期結他手 Reeves Gabrels 演奏的新單曲「Wrong Number」。1998 年,樂隊為電影 The X-Files 創作了歌曲「More Than This」。

三部曲與大規模成員變動(1999—2005)

由於他們的唱片合同只剩下最後一張專輯,加上 Wild Mood Swings 在商業上的反映和 Galore 的合輯乏善可陳,Smith 認為樂隊的終結可能即將到來,因此他想要製作一張能夠反映樂隊更為嚴肅的一面的專輯。2000 年,Bloodflowers 發行(原定於 1998 年發行),並獲得了格林美獎提名。這張專輯同 PornographyDisintegration 共同組成了「三部曲」(Trilogy)。此後的九個月,樂隊開啟了名為 Dream 的巡演。2001 年,治療樂隊離開了 Fiction Records,發行了合輯 Great Hits 和 DVD,其中收錄了他們多首歌曲的音樂錄像。樂隊亦發行了現場視頻 DVD The Cure: Trilogy

2003 年,樂隊與 Geffen Records 簽約。2004 年,他們在 Fiction Records 上發行了一套合輯,名為 Join the Dots: B-Sides & Rarities, 1978-2001 (The Fiction Years)。這張專輯在 Billboard 200 專輯排行榜上最高排名第 106 位。2004 年,樂隊發行了第 12 張專輯 The Cure。2005 年 5 月,O'Donnell 和 Bamonte 被樂隊解僱。O'Donnell 聲稱 Smith 考慮將樂隊人數縮減為三人。

音樂風格

治療樂隊一般被認為是哥德搖滾的代表性樂隊之一。然而,樂隊成員通常拒絕被分類,特別是被認為是哥德式搖滾樂隊。Robert Smith 在 2006 年表示,「The Cure 這個名字上仍然貼着『哥德』的標籤,真的是太遺憾了」,並補充道,「我們無法被定義。我想我們出道的時候是有些後龐克的,但總的來說並非如此……我們只是演奏出自己的風格,不管別人怎麼說。」

儘管外界經常將這隻樂隊同黑暗、陰鬱的音樂聯繫在一起,但治療樂隊也創作了許多歡快的歌曲,並成為新浪潮運動的一部分。Spin 曾稱「治療樂隊一直是一隻非此即彼的樂隊:……Robert Smith 要麼沉溺在哥德式的悲傷中,要麼就是在舔着他沾滿口紅的手指上粘稠的、甜蜜的棉花糖」。2004 年,Smith 說:「一直以來,人們都在強行說我們是一支哥德樂隊,這總是很矛盾的;因為對大眾而言,我們並非如此。對出租車司機來說,我是那個唱着『Friday I'm in Love』的人,而非那個唱『Shake Dog Shake』或者『One Hundred Years』的傢伙。」

唱片[1]

錄音室專輯

  • Three Imaginary Boys (1979)
  • Seventeen Seconds (1980)
  • Faith (1981)
  • Pornography (1982)
  • The Top (1984)
  • The Head on the Door (1985)
  • Kiss Me, Kiss Me, Kiss Me (1987)
  • Disintegration (1989)
  • Wish (1992)
  • Wild Mood Swings (1996)
  • Bloodflowers (2000)
  • The Cure (2004)
  • 4:13 Dream (2008)

合輯

  • Boys Don't Cry (1980)
  • Japanese Whispers (1983)
  • Standing on a Beach: The Singles (1986)
  • Galore: The Singles 1987–1997 (1997)
  • Greatest Hits (2001)
  • Alternative Rarities 1988–1989 (2010)
  • Acoustic Hits (2017)

現場專輯

  • Concert: The Cure Live (1984)
  • Entreat (1991)
  • Show (1993)
  • Paris (1993)
  • Bestival Live 2011 (2011)
  • 40 Live (Curætion-25 + Anniversary) (2019)

成員

  • Robert Smith – 主音歌手,結他,琴鍵 (1976–至今)
  • Simon Gallup – 貝司,琴鍵,伴唱 (1979–1982, 1985–至今)
  • Porl Thompson – 結他,琴鍵 (1976–1978, 1983–1993, 2005–至今)
  • Jason Cooper – 鼓,敲擊樂器 (1995–至今)

已離開成員

  • Lol Tolhurst – 鼓,敲擊樂器,琴鍵,鼓機,其他樂器 (1976–1989)
  • Michael Dempsey – 貝司,伴唱 (1976–1979)
  • Matthieu Hartley – 琴鍵 (1979–1980)
  • Phil Thornalley – 貝司 (1983–1984)
  • Andy Anderson – 鼓,敲擊樂器 (1983–1984)
  • Boris Williams – 鼓,敲擊樂器 (1984–1994)
  • Roger O'Donnell – 琴鍵,敲擊樂器 (1987–1990, 1995–2005)
  • Perry Bamonte – 琴鍵,結他,六弦貝司 (1990–2005)

參考資料

  1. ^ 1.0 1.1 CURE songs and albums. [2024-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1). 
  2. ^ The Cur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2019 [December 13,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6). 
  3. ^ Metzer, Greg. Rock Band Name Origins. McFarland. 21 May 2008: 60. ISBN 9780786455317. 
  4. ^ Jeff Apter.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Omnibus Press. 5 November 2009: 26. ISBN 9780857120243. 
  5. ^ 5.0 5.1 Barbarian, L.; Sutherland, Steve; Smith, Robert. Ten Imaginary Years. Zomba Books. 1988. ISBN 0-946391-87-4. 
  6. ^ Doran, Rachel. The Cure, A History. Spiral Scratch Magazine. April 1992. 
  7. ^ Barbarian, Sutherland, Smith (1988)
  8. ^ A History of The Cure in Melody Maker Magazine by Steve Sutherland (1990)
  9. ^ Frost, Deborah. Taking The Cure with Robert. Creem. 1 October 1987. 
  10. ^ 網易. 从零开始说摇滚93 | 哥特摇滚(五):1985-1990[上]. www.163.com. 2019-12-24 [2024-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