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華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人,於過去10年在烏干達增長迅速,因為中烏貿易快速成長。

烏干達獨立之前,英國作為宗主國曾向當地大量引入亞裔移民,以華人和印度人為主,其中華人主要來自同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馬來半島等地。華人通常從事農場和個體經營,也在殖民地機關擔任文職人員或從事銀行和金融等高端行業。長期以來,華人群體在烏干達逐漸成為了農業和商業兩大行業的代表。他們通常受過良好教育,經濟狀況也普遍好於烏干達本地人。英國記者利斯托威爾在《阿明傳記》一書中稱,普通黑人往往認為亞洲人奸詐狡猾,一些華商更是因放高利貸而聲名狼藉。而華人社區在烏干達相對封閉,恪守自己的宗教、語言和傳統,除了生意之外與當地人交往甚少,特別是極少與當地人通婚。

1962年烏干達脫離英國獨立後,在時任烏干達總理米爾頓·奧博特治下開始出現針對亞裔群體的限制性政策。1968年,烏干達工商業非洲化委員會提出一系列針對亞洲人的舉措。1971年,陸軍少將伊迪·阿明推翻奧博特政權後自任總理。阿明上台後公開對中國進行點名攻擊,聲稱中國資助奧博特的支持者暗殺自己。中國外交部對此兩次進行了駁斥和抗議,把阿明當局稱為反動軍人通過武力政變取得的政權。1972年,阿明利用宗教迷信的藉口,將包括華人和印度人在內的全部亞洲人塑造為「剝削者」的形象,宣佈將烏干達境內的7萬多名華僑全部驅逐出境,包括已獲烏干達國籍者,拒絕離境者將被關進集中營。亞洲人被要求在3個月之內全部離境,而且幾乎不能帶走任何財產(上限僅有50英鎊)。許多亞裔在被驅逐的途中遭到烏干達士兵公然劫掠和濫施暴力,甚至有婦女遭強姦。在3個月的時間內,10餘萬亞洲人幾乎全部撤離烏干達,未離境者不足百人。亞洲人遭驅逐後,留下的大量企業和資產被轉到阿明的親信手中。此舉導致中國政府在1979年的烏坦戰爭中幫助坦桑尼亞將阿明政權推翻。

1982年奧博特重新上台後,採取法律和行政措施鼓勵亞洲人回到烏干達。政府頒佈「被沒收財產法令」,規定亞洲人返回烏干達後,90天之內歸還他們的財產;未經政府同意,被沒收的財產五年內不得出售;返回的亞洲人有資格獲得已售出財產的賠償等,一共歸還由阿明政權扣押的3500家亞洲人企業,價值4億美元。

1986年,約韋里·穆塞韋尼領導的「人民抵抗軍(Popular Resistance Army)」上台執政。1991年1月,穆塞韋尼公開承認20世紀70年代驅逐亞洲人的政策是錯誤的,向他們賠禮道歉,並正式邀請被驅逐的亞裔居民返回家園,發還其被沒收的產業。因此現在的烏干達華僑大多是在20世紀90年代後重返烏干達的,並依然以從事商業為主,如銀行業等。

貿易

中烏貿易關係快速成長始於2005年,當時中國投資者尚只投資酒店和餐廳,到2010年中國已成為繼英國後烏干達第二大投資者。

烏干達最大的華人投資者是出身瀋陽的張豪,他在1999年來到烏干達,最初只是從事入口生意,但後來涉足餐廳、麵包店、平板電視和保安公司等業務。

然而,華人貿易商和居民人數增加卻引起了反彈。來自中國的店主的湧入使得在零售競爭中的烏干達人感到震驚。2011年7月,坎帕拉的烏干達店主罷市,抗議價格上漲,匯率不穩定以及中國和印度貿易商的大量競爭。罷市組織者坎帕拉市貿易商協會稱「外來人特別是中國人做小貿易,」為關注的焦點。

除了貿易,華人其他的業務包括建築業、光纖和公路。包括中國政府援建的醫院和政府大樓。

整合和社區

中國投資者於2009年3月在烏干達成立了中國企業商會,由30多家企業組成的貿易組織。

參考

Jaramogi, Pattrick (2013-02-18), Uganda: Chinese Investments in Uganda Now At Sh1.5 Trillion, retrieved 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