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引導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20年4月20日) |
輿論引導是網絡用語,指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官方媒體即第一時間發佈信息和數字,主動闡明立場和觀點,以達到新聞管制以及維護政府形象的目的,另一方面,官方有效的輿論引導也可消解公眾不滿意識,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新聞傳播學者就展開了關於突發事件輿論傳播的研究。[1] 劉建明在《輿論傳播》等書中提出了「不要害怕反對意見」、「既要講真話,也要講真理」等觀點。[2] 陳力丹在《輿論導向研究》書中指出,面對情緒型輿論時,媒體要保持冷靜與理智;引導訊息性輿論時,要以準確的訊息對模糊的訊息。[3]
概述
「輿論引導」是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任期內的核心新聞政策,輿論工作的核心口號。[4] 相比前總書記江澤民時期的新聞政策,「輿論引導」可被理解為是中國官方運用更為柔性的宣傳手段,看似還以民眾知情權,實則掌握話語權和主動權,全面維護中共利益。傳媒學者錢鋼認為,官方對「輿論引導」的幾個策略為:對公開無法隱瞞的突發新聞事件搶先發佈官方解釋;主動設置議程左右言論;同時以開放和透明的態度邀請外國媒體在第一時間現場採訪和報道;讓影響面甚廣的入門網站為我所用;以震動較小的辦法,封殺當局不希望傳播的消息,處罰不聽話的傳媒。[5]
形成
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6]
十七大後,胡錦濤在2008年1月發表講話,提出「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進一步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氛圍」。[7]
2008年6月20日 (620講話),胡錦濤在視察《人民日報》時,着重就提高輿論引導能力講了五點意見。這也被看作是對其「輿論引導」新聞政策作出的全面表述。[8] 五點意見包括:
“ | 1. 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把堅持正確導向放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首位; 2. 必須堅持以人爲本……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新聞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 |
” |
錢鋼認為,官方看到了社交媒體時代軟宣傳的必要性,胡錦濤新聞政策的要點,是將對信息和輿論的被動防堵,轉為積極出擊。是為「傳媒控制的升級版」。[9][10]
相關事件
烏魯木齊七·五騷亂事件
在應對烏魯木齊七·五騷亂事件上,中國政府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新聞管制方式,國際上並未出現強烈反彈,新聞界的反應大體正面。[11]在七·五事件發生數個小時後,當局沒有驅趕境外媒體記者,政府的新聞發佈也比較及時,中國官方媒體提供的數字和觀點被各國媒體廣泛應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在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認為,官方媒體在第一時間報道事件的動態是符合需要的,這對於滿足人們的資訊需求非常必要。在經歷了西藏314事件之後,如果官方媒體不能在第一時間用自己的畫面和聲音來表達,一旦西方媒介能夠以某種方式,從網絡上或者通過渠道拿到這個消息,以他們的方式報道對中國是更不利的。[12]
五毛黨
輿論引導也催生了一批網絡評論員,由於會得到官方的金錢獎勵,他們也被網民戲稱為五毛黨。[13]網絡評論員通常以普通網民的身份[14],在網上對政府進行正面宣傳引導。特別是在發生突發事件時,要及時引導網上輿論,維護政府的正面形象,儘可能消除各種對政府和學校負面的影響。[15]
參見
參考文獻
- ^ 吳鋒.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机制研究. 《電子政務》. [2013年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4日) (中文(簡體)).
- ^ 劉建明. 《舆论传播》.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年. ISBN 978-730-204-453-6.
- ^ 陳力丹. 《舆论学 — 舆论导向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年. ISBN 978-731-308-576-4.
- ^ 钱钢:“舆论斗争”是一个危险信号. 聯合早報網. [2013年9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9月30日) (簡體中文).
- ^ 錢鋼. 《如此盛世:钱钢的中国观察》. 天地圖書. 2011年1月. ISBN 978-988-219-354-3.
- ^ 胡錦濤: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 新華網. [2007年1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8月30日) (簡體中文).
- ^ 胡锦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華網. [2008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4日) (中文(簡體)).
- ^ 胡锦涛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五点意见. 人民網. [2008年6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1月12日) (簡體中文).
- ^ 一场成功的“舆论引导战”. 人民網. [2008年10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簡體中文).
- ^ 錢鋼. 胡锦涛新闻政策之周年观察. 傳媒透視. 香港電台.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7.
- ^ 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報道的盲點和懸疑. 錢鋼,來源:香港電台:傳媒透視. [2009年8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0).
- ^ 烏魯木齊75事件:中國學會了面對境外媒體. 中新網. [2009年7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3日) (中文(簡體)).
- ^ Bristow, Michael. China's internet 'spin doctors'. BBC News. 2008年12月16日 [2013年10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2月15日).
- ^ 石扉客. 解剖一只网评猿. 南都周刊326期. 2009-06-19 [201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 ^ 《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永久失效連結],2004年12月20日印發,教社政〔2004〕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