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苗春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苗春祭[1],又作「苗、春祭苗. 春祭[2]」,形式為一種音樂祭,實際上是合作社式的「生活實驗」活動[1],被稱為「野生的藝術行動」[3]和「全台灣最『ㄎ一ㄤ』的藝術季」[4]。活動場所在台灣台中市南投縣埔里鎮[5]桃米坑」公車站牌步行約十五分鐘之處,當地警察局附近一幢名為「紙寮坑藝術農工場」的四層樓房[2],該場所一直在建設當中[4]

歷史

最初,人稱「阿寰」的藝術家林經寰和其伴侶「小蓮」鄒貞蓮買下土地、募資建設建築,招募青年志工(稱為「農工隊」)使用價格低廉的建築材料[2]搭建裝修房屋,作為苗春祭的場所[1]。第一屆苗春祭於2014年底籌備[1],僅收入76,000新台幣[4]。活動於每年農曆春節期間初三開始,持續七天[2]。創始人林經寰[2]要求苗春祭的參與者在農工廠生活起居,希望參與者遵守集體規範,共同勞作,並稱可以用勞力或物資抵算門票費用[1]。2018年起,林經寰提出「共同主辦」等概念,要求參與者共同負擔音樂祭的工作和支出,也平分收入[1]。主辦者頗為強調「台灣主體價值的建構」,組織態度較為強硬,經常與參與者產生衝突[2]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李秉芳. 【不務正業?】我參與蓋了個公社,但現在我想試著當普通人. The News Lines 關鍵評論. 2019-07-31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2. ^ 2.0 2.1 2.2 2.3 2.4 2.5 陳考齋. 空間不曾是空的──「非地方」的藝術實踐. medium. 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0). 
  3. ^ regina. 顛覆、創造了什麼?野生的藝術行動─「新台灣壁畫隊」或「苗.春祭」蔣耀賢,林經寰。. 南藝網.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9). 
  4. ^ 4.0 4.1 4.2 林學宗; 張純瑄. 發現自我-苗春祭.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創青宅急便.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8). 
  5. ^ 苗.春祭 2018 地景藝術徵件.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2020-03-2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