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費子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費子智
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出生Karl Patrick Van Hoogstraten[1]
(1902-03-05)1902年3月5日
英國英格蘭倫敦
逝世1992年4月13日(1992歲—04—13)(90歲)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悉尼
知名於東亞研究(專注於中國)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歷史
機構澳洲國立大學

查爾斯·帕特里克·菲茨傑拉德(英語: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1902年3月5日—1992年4月13日),漢名費子智,英國歷史學家、作家,他是一位東亞研究教授,尤其專注於中國,學術生涯主要在澳大利亞進行。[2]費子智在1923年至1950年間先後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了約20年[3]

生平

費子智出生於英國倫敦[2]。他的父母是來自開普殖民地的移民漢斯·索爾英語Hans Sauer[2],母親是愛爾蘭出生的塞西爾·約瑟芬(Cecile Josephine)[1]。費子智畢業於英國布里斯托克利夫頓公學英語Clifton College[4],雖然通過了牛津大學的入學考試,但因無法負擔學費而未能入學,只好進入一家銀行工作[1]

1917年,費子智在《泰晤士報》上讀到兩篇莫理循撰寫的張勳復辟相關報道,由此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並決心前往中國。1923年,費子智乘船獨身前往上海,在京奉鐵路擔任倉庫管理員,1925年底到武漢為一家美國的香腸公司工作。1927年8月回國後,費子智用兩年的時間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習中文,並獲得文憑。1930年12月,他再次前往中國,從越南進入雲南貴州,然後從重慶沿長江而下,到達南京,再北上北京。1931年秋,到陝西山西河南等省考察。1935年,他獲得了利弗休姆獎學金(Leverhulme Fellowship),並從次年秋天至1939年,到滇西地區從事社會人類學研究,出版了白族研究著作《五華樓:關於雲南大理民家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費子智返回英國,為政府提供有關中國事務的建議,並在布萊切利園的情報基地工作。1946年至1950年,他在中國為英國文化協會工作。[1][4][3]

1950年初,費子智受到前澳大利亞駐華公使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副校長高伯蘭英語Douglas Copland的邀請前往澳大利亞巡迴演講,隨後又應邀到澳洲國立大學任教。1954年,擔任新設立的遠東歷史系的首任教授兼系主任,不久又擔任澳洲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院院長。費子智曾於1956年和1958年再次到訪中國。1967年退休後,擔任太平洋研究院客座教授。1968年,獲澳洲國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他是澳洲人文學院創始院士(1969年)和澳洲社會科學院院士(1953年)。[1][4][3]1992年,費子智在澳大利亞悉尼坎珀當去世[1][2]

著作

費子智最著名的著作為《中國文化簡史》(China: A Short Cultural History,1935),曾多次重印和修訂。他還撰寫了許多其他書籍和文章,包括:[5]

  •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Son of Heaven: A Biography of Li Shih-Min, Founder of the T'ang Dynasty,1933)
    • 中文譯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ISBN 978-7-5201-8927-9
  • 《五華樓:關於雲南大理民家的研究》(The Tower of Five Glories: A Study of the Min Chia of Ta Li, Yunnan,1940)
  • 《中國介紹》(Introducing China,1948,與George Yeh合著)
  • 《中國的革命》(Revolution in China,1952);修訂版:《共產主義中國的誕生》(The Birth of Communist China,1964)
  • 《暴風驟雨的中國》(Flood Tide in China,1952)
  • 《關於中華帝國的發現》(Finding Out About Imperial China,1961)
  • 《女皇武則天》(Empress Wu,1955)
  • 《中國人對他們在世界上所處位置的看法》(The Chinese View of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1964)
  • 《蠻夷之床:中國座椅起源》(Barbarian Beds: The Origin of the Chair in China,1965)
  • 《第三個中國:東南亞的華人團體》(The Third 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1965)
  • 《東南亞政治行動中的佛教》(Buddhism in Political Action in South East Asia,1965)
  •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1968)
  • 《中國20年後的革命》(China's Revolution 20 Years After,1969)
  • 《中國恐懼症的非理性》(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Fear of China,1970)
  • 《中國的共產主義:革命如何變成紅色》(Communism Takes China: How the Revolution Went Red,1971)
  • 《中國外交政策的轉向》(Changing Direction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1971)
  • 《中國人往南部的擴張:南部的土地和海洋》(The Southern Expans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Southern Fields and Southern Ocean",1972)
  • 《毛澤東與中國》(Mao Tse-Tung and China,1977)
  • 《1945年後的中國與東南亞》(China and South East Asia since 1945,1973)
  • 《為什麼到中國:中國回憶錄,1923—1950年》(Why China?: Recollections of China, 1923–1950,1985)

個人生活

費子智的妻子是帕梅拉·薩拉·諾利斯(Pamela Sara Knollys),他們於1941年2月15日在英格蘭威爾特郡埃文河畔布拉德福德結婚,育有三女[1]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Crespigny, Rafe de. 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1902–1992).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Canberra: National Centre of Biograph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英語). 
  2. ^ 2.0 2.1 2.2 2.3 Australian National Library. MS5189 - Fitzgerald's Papers. 1996-09-09 [2010-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5) (英語). 
  3. ^ 3.0 3.1 3.2 樊琳. 费子智和他的中国梦. 國際漢學. 2015, (3): 99–101, 202–203 [2024-11-02]. ISSN 2095-9257.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15.03.014. 
  4. ^ 4.0 4.1 4.2 胡再德. 费子智教授的中国学研究. 國際漢學. 2013, (1): 131–140 [2024-11-02]. 
  5. ^ 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1902–1992, humanities.org.au. Retrieved 13 March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