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君主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越南歷史上的所有君主。越南統一王朝的歷代君主多採用「外王內帝」制度,在國內以皇帝為稱號,同時接受中原王朝冊封國王。
雄王時代(鴻龐氏)
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涇陽王 | 祿續 | 在位250年 |
雄賢王[1] (貉龍君) |
崇纜 | 在位400年 ( 傳說他在公元前2793年成為王 ) |
雄國王[1] | 雄麟 | 在位221年 |
雄曄王[1] | 在位300年 | |
雄曦王[1] | 在位200年 | |
雄暉王[1] | 在位81年 | |
雄昭王[1] | 在位200年 | |
雄偉王[1] | 在位100年 | |
雄定王[1] | 在位80年 | |
雄威王[1] | 在位90年 | |
雄禎王[1] | 在位107年 | |
雄武王[1] | 在位96年 | |
雄越王[1] | 在位105年 | |
雄英王[1] | 在位99年 | |
雄朝王[1] | 在位94年 | |
雄造王[1] | 在位92年 | |
雄毅王[1] | 在位160年 | |
雄璿王[1] | 在位115年 |
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安陽王 | 蜀泮 | 前257年-前208年 |
肖像 |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南越武王 (南越武帝)[a] |
趙佗 | 前204年[b]—前137年 | |
南越文王 (南越文帝) |
趙眜 (趙胡) |
前137年—前125年 | |
南越明王 | 趙嬰齊 | 前125年—前113年 | |
南越哀王 | 趙興 | 前113年—前112年夏季[c] | |
術陽侯[d] | 趙建德 | 前112年夏季—前112年冬季[e] |
漢代時期越南起事人物
封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威烈純貞夫人[3] | 徵側 | 41年—43年 |
封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嘉應善感靈武大王[4] | 士燮[5] | 187年—226年 |
士徽 | 226年—227年 |
東吳時期越南起事人物
姓名 | 在位時間 |
---|---|
趙嫗 | 248年 |
稱號 | 封號 |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前李南帝 | 李賁 | 天德 | 544年-548年 | |
趙越王 | 明道開基聖烈神武皇帝[6][7] | 趙光復 | - | 548年-571年 |
桃郎王 | 李天寶 | - | 548年-555年 | |
後李南帝 | 英烈仁孝欽明聖武皇帝[6][8] | 李佛子 | - | 555年-602年 |
唐代越南起事人物
梅氏
稱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梅黑帝 | 梅叔鸞[9] | 722年 |
梅少帝 | 梅少帝[10] | 722年—723年 |
馮氏
稱號 | 封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布蓋大王 (馮安尊上) |
布蓋孚祐彰信崇義大王[11] | 馮興[12] | 766年—791年[13] |
馮安 | 791年 |
稱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曲先主 | 曲承裕 | 905年—907年 |
曲中主 | 曲顥 (曲承顥) |
907年—917年 |
曲後主 | 曲承美 | 917年—930年 |
楊氏和矯氏
稱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楊正公 | 楊廷藝 (楊延藝) |
931年—937年 |
— | 矯公羨 | 937年—938年 |
稱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
前吳王 | 吳權 | 898年-944年 | 939年-944年 |
楊平王 | 楊三哥 | ?年-980年 | 945年-950年 |
天策王 (與南晉王吳昌文並立) |
吳昌岌 | ?年-954年 | 950年-954年 |
南晉王 (與天策王吳昌岌並立) |
吳昌文 | 934年-965年 | 951年-965年 |
稱號 | 姓名 |
---|---|
吳使君 | 吳昌熾 |
矯三制 | 矯公罕 |
阮太平 | 阮寬 |
吳覽公 | 吳日慶 |
李朗公 | 李奎 |
阮令公 | 阮守捷 |
呂左公 | 呂唐 |
阮右公 | 阮超 |
矯令公 | 矯順 |
范防遏 | 范白虎 |
杜景公 | 杜景碩 |
陳明公 | 陳覽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
---|---|---|---|---|---|
先皇帝 | 丁部領 (丁桓) |
924年-979年 | 968年-979年 | - | 968年-970年 |
太平 | 970年-979年 | ||||
廢帝 | 丁璿 | 974年-1001年 | 979年-980年 | 979年-980年 |
稱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
---|---|---|---|---|---|
長興王 (980年黎桓追諡) |
黎覔 | ?年-?年 | |||
大行皇帝 | 黎桓 | 941年-1005年 | 980年-1005年 | 天福 | 980年-988年 |
興統 | 989年-993年 | ||||
應天 | 994年-1005年 | ||||
中宗皇帝 | 黎龍鉞 | 983年-1005年 | 1005年 | 1005年 | |
臥朝皇帝 | 黎龍鋌 (黎至忠) |
986年-1009年 | 1005年-1009年 | 1005年-1007年 | |
景瑞 | 1008年-1009年 |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陵號 | |
---|---|---|---|---|---|---|---|
- | 顯慶王 (1009年太祖李公蘊追諡) |
李某[14] | ?年-?年 | ||||
太祖 (1028年太宗李佛瑪尊上) |
神武皇帝 (1028年太宗李佛瑪諡) |
李公蘊 | 974年-1028年 | 1009年-1028年 | 順天 | 1010年-1028年 | 壽陵[15] |
太宗 (1054年聖宗李日尊尊上) |
李佛瑪 (李德政) |
1000年-1054年 | 1028年-1054年 | 天成 | 1028年-1034年 | 壽陵 | |
通瑞 | 1034年-1039年 | ||||||
乾符有道 | 1039年-1042年 | ||||||
明道 | 1042年-1044年 | ||||||
天感聖武 | 1044年-1049年 | ||||||
崇興大寶 | 1049年-1054年 | ||||||
聖宗 (1072年仁宗李乾德尊上) |
仁孝文武皇帝 (李朝朝廷諡) |
李日尊 | 1023年-1072年 | 1054年-1072年 | 龍瑞太平 | 1054年-1058年 | 壽陵 |
彰聖嘉慶 | 1059年-1066年 | ||||||
龍章天嗣 | 1066年-1068年 | ||||||
天貺寶象 | 1068年-1069年 | ||||||
神武 | 1069年-1072年 | ||||||
仁宗 (1128年神宗李陽煥尊上) |
孝慈聖神文武皇帝 (1128年神宗李陽煥諡) |
李乾德 | 1066年-1127年 | 1072年-1127年 | 太寧 | 1072年-1076年 | 壽陵 |
英武昭勝 | 1076年-1085年 | ||||||
廣祐 | 1085年-1092年 | ||||||
會豐 | 1092年-1100年 | ||||||
龍符元化 | 1101年-1109年 | ||||||
會祥大慶 | 1110年-1119年 | ||||||
天符睿武 | 1120年-1126年 | ||||||
天符慶壽 | 1127年 | ||||||
- | 恭皇 (1130年神宗李陽煥諡) |
李某[14] | ?年-1130年 | ||||
神宗 (1138年英宗李天祚尊上) |
廣仁崇孝文武皇帝 (1138年英宗李天祚諡) |
李陽煥 | 1116年-1138年 | 1127年-1138年 | 天順 | 1128年-1132年 | 壽陵 |
天彰寶嗣 | 1133年-1138年 | ||||||
英宗 (1175年高宗李龍𣉙尊上) |
李天祚 | 1136年-1175年 | 1138年-1175年 | 紹明 | 1138年-1140年 | 壽陵 | |
大定 | 1140年-1162年 | ||||||
政隆寶應 | 1163年-1174年 | ||||||
天感至寶 | 1174年-1175年 | ||||||
高宗 (1210年惠宗李旵尊上) |
李龍𣉙 (李龍翰) |
1173年-1210年 | 1175年-1210年 | 貞符 | 1176年-1186年 | 壽陵 | |
天資嘉瑞 | 1186年-1202年 | ||||||
天嘉寶祐 | 1202年-1205年 | ||||||
治平龍應 | 1205年-1210年 | ||||||
- | - | 李忱[16] | 1202年-?年 | 1209年 | - | - | - |
惠宗 (1226年陳朝尊上) |
李旵[17] (李昊旵) |
1194年-1226年 | 1209年-1210年 | - | - | - | |
1210年-1224年 | 建嘉 | 1211年-1224年 | |||||
- | 元皇 (《大越史略》記載稱號) |
李某[14] | ?年-1221年 | 1214年-1216年 | 乾寧 | 1214年-1216年 | - |
- | 昭皇 | 李天馨 (李佛金) |
1218年-1278年 | 1224年-1225年 | 天彰有道 | 1224年-1225年 | - |
- 《奉聖夫人黎氏墓誌》載有一追尊君主「譽宗正皇」,唯其身份及與各君主關係情況則不詳[18]。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陵號 | |
---|---|---|---|---|---|---|---|
- | 懿王 (陳朝朝廷追諡) |
陳京 | ?年-?年 | ||||
穆祖 (1312年英宗陳烇追尊) |
懿皇帝 (1312年英宗陳烇改諡) | ||||||
- | 恭王 (陳朝朝廷追諡) |
陳翕 | ?年-?年 | ||||
寧祖 (1312年英宗陳烇追尊) |
恭皇帝 (1312年英宗陳烇改諡) | ||||||
- | 昭王 (陳朝朝廷追諡) |
陳李 | ?年-?年 | ||||
元祖 (1312年英宗陳烇追尊) |
昭皇帝 (1312年英宗陳烇改諡) | ||||||
徽宗 (1234年太宗陳煚尊上) |
開運立極弘仁應道純真至德神武聖文垂裕至孝皇帝 (1234年太宗陳煚諡) |
陳承 | 1184年-1234年 | 徽陵[19] | |||
太祖 (1248年太宗陳煚改尊) | |||||||
太宗 (1277年聖宗陳晃尊上) |
統天御極隆功茂德顯和佑順神文聖武元孝皇帝 (1277年聖宗陳晃諡) |
陳煚[20] (陳日煚、陳光昺、陳蒲) |
1218年-1277年 | 1225年-1258年 | 建中 | 1225年-1232年 | 昭陵 |
天應政平 | 1232年-1251年 | ||||||
元豐 | 1251年-1258年 | ||||||
聖宗 (1290年仁宗陳昑尊上) |
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 (1290年仁宗陳昑諡) |
陳晃[21] (陳日烜、陳威晃) |
1240年-1290年 | 1258年-1278年 | 紹隆 | 1258年-1272年 | 裕陵 |
寶符 | 1273年-1278年 | ||||||
仁宗 (1310年英宗陳烇尊上) |
法天崇道應世化民隆慈顯惠聖文神武元明睿孝皇帝 (1310年英宗陳烇諡) |
陳昑[22] (陳日燇) |
1258年-1308年 | 1278年-1293年 | 紹寶 | 1279年-1285年 | 德陵 |
重興 | 1285年-1293年 | ||||||
英宗 (1320年明宗陳奣尊上) |
顯文睿武欽明仁孝皇帝 (1320年明宗陳奣諡) |
陳烇[23] (陳日㷃) |
1276年-1320年 | 1293年-1314年 | 興隆 | 1293年-1314年 | 泰陵 |
明宗 (1357年裕宗陳暭尊上) |
章堯文哲皇帝 (1357年裕宗陳暭諡) |
陳奣[24] (陳日爌) |
1300年-1357年 | 1314年-1329年 | 大慶 | 1314年-1323年 | 穆陵 |
開泰 | 1324年-1329年 | ||||||
憲宗 (1341年裕宗陳暭尊上) |
陳旺[25] (陳日㷆) |
1319年-1341年 | 1329年-1341年 | 開祐 | 1329年-1341年 | 昌安陵 | |
裕宗 (1369年昏德公楊日禮尊上) |
陳暭[26] (陳日煃) |
1336年-1369年 | 1341年-1369年 | 紹豐 | 1341年-1357年 | 阜陵 | |
大治 | 1358年-1369年 | ||||||
- | 昏德公 (1370年藝宗陳暊定) |
楊日禮[27] (陳日熞) |
?年-1370年 | 1369年-1370年 | 大定 | 1369年-1370年 | - |
藝宗 (1394年順宗陳顒尊上) |
光堯英哲皇帝 (1394年順宗陳顒諡) |
陳暊[28] (陳叔明) |
1321年-1394年 | 1370年-1372年 | 紹慶 | 1370年-1372年 | 原陵 |
睿宗 (1377年廢帝陳晛尊上) |
陳曔[29] (陳日煓) |
1337年-1377年 | 1372年-1377年 | 隆慶 | 1373年-1377年 | 熙陵 | |
- | 靈德王 (1388年藝宗陳暊定) |
陳晛[30] (陳日煒) |
1361年-1388年 | 1377年-1388年 | 昌符 | 1377年-1388年 | 安排山 |
順宗 (1399年少帝尊上) |
陳顒[31] (陳日焜) |
1378年-1399年 | 1388年-1398年 | 光泰 | 1388年-1398年 | ||
保寧大王 (1400年胡季犛定) |
陳𭴣 | 1396年-?年 | 1398年-1400年 | 建新 | 1398年-1400年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
---|---|---|---|---|
胡一元 (胡季犛、黎季犛) |
1336年-?年 | 1400年 | 聖元 | 1400年 |
胡漢蒼 (胡𡗨) |
?年-?年 | 1400年-1407年 | 紹成 | 1401年-1402年 |
開大 | 1403年-1407年 |
稱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
---|---|---|---|---|---|
簡定帝 | 陳頠 | ?年-1410年 | 1407年-1409年 | 興慶 | 1407年-1409年 |
重光帝 | 陳季擴 | ?年-1414年 | 1409年-1413年 | 重光 | 1409年-1413年 |
屬明時期 | |||||
- | 陳暠[32] | ?年-1428年 | 1426年-1428年 | 天慶 | 1426年-1428年 |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陵號 | |
---|---|---|---|---|---|---|---|
高上祖 (後黎朝朝廷追尊) |
明皇帝 (後黎朝朝廷追諡) |
黎誨 | ?年-?年 | ||||
顯祖 (1428年太祖黎利追尊) |
昭德至仁澤皇帝 (歷代累諡) |
黎汀 | ?年-?年 | 來聞陵 | |||
宣祖 (1428年太祖黎利追尊) |
憲文睿哲福皇帝 (歷代累諡) |
黎曠 | ?年-?年 | 佛皇陵 | |||
太祖 (1433年太宗黎元龍尊上) |
統天啟運聖德神功睿文英武寬明勇智弘義至明大孝高皇帝[33] (歷代累諡) |
黎利 | 1385年-1433年 | 1428年-1433年 | 順天 | 1428年-1433年 | 永陵 |
太宗 (1442年仁宗黎邦基尊上) |
繼天體道顯德聖功欽明文思英睿仁哲昭憲建中文皇帝 (歷代累諡) |
黎元龍 (黎麟) |
1423年-1442年 | 1433年-1442年 | 紹平 | 1433年-1439年 | 祐陵 |
大寶 | 1440年-1442年 | ||||||
仁宗 (1460年聖宗黎思誠尊上) |
欽文仁孝宣明聰睿宣皇帝 (歷代累諡) |
黎邦基 (黎濬) |
1441年-1459年 | 1442年-1459年 | 大和 | 1443年-1453年 | 穆陵 |
延寧 | 1454年-1459年 | ||||||
- | 厲德侯 (1460年聖宗黎思誠定) |
黎宜民 (黎琮) |
1439年-1460年 | 1459年-1460年 | 天興 | 1459年-1460年 | |
聖宗 (1497年憲宗黎鏳尊上) |
崇天廣運高明光正至德大功聖文神武達孝淳皇帝 (歷代累諡) |
黎思誠 (黎灝) |
1442年-1497年 | 1460年-1497年 | 光順 | 1460年-1469年 | 昭陵 |
洪德 | 1470年-1497年 | ||||||
憲宗 (1504年肅宗黎敬甫尊上) |
體天凝道懋德至仁昭文紹武宣哲欽聖彰孝睿皇帝 (歷代累諡) |
黎鏳 (黎暉) |
1461年-1504年 | 1497年-1504年 | 景統 | 1498年-1504年 | 裕陵 |
肅宗 (1505年威穆帝黎濬尊上) |
昭義顯仁溫恭淵默惇孝允恭欽皇帝 (歷代累諡) |
黎敬甫 (黎㵮) |
1488年-1504年 | 1504年 | 泰貞 | 1504年 | 敬陵 |
- | 愍厲公 (1510年襄翼帝黎瀠定) |
黎濬 (黎諠) |
1488年-1509年 | 1504年-1509年 | 端慶 | 1505年-1509年 | 安陵 |
威穆帝 (1517年昭宗黎椅諡) | |||||||
德宗 (1517年昭宗黎椅追尊) |
配天裕聖溫良光明文哲寛弘彰信綏休睦孝建皇帝 (歷代累諡) |
黎鑌 | 1466年-1502年 | 受節陵 | |||
- | 靈隱王 (1516年鄭惟㦃定) |
黎瀠 (黎晭) |
1495年-1516年 | 1509年-1516年 | 洪順 | 1509年-1516年 | 元陵 |
襄翼帝 (1517年昭宗黎椅諡) | |||||||
- | - | 黎光治 | 1509年-1516年 | 1516年 | 洪順 | 1516年 | |
明宗 (1517年昭宗黎椅追尊) |
哲皇帝 (1517年昭宗黎椅追諡) |
黎漴 | ?年-1509年 | 康陵 | |||
- | 陀陽王 (1523年莫登庸定) |
黎椅 (黎譓) |
1506年-1527年 | 1516年-1522年 | 光紹 | 1516年-1522年 | 永興陵 |
昭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
神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 ||||||
- | 恭王 (1527年莫登庸定) |
黎椿 (黎懬) |
1507年-1527年 | 1522年-1527年 | 統元 | 1522年-1527年 | 華陽陵 |
恭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
莫朝(北朝)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陵號 | |
---|---|---|---|---|---|---|---|
- | 建始欽明文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
莫挺之 | 1280年-1346年 | ||||
- | 弘基篤善宣休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
莫瑤 | ?年-?年 | ||||
裕祖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尊) |
肇福弘道積德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
莫邃 | ?年-1412年 | ||||
懿祖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尊) |
洪慶淵哲英睿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
莫暠 | ?年-?年 | ||||
弘祖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尊) |
淳憲綏休篤恭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
莫萍 | ?年-?年 | ||||
昭祖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尊) |
光烈基命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
莫檄 | ?年-1412年 | 西陵 | |||
太祖 (1541年憲宗莫福海尊上) |
仁明高皇帝 (1541年憲宗莫福海諡) |
莫登庸 | 1470年-1541年 | 1527年-1529年 | 明德 | 1527年-1529年 | 安陵 |
太宗 (1540年憲宗莫福海尊上) |
欽哲文皇帝 (1540年憲宗莫福海諡) |
莫登瀛 (莫方瀛) |
?年-1540年 | 1530年-1540年 | 大正 | 1530年-1540年 | |
憲宗 (1546年宣宗莫福源尊上) |
顯皇帝 (1546年宣宗莫福源諡) |
莫福海 | ?年-1546年 | 1540年-1546年 | 廣和 | 1541年-1546年 | |
宣宗 (1564年莫茂洽尊上) |
睿皇帝或英毅皇帝 (1564年莫茂洽諡) |
莫福源 (莫宏瀷) |
?年-1564年 | 1546年-1564年 | 永定 | 1547年-1548年 | |
景曆 | 1548年-1555年 | ||||||
光寶 | 1555年-1564年 | ||||||
莫茂洽 | 1563年-1592年 | 1564年-1592年 | 淳福 | 1565年-1568年 | |||
崇康 | 1568年-1578年 | ||||||
延成 | 1578年-1585年 | ||||||
端泰 | 1585年-1588年 | ||||||
興治 | 1588年-1591年 | ||||||
洪寧 | 1591年-1592年 | ||||||
莫全 (監國) |
?年-1593年 | 1592年 | 武安 | 1592年 |
黎中興朝(南朝)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陵號 | |
---|---|---|---|---|---|---|---|
莊宗 (1548年中宗黎暄尊上) |
裕皇帝 (1548年中宗黎暄諡) |
黎寧 (黎㫬) |
?年-1548年 | 1533年-1548年 | 元和 | 1533年-1548年 | 景陵 |
中宗 (1556年英宗黎維邦尊上) |
武皇帝 (1556年英宗黎維邦諡) |
黎暄 (黎寵) |
1535年-1556年 | 1548年-1556年 | 順平 | 1549年-1556年 | 延陵 |
孝宗 (後黎朝朝廷追尊) |
仁皇帝 (後黎朝朝廷追諡) |
黎維絖 | ?年-?年 | 華岳陵 | |||
英宗 (1573年世宗黎維潭尊上) |
峻皇帝 (1573年世宗黎維潭諡) |
黎維邦 | 1532年-1573年 | 1556年-1573年 | 天祐 | 1557年 | 布衞陵[34] |
正治 | 1558年-1571年 | ||||||
洪福 | 1572年 | ||||||
世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
積純剛正勇果毅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35] |
黎維潭 | 1567年-1599年 | 1573年-1599年 | 嘉泰 | 1573年-1577年 | 華岳陵[36] |
光興 | 1578年-1599年 | ||||||
- | 簡輝帝 (1619年鄭松初諡)[37] |
黎維新 | 1588年-1619年 | 1599年-1619年 | 慎德 | 1600年 | 華巒陵[38] |
敬宗 (1632年神宗黎維祺尊上) |
顯仁裕慶綏福惠皇帝 (1632年神宗黎維祺改諡) |
弘定 | 1600年-1619年 | ||||
神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
淵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
黎維祺 | 1607年-1662年 | 1619年-1643年 | 永祚 | 1619年-1629年 | 群玉陵 |
德隆 | 1629年-1635年 | ||||||
陽和 | 1635年-1643年 | ||||||
1649年-1662年 | 慶德 | 1649年-1653年 | |||||
盛德 | 1653年-1658年 | ||||||
永壽 | 1658年-1662年 | ||||||
萬慶 | 1662年 | ||||||
真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
順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
黎維祐 (黎維禔) |
1630年-1649年 | 1643年-1649年 | 福泰 | 1643年-1649年 | 花浦陵[39] |
玄宗 (1671年嘉宗黎維禬尊上) |
豁達睿聰剛毅中正溫柔和樂欽明文思允恭克讓穆皇帝 (1671年嘉宗黎維禬諡) |
黎維䄔 (黎維禧) |
1654年-1671年 | 1662年-1671年 | 景治 | 1663年-1671年 | 果盛陵 |
嘉宗 (1675年熙宗黎維祫尊上) |
寬明敏達英果徽柔克仁篤義美皇帝 (1675年熙宗黎維祫諡) |
黎維禬 (黎維𬓆) |
1661年-1675年 | 1671年-1675年 | 陽德 | 1672年-1674年 | 福安陵 |
德元 | 1674年-1675年 | ||||||
熙宗 (1716年裕宗黎維禟尊上) |
聰敏英果敦豁寬裕偉度徽恭章皇帝 (1716年裕宗黎維禟諡) |
黎維祫 (黎維禛) |
1663年-1716年 | 1675年-1705年 | 永治 | 1676年-1680年 | 富寧陵 |
正和 | 1680年-1705年 | ||||||
裕宗 (1731年昏德公黎維祊尊上) |
純正徽柔溫簡慈祥寬惠遜敏和皇帝 (1731年昏德公黎維祊諡) |
黎維禟 (黎維祹) |
1680年-1731年 | 1705年-1729年 | 永盛 | 1705年-1720年 | 金石陵[40] |
保泰 | 1720年-1729年 | ||||||
- | 昏德公 (1732年純宗黎維祥定) |
黎維祊 | 1709年-1735年 | 1729年-1732年 | 永慶 | 1729年-1732年 | 青池縣金縷社 |
永慶帝 (阮朝改定)[41] | |||||||
純宗 (1735年懿宗黎維祳尊上) |
寬和敦敏柔遜謹恪沈潛坦易簡皇帝 (1735年懿宗黎維祳諡) |
黎維祥 (黎維祜) |
1699年-1735年 | 1732年-1735年 | 龍德 | 1732年-1735年 | 平吳陵 |
懿宗 (1759年顯宗黎維祧尊上) |
溫嘉莊肅愷悌通敏寬洪淵睿徽皇帝 (1759年顯宗黎維祧諡) |
黎維祳 (黎維禕) |
1719年-1759年 | 1735年-1740年 | 永佑 | 1735年-1740年 | 扶黎陵 |
顯宗 (1786年愍帝黎維祁尊上) |
永皇帝 (1786年愍帝黎維祁諡) |
黎維祧 (黎維𥚻) |
1717年-1786年 | 1740年-1786年 | 景興 | 1740年-1786年 | 盤石陵 |
佑宗 (1786年愍帝黎維祁追尊) |
衍皇帝 (1786年愍帝黎維祁追諡) |
黎維禕 | ?年-1771年 | 同陵 | |||
- | 愍皇帝 (1884年阮朝朝廷追諡) |
黎維祁 (黎維) |
1765年-1793年 | 1786年-1789年 | 昭統 | 1787年-1789年 | 盤石陵 |
廟號 | 封號 | 爵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墓葬 |
---|---|---|---|---|---|---|---|
淵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
綏道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42] |
- | 圓長 | 鄭紀 | ?年-?年 | - | 永祿縣 |
穆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
福蔭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42] |
- | 圓崇 | 鄭柳 | ?年-?年 | - | - |
肇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
演慶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42] |
- | 圓道[42] | 鄭欄 | ?年-?年 | - | - |
興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
毓德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42] |
- | 直道[42] | 鄭樓 | ?年-?年 | - | - |
- | 明康太王 (1570年成祖鄭松初次尊封) |
太國公 | 忠勳 | 鄭檢 | 1503年-1570年 | 1545年-1570年 | 忭上鄉 |
世祖 (1643年文祖鄭梉追尊) |
明康仁智武貞雄略顯德豐功啟業宏謨濟世澤民 建謀匡辟肇祥裕國廣運洪謨裕後衍福靖難佐辟 垂休篤弼開國剛毅輔國贊治毅威耀武延慶永緒 經文綏祿耿光丕憲揚武扶祚興業垂統鴻休綿緒 篤裕衍嗣燕謀鴻業豁達寬容立極永興綏福至德 廣惠扶運資治洪恩積厚永德大功盛業制治服遠 立經陳紀剛明雄斷彰善耀威鎮國安疆光明睿智 恭懿果決創法開基景泰永光含章載物茂功宏憲 法天興運廓宏恢疆齊聖聰武英果避遠仗義平殘 聖神睿智剛健中正英雄豪傑建義造謀開先昌後 太始孚先崇基肇慶神武聖文雄才偉略立業配天 功高德厚兆謀啟運創業立本太王[43] (歷代累加美字) | ||||||
- | 俊德侯 | - | 鄭檜 | ?年-1584年 | 1570年 | 安定縣場糧地 | |
- | 恭和寬正哲王 (1623年文祖鄭梉初次尊封) |
平安王 | 睿武 | 鄭松 | 1550年-1623年 | 1570年-1623年 | 槊山鄉 |
成祖 (1643年文祖鄭梉追尊) |
恭和寬正明哲聰顯英毅剛斷奮武經文匡國衛民 雄才偉略厚功豐業威靈顯應護國紹祐受祿錫胤 綿祚延禧啟佑鴻勳茂功敷勇造謀兆武貽典肇跡 垂裕永命高行厚恩顯謨光緒撫業集慶保治造夏 潤物垂準憲天普惠略韜公直執柄扶綱奉親法古 振令攬權崇熙開慶普通光天繼天出治嘉惠洪恩 肇基永命握樞御宇廓容奮斷植國禦邊聰明勇決 神武雄斷靖內寧外正直忠厚創業垂統盛德茂功 桓武英謨徽恭神聖深略宏謨峻功茂德基命耿光 燕謀宏烈述事圖功奮威造宇哲王[43] (歷代累加美字) | ||||||
文祖 (1657年弘祖鄭柞尊上) |
誼王 (1657年弘祖鄭柞初次尊封) |
清王 | 隆緒 | 鄭梉 | 1577年-1657年 | 1623年-1657年 | 瑞原縣九巷社 |
德威恩信睿文豁達量天準世昭善至孝純信篤寔 儼容廓度執中貽則重威厚福傳家謀國培基助勝 綏內治外敷教垂憲純嘏放勳立極垂統貽謀裕後 嚴敬韜略英斷靈威殄寇濟生遠謨宏略豐功偉績 保業守成立極陳紀溫恭仁恕明允宣哲寬洪威斷 廣博溫粹顯仁弘烈文德武功深圖遠算定功保大 延庥垂澤崇勳廣業顯謨承烈誼王[43] (歷代累加美字) | |||||||
- | 崇義王 (1642年文祖鄭梉尊封) |
崇國公 | 雄度 | 鄭橋 | ?年-1642年 | - | |
弘祖 (1682年昭祖鄭根尊上) |
陽王 (1682年昭祖鄭根初次尊封) |
西王 | 聰憲 | 鄭柞 | 1606年-1682年 | 1657年-1682年 | 雷陽縣萬賴冊 |
洪謨遠略安國恢疆振綱興治雄度英威揆文奮武 惇大明作峻德巍功睿算神謀耿光大烈造夏肇基 垂庥闡範修內攘外保和致治陽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 |||||||
昭祖 (1709年僖祖鄭棡尊上) |
康王 (1709年僖祖鄭棡初次尊封) |
定王 | 融斷 | 鄭根 | 1633年-1709年 | 1682年-1709年 | 永福縣金山社 |
洪猷神智雄才宣義敷道立政淵懿神智聖武文功 承烈顯謨監憲秉哲保國綏方光前振後制治垂準 盛業大功恢綱振紀綏內寧外康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 |||||||
淳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
良穆王 (1711年僖祖鄭棡初次尊封) |
良郡公 | 淳正 | 鄭栐 | 1651年-1678年 | - | 農貢縣古汴社 |
裕仁偉量垂休篤祐延福錫功紹前昌後綏成嗣美 駿德燕謀夤和中正積慶純嘏良穆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 |||||||
睿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
晉光王 (1711年僖祖鄭棡初次尊封) |
晉國公 | 明慶 | 鄭柄 | 1670年-1702年 | - | 淳祿縣富田社 |
英明聰睿迪哲溫文積善培基貽謀裕後紹猷昌胤 篤祐延休廓度宏謨崇禧茂德晉光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 |||||||
僖祖 (1729年裕祖鄭槓尊上) |
仁王 (1729年裕祖鄭槓初次尊封) |
安王 | 懿略 | 鄭棡 | 1686年-1729年 | 1709年-1729年 | 安定縣快樂社 |
溫穆莊肅寬裕徽濬經文緯武洪謨大略垂統憲天 神謀睿算闢國開彊耀武宣威輯鄰和夏振綱陳紀 和衷迓衡仁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 |||||||
裕祖 (1761年毅祖鄭楹尊上) |
順王 (1761年毅祖鄭楹初次尊封) |
全王 | 頤穆 | 鄭杠 | 1711年-1761年 | 1729年-1740年 | 永祿縣本始社 |
恭讓寬惠純粹輝嘉廣淵博厚履道謙光宣慈愷悌 厚德遠謀順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 |||||||
毅祖 (1767年聖祖鄭森尊上) |
恩王 (1767年聖祖鄭森初次尊封) |
明王 | 紹基 | 鄭楹 | 1720年-1767年 | 1740年-1767年 | 金城社 |
神謀睿算盛德放勳洪慈達孝宏謨大烈闡猷基績 定武開平迪文敷訓遠謨厚澤恩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 |||||||
聖祖 (1782年奠都王鄭檊尊上) |
盛王 (1782年奠都王鄭檊初次尊封) |
靖王 | - | 鄭森 | 1739年-1782年 | 1767年-1782年 | 汴上鄉 |
紹天興運制治開疆洪量英猷正誠仁孝盛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 |||||||
- | 奠都王 | 沖愍 | 鄭檊 | 1775年-1782年 | 1782年 | - | |
- | 英烈靈王[45] (1786年晏都王鄭槰尊封) |
端南王 | - | 鄭棕 | 1763年-1786年 | 1782年-1786年 | 東山縣布衞總 |
- | 晏都王 | - | 鄭槰 | 1749年-1791年 | 1786年-1787年 | 豐祿縣登陽社 |
廟號 | 諡號 | 爵號 | 稱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陵號 |
---|---|---|---|---|---|---|---|
- | 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偉績昭勳靖王 (太祖阮潢追諡) |
昭勳靖公 | - | 阮淦 | 1468年-1545年 | - | 長原陵 |
貽謀垂裕欽恭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偉績昭勳靖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 |||||||
肇祖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
貽謀垂裕欽恭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啟運仁聖靖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王 (熙宗阮福源追諡) |
端國公 | 仙主 | 阮潢 | 1525年-1613年 | 1558年-1613年 | 長基陵 |
烈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
肇基垂統欽明恭懿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太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 ||||||
太祖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
肇基垂統欽明恭懿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大都統鎮南方總國政翼善綏猷瑞陽王 (1635年神宗阮福瀾初諡) |
瑞國公 | 佛主 | 阮福源 | 1563年-1635年 | 1613年-1635年 | 長衍陵 |
宣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
顯謨光烈溫恭明睿翼善綏猷孝文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 ||||||
熙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
顯謨光烈溫恭明睿翼善綏猷孝文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大元帥統率順化廣南等處掌國政威斷神武仁昭王 (1648年太宗阮福瀕初諡) |
仁郡公 | 上主 | 阮福瀾 | 1601年-1648年 | 1635年-1648年 | 長延陵 |
神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
承基纘統剛明雄毅威斷英武孝昭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 ||||||
神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
承基纘統剛明雄毅威斷英武孝昭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大元帥總國政功高德厚勇哲王 (1687年英宗阮福溙初諡) |
勇國公 | 賢主 | 阮福瀕 | 1620年-1687年 | 1648年-1687年 | 長興陵 |
毅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
宣威建武英明莊正聖德神功孝哲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 ||||||
太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
宣威建武英明莊正聖德神功孝哲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大元帥總國政紹休纂業弘義王 (1691年顯宗阮福淍初諡) |
弘國公 | 義主 | 阮福溙 | 1649年-1691年 | 1687年-1691年 | 長茂陵 |
紹休纂業寬洪博厚溫惠慈祥孝義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 |||||||
英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
紹休纂業寬洪博厚溫惠慈祥孝義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都元帥總國政寬慈仁恕祚明王 (1725年肅宗阮福澍初諡) |
祚國公 | 國主 天縱道人 |
阮福淍 | 1675年-1725年 | 1691年-1725年 | 長清陵 |
英謨雄略聖文宣達寬慈仁恕孝明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 |||||||
顯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
英謨雄略聖文宣達寬慈仁恕孝明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大都統總國政宣光紹烈鼎寧王 (1738年世宗阮福濶初諡) |
鼎國公 | 雲泉道人 | 阮福澍 | 1696年-1738年 | 1725年-1738年 | 長豐陵 |
宣光紹烈濬哲靜淵經文緯武孝寧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 |||||||
肅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
宣光紹烈濬哲靜淵經文緯武孝寧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乾剛威斷神毅聖猷仁慈睿智孝武王 (1765年睿宗阮福淳初諡) |
曉國公 國王 |
慈濟道人 | 阮福濶 | 1714年-1765年 | 1738年-1765年 | 長泰陵 |
世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
乾剛威斷神毅聖猷仁慈睿智孝武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聰明寬厚英敏惠和孝定王 (1778年世祖阮福映初諡) |
國王 | 慶暊道人 | 阮福淳 | 1754年-1777年 | 1765年-1776年 | 長紹陵 |
睿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
聰明寬厚英敏惠和孝定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孝宣王 (世祖阮福映初諡) |
- | - | 阮福昊 | 1739年-1760年 | - | 宣王墓 |
濬哲溫良英睿明達宣王 (1804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孝惠王 (世祖阮福映初諡) |
新政王 | - | 阮福暘 | 1759年-1777年 | 1776年-1777年 | 穆王墓 |
恭敏英斷玄默偉文穆王 (1804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慈祥澹泊寬裕溫和孝康王 (1778年世祖阮福映初諡) |
- | - | 阮福㫻 | 1733年-1765年 | - | 基聖陵 |
興祖 (1821年聖祖阮福晈追尊) |
仁明謹厚寬裕溫和孝康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 ||||||
- | - | 大元帥攝國政 | - | 阮福映[f] | 1762年-1819年 | 1778年-1779年 | 天授陵 |
國王 | 1780年-1806年 |
莫氏高平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
---|---|---|---|---|---|
安插高平前的世系 | |||||
莫敬止 | ?年-1593年 | 1592年-1593年 | 寶定 | 1592年 | |
康佑 | 1592年-1593年 | ||||
越南學者黎成麟根據越南史籍記載整理的世系 | |||||
莫敬恭[46] | ?年-1625年 | 1593年-1621年 | 乾統 | 1593年-1621年 | |
莫敬寬[47] | ?年-1638年 | 1621年-1638年 | 隆泰 | 1621年-1625年 | |
- | 1625年-1638年 | ||||
莫敬宇 (莫敬完、莫敬耀、莫元清)[48] |
?年-1681年 | 1638年-1677年 | 順德 | 1638年-1677年 | |
中國學者牛軍凱根據中越檔案、史籍整理的世系 | |||||
莫敬恭[46] | ?年-1625年 | 1593年-1625年 | 乾統 | 1593年-1625年 | |
莫敬用[49] | ?年-1598年 | 1593年-1598年 | - | - | |
莫敬寬[50][47] | ?年-1638年 | 1598年-1638年 | - | 1593年-1618年 | |
隆泰 | 1618年-1625年 | ||||
- | 1625年-1638年 | ||||
莫敬完 (莫敬耀) |
?年-1661年 | 1638年-1661年 | 順德 | 1638年-1661年 | |
莫元清 (莫敬宇、莫敬瑞) |
?年-1681年 | 1661年-1681年 | 永昌 | 1661年-1679年 | |
莫敬光 (莫敬晃)[51] |
?年-1683年 | 1681年-1683年 | - | - |
稱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慶陽侯 | 武文淵 | 1527年-1557年 |
嘉國公 | 武文密 | 1557年-1571年 |
仁郡公 | 武公紀 | 1571年-1590年 |
和郡公 | 武德恭 | 1590年-1600年 |
宗郡公 | 武公悳 | 1600年-1669年 |
寬郡公 | 武公俊 | 1669年-1689年 |
肖像 |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陵號 | |
---|---|---|---|---|---|---|---|---|
- | - | 阮岳 (阮文岳) |
?年-1793年 | 1778年-1793年 | 泰德 | 1778年-1793年 | - |
肖像 |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陵號 | |
---|---|---|---|---|---|---|---|---|
太祖 | 武皇帝 | 阮光平 (阮文惠、阮惠) |
1753年-1792年 | 1788年-1792年 | 光中 | 1788年-1792年 | 丹陽陵 | |
- | - | - | 阮光纘 | 1783年-1802年 | 1792年-1802年 | 景盛 | 1793年-1801年 | - |
寶興 | 1801年-1802年 |
肖像 |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 | 年號 | 在位時間 | 陵號 |
---|---|---|---|---|---|---|---|
- | 興祖 (1821年聖祖阮福晈追尊) |
仁明謹厚寬裕溫和孝康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諡) |
阮福㫻 (阮福椇) |
1733年-1765年 | - | - | 基聖陵 |
世祖 (1820年聖祖阮福晈尊上) |
開天弘道立紀垂統神文聖武峻德隆功至仁大孝高皇帝 (1820年聖祖阮福晈諡) |
阮福映 (阮福暖、阮福種) |
1762年-1819年 | 嘉隆 | 1802年-1819年 | 天授陵 | |
聖祖 (1841年憲祖阮福暶尊上) |
體天昌運至孝純德文武明斷創述大成厚澤豐功仁皇帝 (1841年憲祖阮福暶諡) |
阮福晈 (阮福膽) |
1791年-1840年 | 明命 | 1820年-1840年 | 孝陵 | |
憲祖 (1847年翼宗阮福時尊上) |
紹天隆運至善純孝寬明睿斷文治武功聖哲章皇帝 (1847年翼宗阮福時諡) |
阮福暶 (阮福曧、阮福綿宗) |
1807年-1847年 | 紹治 | 1841年-1847年 | 昌陵 | |
成祖 (1883年協和帝阮福昇尊上) |
繼天亨運至誠達孝體健敦仁謙恭明略睿文英皇帝 (1883年協和帝阮福昇諡) |
阮福時 (阮福洪任) |
1829年-1883年 | 嗣德 | 1848年-1883年 | 謙陵 | |
翼宗 (1883年簡宗阮福昊改尊) | |||||||
- | 恭惠皇帝 (1890年成泰帝阮福昭初諡) |
阮福膺禛 (阮福膺𩡤) |
1852年-1884年 | - | (1883年)[g] | 安陵 | |
恭宗 (1901年成泰帝阮福昭追尊) |
寬仁睿哲靜明惠皇帝 (1901年成泰帝阮福昭改諡) | ||||||
- | 廢帝[h] (1887年景宗阮福昪定) |
阮福昇 (阮福洪佚) |
1847年-1883年 | 協和[i] | 1883年 | 協和帝墓 | |
朗國公[j] (1893年成泰帝阮福昭改定) | |||||||
廢帝[h] (1899年成泰帝阮福昭改定) | |||||||
文朗郡王 (1909年維新帝阮福晃追贈) | |||||||
簡宗 (1884年咸宜帝阮福明尊上) |
紹德止孝淵睿毅皇帝 (1884年咸宜帝阮福明諡) |
阮福昊 (阮福膺登、阮福膺祜) |
1869年-1884年 | 建福 | 1884年 | 陪陵 | |
- | 出帝[k] (1887年景宗阮福昪定) |
阮福明 (阮福膺) |
1871年-1944年 | 咸宜 | 1885年 | 咸宜帝墓 | |
咸宜帝[l] (1896年成泰帝阮福昭定) | |||||||
景宗 (1889年成泰帝阮福昭尊上) |
弘烈聰哲敏惠純皇帝 (1889年成泰帝阮福昭初諡) |
阮福昪 (阮福膺豉、阮福膺禟) |
1864年-1888年 | 同慶 | 1885年-1888年 | 思陵 | |
配天明運孝德仁武偉功弘烈聰哲敏惠純皇帝 (1916年弘宗阮福晙加諡) | |||||||
- | 皇父皇帝[m] (1907年維新帝阮福晃定) |
阮福昭 (阮福寶嶙) |
1879年-1954年 | 成泰 | 1889年-1907年 | 安陵 | |
懷澤公[n] (1916年弘宗阮福晙改定) | |||||||
廢帝[o] (1922年弘宗阮福晙改定) | |||||||
- | 公子永珊[p] (1916年弘宗阮福晙定) |
阮福晃 (阮福永珊) |
1900年-1945年 | 維新 | 1907年-1916年 | 安陵 | |
廢帝[q] (1922年弘宗阮福晙改定) | |||||||
弘宗 (1925年保大帝阮福晪尊上) |
嗣天嘉運聖明神智仁孝誠敬貽謀承烈宣皇帝[r] (1925年保大帝阮福晪諡) |
阮福晙 (阮福寶嶹) |
1885年-1925年 | 啟定 | 1916年-1925年 | 應陵 | |
- | - | 阮福晪 (阮福永瑞) |
1913年-1997年 | 保大 | 1926年-1945年 | 保大帝墓 |
註釋
- ^ 趙佗被越南陳朝敕封為「開天體道聖武神哲皇帝」。
- ^ 趙佗建立南越國的年代並沒有史籍直接記載,現代的研究文獻均以《史記》的有關記載推算而得。所以目前對南越國建國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前203年(參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網站),一說是前204年(參見《南越國史》,張榮芳 黃淼章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說是前207年,參見《大越史記全書·外紀·趙紀》。
- ^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載「呂嘉攻殺王、太后及漢使者。遣人告蒼梧秦王及其諸郡縣,立明王長男越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又《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載「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呂嘉反,殺漢使者及其王、王太后。」查《新編中國三千年曆日檢索表》,元鼎五年夏四月等同格里曆西元前112年5月18日至6月15日
- ^ 趙建德在越南史籍中被稱作「術陽王」。
- ^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載「元鼎六年冬十月,行東,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南越國亡於元鼎六年冬十月,換算成公元紀年應為前111年,但由於漢朝以十月為歲首,冬為一年開始,依《新編中國三千年曆日檢索表》,元鼎六年冬十月等同格里曆公元前112年11月11日—12月10日。
- ^ 阮福映1778年稱「大元帥攝國政」,1780年正式即王位,1802年建元嘉隆,1806年正式稱帝。
- ^ 以嗣君身份非正式在位3天,隨後被廢,繼位前住在育德堂,故習稱「育德帝」。
- ^ 8.0 8.1 非諡號,仿中國史書稱南朝宋劉昱、南朝齊蕭昭業為廢帝的例子,在《大南實錄正編第四紀附紀》稱「廢帝」。
- ^ 原擬定年號,以1884年為元年。但未及使用,協和帝便遭廢黜。
- ^ 非諡號,協和帝生前封號,在《大南實錄正編第四紀附紀》中改以封號「朗國公」稱呼協和帝。
- ^ 非諡號,咸宜帝被法國殖民者送離越南,仿中國《新五代史》稱後晉少帝石重貴為出帝的例子,在《大南實錄正編第五紀附紀》中稱「出帝」。
- ^ 非諡號,仿中國《明史》稱明惠宗朱允炆為「建文帝」、明代宗朱祁鈺為「景泰帝」的例子,在《大南實錄正編第五紀附紀》中稱「咸宜帝」。
- ^ 非諡號,維新帝繼位後,按舊例應尊成泰帝為太上皇,但法國殖民政府不同意。後以成泰帝定居國外為由,稱為「皇父皇帝」。
- ^ 非諡號,維新帝被廢后,啟定帝所封爵位。
- ^ 非諡號,在《大南實錄正編第六紀附編》中以「廢帝」稱呼成泰帝。
- ^ 維新帝被廢後,大臣上疏,多直呼成泰、維新二帝名字。啟定帝下令議定二帝稱呼,因為成泰帝是啟定帝同輩兄長,定親公之爵,改稱「懷澤公」。而維新帝是成泰帝之子,啟定帝之姪,屬於晚輩,不必封爵,稱作「公子永珊」。
- ^ 非諡號,在《大南實錄正編第六紀附編》中以「廢帝」稱呼維新帝。
- ^ 此據《應陵聖德神功碑》碑文,《大南寔錄正編第七紀》中,「謀」字作「謨」字。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除涇陽王和貉龍君之外,所有其他十八世雄王的稱號及名字均不見於越南的正史。雄王名號、世系和在位年數各種資料記載不完全相同。此處所列的稱號及名字參考《雄王玉譜》和馬駿碩士論文《越南雄王玉譜註疏及研究》。
- ^ 南越國為秦末漢初嶺南地區的政權,因其轄境包括越南北部,故在越南被稱作「趙朝」。
- ^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徵聖王》,李英宗加封徵氏姐妹為「靈貞二夫人」。陳朝重興四年(1288年),加封徵側為「威烈夫人」。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再加封徵側為「威烈純貞夫人」。
- ^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嘉應善感靈武大王》,陳朝重興元年(1285年),加封士燮為「嘉應大王」,重興四年(1288年),加「善感」二字。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靈武」二字,是為「嘉應善感靈武大王」。
- ^ 士燮並未建號稱尊,但古代越南認為「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所以追稱他為士王,在史書中為他列士王紀。
- ^ 6.0 6.1 這是陳朝時封贈的神祇封號,並非諡號。
- ^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明道開基聖烈神武皇帝》,陳朝重興元年(1285年),加封趙光復為「明道皇帝」,重興四年(1288年),加「開基」二字。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聖烈神武」四字,是為「明道開基聖烈神武皇帝」。
- ^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英烈仁孝欽明聖武皇帝》,陳朝重興元年(1285年),加封趙光復為「英烈皇帝」,重興四年(1288年),加「仁孝」二字。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欽明聖武」四字,是為「英烈仁孝欽明聖武皇帝」。
- ^ 阮朝時期,越南多部文獻將「梅」改為「枚」。
- ^ 中國史籍和越南《大越史記全書》都未記載此人。
- ^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布蓋孚祐彰信崇義大王》,陳朝重興元年(1285年),加封馮興為「孚祐大王」,重興四年(1288年),加「彰信」二字。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崇義」二字,是為「布蓋孚祐彰信崇義大王」。
- ^ 中國史籍並未記載馮興的名字,都稱791年起事的首領為杜英翰。
- ^ 《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大曆年間,馮興和弟弟馮駭降服周邊諸邑,自稱「都君」,進攻安南都護府。至791年攻克,但隨即就去世。
- ^ 14.0 14.1 14.2 名字失傳。
- ^ 李朝歷代皇帝的皇陵,都稱「壽陵」。陳朝時期史家黎文休指出:「李家歷代陵,衹曰壽陵,……蓋時君不學,而儒臣不能潤色,或無稽古之力也。」見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太祖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20頁。
- ^ 《大越史記全書》稱郭卜在京師昇龍擁立李忱,《越史略》則稱陳李在海邑擁立李忱,不久又改立李旵。
- ^ 《越史略》記載,1209年,皇子李忱被陳李擁立,李旵的家臣劉紹勸其擁立嫡子李旵,於是陳李改擁立李旵,徽稱為勝王。次年(1210年)正月,蘇忠嗣將李旵擒拿回京。同年十月,李高宗去世,李旵以皇太子身份繼位。
- ^ 《奉聖夫人黎氏墓誌》:神宗仁孝皇帝夫人黎氏,諱蘭春,即輔天太王之季女也。好曰瑞聖公主,譽宗正皇之孟女也。
- ^ 初為壽陵,1248年改為徽陵。
- ^ 陳太宗的名諱有: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1頁)。蒲(見同前書同頁)。光昺,(《安南志略》卷第十三,北京中華書局,310頁),中國學者武尚清指出這是陳太宗的越名(見同前書,315頁)。日煚(《宋史·外國列傳·交阯》,北京中華書局,14072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太宗的漢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日照(《宋史·歐陽守道列傳》,12365頁)。
- ^ 陳聖宗的名諱有:晃(《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聖宗皇帝》,341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聖宗的越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日烜(《元史·外夷列傳·安南》,4636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聖宗的漢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威晃,《元史·外夷列傳·安南》載:「日烜僭稱大越國主憲天體道大明光孝皇帝陳威晃」(4644頁)。
- ^ 陳仁宗的名諱有:昑(《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仁宗皇帝》,352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仁宗的越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日燇,(《元史·外夷列傳·安南》,4649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仁宗的漢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 。
- ^ 陳英宗的名諱有:烇(《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英宗皇帝》,373頁。)日㷃(《元史·外夷列傳·安南》,4651頁)。
- ^ 陳明宗的名諱有:奣(《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明宗皇帝》,396頁)。日爌(《元史·外夷列傳·安南》,北京中華書局,4652頁)。
- ^ 陳憲宗的名諱有:旺(《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憲宗皇帝》,413頁)。日㷆(《元史·外夷列傳·安南》,4652頁)。
- ^ 陳裕宗的名諱有:暭(《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裕宗皇帝》,420頁)。日煃(《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武漢出版社,553頁)。
- ^ 昏德公的名諱有:楊日禮(《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裕宗皇帝》,436頁)。陳日熞(《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56頁)。
- ^ 陳藝宗的名諱有:暊(《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藝宗皇帝》,438頁)。叔明(《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57頁)。
- ^ 陳睿宗的名諱有:曔(《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睿宗皇帝》,444頁)。日煓(《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59頁)。
- ^ 陳廢帝的名諱有:晛(《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廢帝》,453頁)。日煒(《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61頁)。
- ^ 陳順宗的名諱有:顒(《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順宗皇帝》,462頁)。日焜(《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67頁)。
- ^ 陳暠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後陳朝君主。1426年十一月,黎利擁立陳暠為傀儡,後否認其陳氏後裔身份,並否定了他的正統性。
- ^ 黎貴惇的《大越通史》中,「至明」作「至仁」。
- ^ 英宗是黎除後人,繼位之前,家族定居東山縣布衞社。自英宗開始,黎朝皇帝不再葬在藍山,而是葬在布衞社及其附近。
- ^ 引《黎朝帝王事業》·例祭奉事·顯光殿
- ^ 華岳陵在東山縣布衞社,阮朝明命年間所立石碑稱為「華嵩陵」。
- ^ 《越史續編》卷二十<敬宗惠皇帝>:「……(鄭松)次日早召諸臣曰:『天變不虛生,不意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諸臣皆曰:『聖上至德,帝行不道,自絕於天。葬祭禮宜減削。』王曰:『我心不忍。』命仍用天子禮。廷議不當入廟,立別殿享祀,諡為簡輝帝,葬布衛陵。」
- ^ 華巒陵在東山縣布衞社,又稱「布衞陵」,阮朝明命年間所立石碑稱為「華蠻陵」。
- ^ 花浦陵在東山縣布衞社富穀村,又稱「富穀陵」,阮朝明命年間所立石碑稱為「華浦陵」。
- ^ 原葬古都陵,後遷至金石陵。
- ^ 非諡號,仿中國《明史》稱明惠宗朱允炆為「建文帝」、明代宗朱祁鈺為「景泰帝」的例子,在《後黎時事紀略》中稱「永慶帝」。
- ^ 42.00 42.01 42.02 42.03 42.04 42.05 42.06 42.07 42.08 42.09 42.10 42.11 《歷朝憲章類誌》卷二十一·禮儀誌·宗廟奉祀之禮
- ^ 43.0 43.1 43.2 《南風》合刊第廿一卷·第一百二十四期·〈鄭氏世家〉
-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南風》合刊第廿二卷·第一百二十五期·〈鄭氏世家(續)〉
- ^ 《歷朝憲章類誌》卷二十三·禮儀誌·鄭王諸陵
- ^ 46.0 46.1 莫敬恭自立時,主要在諒山文蘭州(今文關縣)。1598年,後黎朝進攻高平,俘獲並殺害莫敬用後,明朝才要求將莫敬恭安插到高平。
- ^ 47.0 47.1 1625年,後黎朝進攻高平,俘獲並殺害莫敬恭。隨後,莫敬寬投降,被封為太尉通國公。
- ^ 《大越史記全書》沒有記載莫敬寬之死和其後繼位之人。《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在1638年稱莫敬完繼莫敬寬之位,莫敬完一名莫敬宇。後又在1669年稱莫敬耀降清,未受封去世,子敬宇襲,又假名元清。《皇越地輿誌》則稱1638年敬寬死後,子敬宇繼位,1660年降清,改名莫敬耀。1667年以後,又改名莫元清。
- ^ 莫敬用並未自立,實際據有高平,明朝早期要求安插莫氏到高平的對象是他。
- ^ 莫敬寬是莫敬用之子,1598年莫敬恭安插高平後,莫敬寬仍然是當地有實權的莫氏領袖,並在1618年自立。
- ^ 莫元清1681年在中國去世後,清廷將他封為安南都統使。1683年,清廷決定將莫氏族人移交給後黎朝,莫敬光在南關(即鎮南關)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