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鳴越劇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飛鳴越劇團上海市虹口區主要的越劇團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上海市最後一個由演員自主建立的民間職業越劇團。文革期間曾改名為「向陽越劇團」[1]

歷史

1953年8月12日被批准成立,由陸錦娟建立,並自任團長[1]。至1955年,上海的晨光越劇團、光明越劇團解散,部分成員加盟「飛鳴」。1957年後由何笑笑任團長[1]。1958年,劇團交由虹口區管理。全團在編47人,為當時的中型劇團。陸錦娟為頭牌小生。由於文革時期越劇團人員受到迫害,越劇被迫停演[2]。1971年底,飛鳴越劇團解散[1]

演出情況

據目前資料統計,劇團演出劇目近80齣,其中古裝戲有58個之多,現代戲21個。以陸錦娟主演的《啼笑因緣》(與李蓉芳共同主演[1])、《牆頭馬上》、《三請樊梨花》最為出名。而據關漢卿作品《魔合羅》由盛燮改編的《智審泥神》[1][3],則被選拔參加上海市1959年戲劇戲曲會演,且是當年上海戲劇匯演中唯一的越劇參賽劇目[1],受到好評。劇團還曾上演《瓊花》、《霓虹燈下的哨兵》、《八一風暴》等一批現代戲劇目[1]。劇團票價一般為7角,文革時期票房累計資金上交達到7萬。

成員情況

該劇團陸錦娟、潘祖德(作曲[4])、陳必華(舞美設計[4])三人被《中國越劇大典》列入「名人卷」。

榮譽

1961年,飛鳴越劇團被評為上海市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1]

後續

1978年冬,原飛鳴越劇團和東風越劇團主要人員組建虹口區越劇演出隊[5][4],並以虹口區越劇演出隊名義於1979年2月恢復演出《見姑》、《贈塔》等選場和《九斤姑娘》等越劇折子戲[5]。1979年10月,虹口區越劇演出隊正式定名為虹口越劇團並掛牌[1][5][4]。之後,老演員相繼離開舞台[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