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白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白水(1909年—2003年),本名馬士香,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本溪縣山城溝,畫家與美術教育家。1948 年後定居台灣後任教長達27年,對戰後台灣水彩畫的教育與發展影響甚廣。1975年退休後移居美國。[1] 2003年逝世。

生平事略

馬白水,1909年(清宣統元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父親馬文驤,母親劉氏。遼寧省立師範學校美術兼音樂體育科畢業。[2]:1曾先後任教於遼寧第五師範學校與第四師範學校,北平私立大成中學與知行中學,國立東北中山中學等校。中日戰爭後因學校遷址而輾轉遷徙,四處寫生。1947年出任上海英華彩色印刷廠廠長;1948年去職,專注於旅行寫生,遊歷京滬、蘇杭、揚州、太湖等地,並至台灣環島寫生。1949年在臺北中山堂光復廳舉行「馬白水旅行寫生畫展」。[3]:53-55 1949年受聘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水彩。[4]:22-231953以個人名義在該校宿舍旁自建「白水畫室」招收學生,[3]:55將水彩教學推廣及於學院之外,對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臺灣水彩畫發展影響甚深。[2]:68-691957年出版《水彩畫法圖解》成為臺灣水彩畫初學者的重要參考書。馬白水亦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等校兼任教職,並曾擔任國立編譯館中小學美術教科書編輯委員及主任委員。[5]:211975年退休後移居美國紐約,並旅遊美歐亞洲多地寫生及展覽,同時也維持與臺灣藝壇的聯繫。1990年,於臺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馬白水八十回顧展;1993年於該館舉辦「馬白水繪畫藝術研究展」。1999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彩墨千山 : 馬白水九十回顧展」,並將《太魯閣之美》24聯屏巨幅畫作捐贈該館,該作後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物。[6] 1999年中風,2003年1月逝世。[2]:158

藝術風格

馬白水的評論者常引用其創作自述作為討論其繪畫風格的基礎,依據他面對自然的態度,將創作分為三階段:從早期「描寫自然」的寫生再現,至中期「表現自然」的寫意表現,進而發展出晚期「創造自然」的風格擴展與創新。他的晚期作品在顏料、紙張、筆墨等媒材與美學理念上,試圖結合東方的水墨與西方的水彩,開闢「彩墨水彩繪畫」的新風格。[1][3]:11,41-47[4]:20-21

參考文獻

  1. ^ 1.0 1.1 黃慕怡. 馬白水 - 師大維基. history.lib.ntnu.edu.tw.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2.0 2.1 2.2 席, 慕蓉. 《彩墨.千山.馬白水》. 台北: 雄獅美術. 2004. 
  3. ^ 3.0 3.1 3.2 王, 家誠 (編). 《馬白水繪畫藝術之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 台中: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3. 
  4. ^ 4.0 4.1 王, 秀雄. 〈戰後台灣水彩畫的發展-馬白水與臺灣師大美術系的水彩畫〉. 《台灣水彩 100 年》 (台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8: 19-23. 
  5. ^ 國立歷史博物館 (編). 《彩墨千山.馬白水九十回顧展》.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 
  6. ^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寶與重要古物.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