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Advogato4/Simone Weil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蒙娜·韋伊,1921

西蒙娜·韋伊,(Simone Weil,1909年-1943年) 法國哲學家、神秘主義者和政治活動家。[1] 數學家安德烈 · 威爾是她的哥哥。


從正規教育畢業後,威爾成為了一名教師。 她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間歇性地教書,由於健康狀況不佳而休息了幾次,並投身於政治活動,這項工作將使她在工會運動中提供幫助,站在西班牙內戰時期被稱為杜魯蒂柱的無政府主義者,花了一年多時間做一名工人,大多數在汽車工廠工作,這樣她就能更好地了解工人階級。

在二十世紀左傾的知識分子中,她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隨着生活的進步,她變得更加虔誠,更傾向於神秘主義。 韋爾一生都在寫作,儘管她的大部分作品直到她死後才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她的作品在歐洲大陸乃至整個英語世界都非常出名。 她的思想繼續成為廣泛領域廣泛學術研究的主題。[2] 一項來自卡爾加里大學的元研究發現,在1995年至2012年間,已經出版了超過2500篇關於她的學術著作。[3] 阿爾伯特 · 加繆將她描述為"我們這個時代唯一偉大的精神"。[4]

她因赴西班牙參加反對法西斯政權的戰爭而後又於二戰時積極參加法國抵抗運動,過度勞累,加上營養不良,健康狀況嚴重惡化,1943年4月下半月住進了倫敦彌德賽克醫院,於1943年8月23日在英國逝世,年僅34歲,留下了約二十卷的著作。

傳記

她和她父親在一起
13歲的威爾。 這張照片是在比利時的一個家庭度假期間拍攝的,當時她正和哥哥安德烈一起大笑。

早期生活

威爾於1909年2月3日出生在她父母在巴黎的公寓裏。 她的母親是 Saolomea Weil,她的父親 Bernard 是一名醫生。 兩人都是在德國吞併阿爾薩斯-洛林後移居巴黎的阿爾薩斯猶太人。 韋爾在出生後的頭六個月是一個健康的嬰兒,直到她患了嚴重的闌尾炎,此後她一生都在與健康狀況不佳做鬥爭。 她是她父母的兩個孩子中的第二個; 她的哥哥是數學家安德烈 · 韋爾,她總是和他保持着親密的關係。 他們的父母是不可知論者和相當富裕的人,他們在專注和支持的氛圍中撫養他們的孩子。[5]

由於父親在一戰中被徵召入伍,她的父親不得不離家好幾年,因此她遭受了一些痛苦。 根據威爾的一些學者,包括伊娃 · 福格曼和羅伯特 · 科爾斯,這種經歷可能與她一生中表現出的異常強烈的利他主義有關。[6][7][8] 韋爾從她的家裏得到一種對清潔的痴迷; 在她晚年,她有時會說她的"偽裝",認為別人會這樣看待她,儘管事實上她年輕時被認為非常有吸引力。[9] 儘管威爾一般都非常熱情,但她幾乎總是避免任何形式的身體接觸,甚至與女性朋友。[10]

根據她的朋友兼傳記作者西蒙娜 · p · 特雷門的說法,韋爾在生命早期就決定,為了完全追求改善弱勢群體社會狀況的職業,她需要採取男性氣質和犧牲機會。 從她十幾歲的時候起,威爾通常會通過一個陽剛的外表來掩飾她的"脆弱的美麗",幾乎從來不化妝,經常穿男人的衣服。[4][11]

智力生活

威爾是一個早熟的學生,12歲就精通古希臘語。 後來她在讀了《薄伽梵歌》後學會了梵語。 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一樣,她對其他宗教的興趣是普遍的,她試圖把每一個宗教傳統理解為一種超然智慧的表達。

在少年時期,威爾在她崇拜的老師邁爾•查蒂埃(mile Chartier)的指導下,威爾在萊克 · 亨利四世時期學習。[12] 1927年6月,她第一次嘗試參加高等師範學校的入學考試,但由於她在歷史上的低分,最終以失敗告終。 1928年她成功地獲得了入學資格。 她在"普遍哲學與邏輯"證書考試中名列第一,西蒙·波娃第二名。[13] 在這些年裏,威爾的激進觀點吸引了很多注意力。 她被她欽佩的導師稱為"紅處女",甚至是"火星人"。[13][14]

在高等師範學校期間,她學習哲學,在1931年以"科學與完美在笛卡爾"(《笛卡爾的科學與完美》)的論文,學習哲學,為她贏得 DES (dipl me d'tudes rieures,簡稱 MA)。[15] 她在同一年得到了她的代理權。[16] 韋伊在普伊的一所女子中學教授哲學,在她短暫的生命中,教學是她的主要工作。

威爾最著名的作品是在死後出版的。

政治激進主義

利昂 · 托洛茨基。 威爾安排托洛茨基1933年12月在巴黎秘密會議期間住在她父母的公寓裏。 她反對托洛茨基,無論是在印刷品還是在人身上,都反對托洛茨基,這表明低級的共產主義官僚可能和最糟糕的資本家一樣令人壓抑。 威爾是少數幾個在面對面的辯論中與紅軍創始人站在一起的少數人之一。[17]

她經常出於對工人階級的同情而參與政治活動。 1915年,當她只有六歲的時候,她拒絕糖,以聲援駐紮在西部前線的軍隊。 1919年,十歲的她宣佈自己是布爾什維克黨人。 在她十幾歲的時候,她參與了工人運動。 她撰寫政治宣傳冊,舉行示威遊行,倡導工人的權利。 此時,她是馬克思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和工會主義者。 在 Le Puy 教學期間,她參與了當地的政治活動,支持失業者和罷工工人,儘管有批評。 威爾從來沒有正式加入共產黨,在她二十多歲的時候,她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越來越強烈。 根據 p trement 的說法,她是最早發現馬克思沒有預料到的新形式的壓迫的人之一,在這種壓迫下,精英階層可以讓普通人的生活和最具剝削性的資本家一樣悲慘。[18]

1932年,威爾訪問了德國,幫助當時被認為是西歐最強大、最有組織的共產主義者,但是威爾認為他們不是當時的法西斯主義者的對手。 當她回到法國時,她在法國的政治朋友們不再擔心,認為德國將繼續由中間派或左派控制。 1933年希特拉上台後,威爾花了大量時間幫助德國共產黨人逃離他的政權。[18] 威爾有時會發表關於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文章,包括"壓迫和自由",以及許多關於工會期刊的短文。 這部作品批評了馬克思主義的流行思想,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局限性給出了悲觀的描述。 托洛茨基親自回應了她的幾篇文章,抨擊她的想法和她的個人觀點。 然而,根據 p trement 的說法,他受到了威爾的一些想法的影響。[19]

威爾參加了1933年法國大罷工,號召抗議失業和減薪。 第二年,她請了12個月的假期,離開教學崗位,在兩家工廠——雷諾所有的兩家工廠——隱姓埋名地工作,認為這種經歷將使她能夠與工人階級建立聯繫。 1935年,她重新開始教書,並將她的大部分收入捐獻給政治事業和慈善事業。

1936年,儘管她聲稱自己是和平主義者,但她還是去了共和黨方面的西班牙內戰,並加入了無政府主義的布維納文托拉·杜魯蒂。 她甚至還帶了一支步槍,但是她的戰友們把她趕出了戰場,因為她目光短淺,他們害怕西蒙妮開槍打死其中的一個。 因為她的近視,她打了一壺沸騰的液體,有明顯的燒傷,她的家人來到西班牙把她帶回家。 在阿拉貢前線逗留期間,她將一些編年史發給了法國出版物《利貝爾泰爾》。 她認為自己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一到西班牙,就去找反法西斯的指揮官朱利 · 戈爾金,要求被派去執行一項秘密特工任務,營救犯人 joaqu n maur。[20] 戈爾金拒絕了,說她幾乎肯定會白白犧牲自己,因為她最不可能成為一個西班牙人。 韋伊回答說,如果她選擇犧牲自己,她"完全有權"犧牲自己,但在爭吵了一個多小時之後,她無法說服 Gorkin 給她這個任務。[21] 相反,她加入了 s bastien Faure 世紀的一個單位,該組織專門從事高風險的"突擊隊"式的活動。[22]

這個部隊是無政府主義民兵的法語區的一部分。 從看到她在臨時射擊場上的練習,她的同伴們看到她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射擊,並試圖避免帶她去執行任務,儘管她有時候也堅持這麼做。 她唯一直接參與戰鬥的是在一次空襲中用她的步槍向轟炸機射擊; 在第二次突襲中,她試圖控制該組織的重機槍,但她的同伴們阻止了她,因為他們認為對於一個不那麼笨拙和目光短淺的人使用這種武器是最好的選擇。 和這群人在一起幾個星期之後,她因為一場烹飪火災燒傷了自己。 她被迫離開這個單位,她的父母跟着她去了西班牙。 他們幫助她離開這個國家,去阿西西療養。 在她離開大約一個月後,威爾的部隊在1936年10月在佩爾迪格拉的一次行動中幾乎被消滅,這個團體中的每一個女人都被殺害了。[23] 回到巴黎後,威爾繼續寫有關勞工、管理、戰爭與和平的文章。[24]

邂逅神秘主義

在阿西西的天使之後聖殿,西蒙娜有三個真正重要的精神"邂逅"之一,導致她皈依基督教。[25]

威爾出生於一個世俗的家庭,在"完全不可知論"中長大。[26][27] 在她十幾歲的時候,她為自己考慮上帝的存在,並決定不管怎樣都不可能知道。 然而在她的《精神自傳》中,韋爾記錄道,她總是有一個基督教的觀點,從她最早的童年開始就把愛鄰居的想法牢記在心。 從1935年開始,威爾開始被基督教信仰所吸引,這是她在葡萄牙度假期間偶然發現的一個露天服務中唱讚美詩的美麗所感動時,她的三個關鍵性經歷的第一次。[28][29]

在1937年春天的阿西西,威爾在聖瑪麗亞 · 德格利 · 安吉利大教堂里經歷了一場神魂超拔——這座教堂也是亞西西的方濟各祈禱的地方。 在她的一生中,她第一次祈禱成為坎寧安(2004年: 第118頁) :

城鎮的下面是 San Damiano 美麗的教堂和修道院,聖克萊爾曾經住在那裏。 在那個地點附近,據說是聖弗朗西斯在那裏創作了他的《太陽兄弟的角落》的大部分。 山谷里的小鎮下面是整個環境中最醜陋的教堂: 十七世紀建成並在十九世紀重建的巨大的巴洛克風格的天使聖瑪利亞聖殿(明尼阿波利斯) ,這座小教堂是一個珍貴的珍寶: 一個小小的羅馬式小教堂,矗立在聖弗朗西斯時代ーー他會在那裏召集他的弟兄們的"小部分"。 就是在那個小教堂里,偉大的神秘主義者西蒙娜 · 韋爾第一次感到被迫跪下來祈禱。[30]

一年後,當她背誦喬治 · 赫伯特的詩《愛三》的時候,她又有了另一個更加強大的啟示,在那之後,"基督親自下來佔有了我",從1938年開始,她的作品變得更加神秘和精神,同時保留了他們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關注。[31] 她被羅馬天主教所吸引,但拒絕接受洗禮,寧願留在外面,因為"對基督教之外的事物的熱愛"。[32][33][3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在馬賽住過一段時間,從一個多米尼加修道士那裏得到了精神上的指引。 大約在這個時候,她遇到了法國天主教作家古斯塔夫 · 蒂邦,後者後來編輯了她的一些作品。 威爾並沒有限制她對基督教的好奇心。 她對其他宗教傳統特別是希臘和埃及的神秘感興趣; 印度教(尤其是印度教和薄伽梵歌)和大乘佛教。 她認為,所有這些和其他傳統都包含了真正的啟示,寫道:[35]

希臘、埃及、古印度、世界之美、這種美在藝術和科學中的純粹和真實的反映... ... 這些事情已經做得和明顯的基督徒一樣,把我送到基督的手中作為他的俘虜。 我想我還可以說得更多。[36]

儘管如此,她還是反對宗教融合主義,聲稱它抹殺了個人傳統的特殊性:

每一種宗教都是真實的,也就是說,此時此刻我們正在思考它,我們必須給它帶來同樣多的關注,就好像沒有別的東西一樣。.. 宗教的"綜合"意味着注意力的質量較低。[37]

臨終

1942年,威爾和她的家人一起去了美國。 她一直不願意離開法國,但同意這樣做,因為她想看到她的父母安全,並知道他們不會丟下她一個人離開。 她還感到鼓舞的是,她從美國來到英國相對容易,她可以在那裏加入法國抵抗組織。 她曾希望作為一名秘密特工被送回法國。[38]

古老的傳記表明,韋爾在實現她重返法國作為代理人的願望方面沒有取得任何進一步的進展——她只能在倫敦做文案工作,儘管這給了她時間去寫她最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需要根》。[39] 然而,現在有證據表明,Weil 是由特別行動行政部門招募的,目的是將她作為一個秘密的無線運營商送回法國。 1943年5月,正在計劃將她送到牛津郡的 Thame Park 接受訓練,但很快就被取消了,因為她的健康狀況不佳。[40][41]

威爾的墳墓在阿什福德的 Bybrook 公墓,肯特郡,2012年8月

1943年,她被診斷出患有肺結核,並被要求好好休息和飲食。 然而,她拒絕接受特殊待遇,因為她長期的政治理想主義以及她對物質事物的超然態度。 相反,她將自己的食物攝入量限制在她認為德國佔領的法國的居民吃的東西。 她很可能吃得更少,因為她大多數時候都拒絕吃東西。 她的病情迅速惡化,她被轉移到阿什福德的療養院。[8]

在與疾病和脆弱作鬥爭的一生之後,威爾在1943年8月因為34歲的心臟衰竭而死。 驗屍官的報告說,"死者的確是因為拒絕進食而自殺,同時她的心靈平衡受到干擾"。[42]

她的確切死因仍然是一個爭論的話題。 有些人聲稱,她拒絕進食是因為她希望對戰爭受害者表示某種形式的聲援。 其他人認為,威爾的自我飢餓發生在她研究叔本華之後。[43] (叔本華在他關於基督徒聖潔的禁欲主義和救贖的章節中,叔本華將自我飢餓描述為自我否定的首選方法)。 然而,西蒙 · p · 特雷門,威爾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記作家,認為驗屍官的報告是錯誤的。[44] 根據 Simone Weil 接受治療的療養院的工作人員所寫的信件為依據,p trement 確認,Weil 在住院期間曾在不同場合要求食物,甚至在她死前幾天吃了一點; 據她說,事實上,韋爾的健康狀況很差,最終導致她無法進食。[45]

韋爾的第一位英國傳記作家理查德 · 里斯,對她的死亡提供了幾種可能的解釋,她引用了她對被佔領法國的同胞們的痛苦的同情,以及她對基督的熱愛和親密的模仿。 里斯總結說:"至於她的死亡,不管人們如何解釋,最終都會說她是因愛而死的。"。[46]

哲學

儘管《地心引力與恩典》(Gravity and Grace)(法語: La Pesanteur et La gr)是最能與西蒙娜 · 韋爾聯繫在一起的書籍之一,但這本書並不是她自己寫的一本書。 相反,這部作品由從韋爾筆記本中挑選出來的不同段落組成,並由 Gustave Thibon 編排,他認識並與她成為朋友。 事實上,韋爾在1942年5月之前就已經把她的一些筆記本交給了泰本,但是沒有任何想法或要求發表它們。 因此,由此產生的作品,在它的選擇,組織和編輯,很大程度上受到虔誠的天主教徒 Thibon 先生的影響。 (見 Thibon 的《萬有引力與恩典》(倫敦,1952)。)

T. s. 艾略特在《尋根的必要》一書中的序言表明,威爾可能被認為是一個現代的馬爾西奧尼派,因為她實際上是對《舊約》的全盤否定,以及她對猶太教的厭惡,從技術上講,這是她的出生。[47] 她的侄女西爾維 · 韋爾和傳記作家托馬斯 · r · 內文試圖證明韋爾並沒有拒絕猶太教,並且深受猶太教戒律的影響。[48]

空洞

空洞是她的形而上學、宇宙學、宇宙學和神學的關鍵圖像。 她相信上帝是通過自我界限的行為而創造的ーー換句話說,因為上帝被認為是一種完全的滿足,一個完美的存在,除了上帝不存在的地方,沒有任何生物可以存在。 因此創造只有在上帝部分撤退的時候才會發生。 類似的想法也出現在猶太神秘主義中。

對於威爾來說,這是在基督的化身修正之前的一個原始的 kenosis ("空虛")。 阿薩納修斯)。 因此,我們出生在一種該死的地位,不是因為原罪本身,而是因為我們被創造了,我們必須精確地成為神所不具備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成為聖潔的對立面。 (參閱否定神學。)

這種創造的概念是她神學的基石,因為如果創造是以這種方式構思的(其本身必然包含着邪惡) ,那麼邪惡就不會進入一個完美的世界。 如果上帝不能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那麼這也不是上帝無所不能的界限,而是我們所說的"創造"的行為本質上意味着不可能完美。

然而,這種邪惡必然性的概念並不意味着我們是簡單的、原始的、不斷地註定的; 相反,Weil 告訴我們,"邪惡是上帝的仁慈在這個世界上所採取的形式"。[49] 威爾相信,邪惡及其後果,苦難,起到了驅使我們走出自我和走向上帝的作用ーー"超越人類的極端苦難不會造成人類的痛苦,它只是揭示了它。"[50]

痛苦

威爾的苦難觀超越了簡單的痛苦,儘管它肯定包含了它。 只有一些靈魂能夠真正經歷痛苦; 這些靈魂正是最不值得它的靈魂——那些最容易或者對精神的實現開放的靈魂。 痛苦是一種超越身心的痛苦"加"; 這種身心的痛苦折磨着靈魂。[51]

戰爭和壓迫是她所能接觸到的最嚴重的苦難; 為了體驗它,她轉向了工廠工人的生活,而為了理解它,她轉向荷馬的《伊利亞特》。 (她的文章《伊利亞特》或者《原力之詩》 ,首先由瑪麗 · 麥卡錫翻譯,是荷馬文學批評的一部分。痛苦與必要性和偶然性都有關係——它充滿了必要性,因為它本身就是硬連接在一起的,因此以不可避免的全部力量強加於受難者身上,但它也有可能成為存在本質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機會的要素對於痛苦的不公正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換句話說,我的痛苦通常不應該——更不用說始終如一地——從我的罪惡中走出來,而應該毫無特殊理由地拜訪我。

The man who has known pure joy, if only for a moment ... is the only man for whom affliction is something devastating. At the same time he is the only man who has not deserved the punishment. But, after all, for him it is no punishment; it is God holding his hand and pressing rather hard. For, if he remains constant, what he will discover buried deep under the sound of his own lamentations is the pearl of the silence of God.

——Simone Weil,Gravity and Grace

梅塔丘:"每一次分離都是一種聯繫"

The concept of metaxu, which Weil borrowed from Plato, is that which both separates and connects (e.g., as a wall separates two prisoners but can be used to tap messages). This idea of connecting distance was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for Weil's understanding of the created realm. The world as a whole, along with any of its components, including our physical bodies, is to be regarded as serving the same function for us in relation to God that a blind man's stick serves for him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about him. They do not afford direct insight, but can be used experimentally to bring the mind into practical contact with reality. This metaphor allows any absence to be interpreted as a presence, and is a further component in Weil's theodicy.

美麗

對威爾來說,"美麗是實驗證明化身是可能的"。 這種世界形式所固有的美(這種遺傳性對她來說是證明的,對她來說,在幾何學中,在所有的藝術中表現出來)是世界指向超越自身的東西的證明; 它確立了所有存在的東西的本質的電信性質。 她對美的概念貫穿於整個宇宙:"我們必須相信宇宙在各個層面上都是美麗的... ... 它對於每一個真實存在的思想存在和所有可能存在的思想存在的身體結構和精神結構。 正是這種無窮無盡的完美之美的共識,賦予了世界美的超越性。..他(基督)真的存在於世界的美麗之中。 對這種美的熱愛來自於住在我們靈魂中的上帝,並且出發到宇宙中的上帝那裏"。 她還寫道:"這個世界的美麗在於基督透過物質向我們微笑。[52]

美還為威爾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功能:"美能夠吸引肉體,以獲得通過靈魂的權利的許可。" 那麼,這就構成了另一種世界背後的神聖現實侵入我們生活的方式。 在苦難以蠻力征服我們的地方,美麗悄悄地從內部侵入並顛覆了自我的帝國。

著作

在她去世後的幾十年裏,她的作品被收集,註釋,批評,討論,爭議和讚揚。 除了她的二十部作品外,出版商還出版了三十本傳記,其中包括哈佛大學普立茲獎得主羅伯特•科爾斯(Robert Coles)的《西蒙娜 · 威爾: 現代朝聖》(Simone Weil: a Modern Pilgrimage) ,他稱威爾為"反思的巨人"[53]

對根的需求

威爾的著作《對根的需求》寫於1943年初,就在她去世前一年。 她當時正在倫敦為法國抵抗組織工作,試圖說服其領導人夏爾·戴高樂,組建一支護士隊伍,在前線服務。

對根的需求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 它着眼於解決過去的問題,並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的未來制定路線圖。 她煞費苦心地分析了導致法國被德國軍隊擊敗的精神和倫理環境,然後用最終法國勝利的前景來解決這些問題。

遺產

西蒙娜 · 韋爾大道,一段靠近她在阿什福德的墳墓的 A28公路,是1983年為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命名的。

在她的一生中,威爾只知道相對狹窄的圈子; 即使在法國,她的文章也只有那些對激進政治感興趣的人閱讀。 然而在威爾去世後的第一個十年裏,韋爾迅速成名,吸引了整個西方的注意力。 在二十世紀第三季度,她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在宗教和精神事務方面的新工作中最有影響力的人。[54] 她的哲學、社會和政治思想也變得流行起來,儘管與她的宗教工作不同。[55][56]

除了影響研究領域外,威爾還深深地影響了無數個人的個人生活; 例如,教皇保羅六世說威爾是他三個最大的影響之一。[57] 威爾的聲望在六七十年代後期開始下降。 然而,她的作品越來越多地被發表,導致了威爾學者的數以千計的新的次要作品,其中一些專注於對她的宗教、哲學和政治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他人擴大了威爾獎學金的範圍,調查她是否適用於古典研究、文化研究、教育,甚至像人體工程學這樣的技術領域。[29] 2010年,茱莉亞•哈斯利特(Julia Haslett)發行了電影《與西蒙娜 · 韋爾的邂逅》(An encounter with Simone Weil) ; 她指出,威爾已經成為"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在她的祖國法國幾乎被人遺忘,很少在大學或中學任教。"。[58] 然而威爾的研究工作仍然是持續學術研究的主題,一項轉移研究發現,在1995年至2012年期間,已經出版了2500多篇關於她的學術著作。[3]

許多評論家認為威爾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人,許多人把她描述成一個聖人,有些人甚至稱她是20世紀最偉大的聖人,包括 T.s. 艾略特、德懷特·麥克唐納、萊斯利 · 菲德勒和羅伯特 · 科爾斯。[59] 威爾的傳記作者加布里埃拉 · 菲奧里寫道,威爾是"道德軌道上的一個道德天才,一個具有巨大革命範圍的天才。"[60] 1951年,阿爾伯特 · 加繆寫道她是"我們這個時代唯一偉大的精神"[4] 儘管她有時會顯得很愚蠢ーー她把裝滿法國抵抗運動的文件丟在行人路上,爭先恐後地把它們收集起來ーー她對明愛的理論和實踐的深入接觸,無數種形式的明愛,都是她生命和思想的統一力量。 法國哲學家、密友古斯塔夫•蒂邦(Gustave Thibon)在去世前不久敘述了他們的最後一次會面:"我只想說,我的印象是,我的靈魂完全透明,隨時準備重新融入原始的光明中"。[61]

然而,威爾甚至被那些本來深深仰慕她的人批評,比如艾略特,因為她過分傾向於把世界分成好的和壞的,以及她有時候過分的判斷。 威爾嚴厲批評猶太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甚至對羅馬帝國更加嚴厲的批評,她拒絕看到任何價值。[62] 另一方面,根據艾略特的說法,儘管在他看來幾乎沒有什麼具體的證據可以作為這種評價的依據,但是她還是將嘉芙蓮作為善良的典範。[35] 根據 Pétrement 的說法,她崇拜託馬斯·愛德華·勞倫斯,認為他是一個聖人。[63] 一些批評家對此持負面看法: 包括蘇珊 · 桑塔格在內的一些猶太作家指責她反猶太主義,儘管這遠不是一個普遍的共同觀點。[64] 一小部分評論家認為她心理上不平衡或者對性着迷。[4] 普通夏爾·戴高樂是她為法國抵抗組織工作時的最高領導,她認為自己是"瘋子",儘管他也受到了她的影響,並在她去世多年後重複了她的一些言論。[65][4][29]

參考書目

主要來源

在法國工作

  • 西蒙娜 · 韋爾,uvres compl tes。 (巴黎: 加利馬德,1989-2006,6卷)。)
  • R flexions sur La guerre (La Critique sociale,no. 10,November 1933)
  • 西班牙內戰時期的編年史: 《自由》 ,一本無政府主義雜誌,1936年
  • 白食蟻獸與野生動物(1947)
  • L'enracinement (1949)
  • 第二十六屆會議(1950年)
  • Lettre unreligieux (1951)
  • Les Intuitions pr-chr tiennes (巴黎: Les Editions de la Colombe,1951)
  • La Source grecque (巴黎: Gallimard,1952)
  • 《壓迫與自由》(1955)
  • 關於黨派政治的壓制(巴黎: 伽利瑪出版社,1957-Climats,2006年)

英文翻譯工作

  • 等待上帝: Attente de Dieu 的新翻譯和 Lettre a un Religieux。 作者: Sylvie Weil。 翻譯: Bradley Jersak。 新風出版社,2012。 ISBN 978-1-927512-03-6 Isbn 978-1-927512-03-6.
  • 形成性寫作: 1929-1941。 (1987). 作者: Dorothy Tuck McFarland & Wilhelmina Van Ness,eds。 馬薩諸塞大學出版社。
  • 《伊利亞特》或《力量之詩》。 彭德爾山小冊子。 瑪麗 · 麥卡錫。
  • 基督教在希臘人中的威脅。 羅特利奇 · 凱根 · 保羅,1957。 作者: Elisabeth Chas Geissbuhler trans。
  • 給牧師的信。 帕特南的兒子,1954年。
  • 對根的需求。 羅特利奇 · 凱根 · 保羅,1952。 作者: t.s. Eliot
  • 重力和優雅。 倫敦,1952年。 羅特利奇經典作品2002。 ISBN 978-0-415-29001-2 Isbn 978-0-415-29001-2]
  • 西蒙娜 · 威爾的筆記本。 羅特利奇平裝本,1984年。 ISBN 0-7100-8522-2 Isbn 0-7100-8522-2[ Routledge 2004]. ISBN 978-0-415-32771-8 Isbn 978-0-415-32771-8]
  • 論科學,必然 & 上帝之愛。 倫敦: 牛津大學出版社,1968年。 理查德 · 里斯 · 特蘭斯。
  • 壓迫與自由。 羅特利奇 · 凱根 · 保羅,1958。
  • 西蒙娜 · 威爾的《力量之詩》 : 一個批判版本。 詹姆斯 · p · 霍羅卡,ed。 & trans. 彼得 · 朗,2005年。
  • 西蒙娜 · 威爾: 一本選集。 西恩 · 邁爾斯,編輯。 維拉戈出版社,1986。
  • 西蒙娜 · 威爾: 第一和最後的筆記本。 倫敦: 牛津大學出版社,1970年。 理查德 · 里斯 · 特蘭斯。
  • 西蒙娜 · 威爾: 哲學講座。 劍橋大學出版社,1978年。 介紹。 作者: 彼得 · 溫奇,trans。 作者: Hugh Price。
  • 西蒙娜 · 韋爾讀者: 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精神奧德賽。 喬治 · a · 帕尼卡斯,編輯。 大衛 · 麥凱公司,1981年。
  • 西蒙娜 · 威爾——選集: 1934-1943。 倫敦: 牛津大學出版社,1962年。 理查德 · 里斯 · 特蘭斯。
  • 西蒙娜 · 威爾: 七十個字母。 倫敦: 牛津大學出版社,1965年。 理查德 · 里斯 · 特蘭斯。
  • 西蒙娜 · 韋爾的兩篇道德論文——《人類義務與人格論》草案。 羅納德 · 海瑟薇,ed。 彭德爾山小冊子。 理查德 · 萊恩斯。
  • 等待上帝。 羅特利奇 · 凱根 · 保羅,1951。 Emma Craufurd trans.
  • 等待上帝。 哈珀 · 火炬書,1973年。 艾瑪 · 克勞弗德,萊斯利 · a · 菲德勒的介紹。 ISBN 978-0-06-131903-7 Isbn 978-0-06-131903-7.
  • 等待上帝。 哈珀多年生現代經典2009艾瑪 · 克勞弗德,萊斯利 · a · 菲德勒的介紹。 978-0-06-171896-0
  • 關於廢除所有政黨,Simon Leys trans.Melbourne: Black inc,2013。 ISBN 9781921870903 Isbn 9781921870903

阿拉伯文翻譯工作

  • 穆罕默德 · 阿里 · 阿卜杜勒 · 賈利爾翻譯: 西蒙娜 · 韋爾(Simone Weil,Anthology) ,Maaber 出版社,大馬士革,2009,翻譯: Mohamed Ali Abdel Jalil;
  • Al Tajazzur (需要根或 L'Enracinement) ,Maaber Publisher,Damascus,2010,translated by Mohamed Ali Abdel Jalil;

次要來源

  • 艾倫,第歐根尼。 (2006)三個局外人: 帕斯卡,克爾凱郭爾,西蒙娜 · 威爾。 尤金,OR: 維普夫和斯托克。
  • 貝爾,理查德 h. (1998)西蒙娜 · 威爾。 萊曼和賴特菲爾德出版社。
  • 編輯。 (1993)西蒙娜 · 韋爾的文化哲學: 向神聖人性的閱讀。 劍橋大學出版社。 ISBN 0-521-43263-4 Isbn 0-521-43263-4
  • 夏威夷,羅伯特。 (2012)西蒙娜 · 威爾: 關注現實,跨性別者。 伯納德 · e · 多林。 聖母院,IN: 聖母大學。
  • 戴維斯,格拉哈姆。 (2007)一切都必須改變。 塞倫。 ISBN 9781854114518 Isbn 9781854114518
  • 迪茨,瑪麗。 (一九八八)。 人與神之間: 西蒙娜 · 韋爾的政治思想。 萊曼和賴特菲爾德出版社。
  • 杜林,e · 簡。 (2010)西蒙娜 · 威爾與自我延續力量的幽靈。 聖母大學。
  • 和 Eric o. Springsted,eds。 (2004)西蒙娜 · 威爾的基督教柏拉圖主義。 聖母大學。
  • 芬奇,亨利 · 勒羅伊。 (1999)西蒙娜 · 威爾和格蕾絲的智慧,艾德。 馬丁 · 安迪奇。 連續性國際。
  • 加布里埃里,艾曼紐。 (2003) Etre et don: L'unite et l'enjeu de la pens e de Simone Weil. 巴黎: 窺視者。
  • 戈德斯格爾,阿蘭。 (1982)西蒙娜 · 韋伊和斯賓諾莎: Essai d'interpr。 小貝: 乃縵。
  • 歐文,亞歷山大。 (2002)《不可能的聖徒: Bataille,Weil 》和《神聖的政治》。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
  • 麥卡洛,Lissa。 (2014)西蒙娜 · 威爾的宗教哲學。 倫敦: i. b. Tauris。 ISBN 978-1780767963 Isbn 978-1780767963
  • 摩根,Vance g. (2005) Weaving the World: Simone Weil on Science,Mathematics,and Love。 聖母大學。 ISBN 0-268-03486-9 Isbn 0-268-03486-9
  • 阿薩納西奧斯 · 穆拉基斯(1998)西蒙娜 · 韋爾與自我否定的政治,trans。 露絲 · 海因。 密蘇里大學。 ISBN 978-0-8262-1162-0 Isbn 978-0-8262-1162-0
  • 植物,斯蒂芬。 (2007)西蒙娜 · 韋爾: 簡介,奧比斯, ISBN 978-1-57075-753-2 Isbn 978-1-57075-753-2
  • ーーー。 (2007) SPCK 介紹西蒙娜 · 威爾,SPCK, ISBN 978-0-281-05938-6 Isbn 978-0-281-05938-6
  • Radzins,Inese Astra (2006) Nothing: Simone Weil's Cosmology. Proquest / umi.
  • 萊恩,拉什。 (2000)關於 Simone Weil 的討論。 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
  • Rozelle-Stone Rebecca a. 和 Lucian Stone。 (2013)西蒙娜 · 威爾與神學。 紐約: Bloomsbury t & t Clark。
  • ーーーー,艾德。 (2009)《激進派》的相關性: 西蒙娜 · 威爾100年後。 紐約: t & t Clark。
  • 否決,Miklos。 (1994)西蒙娜 · 威爾的宗教形而上學,trans。 瓊 · 達根。 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
  • 馮德魯爾馬里奧。 (2006)西蒙娜 · 威爾: 注意力的學徒。 倫敦: 連續性。
  • 溫奇,彼得。 (1989)西蒙娜 · 威爾:"公正的平衡" 劍橋大學出版社。
  • 溫切爾,詹姆斯。 (2000)《無法言說的語義學: 西蒙娜 · 韋爾的六句話》中:"理論與文學中神秘主義的軌跡",菲利普 · 倫納德,ed。 倫敦: 麥克米倫,72-93。 ISBN 0-333-72290-6 Isbn 0-333-72290-6

傳記

  • 卡伯德,雅克。 (1964). 西蒙娜 · 威爾。 頻道新聞。
  • 羅伯特 · 科爾斯(1989)西蒙娜 · 威爾: 現代朝聖。 愛迪生韋斯利。 2001 ed. ,Skylight Paths Publishing.
  • 菲奧莉,加布里埃拉(1989)西蒙娜 · 韋爾: 一本知識分子傳記。 作者: Joseph r. Berrigan。 格魯吉亞大學出版社。 ISBN 0-8203-1102-2 Isbn 0-8203-1102-2
  • (1991)西蒙娜 · 威爾。 圖片來源: La Tartaruga; Saggistica。 ISBN 88-7738-075-6 Isbn 88-7738-075-6
  • (1993)西蒙娜韋爾。 Une Femme Absolue Diffuseur-SODIS. ISBN 2-86645-148-1 Isbn 2-86645-148-1
  • 格雷,Francine Du Plessix (2001) Simone Weil。 維京出版社。
  • 麥克萊倫,大衛(1990)烏托邦悲觀主義者: 西蒙娜 · 威爾的生活與思想。 紐約: 波塞冬出版社。
  • 內文,托馬斯 r. (1991)。 西蒙娜 · 威爾: 一個自我放逐的猶太人的肖像。 教堂山。
  • Perrin,j.b. & Thibon,g. (1953). 西蒙娜 · 威爾,我們認識她。 倫敦。
  • P trement,Simone (1976) Simone Weil: a Life. 紐約: 斯科肯圖書。 1988年版。
  • Rexroth,Kenneth (1957) Simone Weil http://www.bopsecrets.org/rexroth/essays/simone-weil.htm里薩里,古亞(2014) Il taccuino di Simone Weil,RueBallu 2014,Palermo, ISBN 978-88-95689-15-9 Isbn 978-88-95689-15-9
  • 特里,梅根(1973)。 接近西蒙妮: 一齣戲劇。 女權主義出版社。
  • 白人,喬治 · a,埃德。 (一九八一)。 西蒙娜 · 威爾: 對生活的詮釋。 馬薩諸塞大學出版社。
  • 你的祖先,帕勒。 (2011)西蒙娜 · 威爾。 關鍵人生系列。 倫敦: Reaktion。
  • 威爾,西爾維。 (2010)"在安德烈和西蒙娜 · 韋爾的家中。 埃文斯頓: 西北。

音頻錄音

參看

註釋及參考資料

  1. ^ "威爾"。 韋伯斯特的《未刪節詞典》。
  2. ^ 特別是哲學和神學,還有政治和社會科學,女權主義,科學,教育和古典研究。
  3. ^ 3.0 3.1 Saundra Lipton and Debra Jensen. Simone Weil: Bibli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gary. 2012-03-03 [2012-04-16]. 
  4. ^ 4.0 4.1 4.2 4.3 4.4 John Hellman. Simone Weil: An Introduction to Her Thought.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1983: 1–23. ISBN 0-88920-121-8. 
  5.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4-7.
  6. ^ 根據 Fogelman,Cole 和其他人的研究,各種研究已經發現,一個標誌着利他主義者的共同成長經歷就是遭受傷害性的損失,然後從愛護者那裏得到強大的支持。
  7. ^ Eva Fogelman. Friday Film: Simone Weil's Mission of Empathy. The Jewish Daily Forward. 2012-03-23 [2012-09-06]. 
  8. ^ 8.0 8.1 Robert Coles. Simone Weil: A Modern Pilgrimage (Skylight Lives). SkyLight Paths. 2001. ISBN 1893361349. 
  9. ^ 根據 p trement (1988)第14頁,家族的朋友會把西蒙和安德爾稱為"天才和美人"。
  10.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4-7,194
  11.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27-29
  12. ^ Hellman, John. Simone Weil: An Introduction to her Thought. Wil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 ^ 13.0 13.1 Liukkonen, Petri. Simone Weil. Books and Writers (kirjasto.sci.fi). Kuusankoski Public Library.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April 2007). 
  14. ^ 阿蘭,《日記》(未發表)。 引用於 Petrement,1:6。
  15. ^ Schrift, Alan D.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Key Themes and Thinker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186. ISBN 1-4051-3217-5. 
  16. ^ André Chervel. Les agrégés de l'enseignement secondaire. Répertoire 1809-1950. Laboratoire de recherche historique Rhône-Alpes. [23 June 2014]. 
  17.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189-191
  18. ^ 18.0 18.1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176
  19.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178
  20. ^ McLellan, David. Utopian Pessimist: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Simone Weil. Poseidon Press. 1990. 
  21.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271
  22.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272
  23.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278
  24.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280-330
  25. ^ 精神自傳
  26. ^ 一個猶太人是什麼,Panichas 引用。
  27. ^ George A Panichas. Simone Weil Reader. Moyer Bell. 1977: 8. ISBN 0-918825-01-6. 
  28. ^ George A Panichas. Simone Weil Reader. Moyer Bell. 1977: xxxviii. ISBN 0-918825-01-6. 
  29. ^ 29.0 29.1 29.2 Simone Weil. Sian Miles , 編. An Anthology. Penguin Book. 2005: 28–29. ISBN 0-14-118819-7. 
  30. ^ Cunningham, Lawrence (2004). Francis of Assisi: performing the Gospel life. Illustrated editio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31. ^ 被 Panichas 和其他 Weil 學者引用,
  32. ^ 精神自傳》 ,Panichas 和 Plant 引用。
  33. ^ George A Panichas. Simone Weil Reader. Moyer Bell. 1977: 9. ISBN 0-918825-01-6. 
  34. ^ Stephen Plant. Great Christian Thinkers: Simone Weil. Liguori Publications. 1997: xv–xvi. ISBN 0764801163. 
  35. ^ 35.0 35.1 Simone Weil. The Need for Roots. Routledge. 2002: xi, preface by T. S. Eliot. ISBN 0-415-27102-9. 
  36. ^ Letter to Father Perrin, 26 May 1942
  37. ^ Notebooks of Simone Weil, volume 1
  38.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chpt. 15'Marseilles II',看看 esp。 Pp. 462-463.
  39. ^ 這本書原本是一篇冗長的報告,內容是關於在盟軍取得勝利後法國的再生選擇的冗長報告。
  40. ^ "Simone Weil" by Nigel Perrin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12-10
  41. ^ 個人檔案,參考。 第9 / 1570 / 1號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邱園
  42. ^ McLellan, David. Utopian Pessimist: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Simone Weil. Poseidon Press. 1990. 
  43. ^ 麥克萊倫,大衛(1990)。 烏托邦悲觀主義者: 西蒙娜 · 威爾的生活與思想。 海神波塞冬,第30頁
  44. ^ P trement,Simone (1988). 西蒙娜 · 威爾: 一種生活。 肖肯,592頁。
  45.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chpt. 17'London',see esp. Pp. 530-539.
  46. ^ Richard Rees. Simone Weil: A Sketch for a Portrai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191. ISBN 0-19-211163-9. 
  47. ^ T.s. 艾略特,《需要根的序言》 ,p. x。
  48. ^ Ivry, Benjamin. Simone Weil's Rediscovered Jewish Inspiration. The Jewish Daily Forward. 
  49. ^ 地心引力和優雅,梅塔斯,132頁
  50. ^ 好吧,西蒙妮。 重力和優雅。 倫敦,1952年。
  51. ^ 威爾的這個概念與亞洲漢的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這一概念在最近的韓國神學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例如安德魯 · 帕克的著作。 就像"苦難"一樣,漢族對整個人的破壞力比一般的苦難更具破壞性。
  52. ^ 好吧,西蒙妮。 等待上帝。 Harper Torchbooks,1973,pp. 164-165.
  53. ^ Alonzo L. McDonald, from the forward Wrestling with God, An Introduction to Simone Weil by The Trinity Forum c. 2008
  54. ^ 甚至她的一些批評者也承認了這一點,見《地獄男爵》(1982) ,第4-5頁
  55. ^ 但是要注意的是,儘管威爾的哲學著作受到了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廣泛關注,但她在專業哲學家中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在英語世界,儘管哲學是她接受專業培訓的主題。 看看西蒙娜 · 韋爾的介紹: 彼得 · 溫奇的《公正的平衡》這是一個很好的來源,對她的觀點進行哲學討論,特別是對於那些對她的作品和維特根斯坦的作品重疊感興趣的人來說。
  56. ^ 許多學者把她列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法國五大政治作家之一,見《地獄男爵》(1982) ,第4-5頁。
  57. ^ 另外兩個是帕斯卡和喬治 · 伯納諾斯; 見《地獄人》(1982) ,第一頁
  58. ^ Doris Toumarkine. Film Review: An Encounter with Simone Weil. Film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2-03-23 [2012-08-31]. 
  59. ^ 看《地獄男爵》(1982) ,她的傳記作者把她描繪成一個聖人。
  60. ^ 《西蒙娜 · 威爾的孤獨朝聖》 ,華盛頓郵報[1]
  61. ^ Erica DaCosta. The Four Simone Weils (PDF). June 2004 [2013-05-07]. 
  62. ^ 她甚至不喜歡羅馬人,他們通常受到進步派人士的尊敬,比如維吉爾、馬庫斯奧雷利烏斯和塔西佗,只對格雷奇一家保留溫和的讚美。
  63. ^ 西蒙娜 · p · 特雷蒙特(1988) ,329,334頁
  64. ^ 她最忠實的幾個崇拜者也是猶太人,例如,當代法國知識分子 Wladimir Rabi 稱她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偉大的法國精神作家。 見《地獄男爵》(1982) ,第2頁
  65. ^ "Elle est folle". 參見馬爾科姆·蒙格瑞奇《地獄叢林》 ,豐塔納: 格拉斯哥(pbk) ,1975,210頁。

進一步閱讀

外部連結

[[Category:20世纪诗人]] [[Category:猶太作家]] [[Category:猶太哲學家]] [[Category:法國女性哲學家]] [[Category:法國猶太人]] [[Category:法國基督徒]] [[Category:基督教哲学家]] [[Category:天主教灵修]] [[Category:反法西斯主義者]] [[Category: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校友]] [[Category:亨利四世中学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