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討論:可視化編輯器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文維基百科啟用VisualEditor

4月25日起中文維基百科將啟用VisualEditor(可視化編輯器)。屆時頁面上將有「編輯」按鈕,使用VisualEditor,以及編輯原始碼,使用默認編輯器。待撰頁面:Wikipedia:VisualEditor. --Ben.mq 2013年4月22日 (一) 17:29 (UTC)[回覆]

根據我在英文維基的體驗,所謂「可視化編輯器」真的很麻煩,恐怕又要重新適應。好在用戶還可以選擇右上的「編輯原始碼」選項以使用原始編輯選項。Super Wang 2013年4月23日 (二) 11:09 (UTC)[回覆]
有人知道想隱藏可視化編輯器那個按鈕css怎麼寫麼...--lavixcanvas M T C 2013年4月23日 (二) 13:51 (UTC)[回覆]
參數設置里關閉。--Ben.mq 2013年4月23日 (二) 14:57 (UTC)[回覆]
原來是opt-in的(見↓) 英文維基一直開着還以為改成默認啟用了 還覺得奇怪--lavixcanvas M T C 2013年4月23日 (二) 15:00 (UTC)[回覆]
又來看了一眼原來不是shizhao通知的。印象中以前就shizhao愛做這種事。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23日 (二) 16:28 (UTC)[回覆]
shizhao把「opt-in」翻譯沒了。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23日 (二) 14:48 (UTC)[回覆]
剛剛在英文那邊試用了一下果然不是很好用... 不支援del標籤、編輯連結時都會變成Undefined... 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3年4月23日 (二) 17:34 (UTC)[回覆]
確實,編輯連結這個最基本的功能全都是「undefined」是鬧哪樣呀--小烈 (找我?) 2013年4月24日 (三) 10:23 (UTC)[回覆]
I've never seen this. If it keeps appearing for you, file a bug (with exact steps to reproduce and your browser info) in bugzilla. 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24日 (三) 11:59 (UTC)[回覆]
今天已經4月25日了。-多啦A夢220284 2013年4月25日 (四) 09:42 (UTC)[回覆]
雖然我不知道這次的情況,但之前通常會在在UTC的當日18時左右啟用……Liangent留言 2013年4月25日 (四) 10:10 (UTC)[回覆]
那要等明天了…-多啦A夢220284 2013年4月25日 (四) 10:29 (UTC)[回覆]
先別說功能,光這翻譯就太爛了。。。--♥VC XC 2013年4月25日 (四) 23:26 (UTC)[回覆]
結果啟用之後還是不能用…-多啦A夢220284 2013年4月26日 (五) 05:18 (UTC)[回覆]
我對於 VisualEditor(視覺化編輯器)已經期待很久了,在中文維基啟用後的第一時間有去測試過。雖然視覺化編輯器目前有不少問題,然而希望將來能成為新手的重要工具。--章安德魯留言2013年4月27日 (六) 11:02 (UTC)[回覆]
我已經開了,但是我發現點擊「編輯原始碼」時會跳出「Edit the source code of this page」,這個該怎麼翻譯?-- ──★──  2013年4月28日 (日) 16:13 (UTC)[回覆]
測試了一下。功能並不強,似乎無法加模板?--Gqqnb留言2013年5月1日 (三) 15:24 (UTC)[回覆]
沒錯。-多啦A夢220284 2013年5月3日 (五) 09:33 (UTC)[回覆]

可視化編輯器

維基媒體將還是處於測試階段的可視化編輯器(VisualEditor,簡稱VE)硬推到英文WP上測試引起社群激烈不滿,可視化編輯器最大問題是不能分段編輯,而且非常容易破壞wiki代碼的格式,而且一旦是編輯大一點的條目就算是性能較好的平台電腦都會很容易令瀏覽器停滯超過10秒。由於基金會嵌入可視化編輯器時將原本的edit按鈕改為讀取可視化編輯器,而如果想用原本的wiki代碼編輯器就要將鼠標停留在edit上等待"edit source"的按鈕浮現,這讓使用沒有滑鼠的用家就只能按頁頂的edit source編輯整頁或自行修改url分段編輯,這一點令到英文WP社群自行開發了還原為可視化編輯器其納入前的條目格式的小工具,而且大受歡迎。VE開發團隊對社群回報的各種bug表象異常不積極甚至是不耐煩,最神奇的是眼見遍地黃金的VE,Jimbo老大站在VE一方極力為其護航。現在德文WP社群害怕遭到VE的毒手已經投票通過拒絕基金會對德文WP進行類似英文WP般的侵入性嵌入,可能是要於偏好設定開啟才在條目顯示可視化編輯器鏈接。-- 同舟留言2013年7月31日 (三) 09:52 (UTC)[回覆]

好像lqt被Flow取代了Wikipedia:互助客棧/技術#Tech News: 2013-30?lua版權問題是指與lua授權有衝突?我也覺得先不要急着把默認編輯改成可視化模式,把現在的編輯按鈕的功能對調比較好。估計多語言書寫轉換要很久才支持吧。——Sakamotosan 2013年7月31日 (三) 11:26 (UTC)[回覆]
現在VE對模板的可視化編輯做的還是相當不錯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7月31日 (三) 11:43 (UTC)[回覆]
模板參數的VE提示和說明要逐個手動輸入...自己對en:template:BS-map做過一次實在不想再做另一次,英文WP的模板數超過50萬個(雖然也不是全部模板需要提供VE數據),可以想像這是不怎麼有效率的工程。反而Wikia的VE可以自動偵測模板參數不用編者自己寫參數列表。-- 同舟留言2013年7月31日 (三) 12:34 (UTC)[回覆]
本來要自動偵測有甚麼參數就不是難事。-HW 動員令2013年7月31日 (三) 12:49 (UTC)[回覆]
這個模板呢?Liangent留言 2013年7月31日 (三) 12:58 (UTC)[回覆]
囧rz...,例外。-HW 動員令2013年7月31日 (三) 14:40 (UTC)[回覆]
目前VE只在用戶頁和條目中啟用,因此手工加templatedata,只要對在條目中和用戶頁中使用的模板加就可以了,那些meta template也沒必要加--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7月31日 (三) 15:43 (UTC)[回覆]
現階段我不贊成落templatedata的,因為手續有點繁複,而且不知道VE最後會不會像lqt胎死腹中,既然自動偵測模板參數不是什麼高難度技術,一動不如一靜,我對手工加templatedata的前景完全不樂觀。-- 同舟留言2013年7月31日 (三) 22:32 (UTC)[回覆]
偵測參數理論上不錯,但第一如L大舉例的嵌套命名參數,第二有些像infobox animanga多個不同名但賦值相等的參數,只有靠手工定義配置文件才比較好理解這些參數。我認為MW更應該提供良好的TD建立工具去輔助建立TD。lqt至少有其他mw站部署過,而且使用效果還可以,只是開發模式太三分鐘熱度罷了。——Sakamotosan 2013年8月1日 (四) 01:35 (UTC)[回覆]
lqt和VE的性質不同,VE好像至少是基金會的戰略目標之一(提供可視化編輯器),不大可能隨意棄坑(推倒重造倒有可能),而且建立TD的話,在VE編輯模板時會有提示。——Sakamotosan 2013年8月1日 (四) 05:08 (UTC)[回覆]
我用Wikia的VE測試過PSTP模板的確是無法處理以參數生成新參數的情況(在代碼模式輸入「未」存在的參數去到VE再修改模板的輸入數據會消滅那些參數的),不過維基媒體與Wikia的VE模板工具有一點決定性不同是維基媒體允許增加「未」存在的參數,Wikia的就只能按偵測到的參數輸入數據,所以就算維基媒體的VE選擇使用自動偵測模板參數的方案,只要維持讓編者自行增加沒有TD描述的參數也不會影響使用。我覺得TD最大的功德就是提供手寫參數說明文,不過參數說明的寫作有較大限制例如不能建立內部鏈接和使用特定標點符號和附加類似斜體或粗體的格式等(還未考慮繁簡地區用字轉換的問題),不如讓編者直接去開模板說明頁。-- 同舟留言2013年8月1日 (四) 06:07 (UTC)[回覆]
因為TemplateData的內容根本不是wikitext。至於繁簡轉換,仍在處理中,所以中文版維基百科不會隨着最後一個階段部署VE。-HW 動員令2013年8月1日 (四) 06:22 (UTC)[回覆]

妥協了:en:Wikipedia:VisualEditor/August 2013 update。-- 同舟留言2013年8月2日 (五) 06:38 (UTC)[回覆]

純粹確認目前視覺化編輯是怎麼樣的一個功能,外加後臺編輯系統顯示字體

盡量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明一下,7月開始所有編輯預設都是視覺化編輯,算是蠻大的變更,只是擔心有用戶會突然不習慣改成這種介面--核斯留言) 2016年5月23日 (一) 06:23 (UTC) (~)補充後臺編輯系統,有 進階 特殊文字 說明 條目編輯 投票討論 引用,但投票讨论是以簡體字顯示,內部雖然都以圖標為主,但字體顯示全部都是簡體中字,沒有被轉換成傳統漢字,這問題一直沒被處理,引用那部分的字體也是,同名文献是什麼?只看得懂這是同名文,後面那個字是南方犬?--核斯留言2016年5月23日 (一) 06:23 (UTC)[回覆]

7月開始所有編輯預設都是視覺化編輯[來源請求],哪個人膽敢這麼做?--Antigng留言2016年5月23日 (一) 06:24 (UTC)[回覆]
頁面最頂端有這段文字:【T51999 所有用戶預設啟用視覺化編輯器(可能在7月後)】--核斯留言2016年5月23日 (一) 06:26 (UTC)[回覆]
哦,原來如此,害得我白生了那麼大的氣。那個東西是老早以前加的,過時了。--Antigng留言2016年5月23日 (一) 06:28 (UTC)[回覆]
嚇了我一跳,看來是應該不會在7月就預設視覺化編輯了,鬆了一口氣。-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DC14討論2016年5月23日 (一) 07:22 (UTC)[回覆]
視覺化編輯的問題會提出來是因為條目編輯已經開始在詢問要不要轉成視覺化編輯了,條目編輯時會跳出來,正式預設化不曉得是技術問題還是討論共識的問題。問之前才看到原來預定是打算7月,看幾位的反應應該是之前有這消息又被推翻,所以就時程未定了。這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吧?我也不熟這東西的開發狀況,畢竟只看過一次也不熟悉這是什麼東西。點進去連結看到的是英文介面,這個預設編輯介面如果是國際共通的狀況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應該到最後會有設定介面決定要採用什麼編輯介面吧?上面都猜的。總之大概知道狀況了--核斯留言2016年5月23日 (一) 08:37 (UTC)[回覆]

可視化編輯器的建議和bug反饋

  1. 加粗、傾斜之類的功能應該直接顯示出來,不應藏在格式裏面。模板之類的也是如此。
  2. 數學公式依然需要編輯代碼,沒有實現可視化(百度百科早已實現)。
  3. 表格不應該雙擊編輯,否則會很麻煩,新手容易不清楚怎麼編輯表格,而且也會阻礙跨單元格甚至跨表格移動內容。
  4. 表格菜單為什麼恆為向下,當位置靠近底部時應該菜單往上(在桌面隨便點一下右鍵就知道了)?還有,為什麼要點按鈕才能顯示菜單,不能直接對着內容點右鍵?
  5. 怎麼找不到設置格式(尤其是表格格式的地方)?
  6. 為什麼可視化編輯的表格在代碼中永遠都是一行一個單元格,內容再簡略也不能產生| 文字 || 文字 || 文字這樣的格式。
  7. 可視化編輯器不應該有那麼多空行,也不需要增加「添加段落」按鈕。
  8. 為什麼編輯參考來源時不能自動填寫引用日期(百度百科早已實現)?
  9. 提交編輯時右邊的滾動框就會消失。如果網絡出問題它還是顯示「unknown error」,並且得關閉提交對話框重新點右上角的提交按鈕才能重新提交?--SolidBlock留言因學習原因無法參加動員令 2016年8月12日 (五) 23:57 (UTC)[回覆]
mw:VisualEditor/Feedback反饋。
關於第三點,其實和excel表一樣,單擊選定格子,雙擊進入格子編輯。
關於第六點,其實是空行的預插入錨點吧。
關於第七點,templatedata的默認值應該允許輸入一個wikicode來讓其解釋wikicode。這個需要一個設計方案,例如需不需要展開模板或者替換模板等。
——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6年8月13日 (六) 02:11 (UTC)[回覆]
話說@Iokseng:為何要恢復WP:可視化編輯器/反饋呢,那幫WMF的人又不會再過來。--Liuxinyu970226留言2016年8月14日 (日) 06:57 (UTC)[回覆]
——錯誤報告,如果你看到這個請將其糾正至符合規範的格式——
  1. (BUG)經過(理論上)正確的流程配置的PARSOID無法對VE提供支持,其瀏覽器所反饋的信息為"docserver:404"
  2. 通過apt-get安裝的PARSOID同樣無法對VE提供支持,錯誤報告為"ERRORCURL7"。
  3. 用於安裝和配置PARSOID及VE的說明可能不具備足夠的(容錯)清晰度,例如需要啟用哪些模塊。
  4. Windows Server 2016 已配置 IISNODE ,但仍舊無法進入VE編輯頁面。
  5. 數據庫程序為MYSQL,數據庫格式為UTF8-G(全文忘了)-CI
  6. 無緩存(不包括PHP7自帶的緩存功能)(IIS為WINCACHE)
  7. MEDIAWIKI版本為1.27.1
  8. WINDOWS SERVER 2016 Evaluation(IIS 10)(通過WPI安裝PHP),Ubuntu 16.04 LTS(APACHE2),為運作環境,並且總是以虛擬機的形式運作,PHP7.0.9(7.0.8)為主要架構。
  9. 我不清楚這個問題是怎樣發生的,不過我個人在IIS測試過程中使用了HOSTS將某個無法通過80端口訪問且未定向至任何IP位址的域名定向到伺服器。
這兩個問題嚴重地延誤了我的個人工作,我在這個問題所耗費的時間在一個星期內至少大於三十小時,我被迫使用其他程序替代(例如WORDPRESS,Discuz等),因為我不具備相應的基本計算機編程技能。當我意識到可能無法在WINDOWS上的IIS中運作(丟失文件,404錯誤)時,我被迫嘗試接觸UBUNTU(LINUX),並在其中安裝程序。
2016年10月27日記錄,在明年的四月我會再次嘗試配置VE編輯器。我希望有人能夠將這些信息發送到開發組。--42.202.199.39留言2016年10月27日 (四) 01:42 (UTC)[回覆]
——錯誤報告,如果你看到這個請將其糾正至符合規範的格式——

編輯請求

請求已處理

連結修改的那一部分,正確的做法是將連結末尾的 `&action=edit` 改為 `&veaction=edit` ,否則無法正常編輯.這裏原文有錯誤,望核對. --PtrNull留言2018年3月13日 (二) 14:47 (UTC)[回覆]

想請問現在維基百科是否沒有視覺化編輯了?

有一天想要視覺化編輯,卻發現他沒有了。 --Wangyuan524留言2020年3月4日 (三) 14:21 (UTC)[回覆]

右上角的測試(偏好設定中的測試功能)還有視覺化編輯功能啊。只是該功能尚未支援對話頁面和其他命名空間。-- Matt Zhuang寫條目時,請尊重各地的中文使用者。 (按「此」留言) 2020年3月4日 (三) 14:30 (UTC)[回覆]
@Wangyuan524:如果是條目或用戶頁的話,請到Special:參數設置#mw-prefsection-betafeatures將「視覺化編輯」打勾。本來沒打勾也可視覺化編輯,一兩禮拜前似乎變成必須打勾才會出現按鈕。--Hjh474留言2020年3月7日 (六) 06:33 (UTC)[回覆]

Visual Editor的參考文獻自動擷取功能

Visual editor的參考文獻擷取功能對編輯者來說可以說是一大福音,但在使用上仍然有幾個用起來希望能改善的地方,不知道有沒有改進的機會:

在擷取新聞網站時會用成cite web,而不是cite news

經測試輸入新聞網址測試自動生成功能,結果如下:

<ref>{{Cite web|title=6/3新增364例本土、219例校正回歸 17人染疫病逝【直播】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ur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6035002.aspx|access-date=2021-06-03|work=www.cna.com.tw|language=zh-Hant-TW}}</ref>

預期傳回值為: <ref>{{Cite news|ur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6035002.aspx|title=6/3新增364例本土、219例校正回歸 17人染疫病逝|author=陳婕翎、張茗喧|publisher=中央通訊社|date=2021-06-03|accessdate=2021-06-03}}</ref>

這個可能需要更新或新開發針對該新聞網站的Zotero translator,參考mw:Citoid/Determining if a URL has a translator in Zoteromw:citoid#Troubleshooting the citoid servicemw:Citoid/Creating Zotero translators--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1年6月4日 (五) 02:39 (UTC)[回覆]
@Shizhao:抱歉我是技術苦手,具體來說應該怎麼做呢?--Koala0090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7:45 (UTC)[回覆]
很大可能就是要寫一個專門用於該新聞網站的Zotero translator,然後提交到mediawiki開發者那邊或Zotero開發者那邊,然後等待/催促基金會這邊更新。具體流程我沒弄過不是很清楚,但上面我列出的連結中應該有講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1年6月4日 (五) 12:44 (UTC)[回覆]

書籍的ISBN輸入後,書名會自動代入chapter的位置而非title的位置,造成顯示錯誤

經測試輸入ISBN 9781259644030測試自動生成功能,結果如下:

<ref>{{Cite book|edition=20th edition|last2=Kasper|first6=Joseph|last5=Hauser|first5=Stephen L.|last4=Fauci|first4=Anthony S.|last3=Longo|first3=Dan L.|first2=Dennis L.|chapter=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last=Jameson|first=J. Larry|oclc=1029074059|isbn=978-1-259-64403-0|location=New York|date=2018|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1029074059|last6=Loscalzo}}</ref>

預期傳回值為: <ref>{{Cite book|edition=20th edition|first3=Dan L.|last6=Loscalzo|first6=Joseph|last5=Hauser|first5=Stephen L.|last4=Fauci|first4=Anthony S.|last3=Longo|last2=Kasper|chapter=|first2=Dennis L.|last=Jameson|first=J. Larry|oclc=1029074059|isbn=978-1-259-64403-0|location=New York|date=2018|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1029074059|title=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ref>

希望能夠在手動輸入參考文獻時,能夠在「訪問日期」區一鍵生成當天日期

由於上述原因,我自己還是時常使用手動輸入,由於訪問日期常常即為輸入日期,因此期望能夠自動帶入,或一鍵生成輸入日期。

---Koala0090留言2021年6月3日 (四) 07:05 (UTC)[回覆]

Wikipedia:ProveIt可以。--安憶Talk 2021年6月3日 (四) 07:16 (UTC)[回覆]
@安忆:謝謝,我知道這個工具,但我還是希望能夠改善VE的使用者體驗,VE對於維基的推廣相當重要。--Koala0090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7:44 (UTC)[回覆]

再次探討啟用視覺化編輯器的可能性

部分通過:
將VE移出Beta成為正式可選編輯器、在用戶沒有調整參數設定下默認對已註冊用戶同時顯示兩個編輯標籤這兩點已經通過。 Milky·Defer 2021年11月13日 (六) 06:21 (UTC)[回覆]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如題。消息區的那個Growth功能簡報也寫得很清楚了,中文維基百科現在是唯一一個沒有部署Growth功能的Wikipedia站點了。阻擋Growth功能部署的是VisualEditor現在仍然沒有結束beta。可以預見,之後的新功能很可能都會依賴VE,而當今的情況相當於將之後的多數新功能拒之門外。因此我在此再次探討啟用VE。

啟用VE後會發生什麼?

新用戶/IP用戶在點擊編輯按鈕後,會彈出一個歡迎其開始編輯的對話框。當前沒有啟動VE的情況下,對話框的底部只有一個「開始編輯」的確認按鈕;啟用VE之後,這個地方除了前述的確認按鈕之外,還會有另一個按鈕,提供切換到可視化編輯器/原始碼編輯器的選項。

此外,在用戶設定的「編輯」一項中,會增加如下的幾個選項:

  • (複選框)「在可視化編輯器處於beta階段時禁用可視化編輯器」
  • (下拉菜單)「編輯模式」(可選:記憶上一次、總是可視化編輯器、總是原始碼編輯器、同時顯示編輯和編輯原始碼兩個tab)這個選項的存在意味着註冊用戶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編輯器,原始碼編輯器不會消失。
  • (複選框)「顯示編輯幫助面板」

如下選項可能會被移除:

  • (複選框)「在結構式討論中啟用可視化編輯器及新版wikitext模式」

可能的誤區

  • 新用戶在點擊編輯按鈕後是不是會自動加載可視化編輯器而不是原始碼編輯器?
    • 不會,這一點應當是可以設定的。英文維基百科的新用戶點擊編輯後加載的是原始碼編輯器;而日語維基百科則是視覺化編輯器;俄語則是兩種tab都提供。

以上,希望社群再次審視可視化編輯器。--Milky·Defer 2021年10月28日 (四) 10:34 (UTC)[回覆]

原來還沒啟用?——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1年10月28日 (四) 15:06 (UTC)[回覆]
早就啟用了,目前的問題點在於沒有讓未登入使用者使用VE。--Xiplus#Talk 2021年10月29日 (五) 02:16 (UTC)[回覆]
de facto啟用了,但是名義上你還要去beta當中勾選,然後才能選擇用。現在就是讓它不用去beta啟用,而是默認就可選。--Milky·Defer 2021年10月29日 (五) 02:32 (UTC)[回覆]
無論怎麼配置,未登入使用者都可以自己選擇要使用哪種編輯器,所以應該沒什麼好反對的;最大的問題應該是標籤頁顯示預設使用哪個編輯器,我則是建議如同俄語兩個都顯示,使用者在進入編輯畫面前就可以選擇編輯器。--Xiplus#Talk 2021年10月29日 (五) 02:19 (UTC)[回覆]
我認為登錄用戶適合如此,但不建議向匿名用戶提供默認進入可視化編輯器的按鈕。原因是源碼模式有強制預覽,能擋掉一部分測試性編輯,可視化模式則沒有,可能會增加回退負擔。--Lt2818留言2021年10月29日 (五) 04:03 (UTC)[回覆]
請說明一下「強制預覽」和「能擋掉一部分測試性編輯」之間的因果關係。--安憶Talk 2021年10月29日 (五) 08:07 (UTC)[回覆]
26號過濾器阻擋的多數即為測試性編輯,用戶無非想試試是否真能編輯;可以看到過濾器的警告有一定效果,部分用戶不會再次嘗試操作。強制預覽則需要用戶多點一次按鈕,也會有類似作用。--Lt2818留言2021年10月29日 (五) 14:43 (UTC)[回覆]

@Ericliu1912XiplusLt2818AnYiLindoge24190Comrade John魔琴:這個部分的討論好幾天沒有留言了。我大概總結一下共識吧:參與討論的所有人都不反對將VisualEditor移出Beta,其中Eric Liu和Xiplus兩位一度誤以為尚未默認啟用,這可以視作是社群普遍在事實上認為VisualEditor是默認激活的功能。其他用戶大多都認同VE對於降低新人編輯門檻的積極貢獻。大多數參與討論的人都認為雖然VE可以移出Beta默認激活(激活與否與是否使用VE編輯無關),但不宜讓匿名用戶和新用戶在點擊頁面右上角的「編輯」按鈕時默認使用VE編輯模式。Comrade John詢問到在移出Beta默認激活後,VE是否會實際覆寫掉用戶的編輯器偏好,這一點已經由Xiplus澄清。

綜上,我總結出待公示的兩點:

  • 將VisualEditor移出Beta狀態,成為維基百科正式的編輯器功能選項;
  • 對於新用戶和IP用戶,頁面的編輯按鈕在點擊後將加載原始碼編輯器而非VisualEditor。

這就與英文維基百科當前的相關配置是一致的,可以在登出狀態下去英維實際體驗一下效果。該提案當前打算與下方的「Growth譯名問題」隔離,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提案獲得通過,Growth功能(暫定譯名)仍然不會部署直到譯名問題解決。

各位看看這個提案的內容還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沒有那我就禮拜六下午正式開始公示了。 --Milky·Defer 2021年11月5日 (五) 16:07 (UTC)[回覆]

看了下相關代碼,其僅區分登錄與否,新老註冊用戶是一樣的。對於此處的設置,只需把本站加入'wmgVisualEditorDisableForAnons'組,這樣匿名用戶只有源碼編輯,而登錄用戶默認兩個都顯示;我也建議加入'wmgVisualEditorIsSecondaryEditor'組,這樣登錄用戶點擊紅鏈會進入源碼而非可視化編輯模式。--Lt2818留言2021年11月6日 (六) 05:13 (UTC)[回覆]

那就對以下兩點現在開始 公示7日

  • 將VisualEditor移出Beta狀態並激活,成為維基百科正式的編輯器選項;
  • 對擁有賬號的用戶(不論是否自動確認)在頁面右上角同時顯示VE編輯和原始碼編輯兩個按鈕,可以在用戶偏好設定中隱藏其中某個編輯按鈕(偏好設定 > 編輯 > 編輯器 > 編輯模式)。
  • 對IP用戶關閉VisualEditor(實現方法見上方Lt2818的留言)。 這一條先暫停公示,其他兩條繼續。

以上。 --Milky·Defer 2021年11月6日 (六) 05:26 (UTC)[回覆]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通過:
既然7天都沒有進一步意見,且對Lt2818的所有反駁沒有進一步的回駁,那就只能通過了。 Milky·Defer 2021年11月23日 (二) 05:35 (UTC)[回覆]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為什麼不給IP用戶使用VisualEditor?--Xiplus#Talk 2021年11月6日 (六) 05:46 (UTC)[回覆]
IP用戶能用的,進入源碼編輯後可以切換。不直接提供是為了阻擋測試性編輯,上面已經提過;IP用戶的數量≫登錄用戶。--Lt2818留言2021年11月6日 (六) 06:13 (UTC)[回覆]
不認同阻擋測試性編輯的說法,「強制預覽」的功能就是「強制編輯者進行預覽」,實際上成功送出的破壞仍然很多,未見強制預覽有任何效果。既然視覺化編輯本身就是預覽,自然不需要「強制預覽」。--Xiplus#Talk 2021年11月6日 (六) 06:19 (UTC)[回覆]
對故意破壞當然是沒啥用的,防君子不防小人。一個類似的例子:假設我們把HotCat對匿名用戶啟用,使用該工具做出的測試性編輯想必會暴發。可視化編輯器除了缺少強制預覽外,其頁面內加載的性質,亦使做出一筆隨意的非建設性編輯更容易。--Lt2818留言2021年11月6日 (六) 07:20 (UTC)[回覆]
「英文站如此設置,可能有類似考量」不要做沒有根據的猜測,提出足以支持您說法的證據(例如他們的討論)。--Xiplus#Talk 2021年11月6日 (六) 07:24 (UTC)[回覆]
已經刪除了沒有根據的猜測。--Lt2818留言2021年11月6日 (六) 09:23 (UTC)[回覆]
「日語維基百科則是視覺化編輯器;俄語則是兩種tab都提供」也有不同wiki做不同的設定,可以看看他們的原因跟結果。--Xiplus#Talk 2021年11月6日 (六) 07:26 (UTC)[回覆]
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基金會在16年左右統一搞了一波VE默認開啟,中維沒參與。日維和俄維沒啥反對意見,就這麼搞了。本來英維也是會像日維那樣的(T128478),但是後來英維的人說「本站是一個以wikitext為主的站點什麼什麼的」,就給新用戶關了(T132806)。背後其實都沒有這麼複雜、縝密的深思熟慮,真沒有。就中維破事多 捂臉--Milky·Defer 2021年11月6日 (六) 10:10 (UTC)[回覆]
我覺得提供兩個標籤是最好的,不強迫你使用哪一個。註冊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隱藏其中一個,但對於新手來說,應該讓他們知道可以自己選擇。--Xiplus#Talk 2021年11月6日 (六) 10:18 (UTC)[回覆]
英維相關討論常有觀點認為可視化編輯無助於新手入門,例一例二。--Lt2818留言2021年11月6日 (六) 11:05 (UTC)[回覆]
稍微進階一點的編輯當然還是用原始碼比較好,但改改錯字的肯定還是用VE比較快吧,對不同的任務使用適當的工具才正確的。--Xiplus#Talk 2021年11月6日 (六) 12:02 (UTC)[回覆]
大頁面改錯字肯定是原始碼快,VE缺少章節編輯功能。我個人認為VE的發展方向是錯誤的,事倍功半,整個捨棄都不為過;與之界面類似的新版文本編輯器要好得多。--Lt2818留言2021年11月6日 (六) 12:24 (UTC)[回覆]
我說的前提是在不懂wikitext的前提之下改錯字,新人從看不懂的原始碼內找到錯字的位置會很快嗎?--Xiplus#Talk 2021年11月6日 (六) 12:40 (UTC)[回覆]
那倒是VE方便。--Lt2818留言2021年11月6日 (六) 13:29 (UTC)[回覆]
所以你還是堅持要對IP用戶關掉VE嗎?畢竟這裏只有你一位堅持如此,公示還在進行,臨時改掉第二點也就拖半天公示結束。--Milky·Defer 2021年11月6日 (六) 13:40 (UTC)[回覆]
VE方便不代表一定要默認啟用,正如HotCat便於整理分類,但對匿名用戶啟用弊大於利。我覺得維持現狀(IP用戶不開啟VE)是不差的,畢竟這是影響比較大的改動;改了登錄用戶之後還要看看影響,如果廣受好評,再改匿名用戶也不遲嘛。--Lt2818留言2021年11月6日 (六) 14:04 (UTC)[回覆]
@Lt2818:我個人的建議是先給IP用戶擺出來,然後進行對比。現在反正也是對IP用戶隱藏着,如果我們不開放的話,我們也就沒有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了。我建議先對他們開放,然後如果IP用戶的破壞數量提高了,再議關閉。畢竟你說的「請先預覽能夠擋掉一部分破壞」也只是你對IP編輯者心理的揣測,沒有客觀數據佐證。你看這樣行不?--Milky·Defer 2021年11月6日 (六) 16:28 (UTC)[回覆]
@MilkyDefer:不要拿本站做實驗,對匿名用戶開啟雙編輯選項的站點有的是。簡單英語維基百科11月5日的IP編輯共408筆,其中有reverted標記的100筆,可視化編輯92筆,有reverted標記的可視化編輯29筆(數據來源於simple:Special:RecentChanges)。可視化編輯回退率為29÷92≈31.5%,非可視化編輯回退率為71÷316≈22.5%。照理來說,你提出了對本站有重大影響的改變方案,需要說明其必要性,舉證責任在你而不在我。--Lt2818留言2021年11月6日 (六) 17:45 (UTC)[回覆]
IP用戶關閉VE:IP用戶點擊頁面右上角的編輯按鈕後加載原始碼編輯器而非VE。IP用戶在打開原始碼編輯器界面後需要額外點擊仍可換為可視化編輯器。--Milky·Defer 2021年11月6日 (六) 06:18 (UTC)[回覆]
我當然知道實際效果是怎樣,我的問題是為何要故意多此步驟。--Xiplus#Talk 2021年11月6日 (六) 06:20 (UTC)[回覆]

如何向IP用戶展示VE

看樣子對於IP用戶到底怎麼展示VE仍然達成不了共識。因此將這個小部分單獨拆開,暫停公示等待繼續討論。Lt2818認為出於減少破壞的考慮,IP用戶應該完全在閱讀界面隱藏掉VE;Xiplus出於鼓勵讀者順手修改小錯誤的考慮,IP用戶也應該在閱讀界面能夠直接打開VE進行編輯(不用繞道原始碼編輯器再切換到VE)。可見一邊是保護性觀念(消極),一邊是建設性觀念(積極)。因此希望聽取更多意見。副ping@Ericliu1912AnYiLindoge24190Comrade John魔琴: --Milky·Defer 2021年11月6日 (六) 18:14 (UTC)[回覆]

  • 建議試行。各站點之編者規模與其編輯習慣不盡相同,其他站點之測試結果不一定適用於本站。——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1年11月6日 (六) 19:20 (UTC)[回覆]
    關於編輯習慣:
    定義R=帶有visualeditorvisualeditor-switched標籤的更改數÷自可視化編輯可用之日起的站點總編輯數
    R中維=(966915+43981)÷40M≈2.53%
    R英維=(18594073+973821)÷498M≈3.93%
    偏差在於⸺
    1. 英維IP用戶可以切換到可視化編輯,而中維桌面版不行(移動版可以)。剛剛翻了英維的最近1000筆可視化編輯,由IP做出的非移動版編輯有62筆,佔比6.2%;這個數值沒法復現,諸君可以自行統計。
    2. 登錄用戶開啟VE的程序不同,英維可以在編輯界面切換,中維要啟用測試功能。
    結論:數據未能說明中維用戶比規模更大的英維更偏好可視化編輯。--Lt2818留言2021年11月7日 (日) 04:46 (UTC)[回覆]
    這樣無法證明中維和英維有明顯差異,意即無法說明中維較英維偏好,亦無法說明英維較中維偏好,因此您提供的資料起不了參考作用。 2021年11月7日 (日) 09:28 (UTC)[回覆]
    我的結論沒問題吧。要拿「用戶習慣不同」作理據的話,就要證明中維較其他站點偏好可視化編輯,而數據是偏負面的。--Lt2818留言2021年11月7日 (日) 09:45 (UTC)[回覆]
    您的結論只說了一半,因為資料亦無法說明英維較中維偏好,除非能證明兩者偏好差異的顯著水準小於0.05,否則資料是沒有用的,但是也要謝謝您願意提供這些資料。 2021年11月7日 (日) 18:44 (UTC)[回覆]
同Xiplus觀點,我認為VE更能鼓勵新用戶踴躍編輯,我認為如果真想要破壞用原始碼編輯器和VE都是一樣的。 -- Have a good day! -- doge241902021年11月6日 (六) 22:58 (UTC)[回覆]
補充一個理據。維基百科面向的群體有編者和讀者之別,二者的需求不同。編者要方便地選擇合適的工具,因而提供兩個按鈕是合理的。對讀者而言,界面簡潔有利於集中注意力在內容上,兩個用不大到的編輯按鈕會喧賓奪主,不僅體現在頂上的菜單處,每個章節標題旁邊也會變成「[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這麼一長串。本站的界面已經在左上角右下角底下被塞了各種垃圾,再這麼一改的話,恐怕台灣新聞節目也要自嘆不如。--Lt2818留言2021年11月7日 (日) 12:35 (UTC)[回覆]
影響很大嗎?左上角、右下角、底下那仨都是position:fixed,所以才像跑馬燈影響視野。這玩意兒可是順着文檔流排下來的啊……--Milky·Defer 2021年11月7日 (日) 13:12 (UTC)[回覆]
兩個字的章節標題很多,這玩意不算標點七個字。--Lt2818留言2021年11月7日 (日) 13:25 (UTC)[回覆]
這不能說明什麼,放在一個又大又加粗的玩意兒後面,整個文檔為這個標題另起一行,加上這倆連結又小又細,正常人應該都會忽視掉才對。--Milky·Defer 2021年11月7日 (日) 13:47 (UTC)[回覆]
可以打開可視化編輯看看這個連結,編輯連結長度是標題數倍且密集出現,我換位成讀者,是不能接受的。--Lt2818留言2021年11月7日 (日) 14:15 (UTC)[回覆]
可能的解決方案:將MediaWiki:Gadget-moveEditsectionBack.css改成default(不過影響可能會太大) ——魔琴 [ 已經告假 留言 貢獻 ] 2021年11月10日 (三) 05:22 (UTC)[回覆]
懸浮顯示看起來也還行,可用CSS實現:.mw-headline + .mw-editsection { visibility: hidden; transition: visibility 0.5s; margin-inline-start: 0; padding-inline-start: 1em; } .mw-headline:hover + .mw-editsection, .mw-headline + .mw-editsection:hover { visibility: revert; }。--Lt2818留言2021年11月10日 (三) 12:44 (UTC)[回覆]
每個章節的內容過少怎麼反而怪到介面上面了?--Xiplus#Talk 2021年11月10日 (三) 05:24 (UTC)[回覆]
並非孤例。--Lt2818留言2021年11月10日 (三) 13:10 (UTC)[回覆]

我還是認為應該給IP用戶也同時擺出兩個編輯標籤出來,IP用戶也是人。可視化編輯器非常便於隨手修一點錯別字、病句、標點符號、加連結、修消歧義的問題,一般IP用戶也差不多就做這點編輯。複雜的大規模擴充之類的工作一般都是註冊用戶做的。在沒有實際數據的支撐下我不太相信那個請先預覽真的擋下了多數的破壞。 --Milky·Defer 2021年11月13日 (六) 06:37 (UTC)[回覆]

兩個月前還有用戶支持禁止IP編輯(實驗效果看起來不錯),你當時也參與了討論。
「請先預覽」的代碼不會產生數據。有關「擋下了多數的破壞」,我說的則是「部分測試性編輯」,二者的差別已經講過了。
一旦防火長城倒掉,中文維基百科會面臨最大的反破壞壓力,因而此類改動必須慎重。藥品要放置在兒童不易觸及的地方,進入可視化編輯多一個步驟也是類似的。--Lt2818留言2021年11月13日 (六) 09:58 (UTC)[回覆]
我覺得要是遮罩實施後可以考慮先讓他們編輯幾筆再告訴他們有VE這回事(要核心代碼支援)-- Sunny00217  2021年11月13日 (六) 10:30 (UTC)[回覆]
現在可以說是支持向IP使用者直接開放VE的觀點全部被反駁了。如果沒有異議的話,以「向IP用戶隱藏VE」為結論準備公示了。
隱藏VE不是完全不讓用,IP用戶在點擊「編輯」標籤後,會出現一個歡迎窗口,歡迎窗口提供了一個按鈕可以切換到VE。此外,用戶可以隨時點擊編輯框右上角進行切換,總之只會多增加1-2次點擊操作。此外,如果用戶覺得VE好用的話,可以藉此吸引他們註冊賬號。--Milky·Defer 2021年11月15日 (一) 05:46 (UTC)[回覆]

又過了一天,現在就以向IP使用者在閱讀界面中隱藏可視化編輯器這一條 公示7日了。 --Milky·Defer 2021年11月16日 (二) 05:09 (UTC)[回覆]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無法使用可視化編輯器

已經在參數設置里選擇「向我顯示兩個編輯器標籤「,但實際編輯頁面時只能使用2010編輯器。--Yining Chen留言|簽名頁2021年12月29日 (三) 13:10 (UTC)[回覆]

有在全域偏好設定中進行設定嗎?並請確認沒有開啟本地例外內容--0906(回復請Ping我) 2021年12月29日 (三) 14:58 (UTC)[回覆]
好像只有條目頁面才會顯示兩個編輯標籤?--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1年12月30日 (四) 07:45 (UTC)[回覆]
有的地方用不了可視化。--安憶Talk 2022年1月1日 (六) 09:50 (UTC)[回覆]
AnYiLinChhTJ096Shizhao(在同一條目頁面)選擇「使用原始碼編輯器」—>右上角顯示「編輯原始碼」->使用原始碼編輯器;選擇「總是使用可視化編輯器」->右上角顯示「編輯」->點擊後使用原始碼編輯器;選擇「向我顯示兩個編輯器標籤」->右上角顯示「編輯原始碼」->點擊後使用原始碼編輯器。--Yining Chen留言|簽名頁2022年1月1日 (六) 12:23 (UTC)[回覆]
補充:在選擇「向我顯示兩個編輯器標籤」之後,在頁面加載時會短暫出現「編輯」和「編輯原始碼」兩個按鈕,但頁面加載完成後就只剩下「編輯原始碼」。--Yining Chen留言|簽名頁2022年1月1日 (六) 12:26 (UTC)[回覆]
Yining_Chen看看T:公告,有寫到點擊「編輯」標籤將沿用您上次的編輯器。請在您偏好設定的「編輯」分項調整偏好。--0906(回復請Ping我) 2022年1月3日 (一) 15:07 (UTC)[回覆]
如圖,應該已經把選項設置好了,但是在編輯頁面時仍是只有一個選項,只有在使用回復工具時才會顯示「可視化」與「原始碼」兩個選項。--Yining Chen留言|簽名頁2022年1月8日 (六) 12:37 (UTC)[回覆]

可視化編輯大多有問題?

咱提一點暴論:如果有統計的話,用可視化編輯被撤銷的編輯數目絕對比用原始碼編輯的多。咱認為就應該完全取締可視化編輯,避免不想學wikitext的新手瞎改。--Shinohara Chihiro留言2023年4月21日 (五) 12:35 (UTC)[回覆]

現在中文維基的問題是,要麼就得用一版非常遠古的源碼編輯器,要麼就得用可視化編輯器(或者是「關掉可視化編輯的可視化編輯器」),非常好用的 2010 版源碼編輯器無論如何都調不出來了。為了方便編輯,我試着去找這個設置項,找了快一個小時了……。--Chu Tse-tien留言2023年5月15日 (一) 06:56 (UTC)[回覆]
或許去WP:互助客棧問問會有人知道解決辦法呢。--Shinohara Chihiro留言2023年5月15日 (一) 07:06 (UTC)[回覆]
最終找到啦,感謝!話說為什麼這個地方的留言既沒有網站內通知也沒有電郵通知……--Boreas Sawada 2023年5月17日 (三) 06:18 (UTC)[回覆]
您需要點和標題同列的「訂閱」鍵才會收到任何在這段落加入的新留言的通知。當然如果有人@Chu_Tse-tien您的話是絕對會收到通知的。--Shinohara Chihiro留言2023年5月17日 (三) 06:22 (UTC)[回覆]
仍然沒有收到任何通知……可能我這個賬號太老了,有太多之前胡亂折騰的設定,現在早就不是預設了,因此有各種小問題……--Boreas Sawada 2023年5月18日 (四) 06:46 (UTC)[回覆]
我把 Preference 中的 Notification 部分都勾選了,看看有沒有效果罷。--Boreas Sawada 2023年5月18日 (四) 06:48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