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本鹿越岭古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内本鹿古道东段 东36乡道上的清水大桥,该地即是内本鹿事件的事发地点之一
内本鹿古道东段 东36乡道上的清水大桥桥牌,该地即是内本鹿事件的事发地点之一
内本鹿古道东段 东36乡道桃源村前往清水的路口,该路口可以说是内本鹿古道的东段入口处,现已柏油加封并拓宽为一般道路

内本鹿越岭古道为一条位在台湾的山区古道,该条古道横跨于高雄市六龟区中央山脉台东县延平乡红叶,总长124.7公里。[1]目前古道西段六龟藤枝现已辟为荖浓溪林道,东段鹿鸣清水段改为东36乡道,其余路段皆处于荒废状态[1]

历史

内本鹿越岭古道最早之起源是19世纪时台东山区的原住民族布农族郡社群(又称施武郡群)沿鹿野溪(北丝阄溪)上游向东越过内本鹿山出云山,再沿马里山溪(浊口溪上游)向高雄市扩散定居的山径[2]

日治时期

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台湾割让给日本进入台湾日治时期,1914年,时任第5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下令执行“五年计划理蕃事业”来治理山地原住民族,而当时台东县内本鹿地区沿线共有mamahav、masuvanu、halimudun、halipusun、masudada、tansiki、asahi等多个部落,直到1940年间,布农族人仍不愿迁至山下,也使得内本鹿地区成为日本台湾理蕃地图最后一片空白的区域,并有着“北泰雅、南布农”之称号[3][4]

在1935年(昭和10年)为管理山地布农族,台湾总督府计划开辟内本鹿越岭道,并沿越岭道设置有红叶(umizi)、清水(siusui)、枫(kaili)、嘉嘉代(kakaiyu)、桃林(tavilin)、橘、寿(kudubuki/pisbadan)、常盘(tukiuwa)、朝日(asahi)、出云(sakakivan)等多个驻在所[3]

北丝阄溪在清水和枫之间有支流浪速溪,此汇流处称为“龙门峡”。

发生“内本鹿事件”

1941年3月9日,Halipusun部落的海树儿(Haisul)因为不满日本人强制实施集团性的移住政策,造成该部落的族人在移居至延平乡纵谷平原区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染病。因此海树儿与其余三名布农族男性展开报复行动,在清水驻在所前先把吊桥砍断,阻断日本警察上山援助的交通要道。海树儿等三人后来来到清水驻在所并以枪支杀死两名日本警察,又在枫驻在所与日本警察进行交战,所内三名日本警察也被杀死,后又误杀一名日本孩童[3][5][6]

当地的日本军驻军发现后,立即前往电话线尚未被截断的红叶驻在所通报关山郡役所增派警力支援,日本人为防止该事件衍生为群体性的战争,对海树儿等三人进行围捕。海树儿三人开始逃亡,甚至其三位位在部落中的居所也被日本警察开枪扫射,至今弹痕斑斑的石板墙仍保存在内本鹿山区中。尔后海树儿三人仍然逃不过大批警力的围补,一个月后便遭到日本警方逮补而宣判死刑。台湾总督府方面也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把居住在内本鹿沿线的布农族人全数迁居到今日台东县延平乡鸾山村桃源村[3][5][6]

后续因内本鹿山区已没有原住民之部落存在,因此之后台湾总督府将内本鹿越岭道沿途驻扎的兵力逐一撤至山下,内本鹿越岭道便没有实际用途而逐渐荒废。后来经过多次地震与风灾侵袭让越岭道毁损而不能供人行走[3][5][6]

台湾战后时期

台湾战后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接收台湾后,并没有针对该条古道有任何重建或是兴建横贯公路之计划,仅古道西段六龟至藤枝辟为“荖浓溪林道”,东段鹿鸣清水段改为“东36乡道”,其余路段皆处于荒废状态[1][7]

目前内本鹿越岭古道虽已纳入国家步道系统关山─内本鹿越岭国家步道系统之中,但其路况因多次山崩与无人维护导致不明显,仅有林务局台东林管处的相关人员为台东苏铁自然保留区巡视而行走在内本鹿越岭古道上[1][8]

路线

六龟(高雄市六龟区)-藤枝-石山-日之出-出云-朝日-常磐-寿-橘-枫-清水-红叶(台东县延平乡) 石山支脉-卑南主山西棱-西南棱-沿鹿野溪,124K

资料来源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