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核武器 |
---|
核技术主题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
种类 |
政治实体 |
散布 |
条约 |
原子弹,又称裂变弹[1],是利用铀、钚等可裂变物质的核裂变链式反应释放巨大能量而制成的爆炸装置,为核子武器的其中一种。原子弹主要由核装药、反射层、引信等部件组成,分为枪式原子弹和收聚式原子弹两种类型,其破坏力主要来源于强烈的光辐射、冲击波、核辐射等效应。
原子弹的研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于二战期间由美国通过曼哈顿工程率先研制成功,并于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随后苏联等国相继试爆自制的原子弹。时至今日,全球已有9个国家拥有原子弹一类的核武器。
发展史
早在1938年年底,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施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现象,此现象也被刊登于科学杂志上。至1939年9月,科学界普遍同意制成原子弹的可能性,唯技术细节尚未明朗[2]。除了德国外,当时研究原子弹的国家另有法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日本。德国因为汉堡大学的教授向德国军方进言的要求而研发核武器。1939年9月26日,德国军备规划局制定了铀规划,并着手开始进行对核武器的研制[3],以维尔纳·海森堡为首组成特别小组[2]。接着在1940年于德国占领的挪威设立由法本公司管理的重水制造厂以大量生产重水来制造钚,也研究著如何分离铀-235。1941年尾,由于德国进攻苏联的作战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战争转为长期,绝大多数的资源被移到急需的坦克和飞机上,并得到了“3年内无法将原子弹实用化”的结论[2]。1942年初,德国取消了研究计划,虽然研究小组仍持续在工作并建造了数座小型实验用核反应堆,但纳粹德国的核武研究计划就停留于理论上,已无有系统的生产计划。虽然后来生产钚的挪威工厂被英国突击队摧毁,但实质上对德国核武开发没有决定性影响[2]。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筹划他们的核武器研制计划。1941年5月,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批准了空军科技署的“制造铀弹报告”,近百名科学家在仁科芳雄的带领下开始执行“仁方案”[3]。而此时,日本的核计划却遇到阻力。由于国内缺乏可供研究的“铀”,且由于各大研究所并未合作而使得资源分散、进度缓慢。日本的核计划在1943年初就宣告终止,原因是日本估计即使是进行单一的铀分离工程也必须消耗全国10%的电力、半年的铜产量和十年的时间完成其必要设施,代价过于庞大[2]。但研究人员仍持续在工作,1945年5月,德国U-234潜艇因德国战败,在大西洋上浮,向盟国投降,所载运往日本的540kg氧化铀235被美军秘密截获并被用于曼哈顿计划,并可能成为以铀235为燃料的小男孩原子弹的材料来源;美国对外宣称,其于马六甲被美舰击沉;日本之后也因为盟军越来越频繁的轰炸,研究工作一直受阻,核武发展直到战争结束都未脱离理论阶段。
1939年,美国科学家利奥·西拉德担心德国制造出核武器,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先行研制出,但是当他找到一些官员时,他们认为只是天方夜谭,最终他只得找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4]。1939年8月2日,在爱因斯坦与其他几名科学家一同致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建议美国政府务必在纳粹德国发明之前,研发出核武器[5]。小罗斯福并没有对此表示重视,而负责转交信件的小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担负起了说服小罗斯福的责任,他引用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当年拿破仑没有采取富尔顿蒸汽船的建议,使其没有建立起强大的海军,最终不敌英国海军。小罗斯福被萨克斯说服,决定研制核武器[6]。
1939年10月19日,小罗斯福正式签署了研制原子弹的文件,两日后,美国成立了“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代号为S-11[7]。1942年6月,美国原子弹研制计划正式开始,由于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区,所以此项计划又被称为“曼哈顿计划”[6]。同月,小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华盛顿会晤,两国决定联合研制原子弹,即把英国原有的“合金管”计划融入到“曼哈顿计划”中[6]。而此前逃亡到英国的一些法国科学家此时也加入到原子弹研究中[6]。1942年,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在新墨西哥州一望无际的沙漠上建立了起来[6]。
1945年7月初,美国终于研制出了三枚原子弹,他们立即准备着手实验[6]。当得知要进行原子弹实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推迟了波茨坦会议时间,因为其希望该武器能够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爆炸,以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6]。7月15日,杜鲁门到达波茨坦。7月16日5时29分45秒,历史上的首枚原子弹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爆炸。[6]
1945年7月30日,美英中三国在波茨坦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日本于同日拒绝接受。1945年8月6日早上8点15分,艾诺拉·盖号在广岛上空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战争的枪式原子弹小男孩,造成广岛十万多居民死亡。1945年8月9日,B-29轰炸机大货柜在长崎上空投下收聚式原子弹胖子,导致长崎市近四万人直接死亡[8],总计十四万人员死伤[6]。美国投向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都是从提尼安岛装载起飞的。现在岛上留有当时安放原子弹的铁架等遗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得知美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后,根据谍报立即展开制造原子弹的紧急计划,并于1949年试爆第一枚原子弹。英国在参考曼哈顿计划的情况下,于1952年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原子弹制造初期获得少量苏联援助,后来在旅美归来的邓稼先带领下,于1959年6月开始研制核武器,1962年成功,于1964年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1974年,印度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而巴基斯坦也于1997年试爆了自己的核武器。至2017年为止,朝鲜则于2006年10月,2009年5月,2013年2月,2016年1月和9月共进行了五次核试验。
原理
原子弹是利用铀和钚等较容易裂变的重原子核在核裂变瞬间可以发出巨大能量的原理而发生爆炸的[1]。
铀-235和钚-239此类重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后,通常会裂变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同时再放出2到3个中子和200百万电子伏特的能量。在裂变中放出的中子,一些在裂变系统中损耗了,而一些则继续进行重核裂变反应。只要在每一次的核裂变中所裂变出的中子数平均多余一个,那么核裂变即可以继续进行,一次一次的反应后,裂变出的中子总数以指数形式增长,而产生的能量也随之剧增。如果不加控制,最终,这个裂变系统会变为一个剧烈的链式裂变反应[1]。
在此类重核裂变反应中,系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9]。当下一代中子数定位两个时,在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一千克的铀或钚中会有24个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1],而就在这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此反应所产生出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1]。这也是原子弹那极具破坏性威力的来源。
而在原子弹的实际使用及爆炸中,需要提高爆炸的威力,为了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需要使用高浓度的裂变物质作为装药[10],同时装药量必须远远超过临界质量,使得中子的增值系数远远大于一[10]。
结构
原子弹是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含有核装料的核部件,中子源及弹壳所组成[10]。高能炸药是推动和压缩反射层以及核装料的能量来源[10]。反射层一般由铍或铀-238组成,其作用为反射链式反应中射出反应系统的中子,使其回到反应过程中继续参与链式反应[10]。铀-238不止可以反射中子,因为其密度较大,还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得链式反应可以维持较长时间[10]。核装药为原子弹引爆的主体,只有它的质量达到即发临界,原子弹才会发生爆炸[10]。
类型
根据原子弹的引发机制的不同,原子弹可分为“枪式”和“收聚式(内爆式)”两种[11]。现代原子弹通常综合了这两种结构的特点,以提高核装药的利用率和增强破坏力。
枪式
枪式原子弹内,两块皆小于临界体积的半球形的裂变物质分开一定距离放置[11],中子源置于两瓣裂物质中间[11]。在核装药的球面上包裹了一层反射中子的材料(反射中子,提高链式反应效率),而中子反射层外是高速炸药、传爆药以及雷管[11]。雷管再与起爆器相连,起爆器能够自动地起爆炸药[11]。
在起爆原子弹时,两块半球形裂变物质在炸药的轰击下迅速压缩为一个扁球形,即刻即达到超临界状态[11]。中子源此时释放出大量的中子参与到链式反应中,使得裂变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最终使得原子弹起爆[11]。
内爆式
内爆式原子弹与枪式原子弹不同,普通的烈性炸药被制成环形装置,并且把小于临界质量的裂变物质放置于钵层当中[11]。
炸药起爆时,核装药小球被迅速压紧超过临界体积并起爆原子弹[11],内爆式原子弹的结构较为复杂,但是装药利用率高,破坏性大[11]。
效应
原子弹的破坏力和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沾染等[11]。在原子弹引爆后,核爆过程会释放出强烈的辐射光。1枚当量在2万吨左右的原子弹当在空中爆炸后,距离爆炸核心7000米的地方人会受到比阳光强13倍的光辐射的照射[11]。而在2800米范围内,光辐射会使人迅速致盲,且皮肤会因为光辐射照射而大面积灼伤溃烂,一些物体也会燃烧[11]。核爆会产生出一种巨大的气流超压[11]。一枚三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后,在离爆炸核心800米处,冲击波会以每秒200米的速度袭卷一切[11]。在原子弹最初起爆的几十秒钟内,核爆会释放出中子流和γ射线[11]。一枚两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时,离它1100米以内的人员单位会受到射线和中子流的严重杀伤[11]。核爆会制造出电磁脉冲,而电磁脉冲的电场强度可达1万至10万伏特,完全可以摧毁起爆点周围的一切电子设备[11]。随着蕈状云的飘散会有大量的放射性粉尘飘落到地面,会对人体造成照射或皮肤灼伤,严重者最终导致死亡[11]。
参见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名词解释:原子弹. 新浪军事. [201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 2.0 2.1 2.2 2.3 2.4 《世纪大决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体分析》,第168页-第171页。
- ^ 3.0 3.1 二战回顾:德国日本原子弹呼之欲出. 新浪新闻中心. [2010-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 爱因斯坦自认为犯下一生最大的错误. 人民网. [2010-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1).
- ^ 爱因斯坦致函罗斯福,建议抢在德国之前制原子弹. todayonhistory.com. [2010-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曼哈顿计划. dzrb.dzwww.com. [2010-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9).
- ^ 战史今日:10月19日 扎马战役爆发. 大事网. [2010-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4).
- ^ The Avalon Project : The Atomic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201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5).
- ^ 09-3-20 《百战经典》末日武器. cnr.cn. [201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6).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Microsoft Word - 原子弹.doc - 由 Google 文档驱动 (PDF). docs.google.com. [2010-08-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15).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原子弹分为“枪式”和“收聚式”两种类型,核武器以其特有的方式产生毁灭性的力量. caea.gov.cn. [201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外部链接
- Nuclear Weapon Archive from Carey Sublette is a reliabl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has links to other sources and an informative FAQ.
-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vide solid information on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including nuclear weaponsand thei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lsos Digital Library for Nuclear Issu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ntains many resources related to nuclear weapons, including a historical and technical overview and searchable bibliography of web and print resources.
- Video archive of US, Soviet, UK, Chinese and French Nuclear Weapon Testing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12-05 at sonicbomb.com
-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uclear Science & History (United Stat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ocated in Albuquerque, New Mexico; a Smithsonian Affiliate Museum
- Nuclear Emergency and Radiation Resourc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Manhattan Project: Making the Atomic Bomb at AtomicArchive.com
-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nuclear history)
- Race for the Superbomb(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BS website on the history of the H-bomb
- Recordings of recollections of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Woodrow Wilson Center's Nuclear Proliferation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or NPIHP is a global network of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nuclear history through archival documents,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and other empirical sources.
- NUKEMAP3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3D nuclear weapons effects simulator powered by Google M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