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司徒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徒安
出生(1927-05-25)1927年5月25日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逝世2021年8月23日(2021岁—08—23)(94岁)
 香港
职业电影编剧
子女女儿:曾约德
受影响于兄长:曾楚霖

司徒安(英语:SZE-TO On)(1927年5月25日—2021年8月23日),本名曾坤,又名江游,祖籍广东兴宁广州出生,香港电影编剧,职业生涯共创作800部剧本、200多部电影作品。于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

生平

司徒安本名曾坤,1927年在广州出生,1949年移居香港,早年经商失败,后在演员兄长曾楚霖的引荐下加入电影圈,初期负责撰写电影评论,后在圈中影人介绍下投身编剧行列。1954年为周诗禄导演电影《人结人缘》编写剧本,开始以司徒安为笔名[1][2]

1960年开始进入高产阶段,先后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武侠片,包括《白骨阴阳剑》(1962年,两部)、《如来神掌》(1964至1968年,七部)、《武林三凤》(1968年,两部)、《天狼寨》(1968年)、《江湖第一剑》(1969年)等。同时于1968年开始与从美国回到香港的关德兴导演展开合作,负责重写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剧本,涵盖《黄飞鸿威震五羊城》(1968年)、《黄飞鸿浴血硫磺谷》(1969年)、《黄飞鸿与鬼脚七》(1980年)等九部电影[1][2]

除了武侠片,司徒安还涉猎其他范畴,包括文艺片、爱情片、青春片、喜剧等等,其中文艺片方面有与楚原合作的《化身情人》(1965年)、《我爱紫罗兰》(1966年)、《蓝色夜总会》(1967年)等,爱情片方面有《魂断望夫山》(1955年)、《孖生小艺人》(1962年)、《青青河边草》(1966年)、《金鸥》(1967年)等,喜剧片方面有《一代棍王》(1970年)、《空中少爷》(1974年)等,青春片有《玉女神偷》(1967年)、《青春歌后》(1968年)、《学府新潮》(1970年)和《不敢回家的少女》(1970年)[1][2]

1960年代后期粤语片逐渐式微之时,司徒安仍然凭借年产20部影片独占鳌头,人称“厂长”。至1971年粤语片停产,司徒安到商业电台写了两年广播剧。1974年加入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担任编剧。据香港电影资料馆于2005年出版的《摩登色彩》,当时邵氏的老板方逸华觉得只有倪匡一人写剧本不够人手,于是把司徒安招进去,希望多一个人写,而他的加入可谓标志着邵氏兄弟从国语片到粤语片的转变[1][2]

司徒安在邵氏的首作为桂治洪导演的《成记茶楼》(1974年),该剧由陈观态叶灵芝主演,改编自香港作家江之南创作的黑帮题材小说《人在江湖》,讲述主角大哥成从偷渡客蜕变成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大英雄[3]。凭借着斐然的商业成绩,两人随后开展长期合作,产出了《大哥成》(1975年)、《万人斩》(1980年)等作品。当时新加坡的谐星二人组野峰王沙在电视上受到热捧,司徒安遂乘势推出以两人为主角的《阿牛入城记》(1974年)、《双星伴月》(1975年)等一系列“阿牛”喜剧。此外还有《香港奇案》系列、两部《老夫子》、“伦文叙”等[1][2]

到踏入1990年代的创作后期,司徒安的作品包括《杀手天使》(1989年)、《聊斋艳谭》(1990年)、《破茧急先锋》(1991年)等,1994年获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1997年封笔退休,留下了800多个剧本、共200多部电影[1][2]

2021年8月23日因病去世,享耆寿94岁[4]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燈照離席:司徒安.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2021-10-28 [2022-07-20]. 
  2. ^ 2.0 2.1 2.2 2.3 2.4 2.5 香港影人小传检索:司徒安 (PDF). 香港电影资料馆. [2022-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3). 
  3. ^ 館藏精粹:江之南-《人在江湖》.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2022-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中文(香港)). 
  4. ^ 香港知名编剧司徒安逝世,曾编写《如来神掌》、《天涯·明月·刀》. 观察者网. 2021-11-18 [2022-07-20].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