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吞弥·桑布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吞弥·桑布扎藏语ཐུ་མི་སམ་བྷོ་ཊ་威利转写thu-mi sam-bho-ṭa,又ཐོན་མི་སཾབྷོཊ་ (thon-mi saṃbhoṭa) 意思是“吞弥氏的藏族优秀人士”[1]),是公元7世纪时期吐蕃内相[2](又作却论[3])。他是吐蕃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徒之一,也是藏文的主要创制者,曾翻译过不少佛经。

生平

吞弥·桑布扎出生在聂地藏语གཉལ,今隆子县境内)[1] ,是吐蕃贵族吞弥·阿奴藏语ཐོན་མི་ཡ་ནུ)的儿子。

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为了使藏族拥有自己的文字[4] ,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吞弥·桑布扎等数人,携带黄金等物,前往天竺学习文字。一些人由于无法适应天竺炎热天气而病卒异乡,另一些人则无法通晓天竺语言而被迫返回吐蕃。唯有吞弥·桑布扎与几人渡过难关,成功抵达天竺。吞弥·桑布扎向当时有名的天竺学者李敬藏语ལི་བྱིན)学习文字,又向班智达拉日巴僧格藏语ལྷ་རིག་པའི་སེང་གེ)学习声明学[5]

在学成之后,吞弥桑布扎回到吐蕃,以梵文的50个字母为基础样本,模仿克什米尔地区粟特人的文字,并结合藏语自身的特点,制作出30个藏文基础字母,又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此外,又参照梵文的兰札体瓦德体,分别创造了乌金体(有头体)和乌梅体(无头体)。他还翻译了在天竺时学习的大乘佛教经典《观音经续二十一种》等经卷。

由于需要对梵文经书进行大量的翻释,因此又依梵文34个子音进行删减补充,添加了数个梵转写字母。[5] 根据《贤者喜宴》的记载,藏文典籍《声明论八部》(藏语བརྡ་སྤྲོད་ཀྱི་བསྟན་བཅོས་བརྒྱད)是吞弥·桑布扎写的。[6]

藏文体系建成后,吞弥·桑布扎将其献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大喜,重赏了他并将其所创立的字体刻在了甫东坚果囊多寺藏语འབུར་སྟོང་ཇིན་ཁོག་སྣང་རྡོའི་ལྟ་ཁང)旁的山崖之上。为带动藏人学习,松赞干布赞普拜吞弥桑布扎为师于玛如宫藏语སྐུ་མཁར་མ་རུང),刻苦学习藏文字母达四年之久。由于赞普的带动,该书写体系很快在藏地得以普及。[6]

在创立了藏文系统之后,吐蕃百姓极其尊重吞弥·桑布扎,被尊为“吐蕃七位聪慧少年”(藏语བོད་ཕྲུག་མ་ཛངས་མི་བདུན)中的第四位。[7] 松赞干布任命吞弥·桑布扎为译师,与其弟子达磨郭霞藏语ངྷ་མ་ཀོ་ཤ)、拉垅多吉贝藏语ལྟ་ལུང་རྡོ་རྗེ་དཔལ)翻译佛教经典。而在吞弥·桑布扎的推动下,吐蕃从天竺尼婆罗、甲域(唐朝)请来了不少高僧,协助翻译了大量佛教典籍。[6]

在创立藏文之后,吞弥·桑布扎同噶尔·东赞域松(禄东赞)率一百余人前往尼婆罗,迎娶赤尊公主[8] 后来又与支·塞汝贡敦藏语འབྲི་སེ་རུ་གུང་ཐུན)等人跟随噶尔·东赞域松前往唐朝,迎娶文成公主[9][10]

注释

  1. ^ 1.0 1.1 《贤者喜宴》41~42页,脚注12
  2. ^ 《松赞干布遗训》记载,担任过内大相(藏语ནང་བློན་ཆེན་པོ)一职的只有吞弥·桑布扎和噶尔·东赞域松两个人。(《贤者喜宴》53页脚注57)
  3. ^ 《拉萨大昭寺志》记载其官职为却论。却论(藏语ཆོས་བློན་)意思是执法大臣或信教大臣,位在大论之上。(《贤者喜宴》41~42页,脚注12)
  4. ^ 相传藏族最早的文字是苯教徒所创的象雄文,但没有任何证据。
  5. ^ 5.0 5.1 《西藏王统记》第十章
  6. ^ 6.0 6.1 6.2 《贤者喜宴》28页
  7. ^ 《贤者喜宴》30页
  8. ^ 《贤者喜宴》58页
  9. ^ 《贤者喜宴》78页,脚注23
  10. ^ 《西藏王统记》66页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