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永仁
末永仁(日语:末永 仁/すえなが めぐむ Suenaga Megumu,1886年3月15日—1939年12月23日),日本福冈县人,1905年毕业于大分县立农学校,1910年渡海来台担任嘉义农事试验场基层技师从事稻米改良,1914年获矶永吉赏识出任台中州立农事试验场主任,1927年升任场长,被誉为台湾“蓬莱米之母”。
生平
早年
末永仁为福冈县大野城市大城(旧筑紫郡大野村釜盖)第4代村长末永郁次的长男,1905年自大分县立农学校(后改名为大分县立三重农业高校)[1]毕业后立即到福冈县立农事试验场工作。23岁时,其长子出生后不久,妻子病殁。[2]
赴台
1910年3月,末永仁前来台湾于嘉义从事稻米改良研究,同时栽培柑橘、蔬菜、景观树苗。[3]1912年自东北帝国大学农科毕业的矶永吉抵台担任农业试验所技手,于1914年至台中州担任米质改良技师。矶永吉因赏识末永仁的研究,于同年将末永仁调任至台中州农业试验场出任主任。[4]1922年,大规模的日本稻杂交育种已在台中州农事试验场进行,多以谱系法选单株。1923年末永仁提出“幼苗插植法”。1924年,末永仁所研发的“龟治”与“神力”米种杂交,于1929年培植出“台中65号”米种。[4]1925年台湾总督府决定放弃在来稻的杂交育种作业,转而以日本稻为培育重点,1926年由日本稻“伊予仙石”纯系分离选出的耐病性品种“嘉义晚二号”取代“中村”普及全台。同年,总督伊泽多喜男将台湾生产的日本种稻米命名为“蓬莱米”。1927年,末永仁担任台中州农事试验场场长。1929年“台中65号”米种问世后,因该种稻米具高产、良质、抗稻热病、适应性强且“对日照钝感”等特质,不会提早抽穗,第一、二期作均适合栽培,旋即取代“嘉义晚二号”于竹子湖原种田采种,并推广至全台。[4]
1935年,“台中65号”在稻米改良比赛中荣获第一,逐渐取代籼稻成为台湾水稻栽培主流,并曾推广至硫球、尼泊尔、伊朗等地大规模栽培,为早期最重要的蓬莱米品种,是现今台湾大多数水稻品种的原型。[5]
晚年
1937年,末永仁应砂拉越王国国王邀请前去婆罗洲北部的古晋市指导稻作栽植时感染结核病,1939年12月23日病殁于台中州农业试验场田间作业中,享年53岁。同年12月27日举行葬仪式。[6]
纪念
1941年,台中州农事试验场为末永仁设立纪念胸像以资纪念,该雕像于1944年因战时需求被征收,已不复存在。
2012年3月10日,奇美集团总裁许文龙致赠矶永吉与助手末永仁的胸像予国立台湾大学。[7]
参考文献
- ^ 令和5年度 校長室より⑨. 大分県立三重総合高等学校. 2023-05-02 [202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0) (日语).
- ^ 古川胜三. 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讓臺灣成為「蓬萊米」之島的推手——末永仁. 走进日本. 2018-04-04 [202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 ^ 张文亮. 來自北海道的科學家——14位改變臺灣的日籍開拓者. 读书共和国╱字亩文化. 2023.
- ^ 4.0 4.1 4.2 郭华仁等. 米報文集.2013~2015. 国立台湾大学矶永吉学会. 2016.
- ^ 谢兆枢, 刘建甫 (农业). 蓬萊米的故事. 国立台湾大学矶永吉学会. 2017.
- ^ 谢兆枢. 米人米事物語. 国立台湾大学矶永吉学会. 2020-07.
- ^ 台湾大に日本人農学者らの胸像設置へ. 产经新闻. 2012年3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2日)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