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汴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汴绣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分类传统美术
序号850
编号项目Ⅶ—74
登录2008年

汴绣历史悠久,源于宋代,也称宋绣,是独具开封特色的工艺品,为中国十大名绣之一。在800余年前的北宋时期,作为手工业之一的刺绣业已得到长足发展。汴京作为当时中原华夏首府,刺绣工艺更是首屈一指。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的皇宫设有“文绣院”,有全国出色的绣女300余人,专为赵宋王公与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可算是当时的“京绣”。徽宗年间,又设了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辈出。刺绣与绘画相结合,使艺术性大大提高。 [1]

在民间,闺阁刺绣更是普便。当时绣姑绣作聚居于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一条叫“绣巷”街的地方,该地亦是著名的刺绣品专卖市场。故而“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2]

靖康之难以后,宋室南迁,除部分被金人掳走的绣匠,其余绣工皆随朝庭南迁。汴绣于是走向衰落。但汴绣绣工在全国范围的流落对其它地方刺绣发展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工艺特色

汴绣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闺绣特色,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色彩明快,格调高雅而著称。绣品多以国画为体裁,图案逼真。代表作为“清明上河图”。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职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2]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亦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两人的描述都大致描述了宋绣之特色。[1]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汴绣针法仅有十几种。 1958年,针法已发展二十几种。1982年总结出新老针法36种:其中继承传统针法14种,学习借鉴针法5种,创新针法17种。具体包括贴补绣、反戗绣、叠彩绣、辫子股绣、盘金(银)绣、钉针(金)绣、席篾绣、小乱针绣、大乱针绣、对针绣、十字绣、纳纱绣、纳点绣、齐套绣、打籽绣、编绣、发绣、锁边绣、包针绣、羊毛绣、散套绣、滚针绣、别针绣、交叉绣、平针绣、垫绣、网绣、鸡毛针绣、缠针绣、蒙针绣、双合绣、棚绣、纳针绣、洒线绣,以及双面绣。[3] 其中枪针绣瓦;滚针、蒙针绣山水树木;双合针绣绳索;悠针绣动物,以及叠彩绣、席蔑绣、纳点绣、乱针绣等应物象形的等针法,皆与绘画技法有一定关联。[2]

汴绣工艺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

现况

与其他名绣一样,汴绣面临青黄不接的传承问题。由于缺乏归范市场管理和整和,汴绣绣品市场不少份额被类似的苏绣绣品占领[4]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 1.0 1.1 刺绣鉴赏秘要,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12/03/content_2290839.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汴绣介绍,存档副本. [2011-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7). 
  3. ^ 汴绣针法,中国河南文化网,http://www.hawh.cn/Template/home/zhuanti/bianxiu/catalog.jsp?currCatalogID=2005011498965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汴绣“失守”开封,存档副本. [2011-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7). 


四大名绣
苏绣 | 湘绣 | 蜀绣 | 粤绣
其它知名刺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