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矢野仁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矢野仁一
出生(1872-05-13)1872年5月13日
日本山形县米泽市
逝世1970年1月2日(1970岁—01—02)(97岁)
国籍 日本
职业东亚史学家、前京都帝国大学教授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箭内 亙
假名やの じんいち
平文式罗马字Yano Jinichi

矢野仁一(1872年5月13日—1970年1月2日),日本东亚史学家,前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中国民族史、边疆史和外交史等,以“日本国士”自称,身兼政论家及历史学家。他于中日战争前发表的《支那非国论》及《满蒙非支那论》一度引起了中日两国史学界的争论。

学术生涯

1893年,矢野仁一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史学科,专攻历史学,在1896年成为了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西洋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开始把研究方向由西方近代史转到了晚清中西外交和政治史。 1899年,矢野仁一从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任职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讲师。1912年,在京都帝国大学东洋史学第二讲座教授桑原骘藏的推荐下,就任京都帝国大学东洋史学讲座副教授。1918年,矢野仁一前往美国留学,专攻晚清中西方外交和政治史研究。1920年,矢野仁一博士回国后成为京都帝国大学东洋史学第三讲座教授,在1932年退休。1970年1月2日,矢野仁一逝世,享耆寿97岁[1]

与日本军部的关系

矢野仁一秉持近代日本之“大陆政策”,提出“满蒙藏非支那本来领土”的理论,认为满洲蒙古西藏是中国的“边疆地方”,宣称“支那不等于清朝”、“支那等于支那本部”、“支那等于汉民族之领域”。将长城内十八省界定为中国(支那)“本部”,与“满蒙藏”分割开来。并且从日本的利益出发,定义“满洲”自古以来即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地域,不在中国政治体系管辖的范围之内”,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这一观点又经日本战略家石原莞尔进一步阐发,其主张“满蒙非汉民族之领土,其关系与日本更为密切”,在实质上成为了使日本军部借此理由对此区域展开军事侵略、扶植“满洲国”的成立的理论基础所在[2][3]

1943年,矢野仁一出版《大东亚史の构想》一书,作为对当时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构想的一种配合,把以往的“支那史”和“东洋史”等概念,变成了“大东亚史”的概念[1]。矢野仁一过世后,他的学生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博士在《矢野博士の追忆》一文中说:“矢野先生在日本军部有非常多的友人,假如把日本军部比作王道的话,矢野先生就如同是为了实现周文王那样的王道而考虑的(似姜太公一样的人物)”。[1]

学术争议

1923年,矢野仁一于《近代支那论》一书中刊登〈支那无国境论〉和〈支那非国论〉两篇文章,认为中国不能称为所谓的民族国家,又认为满洲蒙古西藏等原来就不是中国领土,表示如果要维持中国的同一性,那就根本没有必要推翻清王朝,如果要建立民族国家,则应当放弃边疆地区的控制,包括政治上的领属和历史上的叙述[4] 。 1932年,为了对抗矢野仁一提出的观点,中国历史学家、前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出版了第一卷的《东北史纲》:“东北为中国所有,证明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北诸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该书经过翻译后,连同三百多件关于1871年以来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调查,以及外交家顾维钧亲撰的总说帖,送交给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同年,调查团就日本侵占满洲发表“满洲是中国完整的一部分,满洲与中国的关系是恒久的,本质的”的决议,并且劝告日本将满洲归还中国,以解决满洲问题

1933年,矢野仁一出版《满洲国历史》一书,再度强调“满蒙藏非中国本来之领土”的主张,并且以“满蒙自古即非汉民族居住之所”、“清朝满洲是封禁地,20世纪开始才有汉人移入(根据现代研究指出,1792年至1820年间清朝东北关外人口就从95万上升至247万,当中约100万来自关内移民[5])”等理据反驳傅斯年和李顿调查团的报告,否认“满洲是中国的一部分”[2][6]

1941年,支持《钦定满洲源流考》(在乾隆时期编撰而成的关于满洲人历史的书籍)传统论述的旗人历史学家金毓黻编写出《东北通史》,以驳斥当时日本学者为主的体系研究和维护传统体系,并以史料的解释罗列、建立全面性的中国东北史,书中的引言提到:“今日有一奇异之现象,即研究东北史之重心,不在吾国,而在日本。⋯⋯以牵强附会,别有用意,入主出奴,积非成是”[7]

部分著作

  • 《近代蒙古史研究》
  • 《近代支那史》
  • 《近代支那の政治及文化》
  • 《支那近代外国関係研究》
  • 《満洲近代史》
  • 《清朝末史研究》
  • 《大東亜史の構想》
  • 《古中国と新中国》
  • 《中国人民革命史論》

参见

参考来源

  1. ^ 1.0 1.1 1.2 刘正《京都学派》,中华书局,2009年,ISBN:9787101068948
  2. ^ 2.0 2.1 叶碧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史学界对日本“满蒙论”之驳斥—以〈东北史纲〉第一卷为中心之探讨》,〈国史馆学术集刊〉第11期,2007-03-01,第105-142页
  3. ^ 张明扬,我们为什么谈论边疆 —— 《禹贡》杂志八十周年记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10-12.,腾讯大家,2014-03-29
  4. ^ 葛兆光《重建“中国”的历史论述》,〈二十一世纪双月刊〉第90期,2005-08
  5. ^ 方修琦,萧凌波,魏柱灯《8~19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中国科学〉第43卷第5期,2013年
  6. ^ 黄克武《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载《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
  7. ^ 林修澈、蔡长廷、周士煌、邵磊《满鲜民族的民族认定及其民族体系》,〈民族学界〉第36期,2015-10,第183-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