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号交响曲 (霍夫哈奈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2号交响曲》,作品132,是亚美尼亚作曲家霍夫哈奈斯的交响乐作品,标题称为“神秘之山”(Mysterious Mountain),创作于1955年。这是霍夫哈奈斯的成名作,亦是他其中一首较常被演奏的曲目。乐曲于同年10月经全国广播公司电台作首演,指挥为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他三年后亦将本曲带到欧洲苏联作公演。[1]作品的首个录音,则由弗里兹·莱纳带领芝加哥交响乐团于1958年灌录。[2]

《第2号交响曲》和先前的《第1号交响曲》相距达19年,但显然可见,《第2号交响曲》并非真正霍夫哈奈斯第2首写成交响曲。首先,他曾于30年代及40年代把大量早期的作品烧毁,根据后来学者研究,最少应该有7首,[3]另外,他早期的作品的编排亦较混乱,经重新整理后,发觉在第1及第2号交响曲之间,他另外写成了6首交响曲,但编号上却在第2号之后。[3]如此一算,他这近廿年间最少已写成了有13首交响曲。

背景

据作曲家自己的解释,[4]“山”是一种符号,就如金字塔一样。人类一直以来都尝试对上帝有更深的认识。而山就好像是分隔世俗和神圣之地间的交汇处。“神秘之山”是一个幻像,它并不能量度,但比珠穆朗玛峰更高。它或许只是一个孤独的山峰而已,但却是一个有力量的巨塔,超越了如富士山阿勒山蒙纳德诺克山沙斯塔山大提顿峰等。

结构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演奏时间为17分钟。

  • 第1乐章:持续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以模仿沃恩·威廉斯的弦乐作品《泰利斯主题幻想曲》,将弦乐器分为18个声部,以10/4节奏奏出如素歌般的乐段,及后由双簧管引入新的旋律主题,其他木管乐器先后紧接,及后18声部的弦乐重现,但和开首的不同,小号加入新的旋律副题,并扩展至其他管乐,最后在强奏中结束。
  • 第2乐章:双赋格曲(Double Fugue):庄严的中板(Moderato Maestoso)-活跃的快板(Allegro Vivo)
以分为10部的弦乐为主导的双赋格曲。先为4部单赋格曲式,当管乐器开始加入时,弦乐团则变为双赋格乐段。中段速度转为,第1小提琴奏出以16分音符及8分音符组成的新赋格主题,其他弦乐器随后加入,并加以发展,及后不同的铜管乐重复晌起开头的赋格旋律,最后乐队以如第1乐章般的素歌模式在强奏中结束。
  • 第3乐章:富感情的行板(Andante espressivo)-持续的(Con moto)-稍为如歌地(Con Cantabile)-富感情的行板(Andante espressivo)
和第1乐章相同,同样以素歌方式来表达,以弱音圆号及长号奏出 7/4 节奏的旋律,随即在定音鼓的顽固节奏(rhythmic ostinato)中,竖琴先奏出4小节的由8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旋律,及后弦乐依次加入,但改以16分碎音弹奏,前后共7次,及后弦乐重现第1旋律,并以首乐章时的18个分部奏出及扩展,钢片琴的分解和弦带进如歌地的段落,由双簧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带出以二分音符为主的新主题,其他管乐器作伴奏,最后一段,18部弦乐的第一主题重现,其他乐器陆续加入,全体最后以最大声的声量结束。

配器

注释

  1. ^ 存档副本. [201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2. ^ 存档副本. [201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1). 
  3. ^ 3.0 3.1 非官方賀凡尼斯介紹網站。. [201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4. ^ 出版樂譜的網站中作曲家自己的解說。. [201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