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M52自走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52自走炮
固定展示于陆军装甲兵训练指挥部的M52自走炮
类型自走炮
原产地 美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55 - 现代
使用方使用国家
参与战争/冲突第三次中东战争
生产历史
研发者底特律战车兵工厂英语Detroit Arsenal (Warren, Michigan)
研发日期1946-1951
生产商底特律战车兵工厂
生产日期1951 - 1955
制造数量683
基本规格
重量24,500千克(54,000磅)
长度5.81米(19.1英尺)
宽度3.147米(10.32英尺)
高度2.1米(6.9英尺)
操作人数5

后膛垂直滑锲型炮闩
后坐力液气压弹簧复合制退复进机
射击仰角−10° 至 + 65°
回旋角度中心线左右60°
最大射程11,160米(12,200码)
瞄具M100周视镜
M101伸缩式周视镜

装甲焊接均质钢车壳,正面最大厚度13毫米
主武器M49式105毫米榴弹炮
备弹102发
副武器勃朗宁M2重机枪
备弹900发
发动机大陆AOS-895-3水平对卧六汽缸四行程增压气冷汽油引擎
500匹马力
功率/重量20.4匹马力/吨
变速艾利森CD500-3型自动变速箱
前进档2,倒退档1
悬挂扭力杆、6陆轮
底盘高度19.3英寸(49厘米)
燃料容量174美制加仑(660升)
作战范围250海里(460千米)
速度64公里

M52自走炮(105 mm Self-Propelled Howitzer M52)是美国陆军M41轻型坦克底盘衍生研制的履带自走炮

简介

美国陆军在1946年已经开始研议将下一代轻战车的底盘改造成其它用途的履带装甲战具,自走炮版本有两款,称为T98T99,配备的火炮分别为105毫米与155毫米。由于原始的M41后置引擎总成让前方的战斗室不足够装载大口径火炮,底特律战车工厂的工程师把M41的底盘颠倒配置,使引擎朝前、战斗室在后,驱动轮也从后部移到前方,尾部增加一对路轮解决取消惰轮的补偿,此设计让工程师获得足够的车体空间搭载榴弹炮。T98式105毫米榴弹炮运输车在1948年出厂,但无法克服将底盘采取前置引擎设计后缺乏驾驶舱空间的问题,因此炮车的驾驶与炮组安置在同一战斗室内,驾驶座安装在炮塔的左前方。也由于炮塔同时需要为驾驶提供可靠的前向视野,因此炮塔可转动角度被限制在中心线左右各60度。

T98的主要武器配备了T96榴弹炮,制式化名称为M49,这款榴弹炮炮身长度为23倍径,安装在M85炮塔内,M49使用液压控制俯仰,炮闩为垂直滑锲式以利战斗室炮手动线运作。炮塔篮内有21发备射弹,其它的炮弹存放在车身内的储存架中,车尾有对开式尾门,可以让炮组快速的补充炮弹。原先T98计划安装机械弹道计算机作为直射火力火控系统,但是该装置因为技术过于复杂,使得美军放弃了此装备,而继续沿用旧有的目视瞄准镜。降规的改良版称为T98E1,并换用直径更大的炮塔环,T98E1在1951年1月出厂,并更名为自走炮,不再称为摩托载具。

美军在进行短暂的测试后,在1951年1月下令量产T98E1。但进入量产阶段时同样的受到M41急就章量产而未妥善处理的设计瑕疵所拖累,因此并没有及时投入朝鲜战争,而是持续修正改良,到1955年11月美军的订单全数完成后,才以105毫米自走榴弹炮M52型之名制式化才成军服役。随后因M41的引擎改良为喷射注油设计的AOS-895-5引擎,M52也跟随其改良进程进行引擎改良,改良后版本称为M52A1

M52自走炮的产量不多,同时在美军的服役期程也很短,在M108自走炮量产后M52自走炮即在1960年代陆续释出,供美国盟邦配备。在美国盟邦的服役纪录中,大部分也在1980年代左右被155毫米自走炮给替换,只有土耳其进行全面现代化改良并持续服役。

使用国家

以色列展示的M52自走炮,在六日战争时自约旦掳获
服役中
  •  约旦
  •  土耳其:土耳其是获得M52军援的最大用户,在1990年代土耳其委托德国进行M52的全面现代化。德国工程团队由莱茵金属MTU、引进MTU MB 833 Aa501柴油引擎与自动变速箱、更新扭力杆悬吊系统,并在第1、2、4对路轮上加装液压减震器,油箱容量也增加到780升。工程师将M85炮塔换装M109A3G使用的39倍径155毫米榴弹炮,为了承受后座力工程师拆除了车尾对开尾门,将空间改加装液压驻锄,并安装土耳其自制的数码化火炮射击管理装置,全面现代化版本的M52称为M52T,M52T的总重大增到29.5公吨,但受益于改良的动力组件车速可以达到70公里,并有620公里的续航力。M52T除了使用M52的车壳与炮塔壳,内装已经与原版没有承袭关系。土耳其在1994年开始进行M52T改造工程,1995年开始服役,总共改造了365辆。
退役
固定于成功岭介寿台旁展示的陆军M52自走炮

参考资料

  1. ^ 孙建中,国军装甲部队发展史(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室,2005年),5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