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陆军后勤指挥部
中华民国陆军后勤指挥部 ROC Army Logistics Command | |
---|---|
存在时期 | 1955年至今 |
国家或地区 | 中华民国 |
效忠于 | 中华民国 |
军种 | 中华民国陆军 |
种类 | 后勤 |
隶属于 | 国防部陆军司令部 |
驻地 | 台湾台北市南港区忠孝东路六段360号(精勤营区)25°02′59″N 121°35′29″E / 25.04966°N 121.59130°E |
指挥官 | |
指挥官 | 洪虎焱 陆军中将 |
副指挥官 | 游玉堂 陆军少将 |
参谋长 | 刘青勋 陆军少将 |
副参谋长 | 蔡逸峰 陆军上校 |
标识 | |
陆勤部臂章 |
陆军后勤指挥部(英语:Army Logistics Command,队名:“精勤部队”,简称:“陆勤部”)隶属中华民国国防部陆军司令部,负责中华民国国军陆海空三军通用装备及陆军专用装备之后勤支援任务。
沿革
- 1955年9月1日,由陆军总司令部第四署及各技勤特业处,并联勤总部各相关特业署改组成陆军供应司令部(简称“陆供部”),直隶陆军总部。原属联勤之各技勤兵科学校亦同时拨归陆军。[注 1]
- 1966年,陆军总部再度设立陆军总司令部后勤署,负责后勤政策及计划业务。至此,陆供部专司后勤执行。
- 1975年11月1日,陆供部改编为陆军后勤司令部(简称“陆勤部”)。
- 1998年7月1日,陆勤部运输署及所属单位移编联勤。
- 1999年7月1日,配合“精实案”,补给、保修署及直属单位移编联勤。
- 2006年1月1日,配合“精进案”,陆勤部裁撤,并入联勤。
- 2008年2月1日,因应“精进案”第二阶段成效检讨,编成“陆军保修指挥部”。自编成至裁编,唯一一任指挥官由江修志少将担任。
- 2012年12月24日,因应国防部组织调整,陆军保修指挥部裁撤。[2]
- 2012年12月28日,因应国防部“精粹案”组织调整,原国防部联合后勤司令部裁撤,与陆军保修指挥部整编为陆军后勤指挥部(简称“陆勤部”)[3]
- 2013年1月1日民国102年编成,地址仍在台北市南港区忠孝东路六段360号“精勤营区”。
队徽意涵
- 队徽缘起:1959年由陆军总司令部核定,沿用迄今。
- 盾牌外型:精实案后,陆军总部规范军团级队徽为盾形,具有团结巩固、精实战力之意。
- 四个圆环代表“精实、主动、服务、时效”四大勤务环环相扣,确保后支战力永不中断之意。
- 麒麟古称仁兽,乃主动、快速、负重、人本之表征,象征“后勤为先,主动服务”之后支精神。
- 中间一颗大星、左右共六颗小星,代表设计时该部暨所属单位六署一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担负后支任务之意。六署一处分别为“兵工署”、“工兵署”、“运输署”、“军医署”、“经理署”、“通信署”及“化学兵处”。 [4]
历任司令、指挥官
陆军供应司令 | |||
---|---|---|---|
历任 | 任期时间 | 姓名、军阶 | 备注 |
第一任 | 1955年—1959年 | 黄占魁 中将 | 联勤副总司令兼任 |
第二任 | 1959年—1964年 | 唐君铂 中将 | |
第三任 | 1964年—1967年 | 宋 达 中将 | 宋楚瑜之父 |
第四任 | 1968年—1970年 | 周士瀛 中将 | |
第五任 | 1971年—1973年 | 邹 凯 中将 | |
第六任 | 1973年—1974年 | 汪敬煦 中将 | |
第七任 | 1974年—1975年10月31日 | 丁恩元 中将 | |
陆军后勤司令 | |||
历任 | 任期时间 | 姓名、军阶 | 备注 |
第一任 | 1975年11月1日—1977年 | 丁恩元 中将 | |
第二任 | 1977年—1978年 | 张家俊 中将 | |
第三任 | 1978年—1980年 | 蔡 新 中将 | |
第?任 | 1980年—1982年 | 邱守圻 中将 | |
第四任 | 1982年5月11日—1984年3月17日 | 陶光远 中将 | |
第五任 | 1984年3月18日—1988年12月6日 | 刘传荣 中将 | |
第六任 | 1988年12月7日—1991年3月31日 | 丁之发 中将 | |
第七任 | 1991年4月1日—1993年7月4日 | 张光锦 中将 | |
第八任 | 1993年9月1日—1995年9月30日 | 杨德智 中将 | |
第九任 | 1995年10月1日—1997年12月31日 | 周正之 中将 | |
第十任 | 1998年1月1日—1998年3月31日 | 谢抗建 中将 | |
第十一任 | 1998年4月1日—1999年7月15日 | 戴伯特 中将 | |
第十二任 | 1999年7月16日—2000年6月30日 | 陈金生 中将 | |
第十三任 | 2000年7月1日—2004年5月31日 | 薛承智 中将 | |
第十四任 | 2004年6月1日—2005年12月31日 | 张林生 中将 | |
陆军保修指挥官 | |||
历任 | 任期时间 | 姓名、军阶 | 备注 |
第一任 | 2008年2月1日—2012年12月25日 | 江修志 少将 | |
陆军后勤指挥官 | |||
历任 | 任期时间 | 姓名、军阶 | 备注 |
第一任 | 2012年12月28日—2013年1月31日 | 吴有明 中将 | 原任末代国防部联勤司令部中将司令、陆军司令部中将副司令 |
第二任 | 2013年2月1日—2015年7月31日 | 葛弘俊 中将 | |
第三任 | 2015年8月1日—2018年6月30日 | 房茂宏 中将 | 后调任国防部军备局局长、陆军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国防部常务次长 |
第四任 | 2018年7月1日—2020年10月31日 | 吴庆昌 中将 | 前任国防部军备局局长 |
第五任 | 2020年11月1日—2022年5月31日 | 杨基荣 中将 | 原任陆军第六军团指挥部指挥官、后调任国防部总督察长、陆军司令部副司令、现任国防部常务次长 |
第六任 | 2022年6月1日—2023年6月30日 | 林文祥 中将 | 原任陆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后调任军备局局长 |
第七任 | 2023年7月1日—现任 | 洪虎焱 中将 | 原任陆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
所属单位
- 陆军后勤指挥部(驻台北市南港区)——“精勤部队”(本部连连长 一位 少校)
- 陆军兵工整备发展中心(简称兵整中心)主任 一位 少将
- 陆军通信电子器材基地勤务厂(简称通基厂)厂长 一位 上校[5]
- 陆军航空基地勤务厂 (简称航勤厂)厂长 一位 少将
- 陆军导弹光电基地勤务厂[6] (简称飞勤厂)厂长 一位 少将
- 陆军后勤训练中心[7](简称后训中心)(编配教准部)指挥官 一位 少将
- 陆军汽车基地勤务厂[8](简称汽基厂)厂长 一位 上校
- 陆军后勤指挥部副食供应中心(简称副供中心) 主任 一位 上校
- 各地区后勤支援指挥部(编配军团及防卫指挥部)
- 陆军第一地区支援指挥部(简称一支部)指挥官 一位 上校 澎湖地区
- 运输兵群
- 陆军第二地区支援指挥部(简称二支部)指挥官 一位 上校 东部地区
- 运输兵群
- 陆军第三地区支援指挥部(简称三支部)指挥官 一位 少将 北部地区
- 陆军第四地区支援指挥部(简称四支部)指挥官 一位 少将 南部地区
- 运输兵群
- 陆军第五地区支援指挥部(简称五支部)指挥官 一位 少将 中部地区
- 运输兵群
- 陆军金门地区支援营(简称金支营)营长 一位 中校 - 神豹部队
- 运输连
- 弹药连
- 陆军马祖地区支援营(简称马支营)营长 一位 中校
- 保修连
- 弹药连
- 运输连
- 补给连
- 医疗连
- 陆军第一地区支援指挥部(简称一支部)指挥官 一位 上校 澎湖地区
各地区支援指挥部并下辖:
- 补给、油料(补给油料库)
- 保修(联合保修厂)
- 运输(运输兵群)
- 卫勤(卫生营)
- 弹药(弹药库)
退伍名人
- 释圣严:1949年因第二次国共内战还俗,透过中华民国国军募兵处官兵介绍后加入陆军后勤通信署担任通信兵,后随军赴台,1960年以准尉军阶退役,再次剃度出家并于多年后创办法鼓山,2009年2月3日于寺内安详圆寂。
参见
注释
- ^ 为利于与美军的后勤体系接轨,民国44年(1955年),驻台美军顾问团一度建议撤销国军的联勤制度,将“技术勤务署”划归陆军,另行成立“陆军供应司令部”;但是蒋中正总统始终不同意撤销联勤建议,成立了“陆军供应司令部”,并将“技术勤务署”划交陆军之后,“兵工外勤”由陆军负责,至于“兵工研究发展”与“生产制造”则划归联勤;这样的划分,致使后期的兵工军官们,很难有机会在各自的兵工领域中,获得完整的历练。其次,便是对于“联勤体制”的看法见仁见智。国军联勤体制的建立是蒋中正总统的卓见,他始终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概念,因为如果将国军的后勤业务,交由联勤统合办理,那么部队长将可集中心力,专注于部队的教育训练与战备任务;只是要将这个概念,真正加以落实,并不容易。在中、美双方取得互谅与互让之后,于保留联勤的前提下,将“技术勤务署”的兵工、经理、通信、工兵、军医、运输,军需等业务拨交陆军;但同时也将兵工与军需分割成数个较小的单位,各保留一部分在联勤总部,于是原先的兵工署便分割为“联勤生产署”与“陆军兵工署”,其中生产署保留在联勤,负责兵工器材之研究发展与生产制造;至于兵工器材之补给保养业务,则移拨交由陆军主政。“军需署”也跟着细分为三个区块,被服厂与粮袜生产工厂划归“生产署”留在联勤;其余再分为“经理”与“财务”两个兵种,军需品的补给与保养拨交陆军,财务作业则留在联勤,成为“财务署”。[1]
参考文献
- 引用
- ^ 邓克雄. 《美軍顧問團在台口述工作歷史》. 中华民国国防部编印.
- ^ 陸軍保指部功成身退 併編後指部 (新闻稿). 青年日报. 2012年12月25日 [2012年12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9日).
- ^ 聯勤今裁編降旗 後勤幹部昂然迎接新挑戰 (新闻稿). 军闻社. 2012年12月28日.[失效链接]
- ^ 中華民國國軍部隊番號級部隊臂章簡介-陸軍篇. [201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6).
- ^ 记者谢宗宪. 陸軍206旅、通基廠編成 再創單位新猷. 青年日报. 2013年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中文(台湾)).
- ^ 记者王勇智. 陸軍飛勤廠編成 提昇後勤能量. 青年日报社. 2013-01-18 [2012-06-26] (中文(台湾)).[永久失效链接]
- ^ 记者吴柏毅. 陸軍後校編成 賡續培育專業人才. 青年日报社. 2013-01-08 [2012-06-26] (中文(台湾)).[永久失效链接]
- ^ 记者谢宗宪. 陸軍汽基廠、二五七旅編成 朝精銳化邁進. 青年日报社. 2013-01-12 [2012-06-26] (中文(台湾)).[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