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偏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偏旁,又称偏旁冠脚,是汉字要素作为汉字一部分的称呼。合体字的各偏旁中多半有一个是其部首。为口头沟通文字方便,偏旁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名称。

同一个部首可能有多个变体,在不同位置名称也不尽相同,如部首“心部”,作为左偏时为竖心旁“忄”,在下面时,可能为心字旁(如“志”)和恭字底“⺗”(如“慕”),这些变化都不妨碍其归入“心部”。这是由于最早将汉字以部首加以分类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标准字样的,“心”、“忄”与“⺗”在小篆中相同形状,它们的字型差异都在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过程中出现的。多数字典还是承袭原来的部首分类,如部首目录中“心部”通常为“心 忄⺗同”或“心(忄⺗)”。

又,有些部首原先外观不同,后来却变得酷似甚至相同,如“阜部”、“邑部”作为偏旁时都写成“阝”,但阜部固定在左,邑部固定在右,通称“左阜右邑”;又如“胴”“胸”“胃”的“⺼”字旁酷似四划的“月部”,但归在六划的“肉部[注 1]

根据日本汉学家古时雄所发表的《从汉字形要素构成率看汉字概念》一文中,汉字字形的结构为:[1]

  1. 除一画数的汉字之外,所有汉字字形都由“偏旁冠脚构垂绕”的组合所构成。
  2. 除一画数的汉字之外,所有汉字字形都由二个文字要素所构成。
  3. 除一画数的汉字之外,所有文字要素都由二个文字要素所构成。

偏旁的俗称

许多偏旁,在生活上沟通的需要有约定成俗的称呼。一般来说,中文使用者并没有对所有偏旁定义称呼,日本则对偏旁名称有较完整的体系(但罕见部首的名称亦不普及)。这些俗称通常只是表达偏旁的外观,并不一定符合造字原理。

也有人将框、底都称为“旁”,如走之旁。无论如何,偏旁的名称只为口头沟通文字方便,并没有一定正确的名称。

影响

使用姓名笔划算命时,许多流派坚持必须将偏旁以部首原字的笔划数计算,就是受到了部首的影响。例如“陽”字不算12笔,而须计算“阜”字笔划,算17笔。

注释

  1. ^ 中华民国教育部国字标准字体有区分这两个部首的写法,肉部必须写成提肉旁。

参考文献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