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史纲评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史纲评要》三十六卷,五十八万余字,是从上古到元代的编年体史评,1613年刊印于南京(癸丑本),次年再版(甲寅本)。癸丑本卷首有“霞漪阁校订”、“明温陵卓吾李贽评纂,新都宁野吴从先参订,武林仙郎何伟然校阅”等字。[1]

内容

《评要》以“批”、“评”的形式,表达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评论商鞅、申不害“如商、如申,俱是好汉。”评论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评论九品中正制“选举无人,任有豪杰没法跳出,诚可痛恨。”评论武则天参政“非武氏之罪也。”[2]

出版

1974年12月,中华书局根据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癸丑本刊印普通平装本三册,特制大字本十册,仿古线装本二函十七册。次年台湾大通书局也刊印了《史纲评要》。2008年9月中华书局再版《史纲评要》,由张友臣作注。张建业主编的《李贽全集注》(2010年5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也收入了《史纲评要》。

争议

1974年平装本《出版说明》称:“与《史纲要领》一书,二者评语有的内容相近,有的则针锋相对,可见其中混杂有他人评语。”[3]王重民1974年鉴定认为《史纲评要》是托名李贽的伪书。[4]文革结束后,崔文印(受业于王重民,曾任《史纲评要》责任编辑)、王利器力证《史纲评要》系伪托。[5][6]张岱年认可崔文印的意见。[7]郑良树《续伪书通考》收入崔文印文章。[8]陈泗东(当时在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则认为“《史纲评要》基本上是李贽所评纂”。[9][10]宋耀良认为,《史纲评要》和《史纲要领》都可能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本——手稿本《三十三朝史纲纪要》,詹氏刻本《新刊论策标题古今三十三朝史纲纪要》或为其间过渡。[11]

1974年7月,毛泽东命人辑录印制大字本《史纲评要》二十三条,亲自选辑,加以删节,朱永嘉是办理人之一。[12]朱永嘉2018年出版《论李贽》,详细解读毛泽东选录部分。陈荣凯认为朱永嘉跳过《史纲评要》真伪公案,[13]朱永嘉则回应称这二十三条与《史纲评要》真伪关系不大。

参考

  1. ^ 福建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厦门大学历史系. 介绍李贽的一部重要著作—明刻本《史纲评要》. 文物. 1974, (9): 20-23. 
  2. ^ 林晓平. 《史纲评要》的“批”与“评”. 史学史研究. 1998, (4): 62-63. 
  3. ^ 李贽评纂. 史纲评要.上册. 中华书局. 1974. 
  4. ^ 刘脩业. 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年表(附《著述目录》). 图书馆学研究. 1985, (5): 43. 
  5. ^ 崔文印. 谈《史纲评要》的真伪问题. 文物. 1977, (8): 29-34. 
  6. ^ 王利器. 《史纲评要》是吴从先假李卓吾之名以行. 社会科学战线. 1982, (3): 343-345. 
  7. ^ 张岱年.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三联书店. 1982: 172. 《史纲评要》,也不是李贽作的。近年崔文印着文考证此书不是李贽的著作。 
  8. ^ 郑良树. 续伪书通考. 学生书局. 1984: 1183. 
  9. ^ 陈泗东. 《史纲评要》基本上是李贽所评纂. 泉州文史. 1981, (5): 23. 
  10. ^ 陈泗东. 幸园笔耕录 上.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3: 345. 
  11. ^ 宋耀良. 李贽《史纲评要》非托伪之作. 社会科学报. 2023-04-13 [2024-08-01]. 
  12. ^ 朱永嘉. 说明:关于毛泽东晚年阅读李贽《史纲评要》. 论李贽.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8: 174. ISBN 9787510709241. 
  13. ^ 陈荣凯. 论李贽——文章异代有知音. 大公报. 201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