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鹅圈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鹅圈(电波源W78,或 沙普利斯 103)是位于天鹅座的一个巨大超新星残骸,是个直径大约3°的发射星云[1]。循环上有一些弧,像是所知的面纱星云或卷星云,发射出可见光[1]、电波、红外线和X射线踪合起来才能显示出完整的循环。

可见部分:面纱星云

一般人熟知的面纱星云是天鹅圈的可见部分,也称为卷星云或丝状星云。它的几个部分各有不同的名称和识别符号[2][3],包括"西面纱"或"女巫的扫帚(Witch's Broom)","东面纱",和皮克林的三角。

NGC 6960

NGC 6960,西面纱,是西边的残骸,也称为女巫的扫帚,位置在赤经 20h 45m 58.1s赤纬+30° 35′ 43″(2000.0分点)[3]。它是在星云最西边的NGC天体 (以赤经来看) ,有时也用这个标示 (NGC 6960)做为整个星云的代表。

NGC 6992、NGC 6995、和IC 1340

这三个明亮的区域构成东面纱。NGC 6992是位于环东北部边缘的HI壳,它的位置座标是赤经 20h 56m 19.0s赤纬+31° 44′ 34″(2000.0分点)[4]。NGC 6995位于最南边,位置座标是赤经20h 57m 10.7s赤纬+31° 14′ 07″(2000.0分点)[5]。IC 1340的位置还在更南边,座标值是赤经20h 56m 12.0s赤纬+31° 04′ 00″[6]

皮克林的三角

它也称为皮克林楔形,或皮克林的三角刷,这是星云中相对较为暗淡的区域,是威廉敏娜·弗莱明于1904年在哈佛天文台发现的,而当时爱德华·皮克林正在担任台长。这个三角是圈北缘最亮的区域,虽然照片上显示它还扩展到中部的区域。

NGC 6974和NGC 6979

这两个部分是现在才被确认的 (经由NGC/IC 专案和Uranometria),在皮克林的三角东北方边缘,是在圈北缘上两个明亮的星云状缀片结点。NGC 6969是威廉·赫歇尔提报的,而它记录是面纱星云中模糊不清的物体[7],它靠近结点,座标位置是赤经20h 50m 27.9s赤纬+32° 01′ 33″[7]

NGC 6979有时会用于标示皮克林的三角[8],但是这个三角可能不是赫歇尔看见或在目录中使用的条目:它是在赫歇尔的观测和目录被印制很久之后,才在摄影中被发现。

NGC 6974的报告是罗斯伯爵提出的,但是报告的主要位置是在环内空无一物的区域。因此认为它的位置计录是错误的,所以NGC将罗斯的天体标示为在环北端的云状物结点,座标位置为2000.0分点的赤经20h 51m 04.3s赤纬+31° 49′ 41″,在罗斯的位置北方一度[9]。这些在北部中心区域的丝状体有时被称为"胡萝卜 (carrot)"[10]。与NGC 6974区域关联的光谱为34.5 MHz,而直接涵盖的全部频率从25至5000 MHz[11]

东南结点

东南结点在2000.0分点的座标位置是赤经20h 56m 21.2s赤纬+30° 23′ 59″,位于天鹅圈的东南边缘。这个节点已经被确认是超新星的冲击波和一个小而孤立的星云遭遇形成的弧[12]。这个节点在X射线下有显著特征,包含数个与可见光辐射相对应的纤维丝状体[12]。结合X射线与可见光的资料,显示东南结点的表面的冲击波是凹陷的[12]。反冲击的存在显示这个节点是在早期阶段与到另一个大星云遭遇的证据[12]

外部图片链接
image icon 天鹅圈与月球的比较

距离

直到最近,这颗超新星残骸的距离依然是大约2,500光年[13][14]。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距离应该更近一些。在1999年,William Blair假设冲激波在所有方向上的膨胀速度都一样,比较在侧边的角度膨胀 (哈伯太空望远镜的可见光影像) 和视线方向上测量到朝向地球的径向速度[13],他的结论是气泡的实际大小比常规值小了约40%,因此它的距离只有1,470光年[13][14]

这一计算的修改,虽然涉及了一些不确定性,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14],已经证实了远紫外线光谱探测器 (FUSE,Far Ultraviolet Spectroscopic Explorer) 发现大量存在面纱星云后面的恒星。恒星,KPD2055+3111,光谱类型为sdOBwas,在远紫外线望远镜的影像中被确认是一颗明亮的远紫外线星[15],并且它的吸收谱线显示他的部分光线被超新星残骸吸收了[14]。这颗恒星发射谱线的部分显示它的距离在1,860光年处[14],支持先前所述循环距离的上限是1,470光年的估计值。

由修订过的距离反过来可以推算残骸的大小 (从原先的150光年缩小为90光年)[14],和年龄 (现在认为在5,000年至8,000年)[14]

天文学的紫外线源

天鹅圈残骸的东北缘是天空中最亮的远紫外线源。高解析发射线光谱仪 (HIRELS,High Resolution Emission Line Spectrometer),广角、远紫外线星云光谱仪、调到OVI发射线,从白沙导弹靶场以耐基式地对空导弹的第一次飞行对天鹅圈观测,就首度观测到银河的OVI发射线源[16]

X-射线源

与SNR G074.0-08.6超新星残骸 (天鹅圈) 相符的X射线源,天鹅座X-5,在2000.0分点的座标位置是赤经20h 51.1m赤纬+30° 41′,是自由号观测到的4U 2046+31。这个来源也被爱因斯坦天文台HEAO 1、和OSO 7观测到,并且编辑在目录中的序号分别为1E 2049.4+3050、1H 2050+310、和1M 2051+309。

天鹅圈是一个强软X射线源[17]

根据X射线资料测定的超新星壳层中心位置在1950.0分点的座标位置是赤经 20h 49m 45s赤纬+30° 53′[18]。从X射线光谱资料得到天鹅圈的平均温度是Tx = 2.9 ± 1.5 x 106 K[18]。天鹅圈的表面亮度是1973年3月30日从白沙导弹靶场发射的170探空火箭空蜂火箭携带的一维X射线望远镜的X射线源表面亮度图观测到的[18]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1.0 1.1 Murdin P. Cygnus Loop. Murdin P (编). Encyclopedia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Bristol: Institute of Physics. 2001. Article 5297 [2011-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2. ^ SEDS Online NGC Catalog. Results for Veil Nebula. [201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3. ^ 3.0 3.1 NGC/IC Project. Results for NGC 6960. [201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4. ^ NGC/IC Project. Results for NGC 6992. [201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5. ^ NGC/IC Project. Results for NGC 6995. [201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6. ^ NGC/IC Project. Results for IC 1340. [201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7. ^ 7.0 7.1 NGC/IC Project. Results for NGC 6979. [201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8. ^ See, for example, this phot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sted by Astronomy Magazine (accessed 2010-12-01).
  9. ^ NGC/IC Project. Results for NGC 6974. [201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10. ^ Greidanus H, Strom RG. Optical kinematics in the Cygnus Loop. II - Interpretation. Astron Astrophys. 1992, 257 (1): 265–77. 
  11. ^ Sastry CV, Dwarakanath KS, Shevgaonkar RK. The structure of the Cygnus loop at 34.5 MHz. J Astrophys Astron. Sep 1981, 2 (3): 339–47. doi:10.1007/BF02714557. [永久失效链接]
  12. ^ 12.0 12.1 12.2 12.3 Graham JR, Levenson NA, Hester JJ, Raymond JC, Petre R. An X-ray and optical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ygnus Loop supernova remnant with an interstellar cloud. Ap J. May 1995, 444 (5): 787–95 [2011-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13. ^ 13.0 13.1 13.2 Astro News Briefs: June 14–20 [2004]. Sky & Telescope. [201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6).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William Blair. Piercing the Veil. FUSE Science Summaries. [201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1). 
  15. ^ Blair WP, Sankrit R, Torres SI, Chayer P, Danforth CW, Raymond JC. FUSE Observations of a Star Behind the Cygnus Loop. Bull Amer Astron Soc. Jun 2004, 36 (2) [2019-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5). 
  16. ^ Rasmussen A, Martin C. Cygnus Loop: The First Observed Galactic OVI Emission Line Source. Bull Amer Astronl Soc. Sep 1990, 22 (9): 1272. 
  17. ^ Fesen RA, Blair WP, Kirshner RP. Spectrophotometry of the Cygnus Loop. Ap J. Nov 1982, 262 (12): 171–88. doi:10.1086/160408. 
  18. ^ 18.0 18.1 18.2 Rappaport S, Doxsey R, Solinger A, Borken R. X-ray structure of the Cygnus loop. Ap J. Dec 1974, 194 (12): 329–35.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