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井

大清江南河道总督
籍贯 陕西省延安府肤施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仪九、号芥航、晴𥡅、畏堂、二竹斋
出生 乾隆四十一年
逝世 道光十五年
陕西省延安府肤施县自宅
亲属 张大枏(道光三十年庚戌科进士)
出身
经历
著作
  • 《二竹斋诗文钞》

张井(1776年—1835年),仪九芥航[1],又号𥡅,又号畏堂二竹斋[2]陕西省延安府肤施县(今属延安市宝塔区)人,清朝政治人物、水利学家。

生平

自幼天资聪颖,意气豪迈洒脱。嘉庆三年(1798年),中式戊午科顺天乡试举人

六年(1801年)中式辛酉恩科会试殿试位列第三甲第六十名同进士出身。以内阁中书用。

十一年(1806年),呈请改归知县原班铨选。

十四年(1809年)六月,授广东琼州府乐会县知县

十八年(1813年),嘉庆帝引见,特命改调补河南汝宁府正阳县知县[3]。在任办案敏捷明快,整肃奸暴歹徒,使全县治安肃安,百姓安居;振兴文教,整修文昌宫。

二十一年(1816年),在正阳县三年考绩优异,经河南巡抚阮元奏请,调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知县[4],加知州[5]

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由祥符县知县迁许州直隶州知州[6]。七月,黄河在兰阳县考城县仪封县陈留县、祥符县、中牟县武陟县漫口,张井佐理抢工;当时马营坝工程刚完成,又兴大役,上下疲困,张井详议抚恤官民各事宜,未受上级采用。监察御史弹劾张井参与抢工不力,下部议处。漳河乾隆年间向南决口改道入洹河,常为水患;张井提议修复故河道,仍改向北流,上级未立即同意。不久后漳河向北决口,张井认为机不可失,再度提议,获准。

二十五年(1820年),因襄办马营坝大工,加知府衔。以许州直隶州知州历署彰德府开封府河南府知府

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回任许州直隶州知州[6]

三年(1823年),以许州直隶州知州署理汝宁府知府,赏给三品顶戴。受河南巡抚程祖洛举荐,十二月擢开归陈许道

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25年1月12日),以三品衔署理河东河道总督[7]

河臣重任

五年(1825年),秋汛安澜之后,九月十六日,实授河东河道总督。此时兰考仪封工程的临时柴坝渐渐倾危,前任东河总督严烺提议以碎石抛护,但河南土质带沙,与江南不同,办法悬疑未定,张井到任后独断奏请施行,后续工程因而巩固。十月,增筑加固黄河两岸堤工,并修建泉河堤,疏濬各湖堤陡门、引渠,疏陈河工久远的计划:“今日之黄河,有防无治。每遇伏秋大汛,司河各官奔走抢救,竭蹶情形,惟日不足。及至水落霜清,则以目前可保无虞,不复求疏刷河身之策。渐致河底垫高,清水不能畅出,并误漕运。又增盘坝起剥及海运等费,皆数十年来斤斤于筑堤镶埽,以防为治,而未深求治之之要有以致之也。当此河底未能疏濬之时,惟仍守旧规,以堤束水,而水不能攻沙,河身日形淤垫,必得有刷深之方,始可遂就下之性。”[8]道光帝同意张井的想法切中时弊,命张井偕同两江总督琦善南河总督严烺、河南巡抚程祖洛共同赴江南河道会勘。原先琦善等人提议“改移海口以减黄、抛护石坡以蓄清”,张井认为灌河出海口屡改屡决,不可再轻易更改,即便修砌碎石坦坡,也有其流弊,必须从长计议。同月,增筑河南十三厅、山东漕河、粮河二厅堤堰、坝戗各工程,中央都听从张井的请求。张井又奏请完整勘阅河道,于是自商丘县虞城县沿各厅南下测量海口。

六年(1826年)春季,黄河水位再度上涨,张井受命偕同两江总督琦善江南河道总督严烺会勘出海口。琦善、严烺知出海口不能更改,就条陈上奏五项建言,都是一时弥补缺漏的计策。张井奏言:“南河之病实自桃南山安海防地界,节节高仰,而距海尚遥,难于掣跌,外南御黄坝积岁淤高,丰萧以下各闸坝又以岁工图便。目前轻于启放,水分溜缓,沙壅河心;复因道光四年御黄未堵,倒灌入运,溜愈分河愈高。事势之穷,当思变通”“履勘下游,河病中满,淤滩梗塞难疏,海口无可移改,请由安东东门工下北岸别筑新堤,改北堤为南堤,相距八里十里,中挑引河,导河由北傍旧河行至丝网滨入海。河水高堤内滩丈五六尺,引河挑深一丈,则水势高下几三丈,形势顺利。自东门工至御黄坝六十里,去路既畅,上游可落水四五尺。黄落则御坝可启,束清坝,挑清水,外出刷黄,底淤攻尽,黄可落至丈余。湖水蓄七八尺,已为建瓴,石工易保。”[9]道光帝赞许这个策略,下诏嘉奖张井有见识,于是以严烺处理高堰厅山盱厅新建堤工掣肘卸责降为三品、调署河东河道总督。三月十二日,以张井接任江南河道总督,以淮扬道潘锡恩南河副总河辅助张井经理计划河务,并与琦善会议。

张井与琦善会议安东改河之时,琦善及其他反对者认为若采用改河避淤,东门工埽口门有外有旧抛碎石正当咽喉位置,恐有阻遏,窒碍难行。张井认为有碎石之处可移除其吴工碎石千余方,但上下掣通后也绝对不致阻碍全河;然而反对者始终有质疑,张井最终也接受反对意见,与琦善以碎石阻碍为由奏请开启王营减坝,等黄河水位减落后将正河挑挖掘深、疏通,放清水冲刷洗涤河身,再堵筑堤坝将黄河挽归正河河道。 道光帝已经允准后,给事中杨煊奏言:“启放减坝,黄流湍急,盐河势难容纳,恐滋流弊”,并援引例证“嘉庆中王家营减坝开,上下游州县俱灾。如止减黄不夺溜,何必奏筹抚恤?今奏启减坝,至预及抚恤堵口事宜,即与从前情形无异。下壅上溃,不可不防。”再次发回两江总督、南河总督详议。

张井见到杨煊的奏疏之后又上奏:“嘉庆间减坝遇水后,次年黄仍倒灌,今河底淤高丈四五尺,岂如当时深通。兼以洪湖石工隐患甚多,本年二月,存水丈二尺八寸,遇风已多掣卸。秋后湖水止能蓄至三丈,冬令有耗无增,来年重运经行,必黄水止存二丈八九尺,清方高于黄一尺。若黄加高,即成倒灌。御黄坝外河底垫高,淤运淤湖,为害不小。且海州积水未消,盐河遥堤地高,去路不畅,启坝后河必抬高,徒深四邑之灾,无补全河之病。请于减坝迤下安东门工上山安厅李工遥堤外筑北堤,斜向趋东,仍与前议改河堤工相连,增长七千余丈,挑河至八套即入正河。李工至八套旧堤长四万一千丈,取直筑堤,仅长三万二千余丈,可避东门碎石之阻。河减清高,漕行自利。督臣意以开放减坝已经奏定,不得以旁观一言辄思变计,并胪列七难驳臣所议。臣已逐条致覆。”“煊稽考成案,于今昔情形似未周知。昔年开坝漫口时在五月,本年启放定在霜后,来源无虑续涨。惟现据委员禀称,去路未见通畅,是煊所奏不为无见。因思启坝时水势或可畅达,堵合后全河仍必抬高,恐徒深四邑之灾,无补全河之病。请仍改河避淤。”奏折呈入,道光帝斥责张井游移不定,并以改河为创举,不准,仍采原本琦善议案。

秋季,开启减坝,挑濬旧河道,漫口如期堵合,获得褒奖。原先各河上游水坝闸门都有固定泄放标准水位,遇到秋季伏汛盛涨时,河道总督为了避险往往提早启泄,造成大量农田损失;张井奏请水位超过定志才能启放,从此水量足够刷深河道,田地也得以丰稔。

七年(1827年)正月,获赏赐御书福字及鹿肉[10]春汛时,黄河河水倒灌,水位仍高于清水,御黄坝突然间难以启放,许多漕船搁浅,张井紧急创议并实行“灌塘济运”。张井自请治罪,三月奉上谕:“琦善著拔去花翎,张井降为三品顶带,潘锡恩降为四品顶带,令其带罪自赎,所有倒塘灌放各费,即着落该督等按成赔补,不准开销。”[11]命大学士蒋攸铦、尚书穆彰阿前往勘查。五月,黄河水位逐渐低落后,启放御黄坝,运河水位上升,漕运粮船才得以全数渡过。[12]道光帝下诏斥责张井急于取得功绩,拘泥于仿效旧例,却也知道非张井之罪,从轻革去顶戴,留任,观察后续情形。闰五月,奏报筹议渐次宣泄洪泽湖水,分查黄河上下游各处工程及抢护堤防情形,勘查洪泽湖水位并飭令督促认真修筑湖工[13]

七月,奏报处暑各河湖水势与工程平稳,白露黄河涨水消退各堤工抢护平稳[14]。又与潘锡恩奏请修复苏北运河刘老涧石滚坝、中河厅南纤堤、扬粮厅二厅东西纤堤及堤外石工,并移建昭关坝。道光帝派遣都统英和驰赴勘查后,决定移建昭关坝于原址北侧三元宫的南面,其余都如张井所请实行[15]

十月,中河厅盐河闸底损坏,勘查后奏请移建并改作双孔以资减涨利运[16]。十一月,奏报筹防凌汛情形[17]。十二月,奏报详细陈述江南各湖泊河川应办工程事项、核明淮阳道淮海道二道挑南北起至海口两岸加固大堤工程[18]

八年(1828年)正月,获赏御书福字及鹿肉[19]。疏陈紧要工程四项:“黄河接筑海口长堤,并于下游多筑埽坝以资刷掣;洪泽湖添建滚坝,加宽湖堤;南运河移建昭关坝,加帮两岸纤堤;北运河修复刘老涧石滚坝,补还南岸纤堤。”[20]道光帝命英和、蒋攸铦勘查,认为添筑埽坝不能有效疏通积淤,海口筑堤可以从缓办理,其余如张井建议实行。黄河出海口外海中有暗沙“拦门沙”,巡河官吏不会巡行到该处。张井乘船亲自勘查,由海口长堤尽头向东行驶约四刻钟,南北都不见其他船只时,当地人说该处便是拦门沙,测量得水深八尺,估计退潮水深四尺;有老渔民表示:“自乾隆至今,水势只如此。惟海滩接涨海口益远,沙亦外移。”张井回应:“沙有转移,确无阻扼,河病果在中满。乾隆时有海口水深四丈之说,知其诬矣。”令船员继续向东航行,渔人说已近“阎王鼻”而水深不可测,才归还。回程正好日落时分,水天浩渺无边,风浪撞击交错;张井构思作〈泛海诗〉,之后据实奏报,道光帝非常嘉许。三月,奏明河工各汎官员管理堤坝工程应分段更改隶属[21]。四月,奏报挑挖运河事宜,得赏三品顶戴[22]。五月,制定扬河厅高邮湖东岸减水坝分别启闭的规章[23]。七月,奏报伏汛安澜,黄河、运河各处堤工抢护平稳,但洪泽湖水势上涨,筹划防范[24]。九月,获赏墨刻一分[25]。以两届安澜无事,恢复二品顶戴。

道光帝认为御黄坝上下淤积厚度达一丈多,清水蓄水量不足,则御黄坝终究无法开启,上谕找机会恢复河湖原先旧制。下交张井等筹议,张井覆奏:“乾隆间湖高于河七八尺或丈余,入夏拆展御黄坝,水曳清刷淤,至冬始闭。嘉庆间,因河淤,改夏闭秋启。而黄水偶涨,即行倒灌。今积淤日久,纵清水能出,止高于黄数寸及尺余,暂开即闭,仅免倒灌,未能收刷淤之效。”[26]道光帝不悦,诘问张井:“以昔证今,已成不可救药之势。为河督者,祗知水曳清水以保堰,闭御坝以免倒灌,增工请帑,但顾目前,不思经久,如国计何?如民生何?如后日何?”[27]

扬河厅原本设有四坝入海但遥远,必须淹过七县才能入海;扬粮厅各坝汇入长江而路程短,嘉庆以来因长江、淮河、黄河常常同时漫涨,于是习惯上将入江与入海各坝一起启放,张井却秉持乾隆年间的作法,坚守四坝,渐次启闭,而人民却因此未受损害。十年(1830年),张井奏言:“淮水归海之路不畅,请于扬粮厅之八塔铺、商家沟各斜挑一河,汇流入江,分减涨水,并拆除芒稻河东西闸,挑挖淤滩,可抵新辟一河之用。”道光帝听从之。

十一年(1831年)六月,内阁覆议给事中刘光三所奏请加重吸食鸦片烟罪刑,张井奉旨严办河道各级属官买食鸦片者[28]。七月,江苏大水,黄河、淮河、洪泽湖、高邮湖同时暴涨,扬河厅十四堡及马棚湾两处漫溢[29],张井飭令开启四坝,仍然狂风骤雨,致使溃堤,由下河入海。工部尚书朱士彦穆彰阿赶赴江苏勘灾;张井自请议处,被降为三品顶戴。决口邻近荷花塘,多软烂淤泥难以施工,马棚湾决口过大、篑土难寻、石块卸塌、阢陧无根,乃于临湖越作正河,两面筑拦河坝。一个月余完工,未糜费公帑,漕船绕湖回空安稳。徐州道淮扬道淮海道常镇道四道各属另案工程动工[30]。十二月,堵塞决口。十二月二十七日(1832年1月29日)以江南河道总督兼署漕运总督

十二年(1832年),移建高家堰信坝于夏家桥,改挑扬河普贤墩。七月,奏报立秋之后黄河水位骤涨,两岸多处危急工程抢办情形稳定[31]。八月,黄河决口于河南祥符县。九月,桃源县奸民陈瑞趁着河水盛涨,聚众盗挖于家灣大堤,放淤泥使田地增肥,导致决口失控,全部主溜注入洪泽湖。桃南厅通判田锐等人遭革职遣戍,张井遭革职留任。同月,祥符决口堵塞完成。

监察御史鲍文淳宗人府府丞潘锡恩奏言黄河水入洪泽湖,恐有妨碍大运河河道之虞。道光帝命穆彰阿、陶澍会勘筹议。张井覆奏:“黄水入湖后,即由吴城七堡仍入黄河,仅淤沿堤,不及湖中,未入束清坝,不致病及运河。正河干涸,正可将桃南、桃北两厅间大加挑濬,除去中满之患。”

河南黄河、沁水、洛水暴涨,危及各河湖。官民极力请求掘开拦湖坝,张井认为该地点跌塘太深恐成巨浸,毅然驳回,并说:“倘有不虞,自请正法,不相累也。”幕僚属吏大惊失色,昼夜筹画赶工,未满三个月即完成各处工程,时人佩服其胆识。十二月,奏报于家湾正河挑浚情形以及黄河凌汛安澜、湖河水势工程平稳[32]

十三年(1833年)正月,奏报于家湾决口渐次收拾缩小、启放正河、堵闭合龙各项办理情形[33]。二月,赏给四品顶戴[34]。三月二十八日,以病免职。四月二十日,因麟庆丁母忧开缺,仍以张井署理南河总督[35]。六月,奏报黄河水势,各工程平稳、伏汛安澜[36]。九月,奏报霜降各河、湖安澜。奉旨于九月二十六日钦奉颁发藏香前往各处河湖神庙告祭河神[37]。十月离任。

奏报于家灣决口情形折

十五年(1835年)四月,卒于陕西家中。

评价

  • 《清史稿》评论:“井任两河凡十年。初治南河,锐意任事,洎兴大工,糜帑三百余万而无成效,仍为补苴之计,用灌塘法,较胜借黄之险。勤于修守,世称其亚于黎世序云。”
  • 《淮安府志》:“在官(南河)八年……孜孜规划,无不曲中窽要;每巡视工所,严饬舆从一无所扰,时以为黎襄勤之亚。”
  • 〈江南河道总督畏堂张公墓志铭〉:“公既以长于治河受知圣主,破格超用,值河干连年多事,屡奉谴诃而圣心倚眷,久于其任,恩礼弗衰。公不能尽行其志,而拯危导滞、洞察机宜,其荦荦大端已不可胜书矣,非才识过人又赤心干事而能然欤!……铭曰:‘公莅郡邑,先除非种以安善民;又善治狱,日数十事咸断厥棼。蓄经世书,萃古今石,振笔万言,天子大智用其所,独命为河臣,改河巨议虽不果就,帝知公勤修河渠。’”

著作

  • 《二竹斋诗文钞》

家庭及关联

  • 曾祖:张圣教
  • 祖:张续周
  • 父:张元杰
  • 子:张渼

注释

  1. ^ 《清史稿》作字芥航。
  2. ^ 杨廷福杨同甫 编《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册,1300
  3. ^ 民国《重修正阳县志》卷二·政治·职官表·页十六
  4. ^ 军机处档049542号
  5. ^ 光绪《祥符县志》卷三·职官表·文职·页十一
  6. ^ 6.0 6.1 道光《许州志》卷五·官师下·职官·页二十一
  7. ^ 咸丰《济宁直隶州志》卷六·职官志·职官表·页一百四十八
  8. ^ 《清史稿》河渠志载张井奏言:“自来当伏秋大汛,河员皆仓皇奔走,救护不遑。及至水落,则以现在可保无虞,不复求疏刷河身之策,渐至清水不能畅出,河底日高。堤身递增,城郭居民,尽在水底之下。惟仗岁积金钱,抬河于最高之处。”
  9. ^ 《清史稿》列传中载张井奏言:“黄河病在中满,淤垫过甚,自应因势利导。拟仿前大学士阿桂改河避险之法,导使绕越高淤,于安东东门之北别筑新堤,以北堤改作南堤,中间抽挑引河,傍旧河而行。至丝网滨以下,仍归海口,无淤滩阻隔,似可畅顺东趋。去路既畅,上淤必掣深,得黄与清平,立启御黄坝,挑逼清水畅出刷黄,自有建瓴之势。”
  10. ^ 军机处档054485号
  11. ^ 内阁库档118421号
  12. ^ 军机处档055851号
  13. ^ 军机处档055800号、056103号、056104号
  14. ^ 军机处档060873号、060960号
  15. ^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七·志一百二·河渠二·运河
  16. ^ 军机处档057400号、内阁库档130610号
  17. ^ 军机处档057761号
  18. ^ 军机处档057994号、058020号、058023号
  19. ^ 军机处档058603号
  20. ^ 军机处档059507号
  21. ^ 军机处档059350号
  22. ^ 军机处档059793号、059982号
  23. ^ 军机处档059980号、内阁库档159772号
  24. ^ 军机处档060578号
  25. ^ 军机处档061496号
  26. ^ 《清史稿》列传中载张井奏言:“南河利害,全系清江,必清水畅出,助黄刷淤,则河与漕两治。惟黄水积淤,必清高于黄数尺,又必启坝时多、闭坝时少,乃能畅出涤刷。现在清水能出,仅免倒灌,不误漕行,殊未易收刷涤之效。”
  27. ^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八·志一百三·河渠三·淮河
  28. ^ 军机处档061993号
  29. ^ 军机处档065188号
  30. ^ 军机处档064028号
  31. ^ 军机处档060725号
  32. ^ 军机处档061994号、061995号
  33. ^ 军机处档062225号
  34. ^ 军机处档062570号
  35. ^ 军机处档063045号、063403号、063624号
  36. ^ 军机处档064029号、064048号、064197号
  37. ^ 军机处档065465号

参考文献

  •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三·列传一百七十
  •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六·志一百一·河渠一
  • 清史列传》卷三十五·大臣传次编十
  • 《清史稿校注》八册卷二百六·页6459
  • 《续碑传集》卷三十三·引《淮安府志》张井传
  • 《碑传集补》卷十六·页七·程恩泽〈江南河道总督畏堂张公墓志铭〉
  • 民国《重修正阳县志》卷二·政治·政绩传·页二十六
  • 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十七·仕迹·页七十九
  •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清国史馆传稿》1889号、5152号
  •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军机处档折件054112号、056104号、056259号、056726号、057399号、057401号、058839号、059354号、059505号、059794号、059981号、059983号、060056号、060388号、060724号、060935号、060937号、061061号、061063号、061284号、061497号、062226号、062571号、062968号、062970号、063002号、063082号、063435号、063434号、063436号、063625号、063836号、064030号、064516号、064573号、064708号、064786号、064914号、064916号、064917号、065194号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内阁大库档案057526号、057527号、057528号、058518号、105910号、126605号、126668号、128152号、128153号、129569号、129611号、129831号、130745号、132135号、132717号、132721号、133431号、133772号、134271号、134664号、134934号、135006号、135007号、135175号、135194号、135502号、139387号、145799号、151961号、152041号、156294号、156469号、157007号、159760号、159795号、161650号、161990号、167917号、168223号、168254号、168409号、169009号、170665号、178175号、185166号、191956号、196695号、205764号、207136号、207141号
官衔
前任:
严烺
山东河南河道总督
道光四年十一月壬子起署
道光五年九月庚子-道光六年三月癸巳

1825年1月12日-10月27日署理
1825年10月27日实授-1826年4月18日在任
继任:
严烺
前任:
严烺
江南河道总督
道光六年三月癸巳-道光十三年三月己亥
1826年4月18日-1833年5月17日在任
1833年5月17日-1833年9月19日署理
(1832年1月29日兼署漕运总督
继任:
麟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