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明朝政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政党,是明神宗万历后期以来士大夫所组织的政治团体,目的为控制内阁六部,打压政见相左的异议人士。由于明朝的政党仍是以维护自身权益为主的朋党,因此并非现代意义的政党

背景

万历后期,国本之争楚宗之乱明末三案京察之争相继爆发,严重分化朝中的士大夫集团,许多朝廷命官以籍贯为号召,集结士大夫组织朋党,以便攻击政敌。此时的明神宗已有数十年不曾上朝,对于朋党之争不闻不问,党争遂绵延数十年,几无宁日。

东林党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国本之争反对神宗的“三王并封”方案,被削籍归里[1]。顾返乡后与高攀龙为首的学者重修宋儒杨中立主讲的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学问调和了阳明学朱子学,主要是阳明学的守旧派,甚至是偏朱子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东林书院则成为江南谈论国事的舆论中心,在此谈论国事的人则以东林党人自居。东林党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种势力,在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2],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国家改革时政的建议,例如加强军权 “京案”“行取”考察官员,澄清吏治,限制阁权,政归六部,停止矿税的掠夺等。奉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为党魁,号称“东林三君”,另有在内阁主事的叶向高执掌人事机要。

东林党在天启后期被当局取缔,但其在南方的力量几乎未被触动,这也是崇祯登基后反扑阉党的力量来源。

浙党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浙江籍的沈一贯出任首辅,与同乡朱赓、门生李廷机提拔亲信出仕[3],形成朝廷最大的政治势力。之后为与东林党进行政治攻防,沈集结姚宗文刘廷元等浙江士大夫正式组建浙党[4]

沈一贯致仕后,方从哲接任党魁,并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组阁执政,惟六年后因红丸案下台。此后浙党趋向泡沫化,大部分成员转而投靠阉党

楚党

万历后期,户科给事中官应震兵科给事中吴亮嗣集结湖广士大夫组建楚党[5],由于党势较弱,多依附浙党。

永历年间,楚党变为湖广总督何腾蛟、大学士瞿式耜用以争夺权位的政治集团[6],后因何、瞿殉国而式微。

齐党

万历后期,吏科给事中亓诗教礼科给事中周永春集结山东士大夫组建齐党,由于党势较弱,多依附浙党。

宣党

万历后期,直隶宣城出身的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集结詹沂刘光复郑继芳等直隶士大夫组建宣党[7],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辛亥京察中,宣党被东林党人斥逐出京,失势垮台,留京者转而依附齐楚浙党。

崑党

万历后期,江苏昆山出身的左谕德顾天峻集结江苏士大夫组建崑党,与宣党合攻东林党[7],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辛亥京察中,崑党被东林党人斥逐出京,失势垮台,留京者转而依附齐楚浙党。

秦党

万历后期,吏部尚书孙丕扬集结王国王图等陕西士大夫组建秦党[8],与宣、崑二党长年相争。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孙受命主持辛亥京察,联合东林党将宣、崑党籍的大批士大夫斥逐出京,次年孙丕扬因推荐东林党入阁之事未获神宗批准,亦致仕归里[9],秦党遂并入东林党。

阉党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提督东厂,独揽大权,结合了齐、楚、浙诸党失意的士大夫,组成阉党,施行恐怖统治,控制厂卫特务机构,爪牙遍及各地,实行血腥镇压。天启五年(1625年),熹宗下诏拆毁全国书院,许多东林人物被迫害,朝野忠良尽去。天启六年,魏又逼死了高攀龙、杀害了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东林七贤,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东林党在北京朝廷中的势力几被消灭殆尽,时东林“累累相接,骈首就诛”,阉党声势如日中天[10]

明思宗即位后,魏忠贤失势,被迫自缢,思宗以“逆案”扫除阉党,明定党人永不录用,但阉党势力并未完全消除。南明弘光朝时,首辅马士英为了与东林党争权,大量任用名列逆案的官员,被视为阉党再起。

参考文献

  1.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38-139
  2. ^ 张秋香. 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 — 以江藩《漢學師承記》與《宋學淵源記》為範圍 (PDF).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 2007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3. ^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祸始于万历间,浙人沈一贯为相,擅权自恣,多置私人于要路。”
  4. ^ 孙立辉:《沈一贯与浙党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
  5. ^ 《汉籍电子文献数据库-明人传记资料索引》2969:官应震 ,字东鲜,号旸谷,黄冈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宛县令,迁户科给事中,与刘廷元、亓诗敎,并贪恣用事,声势煊赫。时目为齐楚浙三党,应震楚党魁也。
  6. ^ 《续明纪事本末》(卷14):“楚党以金堡、刘湘客、丁时魁、蒙正发、袁彭年主之,皆外联瞿式耜、内恃李成栋。”
  7. ^ 7.0 7.1 《明史》(卷14):“祭酒汤宾尹、谕德顾天飐各收召朋徒,干预时政,谓之宣党、昆党;以宾尹宣城人,天飐昆山人也。御史徐兆魁、乔应甲、刘国缙、郑继芳、刘光复、房壮丽,给事中王绍徽,朱一桂、姚宗文、徐绍吉、周永春辈,则力排东林,与宾尹、天飐声势相倚,大臣多畏避之。”
  8. ^ 《明史》(卷224):“至是,继芳巡按浙江,有伪为其书抵绍徽、国缙者,中云“欲去福清,先去富平;欲去富平,先去耀州兄弟”。又言“秦脉斩断,吾辈可以得志”。福清谓叶向高,耀州谓王国、王图,富平即丕扬也。国时巡抚保定,图以吏部侍郎掌翰林院,与丕扬皆秦人,故曰“秦脉”。”
  9. ^ 《明史》(卷14):“丕场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若沈鲤、吕坤、郭正域、丘度、蔡悉、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冯从吾、于玉立、高攀龙、刘元珍、庞时雍、姜士昌、范涞、欧阳东凤辈。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又请起故御史钱一本等十三人,故给事中钟羽正等十五人,亦报罢。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向高闻之,急言于上。诏令乘传,且敕所司存问。既而丕扬疏谢,因陈时政四事,帝复优诏报之。”
  10. ^ 《明史》(卷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