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磁学里,为了要应用宏观麦克斯韦方程组,必须分别找到场与场之间,和场与场之间的关系。这些称为本构关系的物理性质,设定了束缚电荷和束缚电流对于外场的响应。它们实际地对应于,一个物质响应外场作用而产生的电极化或磁化。[1]:44-45
本构关系式的基础建立于场与场的定义式:
- 、
- ;
其中,是电极化强度,是磁化强度。
本构关系式的一般形式为
- 、
- 。
在解释怎样计算电极化强度与磁化强度之前,最好先检视一些特别案例。
自由空间案例
假设,在自由空间(即理想真空)里,就不用考虑介电质和磁化物质,本构关系式变得很简单:[2]:2
- 、
- 。
将这些本构关系式代入宏观麦克斯韦方程组,则得到的方程组很像微观麦克斯韦方程组,当然,在得到的高斯定律方程和麦克斯韦-安培方程内,总电荷密度和总电流密度分别被自由电荷密度和自由电流密度替代。这符合期待的结果,因为,在自由空间里,没有束缚电荷、束缚电流和极化电流。
线性物质案例
对于线性、各向同性物质,本构关系式也很直接:
- 、
- ;
其中,是物质的电容率,是物质的磁导率。
将这些本构关系式代入宏观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得到方程组
对于线性、各向同性物质的表述
名称
|
微分形式
|
积分形式
|
高斯定律
|
|
|
高斯磁定律
|
|
|
麦克斯韦-法拉第方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
|
安培定律 (含麦克斯韦加法)
|
|
|
除非这物质是均匀物质,不能从微分式或积分式内提出电容率和磁导率。通量的方程为
- 。
这方程组很像微观麦克斯韦方程组,当然,在得到的高斯定律方程和麦克斯韦-安培方程内,自由空间的电容率和磁导率分别被物质的电容率和磁导率替代;还有,总电荷密度和总电流密度分别被自由电荷密度和自由电流密度替代。这符合期待的结果,因为,在均匀物质内部,没有束缚电荷、束缚电流和极化电流,虽然由于不连续性,可能在表面会有面束缚电荷、面束缚电流或面极化电流。
一般案例
对于实际物质,本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只能近似为简单的线性关系。从场与场的定义式开始,要找到本构关系式,必需先知道电极化强度和磁化强度是怎样从电场和磁场产生的。这可能是由实验得到(建立于直接测量),或由推论得到(建立于统计力学、传输力学(transport phenomena)或其它凝聚态物理学的理论)。所涉及的细节可能是宏观或微观的。这都要视问题的层级而定。
虽然如此,本构关系式通常仍旧可以写为
- 、
- 。
不同的是,和不再是简单常数,而是函数。例如,
- 色散或吸收:和是频率的函数。因果论不允许物质具有非色散性,例如,克拉莫-克若尼关系式。场与场之间的相位可能不同相,这导致和为复值,也导致电磁波被物质吸收。[2]:330-335
- 非线性:和都是电场与磁场的函数。例如,克尔效应[3]和波克斯效应(Pockels effect)。
- 各向异性:例如,双折射或二向色性(dichroism)。和都是二阶张量[4]:
- 、
- 。
- 双耦合各向同性(Bi-isotropy)或双耦合各向异性(Bi-anisotropy):在双耦合各向同性物质里,场与场分别各向同性地耦合于场与场[4]:
- 、
- ;
- 其中,与是耦合常数,每一种介质的内禀常数。
- 在双耦合各向异性物质里,场与场分别各向异性地耦合于场与场,系数、、、都是张量。
- 在不同位置和时间,场与场分别跟场、场有关:这可能是因为“空间不匀性”。例如,一个磁铁的域结构、异质结构或液晶,或最常出现的状况是多种材料占有不同空间区域。这也可能是因为随时间而改变的物质或磁滞现象。对于这种状况,场与场计算为[5][2]:14
- 、
- ;
- 其中,是电极化率,是磁化率。
实际而言,在某些特别状况,一些物质性质给出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允许物理学者的忽略。例如,在低场强度状况,光学非线性性质可以被忽略;当频率局限于狭窄带宽内时,色散不重要;对于能够穿透物质的波长,物质吸收可以被忽略;对于微波或更长波长的电磁波,有限电导率的金属时常近似为具有无穷大电导率的完美金属(perfect metal),形成电磁场穿透的趋肤深度为零的硬障碍。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材料专家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的电容率或磁导率的新材料,像光子晶体。
本构关系的演算
通常而言,感受到局域场施加的洛伦兹力,介质的分子会有所响应,从相关的理论计算,可以得到这介质的本构关系式。除了洛伦兹力以外,可能还需要给出其它作用力的理论模型,像涉及晶体内部晶格振动的键作用力,将这些作用力纳入考量,一并计算。
在介质内部任意分子的位置,其邻近分子会被电极化和磁化,从而造成其局域场会与外场或宏观场不同。更详尽细节,请参阅克劳修斯-莫索提方程。真实介质不是连续性物质,其局域场在原子尺度的变化相当剧烈,必需经过空间平均,才能形成连续近似。
这连续近似问题时常需要某种量子力学分析,像应用于凝聚态物理学的量子场论。请参阅密度泛函理论和格林-库波关系式(Green–Kubo relations)等等案例。物理学者研究出许多近似传输方程,例如,玻尔兹曼传输方程(Boltzmann transport equation)、佛克耳-普朗克方程(Fokker–Planck equation)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这些方程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流体动力学、磁流体力学、超导现象、等离子模型(plasma modeling)等等学术领域。一整套处理这些艰难问题的物理工具已被成功地发展出来。另外,从处理像砾岩(conglomerate)或叠层材料(laminate)一类物质的传统方法演变出来的“均质化方法”,是建立于以“均质有效介质”来近似“非均质介质”的方法[6]。当激发波长超大于非均质性的尺度时,这方法正确无误[7][8][9]。
理论得到的答案必须符合实验测量的数据。许多真实物质的连续近似性质,是靠着实验测量而得到的[10]。例如,应用椭圆偏振技术得到的薄膜的介电性质。
参考文献
- ^ Andrew Zangwill. Modern Electrodyna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521-89697-9.
- ^ 2.0 2.1 2.2 Jackson, John David,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 3rd., USA: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 ISBN 978-0-471-30932-1
- ^ Weinberger, P. John Kerr and his Effects Found in 1877 and 1878 (PDF). Philosophical Magazine Letters. 2008, 88 (12): 897–907. Bibcode:2008PMagL..88..897W. doi:10.1080/095008308025266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8).
- ^ 4.0 4.1 通常,物质都具有双耦合各向异性。TG Mackay and A Lakhtakia. Electromagnetic Anisotropy and Bianisotropy: A Field Guide. World Scientific. 2010: pp. 7–11.
- ^ Halevi, Peter, Spatial dispersion in solids and plasma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92, ISBN 978-0444874054
- ^ Aspnes, David E., "Local-field effects and effective-medium theory: A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Am. J. Phys. 50, p. 704-709 (1982).
- ^
O. C. Zienkiewicz, Robert Leroy Taylor, J. Z. Zhu, Perumal Nithiarasu.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Sixth. Oxford UK: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5: 550 ff. ISBN 0750663219.
- ^ N. Bakhvalov and G. Panasenko, Homogenization: Averaging Processes
in Periodic Media (Kluwer: Dordrecht, 1989); V. V. Jikov, S. M. Kozlov and O. A. Oleinik, Homogenization of Differential Operators and Integral Functionals (Springer: Berlin, 1994).
- ^
Vitaliy Lomakin, Steinberg BZ, Heyman E, & Felsen LB. Multiresolution Homogenization of Field and Network Formulations for Multiscale Laminate Dielectric Slabs (PDF).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03, 51 (10): 2761 ff. Bibcode:2003ITAP...51.2761L. doi:10.1109/TAP.2003.81635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5-14).
- ^
Edward D. Palik & Ghosh G, Handbook of Optical Constants of Solids, London UK: Academic Press: pp. 1114, 1998, ISBN 012544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