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级战列舰
河内级战列舰 かわちがたせんかん | |
---|---|
概观 | |
舰种 | 战列舰 |
舰名出处 | 日本旧国名 |
拥有国 | 大日本帝国 |
前型 | 萨摩级 |
次型 | 金刚级 |
同型 | 河内、摄津 |
数量 | 2 |
制造厂 | 1909 - 1911 |
下订 | 1907 |
完成 | 1912 |
结局 | 殉爆沉没(河内)、除役变更为靶舰(摄津)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20,800吨 |
全长 | 水线长152.4米 160.3米(河内) 162.5米(摄津) |
全宽 | 25.6米 |
吃水 | 8.2米 |
动力 | 宫原式混烧锅炉16座 柯帝士·布朗式直结涡轮引擎 2座2轴推进 |
功率 | 25,000匹(河内公试30,399匹) |
最高速度 | 20节(河内公试21.024节) |
续航距离 | 18节2,700浬 |
乘员 | 999名(河内新造时) 986名(摄津新造时) |
武器装备 | 30.5厘米(50倍径)连装炮 2座 30.5厘米(45倍径)连装炮 4座 15.2厘米(45倍径)单装炮 10座 12厘米(40倍径)单装炮 8座 8厘米(40倍径)单装炮 12座 45厘米水中鱼雷发射管 5座 |
装甲 | 舷侧装甲:305毫米 (水线部舷侧炮塔间) 127毫米(水线部) 229毫米(水线上部) 甲板装甲:76毫米 主炮塔装甲: 305毫米(前盾) 279毫米(50口径侧盾) 254毫米(45口径侧盾) 279毫米(后盾) 76毫米(天盖) 炮座部:279毫米 司令塔:254毫米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河内型戦艦 |
假名 | かわちがたせんかん |
平文式罗马字 | Kawachi-gata senkan |
河内级战列舰(かわちがたせんかん)是日本海军的第一种无畏舰[1][2][3](尽管主炮倍径不同,但因口径同为12吋,因此仍满足无畏舰“全重炮”的定义标准)。同级舰有“河内”及“摄津”2艘,同于1912年竣工。“河内”在1918年7月12日德山湾爆炸事故中沉没(沉没地点:北纬34°0分・东经131°46分,现在的海图有沉船表示)。“摄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除武装成为靶舰,于1945年7月24日被美军航空部队空袭而受严重破坏。
本级舰亦为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竣工唯一一种无畏舰。本级的基本计划编号为“A-30”,河内是“伊号战列舰”,摄津为“吕号战列舰”。
兴建起源
在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虽然短时间在西太平洋已无对手;但是美国在战争中以外交策略加之公债吓阻日本向俄罗斯帝国索讨更多战争利益的行径,让日本对于未来国家发展产生危机意识,这导致日本并没有停止更新军备,反而在1907年同意新一批的造舰计划。
1906年,英国皇家海军推出无畏号战列舰,该舰崭新的设计思路震撼了世界各国的军舰工程师。隔年,日本通过八八舰队筹建方案,核定未来舰队核心战力将由舰龄不满8年的8艘战列舰与8艘战斗巡洋舰构成,主要武备与安艺号战列舰相同的12英寸舰炮;在该法案下,日本国会通过2艘新型主力舰造舰预算,是为河内级的诞生滥觞。但是河内级的开发并没有跟上无畏号的思路,无论是集中射击管制、背负式炮塔设计,都没有引进本级舰运用。本级舰的主炮配置仍采雁型布局、希望让各方位皆有最大规模的火力投射能力。
然而,对日本帝国海军来说最关键的一击,是1908年英国向日本告知它们未来兴建的战列舰将不再采用12英寸舰炮。这代表着无论从各层面均显示河内级落后于世界顶尖标准,加上日本陷入战后经济不景气,主力舰的自建计划暂时停摆;日本为了追上世界先进水准,在本级舰动工之后再度向英国采购新型战斗巡洋舰与她的相关科技强化日本国内技术。为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造舰潮打下重要基础。
军舰构造
船体为水平甲板型,舰首大体上为垂直(摄津为飞剪型船首)加上新设计的、搭载两门12吋50倍径炮的双连装炮塔1座,而司令塔位于操舵舰桥内。在舰桥之后的则是三脚桅杆,三座烟囱中的第一、二座之间被两侧背靠背排列的总共四门12吋45倍径炮间隔开来。在前后相邻著的二、三号烟囱之后是另外四门12吋45倍径炮、后三脚桅杆和一座搭载两门50倍径主炮的后主炮塔。
主炮塔配置
河内级共搭载十二门12吋(30.5公分)舰炮,其中四门50倍径的舰炮安装在上层建筑前后的两个双连装炮塔中。摄津的主炮是从维克斯订购的,而河内的主炮则是在日本制造的。前后两座炮塔均可回转270°。另外八门45倍径的炮安装在四个双连装的侧翼炮塔中,每侧各两个。每座炮塔可以回转160°。每门 12 英寸火炮配备 80 发炮弹,通常以 +5° 的仰角装填,但也可以 +13° 以下的任何角度装填。火炮的俯仰角范围为-5°至+25°。
两种主炮发射的炮弹相同,然而由于倍径不一致,因此性能略有差距。在发射 850 磅(386 kg)的穿甲弹(AP)时,50倍径主炮的炮口初速能达到3,000 英尺/秒 (910 m/s) ;最大射程为 24,000 码(22,000 米)。 45 倍径火炮发射相同的炮弹时,炮口初速降低至 2,800 英尺/秒(850 m/s),射程也降低至 21,872 码(20,000 m)
河内级六边形的主炮配置与德国海军的“拿骚级”“赫尔戈兰级”雷同。 而同世代的战列舰如英国海军的“海神号”“巨人级”、美国海军的“德拉瓦级”“佛罗里达级”为全舰舷侧均可瞄准,亦可进行复旧。其优点是,在与敌方舰队作战时,当敌舰绕到自己的另一方并进行攻击时,船舰可以立即作出反应。
副炮等
副炮为日本战列舰中初次采用的“1910年型15.2厘米(45倍径)炮”,二号甲板下方的舷侧炮塔配置为每边舷5门。其他的装备包括对鱼雷艇用的“1908年型12厘米(40倍径)炮”12门、“7.6厘米(40倍径)炮”单装炮16门、45厘米水中鱼雷发射管5座。
装甲
河内级的水线装甲带使用了克鲁伯胶结钢,船体中部最大厚度为12英寸(305毫米),船尾两侧锥形厚度为5英寸(127毫米)。大约1.93米(6英尺4英寸)的装甲带在水线以上,1.95米(6英尺5英寸)在水线以下。
同级舰列表
舰名 | 制造厂 | 安置龙骨 | 下水 | 完工 |
---|---|---|---|---|
河内 | 横须贺海军工厂 | 公元1909年四月1日 | 公元1910年十月15日 | 公元1912三月31日 |
摄津 | 吴海军工厂 | 公元1909年一月18日 | 公元1911年三月30日 | 公元1912年七月1日 |
相关项目
- ^ Bernard Ireland. Jane's battleships of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HarperCollinsPublishers. 1996: 68. ISBN 0004709977.
- ^ Breyer, Siegfried. Battleships of the world 1905-1970. UK: Conway Martime. 1980: 14. ISBN 0851771815.
- ^ Hector Charles Bywater. Sea-power in the Pacific : a study of the American-Japanese naval problem. London: Constable & Co., Ltd. 1921: 198. LCCN 2101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