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战场
波士顿战役 | |||||||
---|---|---|---|---|---|---|---|
美国独立战争的一部分 | |||||||
碉堡山战役的著名画作:瓦伦将军之死。 | |||||||
| |||||||
参战方 | |||||||
大不列颠王国 殖民地保皇党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托马士·盖奇 威廉·豪 |
亚提马斯·华德(Artemas Ward) 普特南 大陆军:华盛顿 | ||||||
兵力 | |||||||
4,000人至11,000人不等 | 7,700人至16,000人不等 | ||||||
伤亡与损失 | |||||||
1,505人伤亡 | 593人伤亡 |
波士顿战役(英语:Boston Campaign)是新英格兰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战事,发生于1775年4月至1776年3月之间。战役使到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关系决裂,促使殖民地在1776年7月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并且引发后续美国独立战争战事。
波士顿战役以英国向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施行《强制法案》为起点,促使殖民者组成自治政府对抗。英国为征收殖民者武器,在1774年9月引发火药危机,使双方几乎爆发武装冲突。到1775年4月,英军第二次的征收武器行动,触发了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而民兵取胜后更开始包围英军总部波士顿,是为波士顿之围;另一批民兵则开始远征加拿大。围城之初,民兵与英军只有多次轻微冲突,以争夺补给。6月碉堡山战役爆发,以英军惨胜告终,围城战陷入僵局。
碉堡山战役后,弗吉尼亚州的华盛顿出任大陆军总司令,接掌民兵指挥;而北美英军总司令托马士·盖奇则被撤职,由威廉·豪接任。然而交战双方各自面对军力问题,一直无法发动进攻。要到1776年1月,大陆军透过大炮远运将提康德罗加堡的攻城炮运抵战场,才打破僵局。3月大陆军在多彻斯特高地争夺战夺取先机,迫使英军从海路撤出波士顿,战事以大陆军胜利告终。
背景及前奏
波士顿战役的爆发,并非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有所计划。1767年《唐森法令》通过后,殖民地虽普遍持有“无代表,不纳税”的观点,但既无意用武力与英国对抗,本身又陷入分裂。马萨诸塞州与纽约州的殖民者因争夺康涅狄格州及哈德逊河流域土地而陷入对峙;新罕布夏州与纽约州为争夺佛蒙特几乎爆发战争,而佛蒙特则想独立于两州之外;宾夕法尼亚州与康涅狄格州殖民者争夺怀俄明谷地;北卡罗来纳州更因征税及执法问题,陷入反抗法规内战(War of the Regulation)。[1]
1770年波士顿大屠杀后,国会虽让步撤去唐森法案,但仍保留茶税,留下冲突伏线。然而,殖民者的反对方式普遍温和,身在波士顿的约翰·亚当斯更力主以法律审判开火英军,以示殖民地并非叛乱,继续与国会谈判。1773年《茶叶法令》通过,激进的自由之子引发波士顿倒茶事件,进而鼓励其他殖民地拒绝卸载英国茶叶,迫使国会强硬回应,以恢复宗主国的统治威信。1774年国会通过《强制法案》,试图以强硬手段恢复波士顿秩序,却引起反效果。北美殖民地普遍视之为滥行惩罚,称之为“不可容忍法案”。马萨诸塞议会在5月被乔治三世解散后,北美殖民者开始筹备第一次大陆会议,商讨联合向英方谈判。虽然北美殖民地在征税及反对法案上走向合众,但在其他方面仍鲜有相合。为排解殖民者向西开拓的压力,弗吉尼亚州总督邓莫尔伯爵更向萧尼族(Shawnee)及明戈族(Mingo)发动邓莫尔伯爵的战争(Dunmore's War),攻打俄亥俄河谷及今日西弗吉尼亚州土地,获得殖民者支持。[2]
然而殖民者反抗法案,无疑于挑战英国的宗主权,英国国会多次指令北美英军总司令兼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托马士·盖奇(Thomas Gage)动用军力,执行《强制法案》。这使盖奇的身份极为尴尬:以武力落实《强制法案》,必然视马萨诸塞乡镇为敌人。然而皇室及国会既未宣布殖民地陷入叛乱,双方又非处于战争状态,名义上更是总督治下的公民,直接动用武力并不恰当。更何况盖奇本身又对殖民者抱有同情。为求平衡,盖奇尝试以秘密军事行动征收殖民者武器,减低双方爆发冲突机会。不过英军1774年9月首次征收行动不但事泄,更引发殖民地的战争恐慌,是为火药危机。这使北美殖民地更受刺激,马萨诸塞乡镇索性组成自治政府马萨诸塞地区议会(Massachusetts Provincial Congress),与波士顿分庭抗礼,并获得第一次大陆会议背书支持。火药危机因此成为波士顿战役的前奏。[3]
战役爆发
1775年2月,乔治三世宣布马萨诸塞进入叛乱状态,而盖奇再次受到国内压力,要出兵执行《强制法案》。4月19日,盖奇再次秘密派兵去征收武器,但英军不但未能保密,更先后两次与民兵擦枪走火,引发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当英军撤返波士顿时,遭到多个乡镇的民兵前来报复,造成严重伤亡。民兵更进而包围波士顿,波士顿之围开始。围城战开始后,一支民兵乘机北上攻占提康德罗加堡,成为远征加拿大的前奏。
不过,民兵整体上欠缺核心组织,也无意独立建国。亚提马斯·华德(Artemas Ward)虽然是围城民兵总司令,但诸如普特南等民兵领袖却各自为政。至于紧接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召开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与会者虽开始对英国国会死心,但其发表的《武装宣言》(Causes and Necessity of Taking up Arms)仍重申向英皇效忠,表明殖民者只是要用武器捍卫自由。及后民兵与英军因争夺补给,而先后引发切尔西湾战斗及马柴厄斯海战,但仅为小型冲突,并未陷入全面战争。英国军舰甚至容忍民兵在查尔斯镇的公然挑衅,而未有开炮轰击。
1775年6月英国援军陆续抵达,开始计划突围。然而民兵却率先在查尔斯镇山地建造堡垒,迫使英军前往攻打,碉堡山战役因此爆发。英军虽然在战事占据波士顿北面扼要,却死伤枕藉。战役促使乔治三世在8月发布《平叛诏书》(Proclamation of Rebellion),宣布北美全部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双方逐渐陷入全面战争。
碉堡山战役后,北美英军总司令由威廉·豪接任,而华盛顿则到波士顿市郊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开始编组民兵为正规军。豪因战损严重,未敢出征突围;华盛顿则忙于挽留服役期满的民兵延长服役,筹措补给武器,以及编组正规军队。这使双方都无法进攻对方,战事陷入僵局,只有零星交火。在新英格兰海岸,民兵与皇家英国海军先后引发格洛斯特战斗及法尔茅斯焚城事件,但对整体战局没有影响。
1775年11月,华盛顿派好友亨利·诺克斯到提康德罗加堡搬运攻城火炮,是为大炮远运。当火炮在1776年1月运抵波士顿城外,大陆军终于占据主动。3月华盛顿将火炮运往波士顿南部的多彻斯特高地,并迅速建造防御工事,使大陆军可炮击波士顿所有英军设施。在多彻斯特高地争夺战中,豪原本计划派军强攻高地,但因风雪而被迫放弃。恐于碉堡山战役重演,豪决定从海路撤出波士顿,并在3月17日全数撤往保皇党重镇哈利法克斯。波士顿战役以大陆军胜利告终。
后续影响
战事告终后,华盛顿判断豪将会由海路进攻纽约市,旋即带兵往东北增援,最终引发纽约及新泽西战役。虽然新英格兰仍有多场战斗,保皇党与革命党也时有冲突,但波士顿未再受战火波及。此后马萨诸塞州在独立战争主要扮演民兵的后援,以及大陆海军其中一个停泊港口。
波士顿战役是英国与美洲殖民地步向全面战争的过程。战事爆发前,英国仍视美州叛乱为政治问题,但到1776年却修正为军事威胁,并征集大量陆军部队、黑森雇佣兵及海军船舰前往美洲平乱。双方及后谈判俱告失败,直到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才暂时和解。[4]
相关条目
注释
- ^ Allison 2011,第13-14页
- ^ Allison 2011,第13-17页
- ^ Allison 2011,第18-19页
- ^ Higginbotham 1983,第148页
参考资料
- Allison, Robert J.,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 Concise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531295-9 (英语)
- Higginbotham, Don, 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Military Attitudes, Policies, and Practice, 1763-1789,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093035043X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