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山 (新北市旧地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山(西班牙语:faisán荷兰语GaijsanGagaisan),是台湾新北市西南区域的旧称,原指今树林莺歌三峡等区,清治扩增至今新庄区桕子林、西盛一带,嘉庆道光年间扩增至今桃园市大溪区日治时扩增至今板桥土城中和永和等区。学者翁佳音认为此地名源自荷兰时代对该地的称呼“Gaijsan”,有推测为当地原住民语音译[1],翁佳音推定为西班牙统治时的西班牙语:faisán以荷语转译,意为野鸡、,西班牙文献中记载此地盛产非红喙的石鸡,至今三峡仍留存有“白鸡”的地名。荷兰文献记载的“Spruijt nae Gaijsan”,意为(由淡水上溯)“往海山之溪”,学者刘益昌厘订为五股冷水坑溪五股坑溪支流),中村孝志译为“海山川”,往下在关渡的正对岸汇入淡水河,往上至新庄的海山口一带。由海山口往西南可通往海山。

荷兰村社户口表记载海山与今五股、泰山等区原为猫里宗社领域(荷兰语:BaritschoenBaritson,“猫”台语,与貓不同字),可能与八里坌社有关,在荷治时1650年代几乎被后垅社歼灭,迁逃到淡水河对岸。郑氏统治末期1682年,郑军为抗清军来袭,在鸡笼重兵镇守,在淡水、鸡笼等地对原住民男女老幼横征暴敛,族人不堪奴役,于是淡水、鸡笼直到新港竹堑诸社皆起而抗暴。清治时1699年,淡水头目冰冷与南到吞霄卓𤪱卓雾等人通谋互应,率众射杀官员以及尽杀与官府合作的民众。后来汉人入垦海山地方,土地大抵是汉人向桃园的霄里龟仑两社承垦。[2]:69-70,142-149

1713年由赖科、王谟、郑珍、朱焜侯等人组成陈和议垦号,首次请垦海山地方,随后遂有海山庄之设立,在今新北市树林、莺歌、三峡等区及新庄区桕子林、西盛一带。 1760年代以后改为海山堡,除今树林、莺歌、三峡等区,扩增今桃园市大溪区,日治初期仍沿用此区划。

日治1920年合并原海山堡、摆接堡改制为海山郡,以海山为名、郡治设在摆接(在今板桥;日治时常有两区合并时,以一区为名、另一区设治的例子),为台北州的行政区划之一,今树林、莺歌、三峡、板桥、土城、中和、永和等区。 战后1945年海山郡废除,1946年设立海山区,辖板桥、莺歌(后分为莺歌镇树林镇)、三峡、土城及中和(后分为中、永和)五乡镇,1947年裁撤。[3]历代行政区经多次改制裁撤后,当地人至今仍称此区域为海山,许多当地事物冠以海山为名。

参考文献

  1. ^ 曾品沧. 海山庄.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09-09-09. 
  2. ^ 翁佳音. 第四章·淡水河口·18.Spruijt nae Gaijsan 往海山之溪;第七章·論十三行遺址的主人:荷蘭時代的十三行番社.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8-06: 69–70,142–149 [原荷文报告1654年]. ISBN 957-02-2084-8 –通过扫描版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台湾乡土文献影像;数位版抄本中研院台湾研究网络化. 
  3. ^ 王世庆. 海山史話(上). 台北文献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76-09, (直字第37期): 49–131. ISSN 1021-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