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自相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相梵语svalakṣaṇa、svabhāva-lakṣaṇa,巴利语:salakkhaṇa、sabhāva-lakkhaṇa),旧译自然[1],佛教术语,指个别的,与其他法不同的形相。这个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自相是各个法,外显、能被观察到的特征,而其内在性质,为自性

概论

在佛教哲学中,梵语lakṣaṇa)指的是外显的形像,或是属性[2]。世间一切的事物,皆可以被概称为。举例而言,是一种色法,其外形(晶体),颜色(白色),味道(咸)等,能被人认识了解的外在特征,称为盐的相。加上sav(自己的),代表这是只属于某个特定法的相,称为自相。相对于自相,所有的法的共通形相,称共相。

自相的概念与用法,类似于古希腊哲学中的殊相

注释

  1. ^ 黄国清. 竺法護譯《正法華經》「自然」譯詞析論. 许多不同的梵文词语如“svabhāva”(自性)、“prakṛti”(本性)、“nirvāṇa”(涅槃)、“svalakṣaṇa”(自相)、“asaṁbhūta”(无生)等,竺法护都译为“自然”,仅透过汉译本的文句必然无法对其意义作正确的解读……第7句的“法自然”对应于梵本的“dharmāṇāṁ svalakṣaṇaṁ”(诸法的自相),接下来的“诸法本无”就是在说明其意义。 
  2. ^ 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卷5:“大慧!此中相者,谓:眼识所见名之为色;耳、鼻、舌、身、意识得者,名之为声、香、味、触、法,如是等我说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