瑙鲁
瑙鲁共和国 | |
---|---|
格言:God's will first (英语) “天主的旨意至高无上” | |
国歌:《瑙鲁之歌》 (瑙鲁语:Nauru Bwiema) | |
首都 | 法理上:无 事实上:亚伦(中央政府所在地) |
最大城市 | 代尼戈莫杜 |
官方语言 | 瑙鲁语、英语 |
族群 | |
政府 | 单一制 议会共和制 无党制民主 |
• 总统 | 戴维·阿迪昂 |
• 国会议长 | 马库斯·斯蒂芬 |
立法机构 | 瑙鲁议会 |
独立 | |
• 从联合国托管领土独立 | 1968年1月31日 |
面积 | |
• 总计 | 21平方公里(第193名) |
• 水域率 | 0.57% |
人口 | |
• 2019年估计 | 11,000[1](第223名) |
• 2011年普查 | 10,084[2] |
• 密度 | 553/平方公里(第12名)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44亿美元[3] |
• 人均 | 10,749美元[3]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34亿美元[3] |
• 人均 | 10,004美元[3] |
货币 | 澳大利亚元(AUD) |
时区 | UTC+12 |
行驶方位 | 靠左行驶 |
电话区号 | +674 |
ISO 3166码 | NR |
互联网顶级域 | .nr |
“瑙鲁”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中国大陆 | 瑙鲁 |
台湾 | 诺鲁 |
港澳 | 瑙鲁 |
新马 | 瑙鲁 |
瑙鲁共和国,简称瑙鲁(瑙鲁语:Naoero;英语:Nauru;英语旧称:Pleasant Island[4]),是位于南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岛国。最接近的国家是基里巴斯的巴纳巴岛,在瑙鲁以东约300公里。瑙鲁国土面积为21.3平方公里[5],是世界上最小的岛国和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三小的国家,仅大于摩纳哥及梵蒂冈。瑙鲁的人口约11,000人,位居世界倒数第三,仅多于图瓦卢及梵蒂冈。
瑙鲁的原住民是密克罗尼西亚人和玻利尼西亚人,在19世纪末被德意志帝国吞并成殖民地[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瑙鲁成为国际联盟托管地,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共同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瑙鲁被日本占领,作为入侵太平洋的跳板。战后瑙鲁再被三国托管[7],直至1968年才获得独立,并于1969年加入太平洋共同体(SPC)。
纵观20世纪上半叶,瑙鲁是一个由执政者掌握主要经济资本的国家。由于瑙鲁是一个由磷石组成的岛屿,沉积接近地面而能进行简单的露天采矿。1907年起太平洋磷酸盐公司开始在岛上采矿,1919年组成英国磷酸盐委员会;独立后由国营的瑙鲁磷酸盐公司继续开采。直至1980年代沉积耗尽前,瑙鲁仍是磷酸盐的主要出口国;受惠于磷酸盐的出口,该国的人均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曾居世界榜首[8]。
然而瑙鲁并没有充分运用这些财富,随着磷酸盐储量的枯竭和采矿带来的环境恶化,再加上管理全岛财富基金的减值,瑙鲁政府开始透过一些不寻常的方法来获得收入。在1990年代,瑙鲁成为一个避税天堂和洗钱中心[9]。从2001年至2008年及自2012年起,瑙鲁接受澳大利亚政府的援助,并建立一个拘留所处理非法进入澳大利亚的难民以作为回报[10][11]。在外交方面,瑙鲁是联合国会员国,同时也是太平洋岛国论坛、共和联邦以及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集团的成员国。
词源
英国人最初把瑙鲁命名为“快乐岛”(Pleasant Island)。“瑙鲁”一词可能源自瑙鲁语Anáoero,意即“我去海滩”;德国殖民者把瑙鲁称为Nawodo或Onawero[12]:96-99。
历史
约300年前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人已在瑙鲁定居[13],共有12个部落,国旗的十二角星是代表这十二个部落。在18世纪后期,一位新西兰船长在海上航行时发现了瑙鲁,当时只看到岛上有很多土著和茅屋,但这船长并未登陆或加以重视。1798年,英国船长约翰·费因率领“猎手”号抵达瑙鲁,命名为“Pleasant Island”(“快乐岛”),开启西方世界与瑙鲁交流的历史。第一个成功到岛上定居的白人,是英国的威廉·哈利斯(Willam Harris),1842年,29岁的他来到岛上为当地姑娘而着迷,流连忘返,定居下来,前任瑙鲁总统勒内·哈里斯便是他的后代[12]:96-99。
1878年—1888年,发生瑙鲁内战。19世纪末,德国向南太平洋扩张,瑙鲁自1888年起便成为德国的殖民地[6]。当时德国对瑙鲁并不重视,因为岛上除了椰子外,就一无所有。1900年英国磷矿公司的职员在诺岛上的一块石头上,意外发现了全岛都有磷矿,便改变了此岛的命运[14][1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瑙鲁被澳大利亚占领,并自1919年起由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管,其中澳大利亚代表三国行使职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为了报复,击沉了该岛附近的四艘船只,并炮轰岛上的磷矿设施。1942年,日军轰炸瑙鲁,居民逃往澳大利亚以免遭日军的屠杀,日军于8月26日占领该岛[16],该岛成为日军在南太平洋上的战术支援基地。日军派2,000人驻守,并带来大批日本人和韩国人,在岛上布署重防和建筑两个小型飞机场。但军事设施被盟军发现,岛上15架飞机遭轰炸,日军便枪决岛上5名未撤走的欧洲人。日军亦把岛上1,200名瑙鲁人放逐到楚克岛工作[17]。
二战之后,瑙鲁由联合国委托澳大利亚、英国及新西兰共同管理,每年须向联合国报告,但他们实际上更着重于如何开采岛上的磷矿,对于瑙鲁人的福祉并不重视。联合国多次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公布每年开采的磷矿数量、成本和售价,以期使瑙鲁人在输出的同时得到合理的回报,但澳大利亚政府却不予理会。瑙鲁人随着民智渐开,对澳大利亚人的统治深感不满,尤其是磷矿的开采,于是全力争取独立,收回采矿权。澳大利亚政府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无可奈何地结束对瑙鲁的管治,于1968年1月31日,瑙鲁共和国宣布正式独立,由哈默·德罗伯特出任总统,并于同年11月成为共和联邦特别成员国。1989年,瑙鲁向国际法院对澳大利亚作出法律行动,指控澳大利亚政府管治期间未能尽力保护环境,减低采矿带来的环境破坏[18][19]。1999年,瑙鲁成为联合国会员国。2016年4月12日,瑙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第189个成员国[20][21]。
政治
行政
瑙鲁是一个议会共和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亦是政府首脑,由国会议员互相选举产生,总统候选人必须是国会议员。内阁由6人组成,每一位内阁成员都兼任多部会的首长[22],由总统直接任命。
现任总统为戴维·阿迪昂,于2023年10月起就任。
立法
立法机关为国会,采用一院制,瑙鲁全国共有14个行政区,选举时全国分8选区,选出19名议员,一任3年。
本届国会成员(2016-2019)17位为政府派,2位为反对派。
瑙鲁并没有一个正式结构的政党,候选人通常是代表个人或公司,2005年当时国会中15人均是独立身份,他们在政府的联盟内,是形成大家庭关系的基础[23]。
1992年,政府负责瑙鲁岛屿议会(NIC)。议会的权力很少,其功用就像顾问向国家政府提供地方事务的意见,其角色是专注在与瑙鲁人相关的活动。民选的议会议员不能同时兼任国会议员。岛屿议会在1999年自行解散,其财产及职责转归国家政府[24]。瑙鲁的土地所有权比较特别,国民对由个人或团体所拥有的土地,拥有某些权利。政府或公司并没有土地,他们必须与地主达成租借协议才能使用。非瑙鲁国民不能拥有土地[13]。
1999至2003年间,一系列的不信任票及选举在此两人出现:勒内·哈里斯和伯纳德·多维约戈,使国家进入交替时期。多维约戈于2003年任内逝世,路德维格·斯考蒂当选为总统,他于2004年10月重新参选,以取得完整的3年任期。2007年国会对他投下不信任票,总统一职由马库斯·史蒂芬接替。
司法
瑙鲁的法律系统十分复杂,最高法院由首席法官统领,主要处理宪法问题;而其它案件能够上诉至上诉法庭。国会不能推翻法院的裁决,但上诉法院的裁决能够上诉至澳大利亚高等法院,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下级法院由地方法院和家事法院组成,由居民县长统辖,他亦是最高法院的司法常务官。此外亦有2个准法院:公共服务上诉委员会和警察上诉委员会,均由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主持[25]。
军事
瑙鲁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有民间的警察部队,其国防于非正式的协议之下由澳大利亚负责[1]。
外交
1968年独立后,瑙鲁以特别会员身份加入共和联邦,并于2000年成为正式会员[26]。此外,瑙鲁政府亦在1991年加入亚洲开发银行,于1999年加入联合国,以及于2016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7]。瑙鲁是太平洋岛国论坛、南太平洋地区环境计划、南太平洋委员会和南太平洋应用地球科学委员会的成员。美国的大气轴射测量计划在瑙鲁设有一台气候监察仪[28]。瑙鲁与澳大利亚外交关系密切,并以澳大利亚元作为官方货币。除了正规的国防安排外,在2005年9月更签订谅解备忘录,澳大利亚向瑙鲁提供财政及技术支援,包括指派一名财政部长,为瑙鲁准备财政预算、以及作为瑙鲁卫生和教育事务之顾问,而瑙鲁政府以建立一个处理非法进入澳大利亚者的拘留所作为回报。
瑙鲁利用其联合国成员的地位,多次透过承认某些国家的主权以获得资金上的援助。
- 1980年8月,瑙鲁与阿尔及利亚建交后,又宣布承认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阿尔及利亚此后每年给予瑙鲁1,000万美元经济援助,直至其2000年撤销承认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为止。
- 该国频繁在北京与台北之间建交断交。1980年5月4日,瑙鲁与中华民国建交,但是2002年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协议,宣布在当年7月21日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获得1.3亿美元捐助[29],两天后中华民国宣布与瑙鲁断交[30]。2005年5月14日,瑙鲁与中华民国复交,同年5月3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断交,两国维持邦谊长达19年。不料,瑙鲁又于2024年1月15日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31][32],并于2024年1月24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复交[33]。
- 2008年,瑙鲁在持续得到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财政支持后承认科索沃独立,但这一承认已在2019年撤销。
- 2009年,瑙鲁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承认此地区主权的第四个国家,而俄罗斯以5,000万美元资金作为人道主义援助之回报[29]。2008年7月15日,瑙鲁宣布一项港口翻新计划(并于2011年初完成),资金来自俄罗斯的900万美元发展援助。瑙鲁政府声称此援助与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无关[34]。
行政区划
在1989年至2003年间,瑙鲁的行政区划共有17次变更[23],今瑙鲁行政区共分为14个区[1][35][36]。
序号 | 区 | 英文名 | 旧称 | 面积
(公顷) |
人口
(2011年) |
村庄数量 | 人口密度(人/公顷) |
---|---|---|---|---|---|---|---|
1 | 艾沃区 | Aiwo | Aiue | 110 | 1,220 | 8 | 11.1 |
2 | 阿纳巴尔区 | Anabar | Anebwor | 150 | 452 | 15 | 3.0 |
3 | 阿内坦区 | Anetan | Añetañ | 100 | 587 | 12 | 5.9 |
4 | 阿尼巴雷区 | Anibare | Anybody | 310 | 226 | 17 | 0.7 |
5 | 拜齐区 | Baitsi | Beidi, Baiti | 120 | 513 | 15 | 4.3 |
6 | 博埃区 | Boe | Boi | 50 | 851 | 4 | 17.0 |
7 | 布阿达区 | Buada | Arenibok | 260 | 739 | 14 | 2.8 |
8 | 代尼戈莫杜区 | Denigomodu | Denikomotu | 118 | 1,804 | 17 | 15.3 |
9 | 埃瓦区 | Ewa | Eoa | 120 | 446 | 12 | 3.7 |
10 | 伊朱乌区 | Ijuw | Ijub | 110 | 178 | 13 | 1.6 |
11 | 梅嫩区 | Meneng | Meneñ | 310 | 1,360 | 18 | 4.5 |
12 | 尼博克区 | Nibok | Ennibeck | 160 | 484 | 11 | 3.0 |
13 | 瓦博埃区 | Uaboe | Ueboi | 80 | 318 | 6 | 3.0 |
14 | 亚伦区 | Yaren | Moqua | 150 | 747 | 7 | 4.0 |
地理
瑙鲁位在西太平洋赤道以南约42公里的瑙鲁岛上,北与马绍尔群岛隔海相望,东邻基里巴斯、东南邻图瓦卢,南临所罗门群岛,西南为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北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相望,该岛为一个椭圆形的珊瑚岛,面积21.2平方公里,全岛长6公里,宽4公里,海岸陡峭[37]:1-2。沿岸有宽150-300米、海拔30米的海岸带,是全国唯一的农业区。中部为台地,最高点为海拔71米(司令岭)[38]。岛上土地面积较少,地表多为磷酸盐所覆盖,无河流[37]:2,西南部有一个咸水湖(布阿达湖)。
瑙鲁曾是太平洋上三大磷矿石的生产地(另外是在基里巴斯和法属波利尼西亚),但岛上所有矿产均已耗尽,使中部台地留下贫瘠地形,例如高达15米的锯齿状石灰岩尖顶。近一个世纪的采矿不但破坏了约80%土地,亦使专属经济区受到影响,约40%海洋生物因泥沙和磷矿的径流而死亡[39]。
瑙鲁缺乏天然淡水资源,虽然屋顶的雨水箱能收集雨水,但居民大多依靠在瑙鲁公共事业中心的3个海水淡化厂。瑙鲁由于遍地皆磷,因此井水盐分过高,不能饮用或灌溉[12]:100。
瑙鲁的原生维管植物约60种,无特有种,原生植被受人工种植的椰子农作物、采矿和其他外来植物破坏,造成严重影响[13]。瑙鲁有各种鸟类(包括罕见的瑙鲁苇莺)、昆虫和螃蟹,而哺乳动物都是外来物种,如波利尼西亚鼠、猫、狗、猪、鸡等动物均是从外地进口的。
天气与气候
瑙鲁接近赤道和海洋,因此全年湿热,属热带海洋性气候[37]:3,在每年11月至2月期间均受到季风雨影响。受到圣婴-南方振荡现象影响,年降雨量的变化甚大,甚至录得几次重要的干旱[13]。由于是岛国的关系,因此较易受到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但变化却难以预测。瑙鲁的白天气温介乎在摄氏26度(华氏79度)至35度(华氏95度)之间;晚上气温介乎摄氏22度(华氏72度)至34度(华氏93度)之间[40]。
瑙鲁亚伦区气象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34 (93) |
37 (99) |
35 (95) |
35 (95) |
32 (90) |
32 (90) |
35 (95) |
33 (91) |
35 (95) |
34 (93) |
36 (97) |
35 (95) |
37 (99) |
平均高温 °C(°F)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1 (88) |
31 (88) |
31 (88) |
30 (87) |
平均低温 °C(°F)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历史最低温 °C(°F) | 21 (70) |
21 (70) |
21 (70) |
21 (70) |
20 (68) |
21 (70) |
20 (68) |
21 (70) |
20 (68) |
21 (70) |
21 (70) |
21 (70) |
20 (68)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280 (11.0) |
250 (9.8) |
190 (7.5) |
190 (7.5) |
120 (4.7) |
110 (4.3) |
150 (5.9) |
130 (5.1) |
120 (4.7) |
100 (3.9) |
120 (4.7) |
280 (11.0) |
2,080 (81.9) |
平均降水天数 | 16 | 14 | 13 | 11 | 9 | 9 | 12 | 14 | 11 | 10 | 13 | 15 | 152 |
数据来源:Weatherbase |
基础建设
交通
航空
瑙鲁国际机场是瑙鲁唯一的机场,位于其西南方亚伦区的海岸上,拥有一条双向跑道长2,150米(7,050呎)[41],目前仅有瑙鲁航空每周两班航班起降[42]。在2006年1月至9月期间,由于服务岛上的唯一飞机被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法庭扣押,使其对外航空中断;在得到中华民国援助后,瑙鲁航空于同年10月恢复营运,并易名为奥尔航空,2014年再改回瑙鲁航空。
陆运
全国道路网络总长41千米(25哩),环岛沿海公路长19千米(12哩),其余22千米(14哩)伸入中部台地[1]。环岛巴士是路上的主要公共交通,途经爱和区、瑙鲁国际机场、湄泞酒店、当地医院和学校,另有出租汽车提供载客服务[43]。有5千米(3.1哩)窄轨铁路,连接磷矿矿区与加工工厂[43]。
海运
每月有一班船(不确定是否已停驶)往返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44]。
通讯
2009年以前,电话网络是由瑙鲁政府架设与提供服务,但由于财政困难,2003年底起,政府便再不能负担维修费用,2004年更关闭部分非收费卫星通讯服务,通讯崩溃问题一直至2009年获得解决,该年年中由Digicel公司取得许可执照,在岛上架设无线通讯网络,GSM与WiMAX系统,先后于2009年9月、2010年10月开始提供服务[45][46]。
能源
瑙鲁早期是使用柴油发电机提供采矿所需要的电力,后来瑙鲁磷酸盐公司安装了一座能提供15兆瓦(2006年效能减至11.1兆瓦)电力的发电设施,其中约43%电力为采矿使用,其余供应民生所需,岛上另备有独立发电机组供必要时使用[47]。
瑙鲁的石油燃料与产品是由瑙鲁磷酸盐公司进口,供应包括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煤油、润滑剂和溶剂等,另有小型企业供应数量不大的润滑剂、溶剂与液化石油气[47]。
经济
瑙鲁在第三世界中属于较富裕的国家,国家经济以磷酸盐开采和国外房地产为主要支柱,在80年代初达到颠峰。磷酸盐矿分布占全岛面积的70%以上,是世界主要磷酸盐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是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磷矿乃继承自亿万年所累积的海中有机物和鸟粪。采矿公司的矿场和工厂都是聘请外国人操作,大部分是基里巴斯和中国人。磷矿主要销往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西兰等地;以往磷酸盐外销所得曾占政府收入的半数,然而在长期密集开采之下,该项矿藏已面临耗竭。
除了矿业外,地上还有许多椰子、甘蔗、香蕉和蔬菜等农作物,一般农产品和鱼类勉强可以自给自足,但是主要的粮食、淡水和日用品都要依赖进口,其中米和面粉多由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输入,肉类由澳大利亚供应,日用品多来自台湾、日本和香港[12]:102[48]。
瑙鲁居民并不需要交税,甚至免除进口关税,国家全部医疗都是由政府负担,住屋也是由政府修建和保养,如果政府在人民的土地上盖房子,还需要向地主支付租金。
自90年代起,瑙鲁成为了一个避税天堂,外国人能向政府购买瑙鲁护照[49]。国际洗钱防制指出瑙鲁是在他们黑名单中15个国家的一个。而且,只需要25,000美元便能在瑙鲁成立一家持牌银行。在国际洗钱防制的压力之下,以及随着热钱的流出,瑙鲁终于在2003年立了反避税法。2005年10月,由于立法后的成效显著,国际洗钱防制把瑙鲁从黑名单中除名[50]。
人口
2015年瑙鲁居民为11,288人,为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2006年,瑙鲁政府将超过1500名移工遣返回基里巴斯和图瓦卢,岛上居民人数下降,在此之后,瑙鲁人口逐年缓慢增长。瑙鲁的族群包括瑙鲁人、其他太平洋岛国人及华人,其中瑙鲁人占该国总人口的94%[37]:8。瑙鲁语是瑙鲁的官方语言,属南岛语系密克罗尼西亚语,约96%瑙鲁人在家中使用。由于曾为英国殖民地,所以英语亦在行政和商贸等领域广泛使用[37]:10。瑙鲁本土的欧洲人原本全由英国人组成,但是他们大多在独立后离开了。瑙鲁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2/3是新教,1/3是天主教),另有约10%的人是巴哈伊信仰,所占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51],另有9%信奉佛教,2.2%是穆斯林。宪法明确写明人民享有宗教自由,但在某些情况下政府会限制此权利,如限制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活动和耶和华见证人会员,他们主要都是外劳,受雇于政府的瑙鲁磷酸盐公司[52]。
瑙鲁识字率是96%,为6至15岁儿童提供义务强制教育,以及2年自愿性教育(第11及12年)[53]。南太平洋大学在瑙鲁设有分校,在此校建成之前,学生须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就读大学。
瑙鲁人是世界上最肥胖的族群[54],逾90%的居民身高体重指数高出世界平均[55],约97%男性和93%女性过重[54]。瑙鲁人亦是世上患上2型糖尿病的比例最高的人群之一[8],约40%的人受影响,仅次于美属萨摩亚的47%以及托克劳的44%[54]。其它相关的重要疾病还有心脏病和肾病等。2009年瑙鲁男性的平均寿命为60.6岁,女性为68岁[56]。
文化
瑙鲁人是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海员的后裔,其祖先信奉名为Eijebong的女神,并以一个名为Buitani的岛屿作为精神圣地。瑙鲁的12个原住民部落中有2个已在20世纪灭绝。每年的10月26日是返乡日(Angam Day),用以庆祝两次世界大战后瑙鲁的土著人口从不足1,500人的情况下恢复。
瑙鲁并没有每日出刊的新闻,但有两周出版一次的“Mwinen Ko”,意即“来谈论吧”。瑙鲁电视台由国家经营,播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电视节目。另有非盈利的国有瑙鲁电台,播放BBC和ABC节目[57]。
澳式足球是瑙鲁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有一个由7支队伍组成的联赛。瑙鲁共有两个球场,所有澳式足球比赛仅在Linkbelt Oval举行。其它体育项目如排球、篮网球、举重、网球和捕鱼,均是受欢迎的体育运动。瑙鲁有参与共和联邦运动会和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在举重项目取得成绩。马库斯·史蒂芬便是其中一位奖牌得主,在2003年进入国会,并在2007年当选为总统。
瑙鲁其中一个传统活动是捕捉从海上觅食回来的玄燕鸥。在日落时份,男士在海滩上向玄燕鸥投掷套索。瑙鲁的套索是柔绳,在绳的尾部负载。当鸟飞过来时,便投掷套索,被击中的鸟便倒地,经过采摘、清洗和煮熟后便进食[58]。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Australia-Oceania :: Nauru.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1).
- ^ National Report on Population ad Housing (PDF). Nauru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4).
- ^ 3.0 3.1 3.2 3.3 Nauru.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英语).
- ^ Nauru. www.oceania.stosunki.pl. [2011年1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5月4日).
- ^ Nauru Country Profile. un.int. [2011年1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7月27日) (英语).
- ^ 6.0 6.1 Paradise for Sale. A Parable of Nature. Carl M. McDaniel and John M. Gowdy.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 [2011年1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21日).
- ^ Historia- Nauru- Onet.pl- WIEM Lajt. Lajt.onet.pl. [201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3).
- ^ 8.0 8.1 项光. “磷酸盐之国”——瑙鲁. 《世界知识》 (北京市: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79年, (17): 22 [2023-12-02].
- ^ Nauru. www.globaleducation.edna.edu.au. [201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5).
- ^ Nauru's former chief justice predicts legal break down. SBS News.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英语).
- ^ Doherty, Ben. This is Abyan's story, and it is Australia's story. The Guardian. 2015-10-28 [2020-06-03].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6) (英国英语).
- ^ 12.0 12.1 12.2 12.3 刘必权. 大洋洲列國誌. 台湾: 川流出版社. 1981.
- ^ 13.0 13.1 13.2 13.3 Nauru Depar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2003. First National Report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UNCCD). Retrieved 2006-05-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Nauru – Wyspa Miła. www.antoranz.net. [201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5).
- ^ Dictionary of New Zealand Biography. [2010-03-22].
- ^ Lundstrom, John B., The First Team and the Guadalcanal Campaig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4, p. 175.
- ^ Haden, J. D. 2000. Nauru: a middle ground in World War I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cific Magazine URL Accessed 5 May 2006
- ^ ICJ Pleadings, Oral Arguments, Documents, Case Concerning Certain Phosphate Lands in Nauru (Nauru v. Australia) Application: Memorial of Nauru (January, 2004) ISBN 9789210709361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 ^ Highet, K and Kahale, H. 1993. Certain Phosphate Lands in Naur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87:282–288
- ^ Nauru Joins the IMF as 189th Member. IMF. 2016-04-12 [2016-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0).
- ^ Republic of Nauru Joins World Bank. World Bank. 2016-04-12 [2016-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 ^ Nauru Ministries. 瑙鲁政府网站. 2016-06 [2019-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4).
- ^ 23.0 23.1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Republic of Nauru Country Brief – November 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on 2 May 2006.
- ^ Hassell, G. [1]
- ^ State Department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September 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11 May 2006
- ^ NAURU and the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201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31).
- ^ Nauru joins IMF and World Bank. Radio New Zealand. 2016-04-13 [2016-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0).
- ^ Long, Charles N.; McFarlane, Sally A. Quantification of the Impact of Nauru Island on ARM Measurements. 2012-03-01 [2020-06-04]. ISSN 1558-8424. doi:10.1175/jamc-d-11-017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 ^ 29.0 29.1 Luke Harding in Moscow. Tiny Nauru struts world stage by recognising breakaway republics. London: Guardian. 2009-12-14 [201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3).
- ^ 台湾正式宣布与瑙鲁断交. BBC中文网. 2002-07-23 [201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0).
- ^ Kirsty Needham & Yimou Lee. Taiwan loses ally Nauru, accuses China of post-election ploy. 2024-01-15 [2024-01-15] (英国英语).
- ^ 金谷/VOA. 瑙鲁对台湾“突击式”断交转与中国建交 台湾失去大选后首位盟友. [202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6).
- ^ 新华社快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瑙鲁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 新华社. 2024-01-24 [202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6).
- ^ Nauru expects to earn more from exports after port upgrade with Russian aid. Wellington: Radio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2010-07-15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4).
- ^ Nauru: divisions administratives (population et superficie). gazetterr.de. [201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5) (法语).
- ^ 2002 Nauru Census Main Report – 2.3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PDF). www.spc.int: 11,14. [2010-03-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1-14).
- ^ 37.0 37.1 37.2 37.3 37.4 赵少峰. 《瑙鲁》. 北京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 ISBN 9787520112840.
- ^ (英文) Republic of Nauru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Republic of Nauru. 1999. Climate Change – Response. First National Communication – 199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 ^ Pacific Climate Change Science Program (PDF). [2012-02-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27).
- ^ NAURU INTL. World Aero Data. [201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8).
- ^ Welcome to Our Airline. Our Airline. [201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2).
- ^ 43.0 43.1 The Republic of Nauru.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1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6).
- ^ Australia to Nauru Schedule. Neptune Pacific Line. [201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1).
- ^ Paul Budde. Nauru - Telecoms Market Overview & Statistics. Communication Pty Ltd. 2010年1月 [201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0).
- ^ Island of Nauru Connects to the World with launch of Digicel WIMAX BroadBAND. 瑙鲁亚伦: Digicel Grenada. 2010-10-15 [201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5).
- ^ 47.0 47.1 Country energy information Nauru (PDF). Energy Recipes. 2006年9月 [2011-11-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29).
- ^ Big tasks for a small is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10 May 2006
- ^ The Billion Dollar Shack. New York Times. 2000-12-10 [201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8).
- ^ FATF. 13 October 2005. Nauru de-list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11 May 2006
- ^ Adherent.com's Largest Baha'i Communities. Adherents.com. [201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7).
-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3.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3 – Naur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2 May 2005.
- ^ Waqa, B. 1999. UNESCO Education for all Assessment Country report 1999 Country: Naur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2 May 2006.
- ^ 54.0 54.1 54.2 Fat of the land: Nauru tops obesity leagu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posted on Sunday, 26 December 2010
- ^ Obesity in the Pacific: too big to igno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2. Secretariat of the Pacific Community ISBN 978-982-203-925-2
-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report 2005. Naur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 ^ BBC News. Country Profile: Naur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RL Accessed 2 May 2006.
- ^ 存档副本. [200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