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货币幻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经济学上,货币幻觉(英语:Money illusion),又称金钱幻觉,是指人们倾向于认定货币的名义,而非实际价值。换句话说,金钱的面额数字(名义价值)常被误认为其购买力(实际价值)。因为通货膨胀,货币的实际购买会随时间变化,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会与其名义价值一致,因此可能产生货币幻觉。这个假说被用来反对货币中立性

凯恩斯学派认为,因为存在货币幻觉,即使出现通货紧缩,劳工也不会愿意将自己的名义工资调低,工资僵固性造成了失业的产生。新古典经济学派否认有货币幻觉的存在。

历史

货币幻觉这个词汇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由凯恩斯创造的,费雪于1928年写了一本以此为题的重要书籍。[1]凯恩斯认为,因为动物精神的影响,劳工不愿意接受将名义工资调低的行为,造成工资向下僵固性。

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反对货币幻觉的存在,他们坚持认为人们面对自己的财富时行为十分理性(亦即认定实际价值)。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在进行工资谈判时,劳工会将通货膨胀加入工资的调整中,完全抵消货币幻觉。他据此提出自然失业率

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支持货币幻觉的存在。Shafir、Diamond与阿摩司·特沃斯基的论文 (1997)提供了关于此效应存在的压倒性经验证据,打从那时起,此一效应持续被证明在各种实验或真实状况下都会影响人的行为。新兴凯恩斯学派提出效率工资,来解释自然失业率的存在。

经济学理论

货币幻觉在三个方面影响人的经济行为:

  • 价格僵固性。当通胀造成实际价格持续降低或成本持续升高时,货币幻觉被视为名义价格变化缓慢的其中一个理由。
  • 合同与法律并不如理性预期般会频繁按照通货膨胀指数进行调整。
  • 社会论述,不论是在正式媒体上或更为一般的沟通过程中,都反映出对名义与实际价值的混淆。

参考资料

  1. ^ Fisher, Irving, The Money Illusion, New York: Adelphi Company,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