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本位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
公共财政 |
---|
银本位是金融货币制度,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标准的。欧洲从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中叶)开始直至19世纪,都是使用银本位制度。 16世纪在南美洲西班牙帝国殖民地(今玻利维亚)发现波托西银矿,西班牙大量铸造银币,称为比索(Peso),因为一比索等于八个皇冠币的价值,又称八片币(Pieces of eight)。自此银币成为这四百年间国际贸易通用的货币。
中国自汉代开始制造不少银器和银锭,但作为流通货币是由宋朝开始,在元朝时流行元宝,明朝时因为和西班牙、葡萄牙贸易,银币大量流通,亦使中国成为使用银本位的国家。
1704年开始,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及同时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开始铸造及使用金币。1717年,当时任职英国皇家铸币局总监的艾萨克·牛顿制定金、银和当时英国钱币(mint)的兑换比率,令英国实际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标准。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开始铸造金币并于1821年正式确定使用金本位。同时期中美洲及南美洲各西班牙殖民地发生革命,令银的供应大减,于是英国的金本位制度逐渐取代银本位,先传至澳洲及其大洋州殖民地、南非,1853年加拿大及纽芬兰自治领引入金本位,1873年德意志帝国开始铸造马克金币,同年美国仍实质上采用金本位,之后的35年各国逐渐转用金本位,除了中国及香港及威海卫继续使用银本位直至1935年才放弃使用。
中国
银锭的使用可以远溯到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民众的日常交易更通用铜钱。直至宋代(公元960年-1280年)之前,银两主要是一种累积财富的贵金属,并不具有货币职能。唐代一两银大约等于一贯钱,即一千文钱的价值。自宋代开始,铜钱是日常最流通的货币,但银锭亦用于大额交易,北宋初年,一两银等于一贯钱,即约七百七十文钱的价值,到了南宋末年,一两银等于三贯钱的价值。1024年开始,宋朝开始发行银票,可以在钱庄兑换银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宋朝和辽朝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每年向辽予100,000两银及200,000匹绢,这是历史首次出现大量银的输送。宋朝的钱庄亦称为银行,而售卖银器珠宝的商铺则称为银楼,可见白银的重要性。
在元代(公元1279年一1368年),银锭被制成像船或鞋的形状,称为“元宝”,字面意思为“元朝的宝物”。这种银锭的造型就成了日后几个世纪的固定形状。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初期通行纸币“大明宝钞”,禁用白银,但因为通货膨涨急剧,在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国家颁布官方命令,税收一律以银缴纳,如此就等于开放民众使用金银(虽然纸币一直流通直至1573年)。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将以前的田赋和丁役统一,并且可以用白银代替徭役纳税,大大简化了税制并增加了税收。而税制改革能成功推行,是因为当时沿海对外贸易,中国主要输出陶瓷、茶叶和丝绸,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其中主要是西班牙在中南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经越洋航海贸易由西班牙统治的吕宋(今菲律宾)、以及葡萄牙统治的澳门输入。但以税收方式收回的银币和碎银,要经过熔解再铸造成统一规格的银锭作为库存,过程之中会有所消耗,而官员亦借此贪污。到了清朝初年,火耗更实际上变成主要的附加税,雍正帝将火耗列入监管,是为火耗归公,由公家统一支配火耗所得给官吏,成为俸禄之外特许的补助金,是为养廉银。
从明代晚期至清代(公元1644年一1912年),白银在对外贸易中一直被大量使用。由清中叶始,华南沿海经常和西方贸易,因洋币有固定规格,成色稳定,易于点算,故此比银两更流通。清代各种外国银币皆为流行,首先是俗称“本洋”或“佛头银”的西班牙银元,墨西哥脱离西班牙后,墨西哥鹰洋在中国沿海最为通行,又称银圆或大洋。但当时大多数和外国签署的条约,皆以银两结算,除了南京条约是以银币结算。而清代因白银供应大增而大幅贬值,同时国人以白银大量购买英国输入的鸦片,加上割地赔款,清朝的白银以输出为多。香港自英国统治以来除了通行英国货币,亦流行墨西哥鹰洋,在公元1862年则开始铸造港元,以银本位作为基础。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广东亦开始自行铸造现代银币,每枚银币和西班牙比索等价。宣统元年清政府依然发行旧式铜钱宣统元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才宣告《币制则例》,规定以银币“圆”(简写作“元”)作为基本货币单位,每圆等于十角,或一百分,而每枚银币相当于 0.72 两(或者七钱二分) 90% 纯度的白银。辅币有银、镍、铜币,面值为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于宣统二年试制一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天津造币总厂铸的大清银币才正式流通。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北洋政府重新发行银币,每枚银币的价值相等于大清银币。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国民党北伐后大致上统一全国,新铸造的银币除了采用孙中山头像,重量成色规格一样。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宣布“圆”为法定单位,但放弃了以银两为兑换标准,使用公制以一圆相当于26.6971克88%纯度的白银。同时期西方各国都实行金本位,法定货币可以兑换黄金的固定价值。因为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当美国发生大萧条时,很快就蔓延到西方各国,最终逼使各国接二连三地放弃固定汇率的金本位制度。而当时中国未受波及,有学者认为是因为中国采用银本位。
公元1934年美国通过购买白银的法案,令银币的需求激增,银价急升。公元1935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颁布法律通告,正式放弃银本位,香港亦立即跟随中国。中国和香港是最后放弃银本位的地区。香港的银行开始保留黄金储备,同时和英镑挂钩,订下每16港币等于1英镑的汇率(1港币等于1先令3便士)。1972年港币和英镑脱钩,1983年制定联系汇率,和美元挂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年,中国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而人民币在初期并未在国际上流通,间接透过港币市场和外国贸易。人民币的价值曾以单一汇率制度和双重汇率制度与美元挂钩,2005年开始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