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哈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哈只(1345年1月12日—1382年1月15日),元朝云南官吏,是航海家郑和的父亲。生于甲申年元顺帝至正4年[1],终于洪武壬戌十五年七月初三日(明平云南之战),享年三十九岁 [2]

他的本名为“米里金”,马是穆罕默德的缩写,为穆斯林作为姓氏用,哈只是给去过麦加朝圣的穆斯林的一种尊称,所以,马哈只的汉文墓志铭称他为马公,哈只。

生平

马哈只家族世代为云南昆阳州人;祖父拜颜,祖母马氏;父亲哈只米的纳,母亲温氏。马哈只娶妻温氏,温氏“有妇德”。并有两个儿子,长子马文铭,次子马三保即郑和。

马哈只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马哈只生性不肯枉己附人,人家有了过错,总是当面斥责,不加掩饰。他性格尤其好做善事,遇见贫困以及鳏寡无依靠的人一定会加以保护,所以乡亲族人总是称呼马哈只为长者。公事上,马哈只勤劳,睿智,敏锐,谦恭且谨慎细腻,不避辛劳,是为当地缙绅称誉。

从郑和身上可以看到马哈只在平日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美德,以及对仁义的教诲。

逝世

明朝将领傅友德进攻云南的元梁王时,马哈只为元朝方面作战 ,昆明时城破阵亡。马哈只死后,长子马文铭依照礼俗把他的灵柩安葬于宝山乡。墓志铭为: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仪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次子马三保当时十岁,因为被问及梁王自杀时的对答聪明无畏,被傅友德相中,阉割成太监服侍燕王朱棣。郑和随燕王戎马征战,并无一般宫中长大太监女性化的人格特征,而是能保有父亲的风裁,性格与美德。和建立功勋,最终衣锦还乡,能够给父亲树墓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