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步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步梯
供奉于澎湖县马公市澄源堂之黄步梯禄位
烈侯
本名缵承
出生推估为 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清朝福建省台湾府澎湖厅东西澳妈宫社
逝世推估为 清朝光绪11至12年间(1885-1886年)
 清朝福建省台湾府澎湖厅东西澳妈宫社
居住地澎湖厅台湾府
语言台湾闽南语
职业清朝官员
活跃时期台湾清领时期同治、光绪年间
儿女黄济时(长子)
汉语名称
繁体字 黃步梯
简化字 黄步梯
汉语拼音 Huáng Bùtī
白话字 N̂g Pō͘-the
台语罗马字拼音 N̂g Pōo-the

黄步梯台湾话N̂g Pō͘-the,?—?),本名缵承赞承[a],字烈侯,生卒年不详,清代武官,台湾府澎湖厅东西澳妈宫人(今澎湖县马公市),同治年间因参与戴潮春事件平叛而领有军功,返乡后出任澎湖通判(候补)。[1][2]

生平

黄步梯为妈宫人士,少时任职澎湖水师协担任稿识,并学习军务,后被调往台湾本岛,补安平右营额外外委、迁职任把总。同治元年(1882年),戴潮春彰化县起事[3],黄步梯担任后勤,替参将陈国铨运送军饷至台湾镇总兵林向荣[2],运粮中道逢微雨,且前方行经逆贼地盘,部属劝其勿要冒进,黄步梯奋而应曰:“乘此时贼党未觉,立即速行,尚可达也。”后仍遇贼党截击,黄步梯殿后迎敌,奋勇击退敌军。黄步梯因运粮有功,加五品衔。之后除黄步梯之外,凡清兵运送的军饷皆被贼党掠夺,众人始佩服黄步梯之胆识。[1]

同治三年(1864年)年末,戴潮春事件平定[3],黄步梯后因母亲年迈为由,辞退台湾职务,返回澎湖故里侍亲。澎湖水师协副将张显贵即延揽黄步梯为幕僚(师爷[4]),后援例成通判(候补通判),加提举衔。[1]

黄步梯返澎之后,里中义举知无不为:同治13年(1874年),因妻女表达修身持斋的决心,特别辟建供奉观音太和堂斋堂),也成周遭信众聚集之所[5];光绪元年(1875年),响应董事蔡玉成修建文石书院,募款监工,劳心戮力[6];光绪五年(1879年)薛诏光倡建斋堂,黄步梯慷慨捐地,另于太和堂旁搭建斋堂,劳役委请辛正中、黄悟修负责,于光绪六年(1880年)竣工[4],即“澄源堂”,现今澄源堂仍奉有“钦加提举衔黄公步梯禄位”之牌位[7];黄步梯尚欲重修城隍庙,不幸染病,临终前还多方叮嘱长子黄济时务必完成其遗愿,勿负所托。[1][2]

生卒

黄步梯生卒年史书未载,推估出世于大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林豪澎湖厅志.乡行传》载黄步梯“欲重修城隍庙而未果”卒,根据妈宫城隍庙曾有光绪12年(1886年)的重修纪录推断,因妈宫城隍庙曾于光绪11年(1885年)清法战争中的澎湖之役受损,在战后翌年进行重建工程[8],故黄步梯约莫逝世于光绪11年(1885年)澎湖之役战后[9]、光绪12年(1886年)城隍庙整建落成之前。[8]

相关条目

注释

  1. ^ 林豪《澎湖厅志.乡行传》中作“缵承”;《台湾历史人物小传》中则记为“赞承”。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林, 豪. 《澎湖廳志稿》. 南投市: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8: 372–373. ISBN 9570210427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黃步梯〉. 台湾记忆 Taiwan Memory. 2003 (中文(台湾)). 
  3. ^ 3.0 3.1 温, 振华; 戴, 宝村. 《典藏台灣史-漢人社會的形成》. 台北市: 玉山社. 2019. ISBN 9789862942321 (中文(台湾)). 
  4. ^ 4.0 4.1 〈澄源堂〉.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中文(台湾)). 
  5. ^ 〈太和堂〉.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中文(台湾)). 
  6. ^ 蔡, 佩娥. 〈文石書院〉.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2-03 (中文(台湾)). [失效链接]
  7. ^ 张, 崑振. 《台灣的老齋堂》. 台北县: 远足文化. 2005: 182–183. ISBN 986763005X (中文(台湾)). 
  8. ^ 8.0 8.1 高, 启进. 《西瀛人物志》. 澎湖县: 澎湖县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台湾)). 
  9. ^ 〈清法戰爭〉.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中文(台湾)).